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老巫婆的哭哭袋/儿童文学名家经典书系》汇聚了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先生脍炙人口的短篇童话作品。安武林的童话创作已自成一体。童话承载了他对童年、对儿童文学本质的感悟、思考与文本实践。他从多维视景内开掘出了自己的儿童文学话语空间,其童话作品极具个性魅力,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本书收录了《老巫婆的哭哭袋》《老蜘蛛的一百张床》《一座颠倒的医院》《抒情诗人黑不溜秋》《小女巫和小老鼠》《凶巴巴的超级电话》等童话作品。
精彩书评
★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汇聚成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航灯塔。本套书中的优秀作家将是点亮灯塔之人,他们以其最优秀的作品滋养孩子的童年,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照亮孩子的未来之路。
——曹文轩 ★阅读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孩子的精神成长就不会完整。大量的阅读不仅能使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朱永新 ★一本好书如良师益友,对刚接触阅读的孩子,它们或开拓视野,或砥砺志气,或陶冶情操……我相信,孩子们通过阅读本套书一定能在心里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它会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 目录
小女巫和小老鼠
卡洛尔的小童车
一座颠倒的医院
哦,宝贝,宝贝
星期八的超级大觉
巫婆来啦
袋鼠妈妈的书屋
米粒上的花朵
飞天老鼠
抒情诗人黑不溜秋
黑不溜秋后传
熊爸爸的哑语
老蜘蛛的一百张床
第一百棵大树下
小白兔的美食店
米克的邻居
多嘴婆婆的邻居
老胡同
好大一张网
睡不着觉的小熊
紫色的桑葚果儿
仙女的海滩
菊花小巫婆
立交桥上的小巫婆
慢慢腾腾的巫婆
有事请呼我
宝石狗
老巫婆的哭哭袋
结巴男孩和害羞女孩的故事
数星星的孩子
蚂蚁士兵
告别三叶镇
两步魔鞋
巫婆在窗外等我
树 精
童话饼
大树上的月亮秋千
阳台上的西西
熊爸爸的超级电话
一只耳朵的兔子
超级电话
爱心马戏团
精彩书摘
小女巫和小老鼠
在一个废弃的锯木厂里,住着一个小女巫。她住在这里,完全是巫婆奶奶的主意。因为她正在背诵魔法的魔咒。
一个巫婆背诵魔咒的时候,别人是不能打扰的。小女巫这个时候,正在学习“偷”字魔咒。巫婆奶奶说,偷,就是悄悄地,鬼鬼祟祟地,趁人不注意,不让人发现自己的企图,然后再实现自己偷窃的想法。
每天早上,小女巫都要用锯末擦脸。白花花的锯末,像雪花一样,但它并不是小女巫的化妆品。这是巫婆奶奶的要求。因为这样,可以让小女巫增强记忆力。
这让小女巫很不舒服,锯末在脸上擦过之后,脸上就会火辣辣地疼。小女巫并不知道,这个时候,一只小老鼠躲在一棵大树后面偷偷地发笑。
这只小老鼠笑得胡子在发颤。
小老鼠觉得偷东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根本没必要受这么大的罪。小老鼠更感兴趣的是:小女巫将来怎么偷东西,喜欢偷什么东西。
小女巫要背诵的“偷”字魔咒,只有一个字:偷。
“偷,偷,偷,偷。”小女巫嘴巴嘟得圆圆的,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
虽然只有一个字,但练成“偷”字魔咒很不容易。小女巫必须要说一百个“偷”字,声音的高低、长短,都要一样,这样她才能真正学会偷东西的魔法。
小女巫在背诵“偷”字魔咒的时候,小老鼠也在念“鼠咒”。偷东西嘛,小老鼠们天生就会,这不过是小老鼠觉得好玩才做的。
“吱,吱,吱。”小老鼠的胡子抖动着,从它尖利的牙齿下面,冒出了这么几个字。
但是,这只小老鼠打心眼里看不上小女巫。在小老鼠看来,“吱吱吱”是吃吃吃的意思。小老鼠不偷别的,就偷吃的东西。小女巫呢,一个十足的傻瓜,连自己偷什么都不知道。
小老鼠在笑的时候,那种力量是从尾巴尖发出来的,很古怪,和“吱”有点儿不一样。小女巫会警觉地注视着四周。
小老鼠赶紧咬住尾巴尖,肚皮颤动几下,就不笑了。
在平时,小女巫念“偷”的时候,小老鼠念“吱”,小女巫会把小老鼠的叫声当作一只虫子发出的声音,所以,一点儿也不在意。
开始的时候,小女巫有点儿分神。后来,小女巫念魔咒的时候,必须要听到小老鼠的“鼠咒”,这样她才能专心致志。
“偷,偷,偷。”
“吱,吱,吱。”
虫子们或者青蛙们的一唱一和,就像小女巫和小老鼠的相互对答。但是,锯木厂的任何一株小草、一株大树,都知道这是一对小偷在练习本领。
直到有一天,小老鼠感冒了,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小女巫念魔咒的时候,她没有听到小老鼠的声音,小女巫有点儿烦躁不安了。
“小虫子,小虫子,你出来!”小女巫喊道。
那个时候,小老鼠正在鼠洞里吃药。听到小女巫的喊声,它匆匆忙忙地从鼠洞里溜了出来。
当它来到大树后面的时候,它发现小女巫已经披挂整齐,准备出发呢。
小女巫身后背着一只大口袋,有一只手握着扫帚。
……
《神奇的万花筒》:开启想象力的奇幻之旅 作者: 艾米丽·卡特 译者: 李明 装帧设计: 阅览工作室 适读年龄: 7-13岁 字数: 约18万字 --- 内容简介 《神奇的万花筒》是一部充满奇思妙想、融合了冒险、友谊与成长的儿童文学杰作。故事围绕着一个名叫奥利弗的十岁男孩展开。奥利弗是个安静、喜欢观察的城市孩子,他对周围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却常常感到自己的生活缺少了那么一点“色彩”。他的世界是灰色的,直到他从一家古董店的角落里,偶然发现了一个布满铜锈、样式奇特的老式万花筒。 这个万花筒与众不同。它并非由简单的玻璃和彩纸碎片构成,而是内部蕴含着一种奇异的魔力。当奥利弗第一次将它凑到眼前,转动筒身时,他看到的不再是重复的几何图案,而是一个个生动的、鲜活的世界。 第一部分:色彩的召唤 故事伊始,奥利弗的生活平淡无奇。学校的功课、略显唠叨的父母,以及对暑假无所事事的烦恼,构成了他日常的主旋律。直到那个周六下午,在迷宫般的小巷深处,他发现了那家挂着“时间停驻”招牌的店铺。店主是一位面容模糊、眼神却异常清澈的老妇人。她将万花筒交给奥利弗时,只留下了一句神秘的叮嘱:“它只会向真正渴望发现的人展示它的秘密。” 万花筒初次显灵,展现的是一片“会唱歌的森林”。树木的枝干上挂满了水晶般的花朵,每当微风拂过,花朵便会奏出和谐的乐章。奥利弗被深深吸引,他发现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走进画面中的“探险家”。然而,这种穿越并非实体移动,而是一种意识的投射,他能感受到那里的空气、温度,甚至闻到那些奇异植物的芬芳。 第二部分:迷失的碎片与“形状守护者” 随着奥利弗对万花筒的探索深入,他发现每次转动都会连接到不同的“碎片世界”。有的世界美丽宁静,有的则充满了挑战。在一个名为“几何岛”的世界里,一切都由精确的几何图形构成——正方形的山脉、三角形的河流。在这里,奥利弗遇到了他的第一个伙伴——一个由无数小立方体组成,名叫“棱镜”的生物。 棱镜告诉奥利弗,万花筒的能量正在减弱。这个万花筒并非一般的玩具,它是连接所有想象力源泉的“中继站”。最近,一股被称为“灰暗迷雾”的力量正在吞噬这些碎片世界,使它们变得单调、缺乏生气。棱镜解释说,每当一个碎片世界的“核心形状”丢失或被“污染”时,万花筒的力量就会衰退一分。 奥利弗的使命,由此变得清晰而重大:他必须帮助棱镜找回散落在各个世界中的“原初形状”,以恢复万花筒的平衡。 第三部分:穿越奇境的挑战 接下来的旅程,奥利弗和棱镜一起,穿越了数个令人叹为观止却又危机四伏的国度: 1. 时间的沙漏之海: 在这个世界,时间流逝的速度可以被意念改变。他们必须在一个小时内,找到被“静止之沙”覆盖的“螺旋体”。奥利弗学会了如何放慢自己的思绪,以适应当地的时间节奏,并利用他对物理规律的初步理解,解开了沙漏的机关。 2. 彩虹桥的另一端: 这是一个充满逻辑谜题的世界。要通过由光线构成的彩虹桥,必须按照特定的颜色序列排列“情绪宝石”。奥利弗必须学会理解和辨识喜悦、忧伤、勇气等情感的“色谱”,才能确保每一步的稳定。 3. 沉默的雕塑之城: 在这个世界,所有的居民都被一种无声的魔法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雕塑。他们唯一的线索,是隐藏在雕塑眼神中的微小光点。奥利弗必须运用他平时被认为“多余”的细心观察力,去解读那些无声的语言,最终找回了被藏在最宏伟的国王雕塑眼中的“球体”。 第四部分:对抗“遗忘”与成长的代价 随着核心形状的逐渐回归,奥利弗的力量也在增强,但他同时也面临着最大的挑战——“遗忘之主”。遗忘之主并非实体怪物,而是一种无形的、滋生于怀疑和懈怠的负面力量。它试图说服奥利弗,这些冒险只是他自己做的一场梦,让他放弃继续探索。 在最后一场“心智对决”中,奥利弗的内心充满了动摇。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拯救这些奇妙的世界。棱镜提醒他:“万花筒的力量源于相信,相信你所见,相信你所能做到的。” 奥利弗最终领悟到,他所学到的一切——勇气、逻辑、观察力和共情能力——才是真正的“形状”。他用自己对冒险的热忱和对友谊的珍视,构造出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之塔”,成功驱散了“遗忘之主”。 结局:回归与永恒的视角 当最后一个核心形状——“圆锥”被放回原位时,万花筒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奥利弗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随后,他发现自己回到了古董店中。 店主微笑着,将万花筒递还给他。这一次,万花筒中的世界依然绚丽多彩,但奥利弗知道,他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玩具。 回到现实生活,奥利弗的世界不再是单调的灰色。他开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的日常:操场上的阳光、同学的笑容、甚至枯燥的数学题,都因为他内在对“形状”和“结构”的理解而变得鲜活有趣。他明白了,真正的奇迹并非总需要一个魔法道具才能开启,想象力本身,就是最持久、最强大的万花筒。 《神奇的万花筒》不仅是一场惊险刺激的冒险,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好奇心、如何建立友谊、以及如何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非凡之美的成长指南。它鼓励小读者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勇敢地探索属于自己的“碎片世界”。 --- 本书特色: 视觉盛宴的文字描绘: 作者运用极其细腻和富有色彩的语言,将抽象的几何概念与梦幻般的场景融为一体。 逻辑与想象力的结合: 故事中的谜题设计巧妙,既考验孩子的逻辑思维,又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深刻的主题探讨: 探讨了“怀疑”与“信念”、“观察”与“理解”在成长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