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海外遗集·诗歌卷:因为思念的缘故(套装上下册)

顾城海外遗集·诗歌卷:因为思念的缘故(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城 著
图书标签:
  • 顾城
  • 诗歌
  • 海外遗集
  • 文学
  • 现代诗
  • 思念
  • 情感
  • 文化
  • 诗集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1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899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928
套装数量:2
字数:6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因为思念的缘故》(上下)收入顾城海外诗歌595首,涵盖了其在海外创作的绝大多数诗歌作品,包括完整组诗《水银》;
  2.《因为思念的缘故》(上下)全面记录了顾城海外6年的生活历程,忠实记录其所思所感;
  3.采用全翻开露脊装帧形式,牢固不易断裂;
  4.用纸考究,装帧新颖,图文并茂,收藏佳选;
  5.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海外诗歌是一座未开发的矿藏。

内容简介

  《顾城海外遗集·诗歌卷:因为思念的缘故(套装上下册)》收入目前所能找到的顾城1987年5月以后的诗作595首,完整组诗《水银》也囊括书中。本卷囊括了顾城绝大多数在海外创作的诗歌。同时,顾城的姐姐顾乡对全书进行了大量的校注、选配了大量顾城书画作品,这部诗集是研究、探讨顾城海外作品、记录其海外生活行迹的最直接材料。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1956年生于北京,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顾城1987年5月29日赴德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其后半年间于欧洲讲学及参加学术活动,到访瑞典、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荷兰、芬兰等国家。其间的发言演讲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同年12月参加香港现代文学研讨会,接受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语系聘请,于1988年1月初移居新西兰,任职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以后的两年半中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并一度兼口语课,在大学假期曾应邀赴美讲学。1992年3月应德国DAAD学术交流基金会邀请,赴柏林从事文学创作;1993年3月获伯尔基金继续在德写作,其间先后赴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法兰克福、美国参加文艺活动,以中国哲学、艺术为主题,贯通古今,向西方世界宣传中国文化艺术。至1993年10月辞世,在六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地写诗、撰文、讲演、对话,与国际友人交流。

精彩书评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搜索/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于是, 人们相信了你/相信了雨后的塔松/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无数被摇撼的记忆/抖落岁月的尘沙/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著名诗人舒婷

  ★我读顾城最近的一首诗,题目叫做《我们写东西》。诗里说:“我们写东西,像虫子,在松果里找路,一粒一粒运棋子,有时,是空的,集中咬一个字,坏的,里面有发霉的菌丝,又咬一个”;诗里还说:“不能把车准时赶到,松树里去,种子掉在地上,遍地都是松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语言,就是“集中咬一个字”的那个“字”,对于顾城是什么意义呢?一九八七年底在香港中文大学,听顾城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语言就像钞票一样,在流通过程中已被使用得又脏又旧。但顾城有时也须向现实妥协,他承认语言的使用功能,并且利用这功能来与人交谈,在大学讲课,于某些场合介绍自己和自己的诗。这使用功能于他还有一种船的作用,可将他渡到大海中间,登上一个语言的岛。这是一副语言的岛屿景观,它远离大陆,四周是茫茫海天一色。
  ——著名作家王安忆

  ★顾城悲剧令我震惊,我一时无以言对。除了回答一次来自远方的电话采访之外,我保持了沉默。顾城、谢烨、英儿都是我的年轻朋友,英儿更是我的学生,我对他们了解甚多。我失语,是因为我痛苦至深。对顾、谢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人世,我极为遗憾。谢烨是从外表和内心都非常美好的女性,我对她充满怀念。不论有多少原因导致这样的悲剧发生,我无法掩饰对顾城这一行为的厌恶,我当然遣责他疯狂式的残忍。
  ——北京大学教授谢冕

目录

上卷:
第一辑
编年诗一(1987 年5 月-1990 年12 月)
1987 年(5 月起)
复有笑容 / 006
聊斋 / 008
青铜器 / 009
总会有风 / 010
还有三日 / 012
护照 / 013
往世 / 014
直塘 / 017
异邦 / 019
诉求 / 020
汉堡临渡谢梁君 / 021
苏维埃 / 022
河田(一) / 023
河田(二) / 024
丹麦 / 025
中门 / 026
呼应 / 027
境外 / 028
白帆所指 / 031
镇尺 / 033
关在诗里 / 035
连锁 / 037
探讨 / 039
遥念 / 040
远望 / 041
卑微 / 042
蒙雪 / 044
法国 / 045
“江上一棵树” / 046
核桃 / 049
风向 / 050
歧途 / 051
此是人间 / 052
除非 / 054
鳊 / 055
拔地 / 056
落地 / 057
开白花的故事 / 058
墓床 / 061
明示 / 062
依山 / 063
新境 / 064
生丝 / 065
压刨 / 066
说梦 / 068
他工作得很好 / 069
迷路 / 070
风 / 071
此刻 / 072
淡水湾 / 074
原作 / 075
桌子 / 077
铜人 / 078
神说 / 079
木梯 / 080
内文 / 081
又一诞生 / 082
堤防 / 083
小旗 / 085
医务室 / 087
开始 / 088
雨时 / 089
回乡 / 090
骄傲 / 091
梦隔(一) / 092
梦隔(二) / 093
美鱼 / 094
斑布 / 095
讲理 / 097
铁罐 / 098
气象 / 099
微小的心意 / 100
悼词 / 102
译 / 105
点化 / 107
楼梯 / 108
埕 / 109
沙河 / 110
……

下卷:
第二辑
编年诗二(1991 年1 月-1993 年9 月)
1991 年
重名 / 006
证词 / 009
戒令 / 010
海盗 / 011
打开窗子的声音 / 012
有些灯火 / 014
特征 / 015
读经 / 016
唱 / 017
驷 / 018
小红门 / 019
非幻 / 020
回文几何 / 021
叶子 / 022
新开胡同 / 023
切口 / 025
陶 / 026
摇动 / 029
墓碑 / 030
因为思念的缘故 / 031
曼 / 035
台阶 / 037
日历 / 038
今天 / 040
过了很久 / 041
窗子(二) / 042
寰 / 043
取锄 / 045
叶子(二) / 046
省(一) / 048
省(二) / 049
恍惚 / 050
光华 / 051
军博 / 053
…………
第三辑
组诗(1985 年11 月-1993 年3 月)
水银(四十八首)
名 / 237
目 / 238
平房 / 239
停 / 240
风的样子 / 241
兼毫 / 243
红酒 / 244
绳子 / 245
惺 / 246
堆 / 247
上学 / 248
上边有天 / 250
失事 / 251
机关 / 252
柳罐 / 254
…………
城(五十二首)
序 / 302
中华门 / 304
天坛 / 305
东华门 / 307
午门 / 309
德胜门 / 311
人儿 / 313
南池子 / 314
…………
激流岛话画本( 十八首)
岛爷 / 384
姊妹易嫁 / 386
灯火化渔图 / 388
好事好商量 / 390
大傻子提亲 / 392
大傻子定亲 / 394
…………
鬼进城
(星期一) / 423
(星期二) / 425
(星期三) / 427
(星期四) / 429
(星期五) / 431
(星期六) / 433
(星期日) / 435
(清明时节) / 437
编后记 / 441

精彩书摘

  护照
  别离
  是一些沉重的小石头
  可以打
  乌鸦
  黄嘴红身的乌鸦
  可以打
  电话
  说护照办好了
  还有鸡被捆着
  门后头
  得喂水
  1987年5月27日
  ◎作者获得护照颇经坎坷,辗转至5月27日,打电话先是无消息,遂电话知已批准可以前去领取。取护照立即申请获得签证,5月29日推迟一周赴德参加明斯特诗歌节。此前的国外诗歌活动,皆因作者坚持谢烨同时获邀而未曾参与。作者本人对出国显示出复杂心情,但愿意使谢烨实现愿望。明斯特诗歌节同意同时邀请谢烨。
  境外
  那么多灯火摇摇
  雷米
  真想和你去走风暴中安静的雪地
  1987年8月斯德哥尔摩
  忆
  地大
  全是土
  陷在中间
  也不知边
  推窗土向上
  犹记岛
  大水直下
  迫我上升
  虽也不见天日
  却似飞离地狱
  1993年3月
  阿曼
  被风用过的海水
  里边有潜水的妻子
  不能剥开的果仁
  里边有风
  不能破坏的房顶
  里边有一副纸牌
  不能爱的人
  里边有夜晚
  不能推的枞树柔软的台阶
  里边有一只脚一个钟一片第二次世界大战
  用过的海浪
  1993年3月
  ……

前言/序言


《远方来信:故园情思与异域回响》 辑一:记忆的藤蔓,缠绕故乡的月光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地方,它们如同根系般深深扎进我们的生命,即便身处天涯海角,那份牵绊也从未消减。这份情愫,是故乡的泥土、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幅幅温暖的画卷,在寂静的夜晚,悄然展开,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远方来信》的辑一,便是这样一段关于故乡的深情回溯。它不是简单的地理标记,而是灵魂深处的坐标。这里,我们可以听到来自远方的风,它吹过故乡的麦浪,带来了久违的气息,也捎来了童年时泛黄的记忆。那些曾经嬉戏奔跑的田埂,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那座爬满青苔的老屋,都化作了笔尖流淌出的温情。 诗篇中的故乡,有时是炊烟袅袅的傍晚,有的是乡音未改的呼唤,有时是离愁别绪的挥洒。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间: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抹笑容,它们都承载着厚重的过往,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这里有童年时纯真的嬉戏,有少年时青涩的梦想,有离家时依依不舍的背影。每一个词句,都仿佛是一封来自远方的家书,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亲人、对土地、对那段岁月的深深眷恋。 辑一中的诗歌,常常将故乡的景物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一轮明月,勾起了对母亲的思念;一场细雨,唤醒了对童年伙伴的记忆;一阵晚风,吹来了远方漂泊的孤寂。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伤,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呈现出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心灵最深处的港湾。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质朴的力量。它来自土地的芬芳,来自自然的呼吸,来自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个体如何漂泊,那份来自故乡的根,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 想象一下,在某个静谧的夜晚,独自一人,手捧这本诗集,仿佛真的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你会看到旧日的街巷,听到熟悉的乡音,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暖。这种温暖,不是炽热的火焰,而是细水长流的溪流,缓缓滋养着干涸的心田。 辑一的诗歌,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它们触及的是最普遍的人类情感,却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呈现出别样的风味。它们是记忆的碎片,也是情感的凝结,更是生命旅途中,永恒的乡愁。 辑二:异域的风景,映照内心的波澜 当故乡的月光渐行渐远,远方的新大陆便在视野中展开。异域的风,带来了陌生的气息,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是一种充满未知与探索的旅程,它挑战着我们固有的认知,也拓宽着我们的视野。 《远方来信》的辑二,便是对这种异域经历的深度描摹。它不是简单的游记,而是一次灵魂在陌生环境中的行走与观察。这里的风景,有的是壮丽的自然风光,有的是斑斓的人文景观,有的是社会百态的缩影。作者用敏感的眼睛捕捉着这一切,并将其转化为文字,呈现给读者。 在辑二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自我。陌生的语言、奇特的习俗、迥异的思维方式,都在不断地冲击着他。然而,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这里的诗歌,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作者仿佛一个孜孜不倦的跋涉者,用脚步丈量着异域的大地,用心灵感受着那里的脉搏。他观察着街头巷尾的行人,聆听着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故事,品味着不同于故乡的食物,感受着不同于故乡的四季。 然而,辑二并非全然的陌生与隔阂。在异域的风景中,作者依然能寻找到与故乡情感的共鸣。他可能会在一朵盛开的异域花朵中,看到故乡某种植物的影子;他可能会在一个陌生人的善良举动中,感受到人性的共通之处。这种跨越文化的情感连接,是辑二诗歌中最动人的部分。 此外,辑二也深刻地揭示了漂泊的滋味。身处异乡,即使周围充满了新奇与活力,但内心深处,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依然如影随形。这种思念,不是无休止的哀伤,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它夹杂着对过往的眷恋,也包含了对未来的期许。 作者在异域的观察,往往带有深刻的反思。他会将自己所见所闻,与故乡的社会现实进行对比,从而产生更为广阔的思考。这种思考,可能关乎历史,关乎文化,关乎人性,关乎文明的进程。 辑二的诗歌,如同旅行的日记,却又远不止于日记。它们是作者用心灵记录下的点点滴滴,是灵魂在异域的每一次跳动。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更为宏大的视野,一种更为深刻的洞察。 想象一下,你正在翻阅这本诗集,仿佛也跟随作者一同踏上了异域的旅程。你会看到古老的建筑,听到异域的音乐,闻到陌生的香料。你会感受到那种既新鲜又带着一丝疏离的感觉,也会体会到那种在陌生中寻找归属的努力。 辑二的诗歌,是个人经历与普遍情感的交织。它们是异域的风景,也是内心的风景。它们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天涯海角,我们依然能够保持着对世界的敏感,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故土的深深思念。 《远方来信》:在思念中抵达 《远方来信》的上下两册,构成了完整的生命体验。辑一描绘了那份永恒的故乡情,辑二则展现了在异域的探索与感悟。这两部分并非割裂,而是相互映照,共同构筑起一个饱满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套诗集,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文字呈现,不如说是一次情感的邀约。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跨越时空的旅程,去感受那份深沉的思念,去体味那份陌生的新奇,去思考那份关于故乡与远方的永恒命题。 “因为思念的缘故”,这句看似简单的连接,却道出了整套书的核心。无论是对故乡的眷恋,还是在异域对故乡的遥想,都源于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这种思念,是生命中最纯粹的情感之一,它让我们连接过去,也指引未来。 《远方来信》的读者,或许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份对故乡的怀念,那份对远方的向往,那份在陌生中寻找自我的挣扎,都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这套书,是为你我而写,是为所有在路上的人而写。 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它也鼓励我们,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并在探索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 这是一种抵达,一种在思念中,找到心灵归宿的抵达。 这套书,不仅仅是诗歌,它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也通往更深邃内心的窗。翻开它,让思念的丝线,引领你,抵达那片属于你的远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诗集给我的感觉,远不止于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顾城在异国他乡的内心世界。不同于国内出版的选本,这套“海外遗集”可能包含了一些更具探索性的、未曾公开的诗篇,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对故土的眷恋,那种“因为思念的缘故”的笔触,时而缠绵悱恻,时而又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呐喊。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心境,孕育出这些既纯净又带着一丝诡异的诗句?他笔下的意象,从“童话”到“荒原”,从“海”到“岛”,都显得那么独特而深刻,仿佛是他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离,又或者是一种更彻底的融入。

评分

《顾城海外遗集·诗歌卷:因为思念的缘故》是一次让我重新审视顾城诗歌的契机。以前读他的诗,更多的是感受那种朦胧的美感,但这次,我开始尝试去理解他诗歌背后更深层的情感和哲学思考。特别是当阅读到一些在海外创作的诗篇时,我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孤独感和漂泊感,但这并不妨碍他诗歌中依然闪烁着孩童般纯粹的目光。他似乎总是能在最黑暗的时刻,捕捉到一丝微弱的光芒,并将其放大。我喜欢这种在沉重中寻找希望的表达方式,它让我在阅读时,虽然感到一丝压抑,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力量的体悟。

评分

说实话,在读《顾城海外遗集·诗歌卷:因为思念的缘故》之前,我对顾城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朦胧诗”的标签和那个充满争议的结局。但这套书,尤其是“因为思念的缘故”这个副标题,让我对他的创作动机有了全新的理解。他笔下的“思念”,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像是对某种失落的、不可追回的价值的追寻。那些诗歌,有时像孩童的呓语,天真烂漫;有时又像哲人的低语,洞察世事。我在读到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时,能感受到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而当他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时,那种赤裸的、不加掩饰的表达,又常常让我感到心悸。

评分

终于读完了《顾城海外遗集·诗歌卷:因为思念的缘故》,心情有些复杂,像是被拉扯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空。顾城,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故事,他的诗歌更是像一种无法言说的召唤。第一眼翻开,就被那熟悉的、略带稚气的笔触吸引,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粹又残酷的年代。诗集里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一代人》,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早已深入人心,但这次重读,在海外遗集的语境下,似乎有了更深的意味。那些曾经被掩埋的、在历史洪流中被冲刷的细节,似乎都在这些诗歌中重新浮现。

评分

这套《顾城海外遗集·诗歌卷》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展现出的顾城诗歌创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会在海外继续创作,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不断地将内心的感受倾注于笔端?“因为思念的缘故”,这个题目似乎是一个钥匙,开启了他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诗歌里,我看到了他对语言的极致运用,那些跳跃的、充满想象力的词汇组合,构建出一个个独特的意境。有时,我会在他的诗句中看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有时又会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在涌动。他似乎总是在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并将它们永恒地定格在文字里。

评分

顾城的书,全部买来看看

评分

顾城的生活日记,激流岛的永恒记忆~~

评分

好书,慢慢集齐!

评分

书很好,只是有点纰漏,其中一只角的纸有些翘起。

评分

顾城的书,全部买来看看

评分

618屯书季,必须把放在购物车的宝贝统统都拿下,好书快来,满减快来

评分

精品,值得推荐和购买,品质有保证,快递快速安全,非常好,支持了

评分

书脊脱胶,自己用双面胶粘好了。。排版很用心

评分

不错的书,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