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中华姓氏河南寻根

我从哪里来:中华姓氏河南寻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州市政协,河南商报 编
图书标签:
  • 中华姓氏
  • 河南寻根
  • 寻根溯源
  • 家族史
  • 宗族文化
  • 民俗文化
  • 历史文化
  • 姓氏研究
  • 地方文化
  • 谱系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81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316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字数:51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姓氏寻根,与人人有关,值得了解、关注。
  ☆以历史记载理清各种传闻,有趣有料的故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内容简介

  《我从哪里来:中华姓氏河南寻根》主要收录83个姓氏的来龙去脉及其先祖有关的故事。从“李”、“张”、“黄”等大姓开始,逐一展现姓氏来源、历史变迁、逸闻趣事等。很贴合当前在传统文化热的大背景下,人们寻根问祖的需求,也从姓氏起源发展中展现了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

目录

序 乡关河南/1
前言
一部河南姓氏史,一部华夏传承史/3
第一部分 河南寻根
老家河南,血脉之根/3
父子同姓,始自皇帝/5
万民同庆,共祭轩辕/8
炎黄二帝,人文始祖/10
第二部分 全部源于河南姓氏(40 个)
李/15、张/22、陈/29、黄/35、周/41、林/48、何/54、郑/61、
宋/67、谢/74、许/83、邓/90、冯/96、潘/103、袁/110、于/118、
苏/125、叶/133、吕/139、蒋/146、范/154、江/161、傅/168、
戴/176、廖/180、姚/187、方/195、夏/201、石/205、雷/209、
段/215、孔/220、邵/227、史/233、赖/238、武/242、康/247、
严/253、尹/257、牛/261
第三部分 部分源于河南姓氏(43 个)
王/271、刘/276、赵/282、吴/290、徐/295、孙/302、朱/307、
胡/314、郭/318、高/323、梁/328、罗/332、唐/336、韩/343、
萧/348、程/357、蔡/363、董/369、魏/372、杜/378、丁/383、
沈/390、姜/395、钟/401、卢/407、陆/413、邱/420、韦/425、
熊/431、孟/436、秦/441、阎/445、薛/448、侯/455、白/461、
龙/469、毛/475、常/481、顾/488、贺/492、施/495、洪/501、龚/501
第四部分 姓氏知识
八成姓氏,发源于姬姓/511
他叫乐乐乐,你说该咋读/513
柴米油盐酱醋茶,个个都是姓/516
最容易“夺冠”的姓:第一/518
你没看错,这些都是姓氏/521
上古八大姓为何皆从“女”旁/525
明明是姓“虎”,咋要读成“猫”/529
中国第一小姓:贶/531
姓与氏都是姓/532
那些与动植物有关的姓氏/535
姓、氏本不同,秦汉合为一/537
“大槐树”移民,祖根在中原/540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543
图腾:中华姓氏来源之一/546
古人有字号,它们有啥用/549
家谱“攀”名人,原是“被迫”的/552
郡望、堂号——宗族那些事儿/555
祠堂,家族的“小法庭”/558
六千年前的“婚姻法”长啥样? /561
祖宗十八代,你能说全不? /564

前言/序言

  乡关河南
  在我的老家南阳,无论你是初来乍到的远客,还是多次到访的故交,南阳人见面头一句话就是“你回来了?”
  这句话,是把你当成了归家的亲人来欢迎。
  作为河南西南部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南阳人朴素好客的意识自古而来,深具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特色,一句“你回来了”千年传承,不管时代怎么发展,这句热络的问候,始终不曾改变。
  不管从哪里来的人,到这儿都有落叶归根的感觉。对客人说“回来”,意味着这就是你的家,欢迎回到老家来,享受亲人的盛情款待。
  南阳就是河南的一个缩影。中原大地,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南具有深厚的根文化,是众多中国大姓的起源地,西周分封八百诸侯,每个诸侯几乎都流传下来一个姓氏,这些诸侯的主要集散地就在河南。
  很多人现在一问,都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出来的。其实大槐树的很多人,也是中原人。现在散处于世界各地的华人,他们的祖先多数也是在河南。我们汉族是从哪儿来的?那是因为有了汉代,而刘邦斩蛇起义就在河南商丘永城。
  中国人讲究个落叶归根。为什么呢?人的年龄越大,出去的时间越长,“根”的吸引力便越大。《论语》里也提到“父母在,不远游”,为什么这么说呢?并不是说父母在,就不出远门了,而是说,如果有父母在,不管你走到哪里,这里就是家,你就不会走远;这就是故乡对游子强大的吸引力;大而化之,就是中华文化对海外华人的强大吸引力,就是祖根的吸引力。只要“父母”“故乡”在,对他们来说,不管走多远,都是一种精神支撑。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几千年来,人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故乡。这个故乡,既是自己生长的地方,也是祖根肇始之地。而河南,就是这样一个“故乡”,是中华民族的故乡,更是海外游子的故乡。
  海内外华人对故乡祖根的深厚感情,我深有体会。
  这么多年,我写了一些书,也得了一些奖,但我最看重的,是两个奖,一是香港中学生在生日宴上颁发的“最受欢迎作家和作品奖”;二是美国中国贸易中心图书博览会评出的“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奖”。为什么是这两个呢?前者是因为孩子们不会作假,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喜欢。后者则是因为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认可和支持。他们为什么就给了我呢?就是因为我的书里边注入的中国文化理念比较多,那些老华侨或者是移民到美国以后,长期喝洋酒、吃洋饭、说洋话、做洋事,形成一种对故乡驱之不去的怀念的需求。去国怀乡的思绪不但不会削弱,其实是“与日俱增”的。我的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情结”得到大家的认可,当然不全是我自己的功劳,也有海外游子文化心理的认同。
  多年来,海内外华人来此寻根谒祖不断。河南拥有如此厚重的根亲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也有一批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挖掘,但更重要的是,研究出来后,要有面向全世界的对外传播平台。
  目前,这种平台还比较少。人家回来了不知道根在哪儿,你得给人家指路,得贴个标签。
  比如说,现在许多人都知道孔庙在曲阜,但也许不知道,孔子的祖祠就在河南商丘,曲阜人也认可这一点。而且老子、庄子故里也都在豫东一带,这里是我国儒教、释教、道教的发祥地,可是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还不够。
  这次家乡媒体河南商报对源自河南的姓氏逐一探访、梳理,继而把每个姓氏的演变和沿革向外传播,非常及时,也弥补了以前这方面出书的一个缺项。以前我们的姓氏研究,虽然资料详实,但着重面向学术界,现在这本书出来,内容严谨,语言通俗可读,很适合想了解姓氏文化的人群,以及海内外华人寻根。作为媒体,在传播上又具有先天优势,能非常好地把相对深奥的史实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这既是姓氏文化的一次全面普及,也是河南根亲文化一次极好的传播。看完本书,相信你会明白自己“从哪里来”。
  二月河
  二〇一五年二月


寻根问祖:华夏姓氏的千年流转与文化密码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华姓氏起源、演变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恢弘著作。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数千年时光的寻根之旅,探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却又鲜为人知其来历的姓氏故事。 我们并非孤立地讲述每一个姓氏,而是将它们置于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姓氏,作为血缘和族群的标记,是社会组织结构最基础的单元之一。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到周秦的礼乐制度,再到魏晋的士族更迭,直至近代的民族融合,姓氏的变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人口迁徙的每一次重大转折。 第一部分:姓氏的肇始——文明的初始印记 本书首先追溯了“姓”与“氏”在中国上古时期的分野与融合。在母系社会残留的痕迹中,“姓”往往带有强烈的地域或图腾崇拜色彩,多与女性生育和血缘纽带相关。我们详细解析了早期姓氏的符号意义,如与自然物、动物、地理位置相关的命名方式,它们是先民认知世界、界定族群身份的最初尝试。 随后,随着宗法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周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使得“氏”开始分化,成为区分嫡庶、支脉的重要标识。本书通过大量甲骨文、金文资料的解读,勾勒出早期贵族姓氏的演变轨迹。我们聚焦于那些构成后世大姓基础的源头,如姜姓、姬姓、嬴姓等,剖析了它们如何通过分封、联姻、功勋等途径,繁衍出数以百计的支系姓氏。 第二部分:大迁徙与姓氏的重塑——历史的熔炉 姓氏的流传并非一成不变的直线演进,而是充满了地理的阻隔与人文的交融。本书的重点之一,是探讨春秋战国以来,特别是秦汉统一后,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郡县化和同化政策,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姓氏的格局。 我们详细考察了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汉化”浪潮。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虽然带来了族群的大量冲突和融合,却也促成了大量胡姓的汉化,或是汉姓的改换。例如,拓跋氏改姓元氏,宇文氏的改姓,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后,如何采纳汉姓,这不仅是政治策略,也是文化认同的转变过程。 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和人口的进一步流动,一些原本地域性极强的姓氏开始向全国扩散。本书通过对唐宋墓志铭、地方志的梳理,展现了姓氏人口密度和分布的变化,揭示了文化中心对姓氏传播的辐射效应。 第三部分:姓氏的内部演化——避讳、赐姓与更易 姓氏的变动往往是社会权力更迭的直接体现。本书深入剖析了“赐姓”和“改姓”现象背后的政治意图。皇帝为表彰功臣、笼络人才而赐予姓氏,或因政治斗争、避祸而被迫改姓,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个体的姓氏,也为姓氏史增添了曲折的戏剧性。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民间社会内部的姓氏演变,包括: 避讳(避尊号): 由于对祖先或君主的尊崇而主动改变姓氏的习俗。 同音假借与字音讹变: 随着方言和语音体系的变化,一些姓氏的写法和读音逐渐固定,但早期的多音字和异体字现象非常普遍。 合姓与分姓: 家族内部因特殊原因合并或分支的现象。 第四部分:姓氏的文化意蕴——宗族、地域与精神家园 姓氏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承载着族人的记忆、祖先的荣耀与责任。本书最后一部分回归到姓氏的文化功能层面。 我们探讨了郡望制度对后世社会结构的影响。尽管许多古代的郡望地名早已不复与原姓氏紧密关联,但在宗族观念强烈的时期,一个姓氏的郡望代表着其社会地位和文化骄傲。 同时,本书也分析了姓氏与地域文化的互动。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家族文化和生活习惯,这些反过来也影响了当地姓氏群体的特征。姓氏的分布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幅中国历史人口迁徙和区域文化差异的地图。 通过对数千个姓氏流变轨迹的精妙描绘,本书旨在揭示,每一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被时间磨砺的家族史,这些历史片段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复杂而又坚韧的文化肌理。阅读此书,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家族族谱,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去理解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以及身份认同的深层根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和留白的处理,都透着一股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而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珍藏品。内页的插图和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有些地方运用了复古的插画风格,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的体验都非常棒,绝对是送礼或者自己收藏的绝佳选择,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实属难得,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仿佛已经能闻到字里行间散发出的历史的墨香了。

评分

本书在知识构建的体系化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零散观点的堆砌,而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知识网络。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梳理和整合大量的史料,并将它们逻辑清晰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自洽且令人信服的论证结构。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这些技巧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对相关领域知识储备不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知识的乐趣。这种将深度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沟通技巧,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普及价值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框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加固。

评分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成熟而富有洞察力的文风,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兼具散文的优美与哲思。作者的遣词造句看似平实,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句子初读不觉惊艳,但细细咀嚼后,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当作者探讨一些复杂的人类情感或社会现象时,那种冷静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让人感觉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这本书的文字是“有力量”的,它能穿透时间的迷雾,直击人心的本质,读起来让人感到既充实又有所启发,完全不是那种为了堆砌辞藻而空洞无物的作品,而是字字珠玑,值得反复品读并做批注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开篇的悬念设置得极其巧妙,像一块磁石一样牢牢吸住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者似乎深谙讲故事的艺术,他不是干巴巴地陈述事实,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编织进生动的人物故事线中,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瞬间变得鲜活和亲切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某个情节的转折而感到由衷的赞叹,那种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迷宫般的历史长廊中穿梭的体验,令人心驰神往。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笔触在叙事时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既不拖泥带水,也不过于仓促,总能在最关键的地方留下恰当的留白,让读者有空间去进行自己的思考和联想,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功力,在同类题材作品中是少见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深入灵魂的共鸣感,它似乎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根源”和“归属”的追寻。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过往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深情,是极具感染力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反思自身与家族、与时代的联系。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远超出了纯粹的信息获取层面,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让读者在了解宏大历史的同时,也能找到自己个体生命的坐标。合上书本时,我感到一种平静的满足感,仿佛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都有了一层更深、更稳固的理解,这种深刻的情感回馈,是任何其他娱乐性读物都无法比拟的,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评分

满意,很及时,

评分

jjjjjjjjjj

评分

颜色黑红,打开后油墨味道,较大。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服务态度也好

评分

内容一般

评分

书很不错,很长知识!!!!!!

评分

精品收藏,人文阅读!

评分

不错,值得一读,是正版不错

评分

内容没得说,遗憾的就是书角弄坏了。书的背面有点霉点,什么原因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