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寂静的春天》是超过半个世纪的经典科普名著,被誉为二十世纪早也有说服力呼吁保护生态平衡的开山之作,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一。
★此书有已有22个国家的译本,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全新译本严格校正了生物化学名词及术语,以确保作品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寂静的春天》是环保运动先驱、海洋生物学家、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蕾切尔·卡森用最后的生命完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美国前副总统、环保先锋阿尔·戈尔、中华环保基金会曲格平以及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都对此书做出了至高评价。
内容简介
谁能够想象,一个春天,如果失去了知更鸟的歌声,该会变得多么阴郁和寂寞?
《寂静的春天》是环保运动先驱、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用的生命完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作者从社会中一个长久被忽视了的现象入手,以寓言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所遭的剧变。卡森在书中徐徐讲述了农药、杀虫剂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所造成的难以弥补的危害,是一本公认的开启了世界环境运动的奠基之作,1992年被推选为50年以来全球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一!
《寂静的春天》对世界上长期流行的“控制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口号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呼吁人们要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无知与漠视,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极具争议,此书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却引发了不少机构和部门的猛烈抨击,因为书中对农药危害的预言已经严重威胁了他们的利益。此外,本书将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和敬畏自然与生命的人文情怀融合在一起,在当时产生的轰动效应不亚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作者简介
蕾切尔·卡森,1907年5月27日生于匹兹堡附近的斯普林代尔,1929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1932年获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1936—1952年供职于美国渔业与野生生物服务局,是该机构第二位受聘的女性。
她在1941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海风之下》,描述海洋生物,书中体现的危机思考,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从而在1972年全面禁止DDT的生产和使用。1951年出版《环绕我们的海洋》,连续86周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籍榜,获得自然图书奖。1955年完成第三部作品《海的边缘》,又成为一本畅销书,并被改编成纪录片,获得奥斯卡奖。1962年,《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这位体型瘦弱、身患癌症的女性学者和作家因挑战“征服自然”的人类意识和社会传统受到了空前的攻击和诋毁,此书出版后两年,她心力交瘁,病逝。但此书的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瞩目,被视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美国著名刊物《时代》在2000年12期,即20世纪后一期上将蕾切尔·卡森评选为本世纪有影响的100个人物之一。
1963年,卡森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80年美国政府追授她普通公民的高荣誉——“总统自由奖章”。
目录
致谢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 明日寓言
第二章 忍耐的义务
第三章 死神的特效药
第四章 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五章 土壤的疆域
第六章 大地的绿色幔布
第七章 无谓的浩劫
第八章 鸟儿不再歌唱
第九章 死亡之河
第十章 空中撒药,无孔不入
第十一章 波吉亚家族的噩梦
第十二章 人类的代价
第十三章 穿过狭窄的窗户
第十四章 持续现状会导致每四个人中有一个患癌
第十五章 大自然的报复
第十六章 雪崩的轰鸣声
第十七章 另一条道路
精彩书摘
明日寓言
从前,美国的内陆腹地有一个小城,在那里,所有的生命似乎都能与环境和谐相处。小城四周是丰沃的农场。春天的时候,在那阡陌纵横的农田里,麦浪阵阵;在山腰的果园中,一派生机勃勃。举目四望,白云飘荡在绿油油的田野上。到了秋天,那些橡树、枫树、桦树的叶子变得耀眼夺目,层林尽染;至于松树,它们的颜色在一年四季中都没怎么变化,也就成了最好的背景。秋日晨曦中,薄雾四起,山间传来狐狸的嗷叫声,还有那鹿儿悄然穿过田野的身影。
一年中大部分时候,游人漫步林间小道,只见月桂树、荚莲花、赤杨树夹道茂盛生长,还有各种厚厚的蕨类植物和各色野花令人心旷神怡。甚至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的天地:从皑皑白雪中探出头的野草已然枯萎,可那上面的浆果和草籽成了不计其数的鸟儿的美食。
事实上,这里的乡村素来以其鸟儿数量众多、品种繁多而闻名遐迩。春夏秋三季,成群的候鸟到此栖息,游客为了能近距离观察它们,不辞辛苦地远道而来。另外,从山谷流出的清冽溪水在低洼处形成了阴凉的池塘,很多鲑鱼在此生息;这样的小溪吸引了不少人去溪流中捕鱼。很久以前,从第一批定居者在此建造屋舍、打井取水、筑造仓库开始,岁月就这样波澜无惊地流逝着。
然而,一场诡异的疫病悄然笼罩了这片土地,随后,一切事物都开始变得面目全非。某种邪恶的诅咒似乎赖在这里不走了:鸡群成片成片地染上了怪病;牛羊也生病了,然后死去。四处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农夫们在谈话间都提到,自己的很多家人生病了,城里的医生看着病人中出现了各种新疾病,也变得越来越迷惑不解了。另外还发生了几次无法解释的猝死现象,受害者不仅有成年人,也有儿童——这些孩子们正在玩耍的时候,突然发病,然后几个小时后就夭折了。
周围变得异常死寂。比如,鸟儿都不见了,它们去哪里了呢?很多人说起小鸟,大家心中都是一片茫然,也非常不安。家家户户后院里的喂食台都荒废了。人们能看到的鸟儿都已经奄奄一息了;它们颤抖得厉害,而且无法飞翔了。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春天。曾经,这里的早晨,每当破晓时分,知更鸟、猫鹊、鸽子、橿鸟、鹪鹩,还有其它各种小鸟,它们一起发出的各种啁啾,让空气中弥漫着热闹的合唱。但是,现在一点声音都没有了;田野间、树林里和沼泽中,到处一片静默。
农场里的母鸡抱窝孵蛋,但一只小鸡都孵不出来。农夫们抱怨道,他们再也无法养猪了:猪崽子的个头都很小,而且小猪都活不了几天。苹果树开始开花了,但是花丛中,根本听不见蜜蜂的嗡嗡声,这也就意味着果树无法授粉,也就无法结果。曾经千姿百态的乡间道路如今像遭遇了火灾,劫后余生的道路两旁只剩下棕褐色的枯草了。这些地方也是一片死寂,所有的生命都弃之远去,连溪流也变得死气沉沉了。在这里,再也看不到垂钓者的身影,因为所有的鱼都死了。
屋檐下的水槽中,屋顶的木瓦间,依然散落着一些粉末状的斑点;几个星期前,这些粉末如雪花般飘落,屋顶上、庭院里、农地间和溪流中,都是它们的落脚地。根本不是什么巫术,也不是所谓的敌方发动了攻击,才使得这个饱受蹂躏的地方变得寸草不生。人们是自作孽。
这是一个虚构的城镇,但在美国或是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里,都可能存在成百上千个类似的地方。据我所知,还没有哪个社区遭遇了上述的所有灾难。但是,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其中某一种灾祸,现实生活中,花样繁多的灾难已经降临到了很多社区。一个残忍的幽灵在人们毫不注意的情况下,已经悄然来到人间。前文述及的悲剧虽然是想象的,但是我们都要明白,这种想象很容易就会成真,现实有可能变得更加荒凉。
在美国,已经有无数城镇的春天变得鸦雀无声了,到底是什么东西带来了这种后果?本书试图进行解释。
……
前言/序言
1958年,当蕾切尔·卡森开始动笔写书的时候——也就是后来的《寂静的春天》,已经年届五旬了。在她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同时也是美国渔业和野生生物服务局的撰稿人。不过,自从七年前,她出版了《环绕我们的海洋》一书以来,就成了举世闻名的作家。后来,她还出版了《海的边缘》。由于这两本书都非常畅销,所以她拿到的版税足够让她成为一名专职作家了。
对很多作家来说,这是梦寐以求的好境遇:已经有名气了,能自由选择主题,出版社巴不得和你签合同。大家都认为她的下一本书也会同以前一样,都是在类似的领域——海洋,都能表达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快乐。事实上,她原先也是这么打算的。可是,事情出现了变化。
在她还为政府部门工作的时候,当时随着DDT的广泛使用,还有所谓的“农业控制计划”带来的长期毒害,都使得她和其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同事非常震惊。二战后不久,就有人察觉到了这些危险。那个时候,她曾经试图就该问题给某家杂志投稿,可是没有杂志愿意刊登这样的文章。
10年后,当杀虫剂和除草剂(其中有些化学制剂的毒性是DDT的数倍之高)从整体上摧毁了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时候,同时也危及了人类的生存,她决定挺身呼吁了。
再一次,她试图找杂志社刊登文章。尽管这个时候,她已经是一位著名作家了,可是杂志社怕丢失广告客户,于是都拒绝了。比如,有一家生产儿童食品的罐头厂就说:对于那些使用该企业产品的母亲来说,这样的文章会引发“毫无根据的恐慌”。(唯一例外的是《纽约客》,该杂志在《寂静的春天》出版前,连载了书中的部分章节。)
因此,最后的解决之道就是写书——书籍出版社不用担心广告的压力。卡森女士原本打算找别人写这本书,可是最后,她认为如果这是应该去做的事情,那么她就必须自己做。对于像她这样的畅销书作家来说,要写一个如此阴郁的题材,很多铁杆读者都觉得心存疑虑。她的心里同样没底,但是她还是迎难而上,原因只是她必须要做这件事。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她这样写道:“如果我保持沉默,那么心中将永远不安。”
《寂静的春天》历时四年完成。本书与她以前的书相比,涉及的研究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在伍兹霍尔研究所的实验室或者在落潮时的海边进行研究,都是非常令人开心的工作;可是如今,情况完全不同了。本来她的工作充满了很多乐趣,不过现在这种乐趣要让位给虔诚之心了——类似献身宗教的感觉。而且,她还得到了额外的“鼓励”:在写作的最后一年,她百病缠身,用她自己的话,就是“把能生的病都生齐全了”。
另外,她也很清楚,化学行业肯定会对她进行攻击。原因不仅仅是她反对滥用含毒的化学制剂,而且她清晰地阐述了一个依赖技术手段的工业化社会如何不负责任地对待大自然——这一点更是说到痛处了。
百年前,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的时候,也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猛烈的、肆无忌惮的抨击。从那以后,可能只有本书遭到了类似的待遇。化工行业花了数十万美元想要抹黑该书和作者:她被刻画成了一个无知的、歇斯底里的女人,一心想把地球让给虫子们住。
幸运地是,这些攻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本书——出版社可能负担不了这种广告效应的费用!有一家大型化学品公司试图指出卡森女士对其产品进行了错误的描述,并以此为借口来阻止本书的出版。但是她没有说错,于是出版按计划进行。
任由周围狂啸如斯,她自巍然不动。与此同时,本书传递出来的信息导致了一个直接的结果:肯尼迪总统下令在自己的科学顾问委员会中成立了专门小组,以对杀虫剂问题进行研究。几个月后,该小组提交的报告完全证实了她的说法。
面对自己获得的成就,蕾切尔·卡森的心态还是非常谦卑的。当快要完稿的时候,她给一位密友的信中有这样的话:“我要去救这美丽的众生世界,我满脑子都想着这个世界——现在那些人做的事情是如此残酷,丝毫没有人性,我真的很生气……现在,我觉得自己至少提供了小小的帮助。”事实是,生态学的出现也有此书的一份功劳。在当时,生态学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现在,这已经成为一门与现实关系密切的显学了。还有,在政府的各个层面上,都出台了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
如今,《寂静的春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本经典名著。C。P。斯诺说本书在“两种文化”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蕾切尔·卡森是一位扎根现实,受过良好训练的科学家,同时她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诗人的敏感心性。她对大自然抱有深厚的感情,而这一点,她从来不觉得是缺点。
她懂得越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好奇心”越旺盛。因此,她能够在一本以死亡为主题的书中,阐述出“生命的喜悦”。
现在重读她的书,大家要明白一点:该书论及的危机,要远远超过当时那些需要立即应对的问题。她提醒我们要警惕某种类型的威胁:用化学物质荼毒地球。在进行这种警告的过程中,她让我们知道了人类正在用很多方式凌辱着这个星球——在她的时代,甚少有人知道其中某些事情也会损害到地球。以后,《寂静的春天》也会一直提醒我们:在这个过度组织化、过度机械化的时代,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勇气依然非常宝贵。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够改变事态——当然不是采取战争或者暴力手段,而是改变我们对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想法。
(译自1987年25周年纪念版序言)
凝望深渊:一份对人类行为与生态危机的沉思 序言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回望过往,总会浮现出一些令人警醒的时刻。它们并非轰轰烈烈的革命,却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在悄无声息中孕育着改变。而有些时刻,则如同暗涌的潮水,在平静的海面之下,缓慢而坚定地改变着世界的轮廓。本书所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种关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之间深刻而危险的互动。它并非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也不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一次诚恳的、深入的、甚至带点痛苦的凝视,去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呼吸的空气,以及那些曾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生命的脉动,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章:被遗忘的低语——自然的沉默预警 想象一下,在一个并非遥远的过去,河流清澈见底,能看见鱼儿在阳光下游弋;空气清新怡人,微风拂过带来泥土与青草的芬芳;夜晚,星辰在墨蓝色的天幕上闪烁,不被任何人工的光芒所遮蔽。那时的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紧密,对自然的馈赠充满敬畏,也更懂得顺应自然的节奏。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人类似乎逐渐屏蔽了来自自然的低语,将那些细微的、渐进的变化视为无关紧要的杂音。 我们曾习惯于将土地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将天空视为容纳一切废弃物的巨大容器。工厂的烟囱喷吐着浓烟,城市的污水直排入江河,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改变着土壤的结构,而汽车尾气的排放则悄悄地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这些行为,在当时看来,或许只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或是局部地区短暂的“不便”。但我们忽略了,自然界是一个精密的、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衡,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体的稳定。 本书并非要指责过去的愚昧,而是要唤醒对当下处境的深刻认识。我们需要重新学会倾听,倾听自然界那些曾经被忽略的信号,那些在表面平静下涌动的危机。这是一种对我们自身行为的反思,也是对未来道路的审慎考量。 第二章:无声的侵蚀——从微观到宏观的生态失衡 当我们谈论生态危机,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触目惊心的画面:被石油污染的海滩,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然而,真正的危机往往始于更微观、更不易察觉的层面。那些悄无声息的侵蚀,如同蛀虫一般,一点点地啃噬着生态系统的根基。 化学合成的进步,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物质。这些物质,有些能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不易分解,它们通过食物链层层传递,最终对生命体产生累积性的毒害。想想那些曾经被认为无害的清洁剂、杀虫剂,它们是如何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积聚,改变着水生生物的生理机能?想想那些被广泛使用的农药,它们如何在土壤中潜伏,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甚至通过植物的根系传递到我们餐桌上? 这些微观的改变,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汇聚在一起,如同无数细小的裂缝,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塌。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疯狂生长,消耗水中氧气,使鱼类死亡;土壤的板结和盐碱化,使得农作物产量下降,甚至土地退化,沦为不毛之地;空气的污染,不仅损害人类健康,也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的稳定。 本书旨在揭示这些“无声的侵蚀”是如何发生的,它们是如何通过复杂的生态链条相互作用,最终显现出巨大的危害。这并非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正在发生的现实。 第三章:失落的生物多样性——生命的交响乐中的休止符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力的体现,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石。从宏伟的森林到微小的昆虫,每一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共同谱写着生命的壮丽交响乐。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巨大压力下,这首交响乐正变得越来越单薄,越来越多的休止符正在被敲下,有些甚至永远地沉默。 栖息地的破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城市扩张、农业开发和森林砍伐,无数野生动物失去了家园,它们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繁殖受到阻碍,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而那些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的物种,则首当其冲,成为了第一批牺牲者。 此外,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它们往往没有天敌,繁殖能力强,迅速占据生态位,挤压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甚至捕食本土物种,导致其灭绝。就如同一个精心构建的社会秩序,突然闯入了一些不受控制的破坏者,整个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种,它们的消失,同样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授粉昆虫的减少,不仅影响到植物的繁殖,也直接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生产。土壤中的微生物,它们是分解有机物、维持土壤肥力的关键,它们的减少,会加速土壤的退化。 本书将深入探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现实,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阐述每一个物种的消失,对我们人类自身而言,又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损失,更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削弱。 第四章:人为的阴影——从局部危机到全球挑战 曾经,生态环境的破坏似乎是局部的、孤立的事件。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些局部危机正逐渐汇聚,形成无法回避的全球性挑战。 气候变化,就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例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这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方方面面: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更强烈的飓风、更持久的干旱、更具破坏性的洪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城市的生存;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疾病传播的模式也可能因此改变。 而化学污染,也早已突破了国界。洋流、季风、候鸟迁徙,都可能将污染物带到遥远的地方。曾经被认为安全的水源,可能被远处工业区的排放所污染;曾经认为洁净的空气,也可能受到跨国界污染的影响。 海洋,这个占据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的巨大水体,也未能幸免。过度的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塑料垃圾等废弃物对海洋生物造成了致命的伤害,而海水酸化,更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存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本书旨在强调,我们所面对的生态危机,已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内政”,而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任何一个角落的破坏,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最终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第五章:觉醒的呼唤——重塑人与自然的新契约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转机。而当下,正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绝佳时机。 这并非要我们回到原始的生存状态,而是要我们以一种更加智慧、更加负责任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发展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消耗。我们需要投资于清洁能源,推广绿色技术,改变我们能源的来源和利用方式。我们需要更加科学、更加负责任地利用土地,保护森林和湿地,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教育和意识的觉醒,是改变的起点。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我们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从而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每一个个体的选择,都可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从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到选择更加环保的交通方式,再到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产品,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在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添砖加瓦。 本书并非要贩卖绝望,而是要传递一种审慎的希望。它提醒我们,生态危机并非不可逆转,只要我们能够正视问题,并付出切实的努力,我们仍然有机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宜居的地球。这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努力,需要我们放下傲慢,以谦卑之心,重新学习与自然共舞的艺术。 结语 “寂静的春天”,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意味。它并非描绘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景象,而是对一种可能发生的未来的严肃警示。本书所展开的,是对这一警示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我们凝望深渊,并非为了沉沦,而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找到回家的方向。这是一次关于我们共同未来的对话,一次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下去的真诚探讨。愿这凝视,能唤醒更多人内心的责任感,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