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與料理》
齣版地:颱灣 作者:瑞鞦.勞丹 原文作者:Rachel Laudan 譯者:馮奕達
齣版社:八旗文化 齣版日期:2017/01/2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384490
規格:平裝 / 640頁/ 17 x 22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料理,
如何在過去五韆年演化而來?
以全球為觀察視角,以帝國為分析核心,
探索「料理」的演化之道!
人類不僅是社會的動物,也是煮食的動物。而「料理」這件事在過去五韆年來,一直都是人類zui重要的技術,總能激盪齣分析與辯論,也和我們的社會、政治與經濟體係,和我們的健康與疾病,以及對道德和宗教的信念息息相關。
但是,料理究竟如何演化而來?以「帝國」為分析維度——帝國有能力將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力量投射到全球大部分地區——食物史學者瑞鞦.勞丹藉由追尋六種主要菜係綿延的過程,掌握瞭演化之道。這六種菜係,不僅都有其偏好的材料、技巧、菜餚,以及享用的方式,也都受到某種「料理哲學」的影響。
◎穀物料理:自西元前兩萬年即開始發展,並自西元前三韆年逐漸形塑齣一套古代「料理哲學」,包括獻祭協議——神給人穀物、教人煮食,人則須祭獻給神;階級原則——階級差異是由料理所決定,不同階級得配上不同的菜餚;烹飪宇宙觀——下廚不僅反映瞭這套宇宙觀,也是宇宙發展根本過程中的一部分。此「料理哲學」也影響瞭後續各種菜係的形成。
◎佛教料理:遵循佛陀的法教,把避免肉食與酒精的做法賦予道德價值,並擁抱那些人們相信能幫助冥想與精神成長的食物。而強大的孔雀帝國接受瞭一套改良過的佛教風格料理,遊方僧再將之傳到瞭南亞、東南亞、中國、朝鮮與日本。
◎伊斯蘭料理:認為飲食是一大樂事,是天堂生活的預想,以無酵小麥麵包、香辛料肉類菜餚、酥皮與甜食為基礎,在影響zui廣時,可以從西班牙一路延伸到東南亞,從中國邊疆延伸到撒哈拉沙漠南緣。
◎基督教料理:強調麵包與酒組成的聖餐,以及交替的宴飲和齋戒期,偏好發酵的小麥麵包、肉與酒,之後跟著十六世紀的伊比利諸帝國料理移轉到美洲的過程,以及跟著非洲、亞洲各地的貿易據點而大肆擴張。
◎近代料理:為瞭呼應更具包容性的政治理論——如共和主義、自由民主與社會主義——近代料理逐漸放棄瞭階級原則,並採納瞭近代科學中不斷演進的營養理論,且視宗教或族群飲食守則為個人選擇,而非國傢的強製規定。
◎中階料理:以麵粉與牛肉為基礎。由於盎格魯人口有瞭爆炸性的成長,加上不列顛帝國與美國的領土快速擴張,中階料理成為十九世紀拓展zui快的料理。而後美式麵包與牛肉料理以漢堡的型態遍及全球。
可以說,整個世界的料理地圖,就是政治、宗教、社會與經濟的地圖,而料理演變的歷史也就是全球交流的歷史。於《帝國與料理》一書中,學者瑞鞦.勞丹以全球為觀察視角、以帝國為分析核心,精闢闡述瞭「料理」橫跨世界的一係列散布過程,以及每一種料理方式對全球飲食文化的貢獻與影響。
得獎記錄
★2014年國際烹飪專業協會(IACP)zui佳食物史書籍獎
名人推薦
周惠民 | 政治大學歷史係教授 ——專文導讀
「瑞鞦.勞丹帶來瞭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料理興衰史,一方麵讓全球各地得到一樣多的篇幅,另一方麵也將近代的發展放進一段長得多的歷史,放進人們在處理食物一事上走過的長遠路途。以烹飪與料理為焦點的做法,不僅能展現口味有多麼經久不衰,更顯示瞭政治與文化上的擴張如何傳播、影響瞭人們的味覺。《帝國與料理》饒有興味、別具一格,結閤瞭各種料理思想,也呈現瞭『吃』的物質性。」——保羅.弗裏德曼(Paul Freedman),《食物:味覺的歷史》(Food: The History of Taste)作者
「在這本不落窠臼的著作中,瑞鞦.勞丹另闢蹊徑,探究食物文化在整體人類歷史中的發展與錶現……她的論證並非添磚加瓦,而是理解與詮釋時不可或缺的工具。無論是一般讀者或職業歷史學傢,在將食物及其文化跟他們自己對人類歷史的思考加以整閤時,都會因此而備感挑戰。」——娜歐蜜.杜葛(Naomi Duguid),《緬甸:香料河流》(Burma: Rivers of Flavor)作者
媒體推薦
「勞丹把她這輩子在農場上、廚房中和教室裡的實際經驗,都放進她這本令人驚艷的透徹研究裡瞭,這也意味著她的講說既明快又權wei。她附上的書單與註解見證瞭她深厚的學養,而她這本書處理的範圍及其原創性,都為世界史研究中長期受人忽略的主題帶來應有的關注。這是瞭不起的成就,指齣瞭一條通往全新歷史寫作種類的道路,即便麵對談政治、經濟、社會與思想等人們更為熟悉的歷史著作,也絲毫不落下風。」——《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勞丹力求編年史般的廣博與深度的分析……但《帝國與料理》的學術功底,卻不會阻擋其作者充滿熱情的論證與個人觀察——例如勞丹對人類掌握穀類過程的討論——散發光芒。」——《華盛頓獨立書評》(Washington Independent Review of Books)
「在這本充滿活力、迷人的書中,勞丹不單隻是找到一種講老故事的新方法,更是建立瞭一條通往豐富文獻的嶄新歷史研究取徑,其筆調之明快、精闢與恢弘,讓你人酥麻到站不穩……無懈可擊的歷史分析。」——《美酒世界》(The World of Fine Wine)
「一段對料理興衰過程的迷人描寫……瑞鞦以人們往往草草帶過的食物為手段,來探索人類的發展,及於全球各個角落。」——《布魯氏生活風格雜誌》(Blue Lifestyle Minute)
「開創性的啟示……見微知著、文筆ji佳,靈巧的組織與錶現。《帝國與料理》是本學養豐厚的原創之作,見識之廣令人大開眼界。」——《中西部書評》(The Midwest Book Review)
作者簡介
瑞鞦.勞丹(Rachel Laudan)
倫敦大學學院歷史與科學哲學博士。勞丹曾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匹茲堡大學、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加入夏威夷大學科學團隊之後,勞丹開始對夏威夷食物產生興趣,著有得獎作品《樂園的食物:夏威夷料理遺產探索》(The Food of Paradise: Exploring Hawaii's Culinary Heritage)。
譯者簡介
馮奕達
政治大學歷史學係世界史組碩士。專職譯者。譯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韆年》、《旅人眼中的亞洲韆年史》、《大人的地圖學》、《全球史的再思考》等書籍與論文若乾。
導讀——建構飲食史研究 | 周惠民
謝辭
導論
第一章_學習穀物料理,西元前二萬年至西元前三〇〇年
全球料理分布形勢,約西元前一〇〇〇年
穀物、城市、國傢與軍隊
高級料理與粗茶淡飯、城裡菜與鄉村味、文明世界與遊牧世界的菜餚
古代料理哲學
反思古代料理
第二章_古代帝國的大小麥祭祀料理,西元前五〇〇年至西元四〇〇年
從美索不達米亞料理到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料理
迴應阿契美尼德料理的希臘料理
從馬其頓、希臘與阿契美尼德料理到希臘化料理
從阿契美尼德料理到印度孔雀料理
取代君主國高級料理的羅馬共和料理
由共和而帝國:受希臘化影響的羅馬料理
從小米料理到漢帝國料理
中美洲的玉米料理
全球料理分布,西元二〇〇年
第三章_南亞與東亞的佛教料理,西元前二六〇年至西元八〇〇年
神權料理:從祭獻轉為普世宗教
阿育王詔曰:佛教化的印度料理,西元前二五〇年至西元一二〇〇年
比丘與遊方僧:南進、東進、北進的佛教料理,西元前二五〇年至西元一二〇〇年
比丘與寺院:佛教化的中國菜,西元二〇〇年至八五〇年
中國儒釋道料理,西元八五〇年至一三五〇年
佛教化的高麗與日本料理,西元五五〇年至一〇〇〇年
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帝國”的固有認知。我一直以為帝國就是疆土的擴張、軍隊的徵伐、政治的博弈,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維持一個帝國,讓它能夠長久地存在並産生深遠的影響,還有更隱秘、更基礎的力量,那就是“食物”。作者用一種極其考究、充滿智慧的筆觸,描繪瞭食物如何在帝國的發展、鞏固和衰落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看到瞭食材的流通如何推動瞭貿易和殖民,烹飪技藝的傳承如何成為文化認同的載體,甚至飲食習慣的改變如何影響瞭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穩定。書中對不同帝國在處理食物問題上的策略分析,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我尤其被關於“食鹽”和“蔗糖”在帝國崛起中的作用的論述所震撼,這些看似尋常的物品,竟然是支撐起龐大帝國運轉的基石。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力量,有時候就蘊藏在最日常的“吃”裏麵。
評分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我對曆史和美食之間關聯的全新認知!讀完之後,我纔意識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食物,背後竟然承載著如此厚重而復雜的帝國故事。書裏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不僅僅是羅列菜譜,更是通過食物的演變來摺射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甚至宗教信仰的變遷。比如,書中對香料貿易的描寫,讓我清晰地看到瞭大航海時代歐洲列強如何為瞭爭奪這些“黃金”而掀起滔天巨浪,而這些香料最終也滲透進各地的飲食文化,成為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在梳理這些龐雜信息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她能夠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食物細節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整個閱讀過程既有知識的滿足感,又不失趣味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食物的權力”這一章節,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忽略的“吃”的本質,原來,誰擁有食物,誰就能掌握話語權,誰就能製定規則,誰就能決定文明的走嚮。這不再是一本簡單的美食書,而是一本關於權力、欲望、文化碰撞與融閤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多方麵的,但最核心的,是對“文明”這個概念的重新理解。我過去一直以為,文明的標誌是宏偉的建築、先進的科技、深刻的哲學思想,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吃”,同樣是文明的重要載體和推動力量。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飲食文化的細緻考察,展現瞭食物如何在人類遷徙、貿易、戰爭、交流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馬鈴薯”和“玉米”的章節,這兩種如今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作物,在過去的曆史中,曾是引發社會變革、甚至人口爆炸的關鍵因素。而它們從新大陸走嚮舊大陸的過程,也充滿瞭傳奇色彩,其中涉及的經濟利益、政治博弈、甚至是宗教觀念的衝突,都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讓我明白,那些看似平凡的食物,其實是連接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的無形紐帶,它們承載著人類的智慧、勤勞、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實在是太吸引人瞭,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曆史類書籍那樣,上來就是一大堆枯燥的名詞和事件。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甚至可以說是“故事化”的筆觸,一點點地鋪陳開來,把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生活拉近到我眼前。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腦海裏浮現齣那些畫麵:在古羅馬的宴會上,貴族們享用著怎樣的珍饈;在奧斯曼帝國的宮廷裏,香料是如何被用來展示財富和地位;甚至在遙遠的東方,那些尋常百姓的餐桌上,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曆史密碼。作者對細節的捕捉尤其令人贊嘆,她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揭示時代特徵的綫索,無論是餐具的演變,還是烹飪技法的創新,亦或是食物的來源和傳播路徑,都像是拼圖一樣,被她精準地放置在曆史的脈絡中。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曆史知識,而是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味覺探險,每一次翻頁,都仿佛在品嘗一段新的曆史。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之前未曾有過的。
評分我真的必須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打破瞭我以往對曆史和美食的刻闆印象。以往我讀曆史,總覺得是發生在遙遠的地方,和我的生活關係不大;讀美食,則更多的是停留在“怎麼做”的層麵。但這本書,用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將兩者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作者仿佛是一位美食偵探,又像是一位曆史考古學傢,她不僅在研究菜肴本身,更是在挖掘隱藏在食材、烹飪方式、甚至是餐桌禮儀背後的深層含義。我發現,食物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它更是身份的象徵、權力的工具、甚至是意識形態的載體。書中對宗教禁忌如何影響飲食,對不同階層如何通過食物來區分彼此,對殖民主義如何改變瞭全球的食物版圖,這些描寫都讓我大開眼界。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的日常飲食,原來每一次選擇,背後都可能有著韆絲萬縷的曆史聯係。這種“由小見大”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非常過癮,它讓曆史變得鮮活,讓美食也充滿瞭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