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坎庸言 鴨池十講

習坎庸言 鴨池十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庸 著
圖書標籤:
  • 易經
  • 周易
  • 習坎
  • 鴨池
  • 哲學
  • 文化
  • 傳統文化
  • 解讀
  • 講座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172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5248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位不該被遺忘的國學大師,曆任北大、北師大、中大、浙大、西南聯大教授,西南聯大校歌歌詞作者,《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紀念碑》的書寫者。
  七十年來《習坎庸言》就像傳說中的《葵花寶典》,而今首度公開麵世。

內容簡介

  《習坎庸言 鴨池十講》是由“習坎庸言”和“鴨池十講”兩部分組成。《習坎庸言》是羅庸先生在西南聯大習坎齋(取《易》之“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之意)自己寓所作的學術講座講稿,主題包孕廣博,分為勉學、識仁、六藝、諸史、九流、理學、經世、文章、種族、文化、質文、禮樂、鄉黨、學校、儒俠、風俗等內外學術16篇,由學生李覲高根據筆記整理。《鴨池十講》是羅庸先生在昆明期間另一係統的演講。收其講演稿十篇。因昆明的滇池在元代名鴨池,“以記地故,因題此名”。十篇文章內容豐富,論述精闢。談儒,論詩,談士,娓娓道來,足見其學識之博,見解之深,更可窺其於國憂傢難之即,對民族精神之闡釋。

作者簡介

  羅庸(1900—1950),字庸中,號習坎,濛古族,生於北京。著名國學傢。原籍江蘇江都,清初揚州八怪之一“兩峰山人”羅聘的後人。1917年進入北京大學文科國文門,畢業後在教育部任職,與魯迅同事,同時兼任北大講師,女師大、北師大教授。1926年參與創辦華北大學。1927年應邀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講學;同年鞦,應魯迅之邀,任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係主任。1931年任浙江大學教授,1932年起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大任教,講授《詩經》《楚辭》《論語》《孟子》等課程,後兼任中文係主任。1950年病逝於重慶北碚。生前齣版的著作極少,隻有《鴨池十講》和《唐陳子昂先生伯玉年譜》等。

精彩書評

  ★眾所周知,先生的道德文章屬於儒傢正宗,其中還融有釋老之學,如果生當唐世,近乎謂“三教論衡”。
  ——吳曉鈴

  ★在一般人眼中,羅庸隻有薄薄一冊《鴨池十講》,作為名教授,未免有點寒磣。但這與羅庸的文學教育觀念有關:“文學本來是極活潑的東西,其所寄托在文字,而本身卻散在生活的各方麵。假如上堂就有國文,下堂就沒國文,那就失去瞭國文的目的。”羅庸因此而提倡“打成一片的國文教學法”,即將國文教學與人格陶冶閤而為一。如此將全副精力集中在教學中的教授,即便著述無多,依舊值得敬重。
  ——陳平原

  ★先生的人品和學識可並顧炎武和黃宗羲。
  ——齊燕銘

  ★羅先生這本書非常好讀,我以為可以和硃自清的《經典常談》並列,是那種常讀常新的書,是一本有生命力的書。羅庸對於中國文化深入瞭解,也是非常親近的感情,這一點他很像錢穆,他的這些文章可以說篇篇動人,雖然半個世紀前的演講,但今天讀來還讓人心有所動。——著名學者孟繁華
  ★羅庸先生的《鴨池十講》,講到為士之道。在羅先生眼中,士大夫“實在是中國文化的軸心”。在“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所謂王官失守,學在私門,有心的士大夫們以在野之身,積極做文化運動,孔夫子便是一例。戰國時,士大夫學商人模樣,“挾策求售,曳裾王門”,讀書人商業化的結果,造成瞭遊士之風。最好的時期是兩漢四百年,特彆是東漢,“讀書人以居鄉教授作處士為榮,東漢的氣節,在士的曆史上造成瞭空前的好榜樣”。隨後,董卓入衛,奸雄當道幾百年,“處士一變而為黨錮,再變而為文學侍從,三變而為世族的門客。讀書人的生活,從居鄉教授到運籌決策,再到做勸進錶,加九锡文,最後到應詔詠妓,南朝士人的身份降到無可再降”。直至兩宋,理學傢們於講學之餘,尚能注意到鄉村建設,如硃子傢禮、呂氏公約之類。而到瞭明清兩代,士子們與胥吏政治相因緣,“齣則黷貨弄權,處則魚肉鄉裏”,士大夫的意義,似甚少有人顧及。
  ——南方周末

目錄

習坎庸言
緣起/
規約/
內篇一勉學/
內篇二識仁/
內篇三六藝/
內篇四諸史/
內篇五九流/
內篇六理學/
內篇七經世/
內篇八文章/
外篇一種族/
外篇二文化/
外篇三質文/
外篇四禮樂/
外篇五鄉黨/
外篇六學校/
外篇七儒俠/
外篇八風俗/
後記/
鴨池十講
前記/
一我與《論語》/
二儒傢的根本精神/
三論為己之學/
四感與思/
五國文教學與人格陶冶/
六詩人/
七思無邪/
八詩的境界/
九少陵詩論/
十欣遇/

精彩書摘

  習坎庸言
  內篇三六藝
  昔人治經,往往拘於門戶,緻有今古之爭、漢宋之爭。五四而後,復有對經學發生懷疑,倡為廢經之論。而亦有視經為史料,以純科學態度研究之者,遂與今古之爭、漢宋之爭並立,成為經學中之四派焉。今就所知稍加論列如次。
  先論六經定名。六經或稱六藝(劉歆《七略》有六藝略),孔子時無此稱也,《論語》中亦無以六經教弟子之記載,然細按之,則夫子固嘗以禮樂教弟子矣。顔迴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是孔子以禮教也。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子擊罄於衛,是孔子以樂教也。《論語》論詩之處尤多,而書則少,論及堯日一篇,是否孔子所說,疑未能定。孔子作春鞦之事,《論語》無明文,稱易之處則有: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其下文曰。不占而已矣。未能劇指此曰孔子嘗以易教也。《論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曰: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子路;文學:子由、子夏。孔子之教弟子者,如此而已。
  《莊子·天道篇》:孔子……翻十二經以說。或曰十二經即六經六緯,實則莊子之所謂十二經者,未易知其果何指也。(十二或為六字之訛)禮記經解,絜靜精微易教也,恭敬莊儉禮教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良易樂教也,疏邇知遠書教也,展辭比事春鞦教也。此易、詩、書、禮、樂、春鞦次第即為漢誌所本,後之《隋書·經籍誌》,逮清《四庫全書》,莫不放此。《周禮·地官·保民》:養國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又大司徒之職,以師三物教萬民……一曰六藝,六藝次第同此)。自漢人以易詩書禮樂春鞦為孔門藝,因彆稱禮樂射禦書數為古之六藝焉。《周禮》本為晚齣之書,然亦保有不少古代原料,此六藝或即古之六藝(《論語》論射禦處甚多,書數為小學之事,故未論及),易、詩、書、禮、樂、春鞦六經之名當起於戰國,此證以《論語》而可見者。《論語》凡孔子弟子所記多稱子曰,多單句;凡稱孔子曰者,則多再傳弟子所記,文多成格套(如尊五美,屏四惡,君子有三畏等),《禮記》經解篇已有整齊之六藝理論,是知六經之說或已定於春鞦戰國之際也。
  至漢而有今古文之分。今文靠口傳,重大義;古文靠簡冊,重訓詁(清人尤重訓詁)。至宋而又有漢宋之爭,漢學重考據,宋學重義理,因之各經顯晦亦隨時代而不同。
  古之六藝與孔門六藝不同者,六經無射禦書數,古六藝無易詩書春鞦,一古射禦或當有經,由禮大射可以推知)。而禮樂居六藝之首,則其所同者也。吾人在古代文化方麵著眼,從孔門教學態度著眼,則六經次第禮應居第一,樂第二,詩第三。詩為樂詞(樂言其音調,詩指其篇章);書太史所掌,是書已包之於禮之中;春鞦亦太史所掌;易,太蔔纀所掌,均應包括於禮;詩亦應為國史所掌,《大雅·生民》《小雅·六月》即是史詩。史詩乃詩的正宗,詩人即史傢。衛宏詩序:國史明乎得失之故,雲雲可證。此章實齊所以有六經皆史之說也。由是論之,詩應居書前,春鞦應列書後,易為蔔筮之書,實如禪宗之教外彆傳。以此意排六經次第,則當為禮、樂、詩、書、春鞦、易。然經解何以置易於六經之首?蓋戰國之末,秦漢之初,六經逐漸成係統化、哲學化,故置易於首,其餘五經遂與易成為一種有係統的理論,此蓋儒傢與陰陽傢閤流之結果也。有一旁證焉,即由荀孟之彆亦可得窺六經之次第。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此語不見於孟荀列傳,見趙岐《孟子題辭》,觀附注),是以法先王,蓋長於詩書,未必長於禮樂也。荀子隆禮樂而殺詩書,故法後王。《勸學篇》“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鞦約而不速”雲雲,故繼之曰:“學莫便乎近其人”。荀子視禮樂在前,以六經為經世緻用之學;孟子以詩書在前,視六經為義理訓詁之學。蓋荀子深得孔門立教之意,為儒傢正宗;孟子實為儒傢彆派。(漢時荀孟並稱,隋唐之後,貶荀尊孟,至宋而極。是以讀六經者,隻見其訓詁名物而不知經世緻用也。然由荀子至於韓非李斯,儒傢一變而為法傢,孔門以六藝設教之意,經數度變遷,原始精神蓋不可復觀矣。
  今依新次分論之:
  一、禮。《說文》:禮,復也,所以事神緻福也。古者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國之大事也。今所見者三禮:儀禮、周禮、禮記。儀禮為禮經,今存十七篇,漢人稱之為士禮(所謂推士禮以至於天下),實屬記錄節文之書。如《聘禮》《燕禮》所記,蓋一禮節單子而已。就今所見之十七篇而論,知儀禮來源甚古。儀禮形式多仿自周人,至春鞦仍通行,然士喪祀,祝有夏祝、商祝、周祝,夏祝商祝即夏商儀禮之殘留,可知其源甚古也(惟夏祝商祝於喪禮中執事殊少)。《士昏禮》《士喪禮》篇後皆有義,此即禮記,約為老儒解短經,弟子筆記,本與禮經有彆也。
  今之社會學傢讀儀禮,目親迎禮之為掠奪婚姻;新史學傢讀儀禮,目之為變性的遺留者。細按儀禮概非無故,《士昏禮》後之《昏義》,若與《禮記·昏義》相比,則知禮記麯解處多,然則墨守經傳欺,抑從社會學者與新史學者之說欺,此孔門教學態度所宜先知,否則必生無所適從之苦。欲識孔門教學態度,必先識仁,仁者大用流行之謂(宋人曰天理流行),完全看重自己的生命,亦即全人類生命之謂,把人生看成活的,動的,嚮前進的,以人為主,以物為償,不僅不隨物轉,且不容身外之物停留不進,因如此則有纍有遺。此為孔門講學主旨所在,足以對於曆史上的遺産,可用者用之,其不可用者革之,可以存在者因之,其不應存在者去之,一切外物均須順我的條理,我不能就它的範圍(如茶杯本用以飲茶,若以飲酒即可目為酒杯),孔子於此認識極為透徹。故禮已由野蠻入與文明,孔子乃利用之使之更文明,且追而使人忘其野蠻之一麵。人的地位高,一切皆我的注腳,一切皆為我所用也。儀禮原由野蠻而來,然至孔子麵目已為之一新,蓋孔子學有根源,故能貫之以道。不明乎此,揚甲抑乙,要為不通之論耳。(《五禮通考》為讀禮必讀之書)
  戴記,僅有少數篇目真為禮記(如冠義、昏義皆有儀禮為經),其他各篇凡七十子後學所記均收入,實為儒傢一大業書,由漢晉至唐,學者多注意昏義喪義,甚少理會樂記、學記、仲尼燕居各篇,猶存古意。宋人反是。此為講學態度之轉變。今欲分析禮記內容,則殊不易,韓非顯學所稱之八儒恐皆包有之。《王製》《月令投壺》《深衣》所記皆為禮學專篇,既非釋經之傳,亦不得稱為儒學。大戴記多曾子語,若閤二戴記以分析儒之派彆,則講《論語》可無籠統浮泛之病,然則此非本篇所論者矣(清人除硃彬《禮記訓纂》,孫衣言《禮記集解》外,尚無佳疏,仍待重作)。
  《周禮》本周官經(以彆於《尚書》之周官)。鼕官亡佚,漢人補入《考工記》。古文傢尊《周禮》,今文傢則斥為劉歆僞造。《周禮》中蓋有叢雜不全的古史料甚多,曾經劉歆整理,然亦不可一概斥之為漢人僞造也(如周禮論詩六義之次第,曰風賦比興雅頌,甚有根據,蓋得古之遺意)。《考工記》為晚齣之書甚易見(由地理考之似為晉人之書),記中以燕秦鬍並舉,是則戰國時之說也。後人以《周禮》配《儀禮》《禮記》,稱曰三禮,所包至廣。蓋儒者以禮為本,荀子隆禮,其意深遠。欲治六經必先自治禮始,此大本大原也。(禮之用《禮樂篇》再詳論之)
  二、樂:樂無經,詩三百篇即《樂經》(《樂記》二十一篇,戴記閤為一篇)。漢文得樂人寶公善說樂,然亦隻記其鏗鏘鼓舞而已。是以《漢書·藝文誌》曰:“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雲雲。大約古樂無譜,僅賴口耳相傳而已。《爾雅》:“大版謂之業。”《左傳》:“臣屬肄業及亡。”後人乃誤以案屬樂譜,蓋不然也。《漢誌·詩賦略》著錄河南周歌聲麯摺七篇,周謠歌詩聲麯摺七十五篇,稱之曰麯曰摺,推想漢樂譜蓋宇旁盡有麯摺也(漢人樂譜已不可見,唐樂譜宇旁有麯摺,《大藏經》《點山集》及道藏中有之,約略可以推見漢樂譜之大概,至歌態舞容,徵之故記亦尚零星可見。然晉唐而後,學者聚訟,唯在吹律鏇宮,樂學日益湮毀矣。(樂之用《禮樂篇》詳之)
  三、詩:詩即樂章。今人所聚訟者為詩係孔子手訂抑係民謠問題。餘意論詩有必須注意者二:讀詩不能忘記音樂,一切解釋均不能離開音樂,根據音樂解釋,則可知二南何以編排在前,周頌何以在後。舊說以詩經按照年代編排,由音樂見地論之,此說甚謬。詩之內容代錶周代文化麵目,不必多牽涉孔子與先王之澤,而比較各地風詩之異同,則甚重要。就篇章字句而言,以音樂為之綱領;就詩的內容而言,以周文化作為綱領,由此讀詩距詩意必不太遠。《論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可以興,可以理,可以群,可以怨,為讀詩最重要見解,名物訓詁抑其次也。
  講詩不必從毛,亦不必從三傢,將古書中講話之處連綴來講,則必多所通解,如此則漢儒拘泥可以打破。蓋三傢與毛不同,宜匯通不宜墨守也。硃子從白文觀詩之大義,其方法甚為可取,惟拘於三體三用之說,其極必言美剌,是硃說大病。近之說詩者,悉能打破舊說,惟多忘記詩乃代錶周文化的麵目,以是多浮淺不切之病。詩教不如是之卑也。(此節未盡之意《文章篇》詳之)
  四、書:今古之手可置勿論,僅就二十八篇言之,則書之麵目已非固有,其中必多改動之處,如盤庚用語與用字是否為商代的即頗有問題也。書之內容頗為叢雜,如牧誓、大誥、酒誥僅為命令,顧命則多陳喪禮,與尚書之體不閤。呂刑為中國最古法律條文,禹貢與禮王製性質為近,如此顧命並入儀禮,禹貢並入禮記,始與《尚書》記言之體相閤。《洪範》一篇所托,或為陰陽傢言,或為禮官之語,蓋為後人連綴而成。而於行文之前加武王勝殷,殺紂,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的帽子而已。設將書中各篇歸類整理之,則知《尚書》材料極不整齊,蓋殘缺亡佚者多矣。
  ……

前言/序言

  齣版前言
  民國是一個戰亂頻仍的時期,也是一個學者輩齣的時代。特彆是八年抗戰中最為艱苦的西南聯閤大學,更是聚集瞭一批學貫中西的學者大師。一些學者或因其倜儻風流,或因其著作等身,或因其特殊的符號意義,至今仍為人所樂道;也有一些學者,雖然同樣學富五車,卻因英年早逝或惜墨如金,而幾至無聞。羅庸先生即是後者之一員。
  羅庸先生(1900—1950)是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專傢和國學傢。字膺中,號習坎,筆名有耘人、佗陵、修梅等,是清初揚州八怪之一“兩峰山人”羅聘的後人。齣生於北京。17歲進入北大文科國文門學習。後又進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進修研究生。畢業後在教育部任職,與魯迅是同事。又先後任教於北大、女師大、北師大、中山大學和浙江大學。1932年迴到北京大學,任國文係教授。抗戰全麵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南遷,於1938年在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羅庸先生即在此任教授、文科研究所導師、中文係主任,講授《中國文學史》《詩經》《楚辭》等課程。
  時值抗戰,物價飛漲,教授們大都生活睏頓,教學之餘,不得不各展所長,補貼傢用。王力先生開始寫小品文換稿費;聞一多會刻圖章,每天忙個不休;潘光旦教務長曾張夾設籠捕鼠,由夫人做成菜。羅庸擅長詩詞駢文,據說著名的西南聯大校歌即齣於他手;羅庸書法也佳,由馮友蘭先生擬稿、羅庸書丹的《西南聯大紀念碑文》堪稱雙璧。但羅庸卻屬“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者。1942年春,一場大火把他的傢當燒個精光,他不以為意,還把聯大中文係的幾位教師和研究生召集到一起,“共約講習之會”,“旨在溫故知新,剋己復禮,以免獨學無友”。講課曆時四個月,主題包孕廣博,分為勉學、識仁、六藝、諸史、九流、理學、經世、文章、種族、文化、質文、禮樂、鄉黨、學校、儒俠、風俗等內外學術16篇,由學生李覲高根據筆記整理,是為《習坎庸言》。
  羅庸先生在昆明期間另一係統的演講後來也被整理成書,這就是《鴨池十講》。收其講演稿十篇。因昆明的滇池在元代名鴨池,“以記地故,因題此名”。十篇文章內容豐富,論述精闢。談儒,論詩,談士,娓娓道來,足見其學識之博,見解之深,更可窺其於國憂傢難之即,對民族精神之闡釋。
  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結束,三校北歸時,羅先生卻決定留在昆明組建師範學院,任昆明師範學院國文係教授兼係主任。1949年赴重慶,在梁漱溟創辦的勉仁文學院任教。1950年病逝於重慶北碚。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的中文係》中迴憶說:當年在西南聯大,“還有一堂叫座的課是羅庸講杜詩。羅先生上課,不帶片紙。不但杜詩能背寫在黑闆上,連仇注都背齣來。”羅庸講課聲音洪亮,引人入勝,又富於風趣,自身陶醉其中,學生更為之神往。有一次講《楚辭》中的《九歌》,海報一齣,連住在昆明城東的聯大工學院的同學也跑到城西來聽講。一間可容百人的教室,坐滿瞭聽眾,窗外還站著人。羅先生一氣講瞭兩三個小時,夜深纔結束。一位聽過羅庸講課的學生迴憶,羅先生講杜詩,“自己仿佛就是杜甫,把詩人在長安慈恩寺塔上所見所聞所感深沉地一一傳達齣來;用聲音,用眼神,用手勢,把在高塔嚮東南西北四方外望所見的遠近景物仔細重新描繪齣來。他先站在講颱上講,忽然走下來靠近木格子的窗口,用右手遮著眉毛作外眺狀,凝神,一會兒說:‘你們看,那遠處就是長安,就是終南山……’”
  《習坎庸言》記錄者李覲高先生彌留之時,“神遊抗戰艱苦時期西南聯大講師時代,斷斷續續,長達數日”,醒後言及《習坎庸言》已為孤本,囑其子“必予刊印,以續絕學”。李安國先生遵父囑,“即予研讀,先求斷句,再究連貫”,終於成書。本社此次重新齣版,對原書仍取“不加一字取捨”的原則,但廣泛參閱古籍,對引文重新查證標點,以期更符閤羅庸先生原意。羅先生一生超然物外,誌趣高雅,潛心學問,溫文儒雅,佛學、儒學造詣精深,至今已難覓能齣其右者,卻英年早逝,隻有《習坎庸言》和《鴨池十講》兩本薄薄的專著。今將兩書閤為一書,以饗讀者,可更全麵地瞭解羅庸先生對文化學術之深悟,緬懷當年西南聯大名師之風采,更希望於此對讀者瞭解和領悟中國之文化及民族之精神有所裨益。
  本書編者
  2015年3月
 
《習坎庸言:鴨池十講》 一、 概述 《習坎庸言:鴨池十講》並非一本尋常的書籍,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哲學沉思,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這本書以“習坎”為名,藉用瞭《周易》中卦象“坎”的意象——水,象徵著變幻、潛藏、以及在看似平靜之下蘊藏的巨大力量。而“庸言”二字,則呼應瞭中國古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道德準則,強調瞭語言作為思想載體,應當承載的道義與智慧。書名中的“鴨池”,更是點睛之筆,它既是具體的地名,也可能是一個象徵性的精神空間,是作者沉潛思想、觀照現實的獨特場域。全書由“十講”構成,暗示著一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論述結構,帶領讀者穿越十個主題,抵達思想的深處。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以知識的堆砌為目的,也不是為瞭呈現某個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反,它更側重於激發讀者內在的思考,喚醒沉睡的智慧,並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那些經過時間淘洗的真理。作者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筆觸,將古老的東方智慧與現代人的精神睏境相結閤,提供瞭一種超越時代的觀照方式。 二、 內容探索(非具體內容,而是基於書名和常見哲學書籍的風格推演) 第一講:潛德之微,靜水流深 本講可能圍繞“習坎”卦的初爻展開,探討“潛龍勿用”的智慧。它或許會從“潛藏”這個概念切入,解釋為何在某些時刻,積蓄力量、靜默觀察比急於行動更為重要。作者可能會引用古代的聖賢之言,講述那些在默默耕耘中成就大業的典範,並引導讀者反思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如何把握“潛”與“顯”的時機,如何在不為人知的時候,打磨自己的品格與能力。這裏的“靜水流深”,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強調一種內在的積纍和觀照,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 第二講:知水行舟,辨勢而動 緊接著,本講可能深入探討“坎”卦的流動性與適應性。水能夠適應各種形狀的容器,隨方就圓,這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智慧。作者可能會探討如何像水一樣,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中保持靈活,不固執於某種僵化的模式。這其中可能涉及對“勢”的理解,懂得順勢而為,而非逆流而上。作者或許會通過曆史事件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那些能夠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的人,往往能夠獲得成功,並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第三講:心安之境,方寸之間 “庸言”二字暗示著對個人修養和道德境界的追求。本講很可能觸及“心安”這個主題。在信息爆炸、誘惑叢生的現代社會,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平和變得尤為睏難。作者可能會從儒傢“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理念齣發,探討如何通過提升道德修養,達到“內不愧於心,外不怍於人”的境界。這種心安並非逃避現實,而是在紛繁復雜中找到自己的定力,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篤定與安然。 第四講:言為何物,道的載體 “庸言”的“言”,並非簡單的語言錶達,而是承載思想、傳播真理的載體。本講可能會深入探討語言的本質及其在傳播文化、塑造認知中的作用。作者或許會反思語言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過審慎的言語,避免誤解與傷害。同時,也會強調真誠、有智慧的語言所能帶來的積極影響,它能夠啓迪人心,凝聚共識,甚至改變世界。在這裏,“言”的“庸”,即是說言語應當符閤道義,應當是為瞭傳播善意與真理。 第五講:鴨池之思,鄉愁與根 “鴨池”這個意象在這裏開始顯現其重要的象徵意義。它可能代錶著作者的故鄉,一個承載著童年記憶、情感寄托的精神傢園。本講或許會從鄉愁的角度齣發,探討個體與故土之間的情感連接,以及這種連接對個人身份認同的重要性。作者可能藉由對“鴨池”的描繪,引發讀者對“根”的思考,即我們在哪裏來,又將去往何方,以及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找迴屬於自己的精神坐標。 第六講:十年寒窗,磨礪之苦 “十講”本身就暗示著一個漫長而艱辛的學習過程。本講可能聚焦於“苦”的價值,尤其是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磨礪。作者或許會講述那些“十年磨一劍”的故事,強調隻有經過艱苦的奮鬥和不懈的努力,纔能獲得真正的成長與成就。這種“苦”並非無謂的摺磨,而是通往更高境界的必經之路,是淬煉靈魂、升華品格的熔爐。 第七講:待人之道,君子之風 “庸言”的“庸”也包含瞭“平常”、“普遍”的含義,引申到人際交往,便是要遵循普適的道德準則。本講可能探討待人接物的智慧,如何做到真誠、尊重、寬厚。作者或許會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齣發,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如何以君子之風處世,贏得他人的信賴與尊敬。 第八講:物我兩忘,超然之境 在“習坎”的深邃與“庸言”的道義之間,本講可能指嚮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物我兩忘”。當一個人能夠超越物質的束縛,擺脫個人名利的羈絆,達到一種超然物外的心境時,他便能更清晰地認識世界,更從容地麵對人生。作者或許會從道傢“無為而無不為”的理念齣發,闡述如何通過內觀自省,逐漸消弭我執,最終達到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契閤的境界。 第九講:時間之河,流而不息 “習坎”的“水”象徵著時間,它永不停歇地流淌,帶走一切,也孕育新生。本講可能從時間的哲學角度切入,探討時間的不可逆性以及如何珍惜當下。作者或許會反思人們在時間麵前的渺小與無奈,但同時也會強調,正是因為時間的流逝,生命纔顯得尤為珍貴。如何在這條奔騰的時間之河中,留下有意義的痕跡,是本講可能探討的核心問題。 第十講:反哺自然,生生不息 如果說前九講是在探索內在的智慧與外在的實踐,那麼最後一講則可能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天地,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或許會呼喚一種“反哺自然”的生態倫理,強調人類應當迴歸自然,尊重自然,並與自然和諧共生。這種生生不息的理念,既是對自然規律的遵循,也是對生命智慧的最終升華。它可能再次迴到“鴨池”的意象,將個人的精神追求與對大地的關懷融為一體,形成一種宏大而深刻的生命哲學。 三、 寫作風格與思想脈絡(推測) 《習坎庸言:鴨池十講》的語言風格,很可能兼具古雅與現代的特質。作者不會刻意賣弄玄虛,而是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將深邃的哲理娓娓道來。其論述可能充滿譬喻和故事,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文章的結構或許並非嚴格按照章節順序,而是如同溪水般自然流淌,前後呼應,層層深入。 在思想脈絡上,本書很可能融閤瞭儒、釋、道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髓,並以一種現代的視角進行重新解讀。它既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也關注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同時,書中也可能流露齣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倡導一種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 四、 讀者定位與價值 這本書並非為某個特定領域的學者而作,而是麵嚮所有渴望深入思考人生,尋求精神慰藉的讀者。它適閤那些在喧囂的時代裏,感到迷失與睏惑的人。對於希望提升自我修養,領悟生命真諦,或僅僅是想在閱讀中獲得片刻寜靜與啓迪的讀者而言,《習坎庸言:鴨池十講》無疑會是一次寶貴的精神之旅。它所提供的,不是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而是一種長遠的智慧,一種滋養心靈的力量,一種指引人生方嚮的燈塔。 通過“習坎”的堅韌與變通,“庸言”的道義與真誠,以及“鴨池”的根源與情懷,本書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與生命覺醒。它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將抽象的哲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從而活齣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捧此書,未及細讀,僅憑書名和封麵設計,便覺一股古樸而深沉的氣息撲麵而來。那“習坎”二字,讓人聯想到《易經》中的艱難險阻,而“庸言”則暗示著日常的、平實的智慧。裝幀的色調和字體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承載。我期待在這字裏行間,能找到麵對現實睏境時,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至理的言說。這本書的厚度適中,拿在手中頗有分量,仿佛沉澱瞭歲月的智慧,而非浮於錶麵的喧囂之作。我特彆留意瞭作者的署名和引言部分,總感覺一位真正有學養的作者,其文字的起點,必然是對生命根本命題的追問。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追求快速閱讀和即時滿足的讀物,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慢慢開啓和品味的陳釀,讓人忍不住想探究,究竟是怎樣的“十講”,纔能構成這“鴨池”之地的深刻反思。這種對內容本身的強烈好奇心,驅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進入它構建的世界,去體會那種曆經磨礪後沉澱下來的,不事雕琢的真知灼見。這本書的氣場很強,讓人不敢輕易褻瀆,需要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對待。

評分

我注意到書中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處理,展現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它似乎超越瞭綫性的、鍾錶式的計量,而更傾嚮於將時間視為一種可塑的、充滿韌性的存在。在論及“習坎”之睏境時,作者並沒有給齣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反而強調瞭“在過程中駐留”的價值。他似乎在告訴我們,真正的成長並非跨越障礙,而是學會與障礙共處,並在這種共處中積蓄力量。這種觀點,與當下社會推崇的“快速迭代”和“立即見效”的價值觀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顯得尤為珍貴。書中對曆史典故的引用也頗為考究,並非信手拈來,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它們的功能是作為一個參照係,用古人的經驗來映照當代的睏惑,使得原本抽象的討論變得有瞭曆史的厚度和參照的深度。我感覺,這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它敢於挑戰那些被約定俗成的“成功學”敘事,轉而贊頌那些在睏境中默默堅持、不求速成的“庸”者之德。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語言呈現齣一種混閤的質感,它既有古典文學的典雅與韻味,在描摹意境和錶達情感時,那種用詞的精準和音律的美感令人嘆服;但同時,在闡述觀點時,它又保持著一種現代思想的清晰和銳利,邏輯推理毫不含糊,毫不拖泥帶水。這種融閤,使得全書讀起來既有文采,又不失力度,避免瞭陷入純粹的文字遊戲,也擺脫瞭枯燥的學術腔調。特彆是在處理一些關於“自我認知”和“處世哲學”的議題時,作者的洞察力直達人心的幽微之處,常常讓我産生一種“作者原來比我自己更懂我”的錯覺。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共情能力,通過文字構建瞭一個安全而又充滿挑戰的對話空間,引導讀者進行深層次的自我審視。總而言之,這絕非一本可以被快速消費的書,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復研讀的“人生指南”,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個人閱曆的增長,而發現全新的層次和更深遠的意涵,這種長久的價值,纔是衡量一本好書的最高標準。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節奏的錯落有緻”。有些章節的論述如同急流,觀點密集,邏輯鏈條環環相扣,讀起來需要全神貫注,甚至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煉的句子,生怕錯過瞭一絲絲的推導過程。然而,緊接著的下一部分,筆鋒又忽然轉為舒緩,仿佛作者停下來,讓你喘口氣,去消化剛纔的“高強度信息轟炸”。這種張弛有度的行文,極大地避免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疲勞感。特彆是涉及到一些跨學科的引用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他不像某些學者那樣堆砌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將復雜的理論融入到日常的案例分析中,使得即便是對某些專業領域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大緻領會其核心精神。這種對讀者心流的體貼入微,使得本書的學術價值與可讀性實現瞭絕佳的平衡。讀罷一個章節,我常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不是被強行灌輸的結果,而是跟隨作者的思路,自己“走”到那個結論的體驗,這種參與感非常寶貴。

評分

這書的開篇敘事手法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它沒有直接切入宏大的哲學思辨,而是選擇瞭一個非常具象的場景作為引入——那片據說承載瞭作者多年沉思的“鴨池”。這種地域性的、帶有個人情感印記的描述,一下子將讀者從書本的抽象概念中拉迴到瞭一個鮮活的、可以想象的物理空間。作者似乎在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描繪著池水的漣漪、岸邊的草木,乃至那群鴨子日常的活動。這種看似閑筆的描寫,實則暗藏著對自然規律的體察與敬畏,也為後續的“十講”奠定瞭某種樸素而堅實的基調。我感覺作者是在用這種環境的描寫來“定調”,告訴讀者,真正的學問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從最細微、最日常的觀察中提煉齣來的。這種敘事節奏的把握非常精妙,既不急躁,也不拖遝,讓人在享受文字畫麵感的同時,也隱隱感覺到背後那股蓄勢待發的思想張力。這種由景入理的過渡,顯示瞭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哲思錶達的獨特駕馭能力,絕非一般學院派的刻闆論述可比。

評分

評分

值得推薦的一本書!細細品讀!

評分

新星齣版社把兩冊彌足珍貴而失傳已久隻聞其名的著作完璧的呈現在我們麵前實乃功德無量,讓大師但是宣傳語中的《葵花寶典》實在不敢苟同,為往聖繼絕學一般的《習坎庸言 鴨池十講》不應用一部虛構的不正派的武功秘籍做類比。羅先生的書常讀常新,廣博精神,作為讀詩學史做人的提綱契領也不為過,使後學受用無窮。關於校勘方麵的錯誤已經有網友指齣,希望在能在以後版本中得到勘誤修訂。最後祝願新星把這套好書不老係列越做越好,好書不老,常讀常新。

評分

。。。。。。。。。。。。。。。

評分

正版圖書,裝幀好質量棒,內容不錯,價格實惠!發貨快,送貨服務好!

評分

很好的書,唯一遺憾就是紙張不好

評分

;帝國的潰敗;葛傳椝嚮學習英語者講話;李一氓迴憶錄;民主的曆史;燕園史話;狄更斯講英國史;得書記;失書記;批評官員的尺度;這就是颱灣;正義的可能;通嚮常識的道路;訪美記;魚羊野史2;曉鬆奇談(未齣);人間采蜜記:李銀河自傳;東鳴西應記;雨滴在

評分

書不錯,挺便宜的時候買的。

評分

作者深入瞭解中國思想與文化,近70年前的演講,今天細細讀其所著文章篇篇動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