房维中自选集

房维中自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房维中 著
图书标签:
  • 房维中
  • 诗歌
  • 现代诗
  • 台湾文学
  • 文学
  • 选集
  • 文化
  • 艺术
  • 经典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7343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368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1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房维中自选集》是作者长期从事国家宏观经济计划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成果汇编。其中涉及有关于经济建设稳步前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破除GDP考核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资源环保等相关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深邃思考和真知灼见。

目录

访日归来的报告
(1978年6月10日)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三年调整
(1979年4月14日)
现行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一些设想
(1979年9月7日)
怎样搞快一点又不出大问题
(1980年3月5日)
为什么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
(1981年1月13日)
对计划工作存在问题的认识
(1981年1月29日)
竭尽全力提高经济效益
(1982年1月15日)
三十二年经济计划工作的回顾
(1982年2月25日一2月27日)
全面体现建设新思路的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2年12月16日)
我国经济建设的新格局
(1982年12月24日)
计划工作的第二个春天
(1982年12月30日)
坚持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
(1983年6月16日)
第七个五年计划是个好计划
(1985年10月12日)
稳定经济、稳定物价
(1987年10月10日)
拟订三年治理整顿计划设想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1989年8月29日)
必须长期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1989年11月13日)
中国的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
(1991年5月18日)
大力支持浦东和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开发和开放
(1992年4月21日)
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
(1993年6月8日)
“九五”计划必须实行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变
——对“九五”计划的建议
(1995年6月7日)
制定计划要先研究思路
(1995年6月20日)
对各省区市实行“两个转变”的动态分析
(1996年1月4日)
关于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建议(摘录)
(1997年10月26日)
十五计划必须体现体制创新(摘录)
——对“十五”计划的建议
(2000年5月25日)
关于“十五”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
(2000年6月5日)
在《李富春传》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1年12月25日)
我所知道的1975年《工业二十条》起草始末
(2004年3月)
领会陈云经济思想,坚持稳步前进,防止急于求成
(2005年5月21日)
从“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看到的问题
——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2005年6月23日)
认真剖析“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
(2005年8月12日)
清醒认识我国能源和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2005年11月10日)
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几点意见
(2005年12月9日)
“十五”期间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是怎样发生的
(2006年1月5日)
从地区的“十一五”规划引出的思考
(2006年3月27日)
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几点看法
(2006年7月5日)
实现“十一五”节能和环保指标完全可能,
必须寸步不让
(2006年12月25日)
五年节能和减排指标的成败,2007年是关键
(2007年3月28日)
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2007年7月10日)
质疑国家统计局等三机构公布的
2006年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
(2007年8月8日)
怎样看待能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007年9月24日)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力度应当加大
(2008年1月16日)
以地方计划为主的计划体制的利与弊
(2008年3月17日)
对GDP的考核,应当从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中退出
(2008年7月17日)
建议推广一项能使天空变蓝的工业除尘技术
(2008年10月15日)
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应当慎之又慎
(2009年1月15日)
建议环保部提高燃煤电厂烟尘排放标准
(2009年1月21日)
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转变增长方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9年7月20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首先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2009年7月25日)
加快发展的战略和以地方计划为主的
体制,到了应当调整的时候
——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2010年4月24日)
建议将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约束性
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
(2010年8月4日)
建议国务院迅速制止一些地方政府为完成节能
指标对企业和居民采取拉闸限电的错误行为
(2010年11月20日)
打破“块块分割”的改革任务应当提到议事日程
(2011年1月21日)
从地方的“十二五”规划看现行体制的缺陷
(2011年3月14日)
建议地方政府不再制定和实施无所不包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再把GDP作为
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指标
(2011年6月24日)
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应当从求快转向
注重质量效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为党的十八大建言
(2012年3月24日)
西部地区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012年5月20日)
建议将烟尘排放总量增列为“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
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2012年6月15日)
再次建议将烟尘排放总量增列为“十二五”规划
约束性指标,并纳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3日)
附录:我的成长经历,主要研究领域和
主要学术观点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名为《人间万象:社会变迁中的个体观察》的图书简介。这本书将聚焦于社会学、人类学视角下的当代生活、文化现象以及历史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内容将非常详实,并且完全避开房维中先生作品的任何主题或风格,确保其独立性和原创性。 --- 图书简介:《人间万象:社会变迁中的个体观察》 导言:在湍流中锚定坐标 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转型期。技术的迭代、全球化的深入、社会结构的重塑,如同无形的巨手,不断推搡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人间万象:社会变迁中的个体观察》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也非冰冷的统计学分析,它是一组细致入微的田野笔记,是对现代社会肌理进行耐心解剖的尝试。本书试图抓住那些在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个体在面对结构性变化时的挣扎、适应、迷失与重构。 本书汇集了十余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专题研究,它们共同描绘了一幅关于“当代性”的复杂肖像画。我们不再满足于对新事物表象的惊叹,而是深入其内部,探究其社会学意义和对个体心理投射的影响。 第一辑:都市空间的异化与重塑 第一章:地铁深处的“匿名剧场”——通勤的仪式与空间政治 本章深入剖析特大城市通勤现象,这不是简单的交通问题,而是一种现代生存状态的集中体现。我们考察通勤时间如何成为一种被异化的“非时间”,人们在密闭、高压的地铁空间中如何建构出临时的、脆弱的社群感,以及这种集体沉默如何反映了城市生活中的个体疏离。研究聚焦于手机使用习惯、眼神的交汇与回避模式,揭示了“在场却缺席”的城市悖论。 第二章:老旧社区的“数字幽灵”——信息鸿沟下的邻里关系重构 随着智慧城市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曾经依靠口头交流和血缘纽带维系的传统社区正在经历剧烈的权力转移。本章通过对特定城中村和老式公房小区的田野调查,探讨了老年群体在数字技术浪潮面前的“被边缘化”过程。我们记录了他们如何费力地学习适应新的生活规范,以及当“人情社会”被“数据社会”取代时,传统社会资本的瓦解与重组。 第二辑:消费文化与身份的建构 第三章:二手经济的伦理光谱——欲望的转移与价值的重估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对“新”的追求正被一种审慎的、带有生态意识的“循环”观念所挑战。本章聚焦于二手交易平台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它不仅仅是省钱之道,更是一种对消费主义的反叛符号,或是一种对过往记忆的物质化保存。我们探讨了用户在发布、定价和交换物品时的道德博弈,以及“旧物”如何被赋予新的叙事意义。 第四章:亚文化圈层的“内部移民”——兴趣共同体中的身份政治 在传统社会结构日渐松动的背景下,个体越来越多地从基于地理或血缘的身份,转向基于兴趣和认同的“部落”。本章以一种特定的网络化社群(如硬核复古游戏爱好者、特定音乐流派的追随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身份构建的“内卷化”趋势。这些共同体如何通过高度专业化的“黑话”、特定的仪式行为来确立内部的排他性,以及这种身份认同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投射出对抗主流文化的微妙张力。 第五章:职业生涯的“非线性叙事”——零工经济下的主体性危机 “稳定”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本章关注那些穿梭于多个零工项目之间的自由职业者和平台劳动者。他们是高度自主的创业者,还是被算法精确控制的工具?我们追踪了数位受访者的职业轨迹,揭示了他们在缺乏传统雇佣保障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自我激励、风险管理,以及在缺乏清晰晋升阶梯时,如何维持对未来生活的意义感。 第三辑:记忆、历史与集体情感的流变 第六章:地方性记忆的消逝与“快闪历史”的兴起 随着城市更新的加速,旧的城市景观和与之相关的集体记忆正在被物理性地清除。本章对比了官方历史叙事与民间口述历史的冲突。我们关注那些致力于保存“逝去风貌”的行动者,他们的努力在多大程度上能抵抗遗忘的洪流?同时,我们探讨了社交媒体上兴起的“怀旧式”怀旧风潮,这种对过去瞬间的快速消费,是否真正意味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第七章:代际冲突的新主题——“信息差”而非“经验差” 传统的代沟多围绕生活经验和技术能力展开,而当代代际间的裂痕则更深植于信息获取与解读的模式。本章分析了不同年龄群体在面对同一社会事件(如经济政策变化、环境危机)时,基于不同信息源所形成的认知偏差。这种基于信息生态的隔阂,如何影响家庭内部的沟通与决策,成为新的社会张力点。 第八章:公共空间中的“情绪风景”——抗议、围观与情感传染 从网络上的“键盘侠”到街头的小规模集会,公共空间中的情绪表达方式正变得瞬息万变。本章采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特定事件如何迅速引发大规模的情感共振(或对立)。我们考察了“围观文化”如何将私密事件转化为公开审判,以及在群体情绪主导下,个体理性判断的消融与重塑过程。 第四辑:个体生存的技术哲学 第九章:屏幕外的“自我管理”——健康追踪与身体的量化 可穿戴设备和健康App将身体变成了可以被持续监测和优化的对象。本章探讨了这种“身体的数字化”对个体主体性的影响。当睡眠、步数、心率都成为可量化的指标时,“健康”的定义是否被算法所劫持?我们审视了用户在追求完美数据背后的焦虑,以及这种自我监控如何可能转化为一种新的、隐形的社会规训。 第十章:情感劳动的边界模糊——虚拟陪伴与亲密关系的交易化 虚拟伴侣、付费倾听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兴起,标志着情感支持正在被商品化。本章深入调研了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对于提供者而言,如何区分工作中的“共情”与真实的自我感受?对于使用者而言,购买来的亲密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对联结的根本需求,又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真实的社会孤立? 结语:在破碎中寻找意义的可能 《人间万象》系列观察的终极目的,是理解“人”如何在结构性的力量与自身的能动性之间,持续地寻找立足之地。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致力于精确地描绘问题的复杂性。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将自身的日常经验放置于这些广阔的社会图景中去审视,从而在对外部世界的深刻理解中,锚定自我存在的坐标。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在现代社会中努力生活、渴望理解自身处境的观察者的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社会现象比较敏感的人,经常会思考一些宏大命题,比如“时代变迁”、“社会责任”等等。而《房维中自选集》中的某些章节,恰好触及了我思考的神经。房维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抛出了一个个问题,让我不得不去主动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他对于“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不是简单地赞颂英雄,也不是一味地批判现状,而是非常辩证地看待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以及个体如何在这种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的文字,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又不乏人文关怀,读来让人在认清现实的同时,也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書。我平时阅读速度很快,但这本书我却刻意放慢了节奏,因为我生怕错过其中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房维中的文字,就像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和甘甜。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情感”的细腻描摹。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他都能用一种非常真挚、动人的笔触去展现。他没有刻意去渲染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却足以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读到某些描写,我甚至会为书中人物的经历而感动落泪。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情感的深度和温度。

评分

这本《房维中自选集》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一拿到手里就爱不释手。封面设计简约大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过的作品。我平时阅读涉猎比较广,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这种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字。房维中的文字,不像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鸡汤文,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哲学说教,而是像一股清流,娓娓道来,却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成长”的篇章。他没有用大道理去教育读者,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了人在面对困境、迷茫、失落时,如何一步步找回内心的力量,如何从跌倒中站起来,并最终蜕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些描写,细腻入微,仿佛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让我不禁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了喜怒哀乐,一起感受了挣扎与释然。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停下来,默默地思考自己的过往,反思自己的选择,那种沉浸感,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太独特了,我很少看到有作者能够将这么复杂的思想,用如此简洁、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表达出来。读《房维中自选集》的时候,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他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咄咄逼人,而是用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你分享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我尤其欣赏他对“平凡生活”的描绘。很多作家笔下的生活都充满了戏剧性,而房维中却能从最寻常的日常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一篇关于“清晨一杯茶”的文章,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生活的仪式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平静。这种“化平凡为神奇”的功力,真的让我叹服。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原来幸福,就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点滴之中。

评分

我最近正好在经历一些职业上的瓶颈期,感觉每天都在重复,失去了当初的热情和方向。偶然翻到这本《房维中自选集》,简直就像是及时雨。书中的一些关于“坚持”和“创新”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他不是简单地说“要坚持”,而是深入剖析了坚持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坚持中寻找突破口。他举了很多例子,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人在反思中获得启迪。 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职业倦怠”的描写,我看了之后简直要拍案叫绝!房维中用一种非常幽默又现实的笔调,刻画了一个在日复一日工作中感到疲惫和麻木的个体,但又没有让他完全沉沦,而是巧妙地引导他去发现生活中的微小乐趣,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这种“治愈”的方式,不生硬,不强迫,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让人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悄然找到了重新出发的动力。这本书在我低谷时期,给予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