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作者: 葛兆光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1/03/29
ISBN:9789570837780
叢書係列:無叢書係列
規格:平裝 / 352頁 / 15.2 x 2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概論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不是討論中國如何崛起,而是迴到問題原點:何謂中國?
中國當代思想傢葛兆光,
一位身在「中國」的學人,
應當如何既恪守中國立場,又chao越中國局限
在世界或亞洲的背景中,
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本書通過兩個歷史角度,
一個是文獻資料中所見的關於「中國」的思想史,
一個是關於「中國」本身的學術史,
重新建構學術意義上的「中國」論述。
「宅茲中國」用的是1963年在陜西寶雞發現的周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一句話。
「宅茲中國」可能指的是常被稱為「天之中」的洛陽。作者藉它來象徵,不僅因為「中國」一詞zui早在這裡齣現,而且也因為「宅」字既像「定居」,又似「墨守」。
這新舊兩重意思,讓我們反省:什麼是中國?
1895年以後,
大清帝國從「天下」走齣來,進入「萬國」,
原來動輒便可以「定之方中」(《詩經》)、自信「允執厥中」(《古文尚書》語)的天朝,
漸漸被整編進瞭「無處非中」(艾儒略語)、「亦中亦西」(朝鮮燕行使語)的世界,
便不得不麵對諸如「亞洲」、「中國」和「世界」這樣一些觀念的衝擊。
為什麼是「亞洲」?
究竟什麼是「中國」?
中國如何麵對「世界」?
看似平常的常識背後,
潛伏著一個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本書討論「世界」、「東亞」與「中國」、「學術」與「政治」、「認同」與「拒斥」、「國別史」與「區域史」,雖然聚焦的是「中國」,討論日本關於神道教的爭論、日本關於滿濛迴藏鮮的學術史、討論朝鮮的史料中的一些問題,其實也還是聚焦在中國的。討論什麼是「中國」,不得不涉及「周邊」,通過「周邊」──「他者」──的眼睛、資料、視角來看中國,比如十七世紀以後,東亞諸國的彼此認同和互相排斥,就涉及到民族、國傢和歷史;而民族、國傢和歷史的自我認識和他者認識,又會涉及到一國和周邊諸國的關係;而周邊的話題,又牽齣來如何理解中國和亞洲的關係;既然討論中國和亞洲,又會討論到疆域、族群和歷史等問題。
葛兆光通過本書,提齣瞭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應從有關「中國」、「亞洲」或者「世界」的認識的歷史資料,包括中國和朝鮮、日本的歷史資料中齣發,把問題放在思想史脈絡或學術史語境中去討論,而不應該是從來自西方的「理論預設」下去倒著看歷史,或者從現實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證據」似的歷史論證。他提齣瞭「從周邊看中國」,既包含瞭「中國觀」即中國自我認識的改變,也涉及到文化交流史研究方法的改變,同時強調在歷史中研究「民族國傢」,而不是把歷史從「民族國傢」中拯救齣來。
本書體係完整,一氣嗬成,論證之細緻,說理之透徹,令讀者由衷敬佩。
作者簡介
葛兆光
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歷史係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歷史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
讀《宅茲中國》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思想的遠足。葛兆光先生的筆觸細緻入微,他不是在堆砌史料,而是將零散的史料串聯成一條條清晰的邏輯綫,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動態的“中國”曆史圖景。我一直對曆史抱著一種“知道故事”的心態,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它讓我明白,曆史不是已經寫就的劇本,而是一個持續被書寫、被解讀、被構建的過程。他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中國”概念,其實是曆代統治者、知識分子、乃至普通民眾在不同語境下的反復協商、博弈、乃至鬥爭的産物。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國傢”概念的剖析。在很多人的認知裏,“國傢”似乎是天然存在的,但葛兆光先生通過梳理曆史文獻,展現瞭“國傢”概念在中國古代是如何從一個相對模糊、多層次的政權形態,逐漸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現代民族國傢。這個過程充滿瞭麯摺和反復,並非一蹴而就。他讓我們看到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中華民族”、“國傢認同”等概念,背後承載著多少曆史的重量和復雜的演變。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層麵,也讓我意識到,對於“中國”的理解,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持續地探索和反思。
評分拿到《宅茲中國》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部嚴肅而枯燥的曆史學著作,但讀起來卻發現,它比我想象的要生動有趣得多。葛兆光先生以一種非常清晰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引領我進入瞭一個關於“中國”的全新的認知空間。他不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試圖挖掘齣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更深層的觀念和邏輯。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中國”是什麼,更是關於“中國”是如何被認識、被理解、被創造齣來的。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文化”和“認同”的細緻梳理。它讓我們看到,“中國”的形成,並非是一個單一民族或單一文化的單嚮輸齣,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閤的復雜過程。書中關於“中國”的界定如何隨著曆史的演進而不斷變化,以及不同群體如何參與到這個界定之中,這些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並非是某種先驗的存在,而是經過漫長曆史演變和不斷塑造的結果。這種顛覆性的視角,讓我對中國曆史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也對“中國”這個概念本身有瞭更開放的認知。
評分這本《宅茲中國》的齣現,簡直是在我一直以來對“中國”這個概念的模糊認知上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我一直覺得“中國”是個鐵闆釘釘、理所當然的存在,但讀瞭葛兆光先生的書,纔發現原來我們所說的“中國”並非自古不變,而是一個漫長、復雜、充滿變動的過程。他不是簡單地敘述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國”這個概念本身是如何被建構、被理解、被賦予意義的。這種“重建”的視角,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也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關於曆史的那些固有觀念。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疆域”和“認同”的討論。我們常常以為中國古代的疆域就如同今天的版圖一樣清晰明確,但葛兆光先生描繪的是一個更加流動的、相互滲透的邊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在這個空間裏不斷碰撞、融閤,甚至彼此定義。這種動態的理解,比那種靜態的、地圖式的描繪更加生動和真實。更重要的是,他揭示瞭“中國”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認同的構建。是誰在定義“中國”?定義是如何隨著時間演變的?這些問題,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深度和價值,也讓我對“我是誰”、“我們是誰”這些根本性的問題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評分我之前對曆史的理解,總覺得是那些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或者是重大戰役的勝敗得失。但《宅茲中國》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它將“中國”這個宏大的概念,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視域下進行考察,不拘泥於傳統的敘事框架,而是從思想、觀念、認同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的剖析。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非預設”的審視態度,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某個確定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一同去探究“中國”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形成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與矛盾。 尤其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於“中國”的定義並非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可塑的。它強調瞭“中國”是一個不斷被建構、被賦予意義的過程,而非一個早已完成的實體。這種觀點,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社會麵臨的各種挑戰和機遇,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我們不能簡單地套用過去的曆史經驗,也不能將“中國”的概念僵化不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研究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瞭解過去,更在於為我們理解當下、思考未來提供一種深刻的視角和方法。
評分《宅茲中國》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中國”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以前總覺得“中國”就是一個固定的、天然存在的概念,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它是一個不斷被建構、被討論、被重新定義的曆史過程。葛兆光先生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陳述事實的學者,更像是一個引導者,邀請讀者一起去探索“中國”這個概念的豐富內涵和多重麵嚮。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曆史論述”的重建,這是一種非常“智識”的嘗試,它讓我們看到,我們今天所擁有的關於“中國”的理解,是如何被不同時期、不同立場的人所塑造的。 書中對於“中國”邊界的討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劃定,而是涉及到文化、政治、民族等多個層麵的復雜互動。他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疆域和認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都經曆瞭巨大的變化和挑戰。這種動態的視角,比以往任何關於中國曆史的敘述都更加引人入勝,也更加發人深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中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審視、去反思,並且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其演變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