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曾國藩算算賬 一個清代高官的收與支(湘軍暨總督時期)

給曾國藩算算賬 一個清代高官的收與支(湘軍暨總督時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宏傑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曾國藩
  • 湘軍
  • 總督
  • 財政史
  • 賬本
  • 晚清
  • 曆史研究
  • 經濟史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8965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6167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揭開晚清軍隊腐敗真相
  都知道晚清軍隊腐敗,那到底腐敗到什麼程度?腐敗的根源是什麼?曾國藩麵對這種狀況,是嚴加整治還是彆有對策?
  ☆探秘都督府的收入實情
  天下總督之中,地位重要的是兩個: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而在太平天國時期,兩江總督的重要性應該是是天下第1。可以說,曾國藩是當時大清帝國有權勢的人物之一。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描述曾氏傢族的崛起路徑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曾國藩選擇做一個清官,可是,他的親族甘心如此嗎?他們有沒有利用曾國藩的權勢為自己謀私利?整個曾氏傢族有沒有隨著曾國藩仕途的升遷而逐步壯大?

內容簡介

  京官時期,曾國藩立下瞭“不靠做官發財”的錚錚誓言。其實,這多少有點放空炮的意思。因為想發財也沒什麼機會。那曾國藩管理眾人皆知的腐敗的晚清軍隊以及任總督期間還能做到這一點嗎?即使他能做到,他的傢人能做到嗎?他是怎麼對待身邊工作人員的?
  《給曾國藩算算賬:一個清代高官的收與支(湘軍暨總督時期)》對清軍的俸餉製度及總督的收支結構進行瞭詳細的分析,對陋規的産生原因及詳細情況做瞭說明,也通過史料梳理瞭他在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任上的具體收入與支齣。

作者簡介

  張宏傑,1972年齣生,201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曆史學博士,師從葛劍雄教授。現為清華大學曆史係博士後,閤作導師為秦暉教授。目前已齣版《大明王朝的七張麵孔》《曾國藩的正麵與側麵》等專著11部。其中,《大明王朝的七張麵孔》的銷量約為17萬,《曾國藩的正麵與側麵》兩個版本共20萬。另外,任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CCTV1、9及湖北衛視2013年3月同步播齣)《戊戌變法》總撰稿。2013年6月在央視《百傢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

目錄

序一 戴逸
序二 葛劍雄
緒言 為什麼要研究曾國藩的收入與支齣
第一章 “不要錢”的“大帥”
第一節 晚清軍營的腐敗
第二節 曾國藩的厚餉政策
第三節 曾國藩湘軍時期的經濟生活
第二章 曾國荃的貪婪與收獲
第一節 從眼裏揉不得沙子到閉一隻眼
第二節 曾國荃的貪婪與收獲
第三節 曾國荃在天京到底收獲瞭多少
第四節 諸將皆富,大帥獨貧
第三章 清代總督的收支結構
第一節 兩江總督的權力和職掌
第二節 總督的閤法收入及支齣
第三節 陋規的性質和邊界
第四章 整頓官風與裁撤陋規
第一節 如何亮相
第二節 管理身邊工作人員
第三節 裁撤陋規與整頓官風
第五章 既清又濁的總督生涯
第一節 總督的生活水平和對傢人的約束
第二節 清與濁:總督生活的具體支齣
第三節 小金庫:總督期間的收入來源
第六章 晚清督撫群體的經濟生活概況
第一節 晚清督撫的三種類型
第二節 李鴻章的財
第三節 左宗棠的經濟生活
第七章 曾國荃的鄉紳生活和湘鄉曾氏的最終規模
第一節 曾國荃的鄉紳生活和經濟實力
第二節 曾國藩對兩位弟弟的約束和勸誡
第三節 曾氏十堂
第四節 曾國藩的晚年生活及身後事
四個結論
第一節 陋規的生長過程
第二節 廉政建設的幾塊基石
第三節 非典型清官曾國藩
第四節 湘鄉曾氏傢族的代錶性
後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想報銷,拿錢來!
  除去人情往來,官場上的“潛規則”更需要大筆銀子。
  同治七年,撚軍被消滅,天下大緻平定,太平天國戰爭軍費報銷提上瞭議事日程。報銷就要不可避免地遇到“部費”問題。
  按照清代財務製度,曾國藩需要先將這些年來的軍費開支逐項進行統計,編成清冊,送交戶部。戶部要對報銷清冊進行審查,檢查有無“以少作多、以賤作貴、數目不符、核估不實”等等“虛開浮估”的情況,如發現此類情況,則要退迴重報。審查閤格,纔呈報皇帝予以報銷。
  因此,報銷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戶部的態度。如果戶部高抬貴手,什麼不閤規定的費用都能報銷;如果他們雞蛋裏找骨頭,再光明正大的支齣也過不瞭他們的審計關。那麼,戶部的態度是由什麼決定的呢?視“部費”多少而定。今天“跑部錢進”亦是官場“潛規則”,不過,錢多花在高級官員身上,而傳統時代,“部費”卻主要落在具體經辦的“書吏”也就是辦事員的腰包。
  早在鹹豐八年,曾國藩就已經開始籌劃“部費”問題瞭。當時他以為太平軍不日可平,報銷在即,所以在給曾國荃的傢書中談及此事說:“將來需用部費不下數萬。聞楊、彭在華陽鎮抽厘,每月可得二萬。……餘偶言可從此項下設法籌齣部費。……想楊、彭亦必允從。”
  不過他們的胃口實在是太大瞭。曾國藩托李鴻章打聽一下戶部打算要多少“部費”,李鴻章迴信說:報銷一節……托人探詢,則部吏所欲甚奢。雖一厘三毫無可再減。……皖蘇兩局前後數年用餉約三韆萬,則須銀近四十萬。如何籌措,亦殊不值細繹。……若輩溪壑,真難厭也。也就是說,李鴻章托人去找戶部的書吏,探探他們的口風。反饋迴來的消息說,書吏們要一厘三毫的迴扣,也就是報銷一百兩給一兩三錢。曾國藩需要報銷的軍費總額是三韆多萬兩銀子,按一厘三毫算“部費”需要四十萬兩。
  曾國藩一聽,也嚇瞭一跳。四十萬之巨,無論如何是不能答應的。怎麼辦呢?隻有繼續公關。曾國藩命江寜布政使李宗羲托人,李又托瞭一個叫許緣仲的人齣麵和戶部書吏接洽,做瞭大量工作,討價還價的結果是給八萬兩,顯然書吏做瞭極大讓步。
  恰好在這時,中樞的批復到瞭。齣於對他們平定太平天國、撚軍的卓越功勛,皇帝(實際是太後)同意他們免於報銷,曾國藩對此感激涕零,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給曾紀澤的信中說:
  摺弁劉高山歸,報銷摺奉批旨:“著照所請,該部知道。”竟不復部核議,殊屬曠典。前雨亭方伯托許緣仲關說部中書吏,餘與李相前後軍餉三韆餘萬,擬花部費銀八萬兩。今雖得此恩旨,不復部議,而許緣仲所托部吏擬姑聽之,不遽翻異前說。但八萬已嫌太多,不可再加絲毫。
  他對此“感激次骨,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過之”。按理說,皇帝發瞭話,這八萬兩就可以省下瞭。不過,曾國藩卻說,這說好的八萬兩銀子“部費”還是照給。因為閻王好見小鬼難搪,畢竟以後他還需要和戶部打交道。
  ……

前言/序言


《風雲際會:清代高級官員的財務真相與時代脈絡》 導言:權力的代價與財富的流轉 本書旨在以全新的視角,深入剖析清代中晚期一位處於權力中樞的封疆大吏,其在特定曆史時期內,如何構建、管理並最終支配其龐大的私人與公共財政體係。我們將超越傳統的政治敘事,聚焦於經濟活動、人際網絡中的利益交換,以及在動蕩時代中,個體如何通過精明的理財與權術,實現財富的纍積與地位的鞏固。這不是一部簡單的“賬本”解讀,而是一幅以金錢為經綫,以權力鬥爭為緯綫的曆史畫捲。 第一部:基業初創——仕途起步與早期資本積纍 (乾隆朝末期至嘉慶年間) 第一章:寒門仕子的第一桶金:教育、俸祿與初期的人情投資 本章將詳細考察一位齣身中等士紳傢庭的官員,在科舉道路上所耗費的隱性成本與顯性支齣。從早年的私塾教育、進京趕考的盤纏,到初入官場時,如何在微薄的京官俸祿中擠齣用於“打點”與維持體麵的開支,構成瞭其早期資本積纍的起點。我們將分析“份子錢”的文化背景及其對初級官員財務的製約。 第二章:地方小吏的灰色收入與人脈網絡的構建 隨著主角調任地方州縣,其收入結構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章將探討地方官常見的“陋規”來源,包括稅收的超額徵收、漕運的損耗管理,以及如何通過司法審判和工程承攬實現財富的初次飛躍。特彆關注其如何利用這些資金,嚮更高層級的官員輸送利益,編織起一張影響其日後仕途的關鍵人脈網。我們不迴避腐敗現象,而是將其視為當時體製運作的必然産物。 第三章:傢業的初具規模:田産、放貸與信托雛形 在財富積纍到一定程度後,如何進行保值增值成為關鍵。本章分析瞭該官員及其傢族如何在籍貫地或任職地購置田産,並將其作為穩定的經濟支柱。同時,考察其早期參與民間高利貸的活動,以及初步形成的、具有傢族信托性質的內部資金調配機製。這體現瞭清代士大夫階層將官場收益轉化為穩定世襲財富的早期模式。 第二部:權力巔峰——督撫時期的巨額收支管理 (道光至鹹豐年間) 第四章: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博弈:俸祿之外的“創收”空間 當主角升任封疆大吏,其麵對的財政規模已不可同日而語。本章重點分析督撫在中央財政指令與地方實際情況之間的周鏇藝術。這包括對關稅、鹽政特許權、礦務審批等關鍵財政節點的控製能力。我們將還原這些權力如何被轉化為直接的經濟利益,以及如何通過“上報數字”與“實際留存”之間的精妙平衡來充實私囊。 第五章:軍費開支與戰時經濟:非常時期的“理財哲學” 以處理重大軍事叛亂或地方災患為契機,官員的財政權力達到頂峰。本章細緻梳理瞭在籌措軍餉、招募地方武裝(非中央直屬部隊)過程中的資金流嚮。這其中包含瞭軍火采購的迴扣、糧草運輸的利潤,以及戰後“清理盈餘”的手段。我們探討瞭在緊急狀態下,公款與私款的界限是如何被模糊和利用的。 第六章:人情往來與政治投資的量化分析 權力需要維護,政治生命需要“供養”。本章將分析該官員在京城、省城與其他重要官員之間的禮尚往來清單。這些“饋贈”並非簡單的禮物,而是具有明確預期迴報的政治投資。通過對不同級彆、不同派係官員送禮數額的對比,我們可以量化清代官場中人情資本的價值。同時,也會涉及對子弟、門生進取的財政支持,即傢族政治資本的培育。 第三部:財務的投射與曆史的側影 第七章:傢族的財富傳承:妻妾、宗族與莊園的共同體 官員的財富並非完全由其個人掌控,而是融入到一個復雜的傢族經濟網絡中。本章著重分析其夫人、側室在管理傢庭資産、主持莊園或典當業中的作用。考察傢族內部為防止抄傢或意外風險而采取的資産分割與隱匿策略,揭示清代官僚傢庭在維持體麵生活錶象下的精細化風險管理。 第八章:不動産的價值鏈:田莊、宅邸與商業投資 從地方到京城,該官員的固定資産布局反映瞭其對未來風險的預判。本章細緻區分其在不同省份、不同類型的土地(自耕地、佃戶地)的收益差異。同時,也將考察其是否涉足當時新興的錢莊、票號等商業領域,以期實現財富的多元化,並將其與地方士紳階層的經濟聯係進行對比分析。 第九章:清代官員的“體麵”消費與社會責任 一個高級官員的開支,也反映瞭其社會地位的界定。本章不局限於隱秘的收支,而是探討其在修建傢族祠堂、賑濟災民、贊助文教事業等“名正言順”的支齣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些支齣既是社會義務,也是提升名望、為後代鋪路的必要投資。我們將分析這些公開支齣的規模占總財富的比例,以及其背後的道德與政治考量。 結語:曆史的經濟學視角 本書最終將總結,清代高級官員的財務活動,是特定時代政治結構、社會習俗與經濟激勵共同作用的結果。他們的收支賬目,不僅是個人財富的記錄,更是理解清代權力運作邏輯、地方治理能力以及社會階層流動的有效窗口。通過對金錢流嚮的追蹤,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王朝更迭與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究竟是什麼驅動著這些身居高位的個體,以及他們所構建的復雜經濟帝國。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初印象,我腦子裏縈繞的不是宏大的戰略部署,而是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封疆大吏日常的“現金流”管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顯然是剋製而嚴謹的,它不滿足於泛泛而談,而是試圖用最具體的收支條目來勾勒齣曾國藩的“畫像”。這種將曆史人物“去神化”,還原為具有柴米油鹽睏擾的個體的嘗試,是非常大膽且有益的。我猜想,作者在梳理湘軍的糧草、軍餉以及曾國藩在總督任上對地方建設的投入時,一定花費瞭大量心力去辨析哪些是“公款”哪些是“私用”。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往往能爆發齣令人驚訝的曆史洞見,比如通過某個時期的財政緊張,反推齣當時政治局勢的微妙變化,或者通過他購買的書籍、田産,來側麵印證其傢族的興衰軌跡。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接地氣的曆史觀察窗口。

評分

我必須承認,最初被這個書名吸引,是齣於一種獵奇心理——想看看這位“中興第一名臣”的口袋裏究竟有多少真金白銀。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這種好奇心逐漸被一種對復雜體係的敬畏所取代。這本書絕不僅僅是羅列數字,它必然涉及到復雜的權力尋租和資源調配。尤其是湘軍時期,一支龐大的、幾乎獨立於中央財政體係之外的武裝力量,其資金來源和支齣鏈條無疑是一團錯綜復雜的綫團。作者如何梳理這條綫,如何將曾國藩作為“掌舵人”的決策與具體的收支波動聯係起來,是決定本書成敗的關鍵。我期待看到那種能夠將一筆軍餉的發放,與前綫的戰局、後方的漕運,乃至地方士紳的政治站隊聯係起來的精妙分析,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曆史研究的體現。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簡直是點睛之筆,一聽就讓人對這位晚清重臣的財務狀況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覺得,曆史人物的“賬本”往往比那些宏大的政治敘事更能觸及真實的靈魂。曾國藩這樣一個力挽狂瀾的封疆大吏,他如何平衡公傢俸祿、地方饋贈與個人開銷?湘軍的軍費開支又是怎樣一筆天文數字?這本書似乎要帶我們深入到那個時代最微妙的經濟脈絡中去。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模糊地帶——比如“灰色收入”和地方官員的“人情往來”,這些纔是衡量一個高官實際影響力和生活水平的關鍵指標。如果能將這些冰冷的數字與他當時麵對的政治睏境、軍事壓力相結閤起來解讀,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會計學上的復盤,而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晚清官場生態浮世繪瞭。光是想象他如何處理來自朝廷的撥款和地方士紳的“贊助”,就已經覺得這個研究視角極其新穎和引人入勝瞭。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簡直是為那些對中國傳統官場運作機製感到睏惑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們通常習慣於從道義和權謀的角度去評判一個曆史人物,但“錢”——這個最誠實的度量衡——往往被忽略瞭。曾國藩作為湘軍的創建者和精神領袖,他的個人經濟狀況與湘軍的生死存亡必然是深度捆綁的。這本書如果能清晰地描繪齣,他是如何從一個清貧的士大夫,逐步積纍起能夠支撐一支地方武裝的龐大資源體係,那簡直就是對晚清“半獨立王國”形成機製的一次微觀解剖。我非常好奇,他對於“貪腐”的界限是如何拿捏的?在那個製度尚不完善、地方權力膨脹的年代,他的“清廉”是絕對的道德堅守,還是有著精明的“財務規劃”作為支撐?這種對核心人物財務行為的深挖,比空泛的道德審判要深刻得多。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罕見的、以“資本”視角重新審視晚清政治格局的可能。曾國藩所代錶的士大夫階層,其權力基礎不再僅僅依賴於科舉功名和皇帝的信任,更在於他們能夠調動和整閤地方的經濟資源。這本書顯然是將曾國藩的“賬房”角色置於聚光燈下。我們不僅要知道他賺瞭多少,更要看他“花”到哪裏去瞭——這些錢投嚮瞭軍事、投嚮瞭教育、投嚮瞭傢族的經營,每筆支齣都摺射齣他對於未來圖景的規劃。這種將經濟行為視為政治行為的延伸和基礎的解讀路徑,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湘軍興起和曾氏集團穩固性的理解。它讓我們明白,沒有強大的財政後盾,再堅定的意誌也隻是空談,而這本書似乎就是為我們量化瞭這份“意誌的成本”。

評分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閤,閤久必分。

評分

活動買的,等看瞭再評價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快又好。京東活動給力!張作品最近有點水瞭

評分

內容精彩,值得擁有

評分

不錯。書的優惠力度還行。

評分

這樣的著作兼顧瞭學術性與通俗可讀性。從行文看的齣作者非曆史齣身,但受過博士階段的訓練,其經濟齣身很有幫助。看瞭這本湘軍總督時期,一定也要買京官時期那本。其實沒必要分兩本的。

評分

視角獨特,文字平實,可讀性強

評分

一直期待作者的相關作品,閱讀中!

評分

很好很滿意 下次再下次再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