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对地球未来的终极期待

倒计时:对地球未来的终极期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艾伦·韦斯曼 著,胡泳 译
图书标签:
  • 末日预言
  • 气候变化
  • 环境危机
  • 未来展望
  • 生存挑战
  • 科技伦理
  • 人类命运
  • 危机应对
  • 可持续发展
  • 全球风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98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919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知行系列之人类与地球的未来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14《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人口学会全球媒体奖。
  中国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养活多少人口?
  美国能养活多少口人?
  印度能养活多少人口?
  在不损害人类和整个世界未来的前提下,
  我们这个星球,能够养活多少人口?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所有重大挑战几乎都因这个问题而起。
  屡获殊荣的传奇记者艾伦。韦斯曼,继“当代伟大的思想实验”——《没有我们的世界》热销全球之后,以8年时间在21个国家旅行,与各国生态学家、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交谈,完成《倒计时:对地球未来的最终期待》,再次引爆话题。
  “地球即将超载,倒计时已开启!
  我们能够为此做出哪些现实而人道的努力?

内容简介

  《倒计时:对地球未来的最终期待》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调查式的作品,探究了地球彻底瘫痪之前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口这一复杂的命题。拿下多项图书大奖:2014《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人口学会全球媒体奖及2014年鹦鹉螺图书奖金奖,入围美好人生图书奖。
  每隔4。5天,地球上就要增加100多万人口,而地球的体积却恒定不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因此堪忧。艾伦?韦斯曼潜心研究数年,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与各国科学家、政治家、宗教学家交流,探讨世界人口究竟应该保有怎样的数量上限,以及如何面对一个拥有“我们”的世界。
  他细致描述了人类日积月累的现实行为对未来所产生的萌芽式的正面影响,揭示出迅速又实际可行的使地球和当下生活回归平衡的方法。这部作品已经在世界引爆话题,引发学者和普通读者探讨和反省:作为高级生物的人类,用怎样的方式生存才不会让地球的承受力走到极限。

作者简介

  艾伦·韦斯曼(Alan Weisman),美国最著名的科学记者,在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国际新闻写作。《哈珀斯》、《纽约时报杂志》、《大西洋月刊》、《发现》杂志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重要的撰稿人和制作人。曾任《洛杉矶时报杂志》的特约编辑,现在新闻从业者团体HomelantlsProductionsrp担任资深出品人。艾伦。韦斯曼在美洲、欧洲、非洲,以及俄罗斯和中东地区都做过环境科学的深度报道,多部作品被收入《全美最佳科学写作文集》中,除了写作,他为国家公共媒体制作纪录片。他获奖无数,所获奖项包括:洛杉矶记者协会最佳专题报道奖;西方最佳新闻写作奖;罗伯。甘酋迪新闻奖;联合媒体奖;巴西政府颁发的全国最佳新闻奖等等。
  1998年,他的《葛维欧塔村:重新发现文明世界》,获得美国智库颁发的奖项。2006年,因《没有我们的世界》获得美国最佳科学写作奖、中国第四届文津奖。2014年因《倒计时》荣获《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全球非营利机构人口学会全球最佳媒体奖、鹦鹉螺图书奖,等等。

精彩书评

  ★这是所有关心人类前景的人必须读的一部作品。
    ——罗伯特·沃克,人口学会董事长
  
  ★坚定地为一切做好准备,韦斯曼的《倒计时》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不仅仅需要我们面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需要面对。地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文中写得非常清晰,没有摇旗呐喊和末日学说,他用亲身经历提供了坏情况描述和我们能想象的有希望的未来。
    ——克雷格·蔡尔兹,《末日星球》和《雨屋》的作者
  

  ★急迫、专业、伤怀却充满希望。无论何地,他总能在一千英里内找到一个充满魅力的人,并用故事讲述他曾做过的事。请读读看这本书。你会一边流泪,一边欢呼。
  ——路易斯·厄德里奇,《圆屋》的作者
  
  ★《倒计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稿,出自公正的调查记者之手,他采访了21个国家的各个领域的很多科学家和专家。他的文字并没有传递世界末日言论,而是发出了警告,同时提出了来自各个国家的从业者在控制人口方面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华尔街日报》
  
  ★生动地描述,强大的说明材料,再加上拆弹专家般的稳固精准性,带给我们一场精彩绝伦的阅读享受……韦斯曼的主要工作,是用强有力且直接的全球调研,描述了教育、妇女平等与控制生育是如何抑制贫穷、干旱、饥饿和环境破坏的。通过严密和发人深省的论述,《倒计时》将会使众多媒体纷纷发声并引发广泛的讨论。
  ——《书目杂志》(重点书评)
  
  ★强烈激发又清醒冷静,本书生动的报道使我们更加深刻地关注未来。
  ——《出版人周刊》(重点书评)
  
  ★韦斯曼对国家已遭遇的人口崩溃做出了令人心痛的描述……一份现实、生动、详细的调查报告将这困难摆在我们人类面前。
  ——《科克斯评论》(重点书评)
  
  ★《倒计时》将环游世界的调研转变成了流动的新闻报道,强调了一个简单的实事:人口已经太多太多,很明显。理解了韦斯曼的文字,便会理解亟待改变现状的压力。
    ——比尔·史崔夫,《冷》和《热》的作者
  
  ★韦斯曼是一位拥有热爱科学天赋的作者,他为我们画了一幅画,让读者了解世界中的万物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人口、消费、环境。阅读《倒计时》的乐趣在于,对世界各地的专家和普通劳动群众的采访的相互影响,所有人都谈到他们希望的家庭人口模式。
  ——《多伦多明星报》
  
  ★一个疯狂演说家的一本书……《倒计时》中交织着各种错综复杂的故事、大胆的想法和矛盾冲突,又不时被冷静的优雅所中断——就像我们这个装满了人类的星球。
  ——《科学美国人》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被四问困扰的土地/4
I.婴儿的战争/4
II.水/18
III.天堂/23
IV.沙漠/28
第二章 一个裂痕炸开的世界/35
第三章 人数与粮食悖论/46
I.人数/46
II.勇敢的新羊角/49
III.饥荒/53
IV.两代人之后/61
第四章 环境承载力和摇篮/70
I.上帝,国家和桑格夫人/70
II.铆钉/81
第二卷
第五章 岛屿世界/101
I.排外者/101
II.彩虹/108
III.最优人口数/113
第六章 圣座/125
I.神圣科学/125
II.天堂与凡间/135
III.漂亮的女人和孩子/141
第七章 我们当中的大猩猩/149
I.DNA/149
II. 字母汤/153
第八章 万里人墙/171
I.依照数字/171
II. 火箭科学/174
III.坡地/190
第三卷
第九章 大海/205
I.堕胎草/205
II. 海峡与礁石/211
III. 内陆/220
第十章 底线/227
I.沙漠荒原/227
II.后殖民宿醉/239
第十一章 被揭开的世界/244
I.罪恶/244
II.动荡/246
III.男女同校/256
IV.印度河/261
第十二章 阿亚图拉的取和予/267
I.良驹/267
II.地毯/281
III. 消失的河/288
第四卷
第十三章 萎缩与繁荣/296
I.萎缩/296
II.无增长的繁荣/310
III. 里山/320
第十四章 明天/327
I.万神殿/327
II. 杀虫剂/330
III. 诱惑乌托邦/337
IV. 将要来临的世界/342
第十五章 安全的性爱/356
I. 橡胶/356
II. 竹子/367
第五卷
第十六章 原野/371
I.矛盾修饰法/371
II. 化学组合/378
III. 向何处种植?/386
第十七章 人口萎缩的世界/391
I. 底线/391
II. 碧玉岭/395
作者后记/409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个问题
  他们的土地到底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就此而言,既然争议的边界已经超出了这片神圣领土的纠纷:我们这个星球到底能够承载多少人口?
  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只有具备全景知识、专长和想象力的人才能去试着对这个问题做出答案。哪些人?他们吃什么?他们如何居住,如何迁徙?他们从哪里得到水,又能得到多少水?他们的燃料有多少可以利用,在用尽之后有多危险?而且——回到食物上——他们是自己种粮食吗?如果是的话,他们能够种多少?再说:降雨量怎样,有多少河流流经他们的土地,这些土地的肥沃程度如何,需要使用多少肥料和农药,而使用它们又有什么副作用?
  这样的问题可以一直列下去:他们住什么样的房子,有多大?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如果使用当地材料,那么现有可用的有多少?(尽管以色列一半的国土是沙漠,可仍担心建筑用砂会被用光——更不用说搅拌水泥的水了。)合适的建筑地点如何?以及能把这些建筑连接起来的道路、排水管道、输气管道以及电力线路呢?还有为这不知多少人口服务的学校、医院和企业的基础设施从何而来呢?
  任何一个问题若想得到全面的答案,不仅需要工程师和经济学家,还需要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水文学家和农艺学家共同给出信息。但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一样——大多数决策并非由他们制定。自从文明开始以来,政治(包括军事以及商业和文化策略)才是这个问题的终极裁判,而且一直如此。
  作为一个精通商业、对政治也敏锐的非营利组织领导人、犹太教哈西德教派教士,茨博施莱格也是一个文化现实主义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他同意以色列既需要宗教信仰坚定的犹太人,也需要世俗犹太人的观点——要不然谁来支持《塔木德》的研究者呢?而且,茨博施莱格补充道,他的子孙最终将不得不和阿拉伯人一起生活。“我们必须要找到共同语言,让和平占上风。”
  然而,他根本无法想象要去限制他的同胞生育孩子的数目。
  “上帝将孩子带到了世上,就会为他们找到安身之所。”哈瑞迪环境教育学家拉达尼?拉达尼(RachelLadani)如是说。
  如果说“控制人口”这个词组唤起的是马尔萨斯式的战栗,或者令人联想到东方式集权统治的噩梦,那么对诸如拉达尼和茨博施莱格这样的哈西德派教士而言,这个词是完全超乎想象的。拉达尼生活在极端正统的伯尼布莱克。它位于海滨城市特拉维夫的内陆方向,是以色列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她的工作是教授环境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她还是八个孩子的母亲,对这两种身份,她并不感到冲突。她的家庭遵循哈西德教派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商店、学校和犹太教堂的三点一线,很少会走出自己的社区。她的家人谁也没乘坐过飞机,包括拉达尼自己在内。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的两个女儿和六个儿子,一年释放的二氧化碳,也没有一个美国人乘飞机来以色列释放得多。”
  或许是这样,但是他们都需要食物和住处,这反过来又需要建筑材料和所有相关的基础设施——他们金字塔般的后代也是如此。虽然现在生活便利——两个街区之内就有杂货店、符合犹太教规的屠宰点、出售沙拉三明治的连锁店,以及众多出售婴儿用品和假发(极端正统犹太教妇女会佩戴假发,拉达尼戴的是一个赤褐色的童花头)的店铺——但显然,崇尚苦行的哈瑞迪对现代的、高耗能的诱惑也无法完全免疫。在伯尼布莱克,到处都停放着汽车:在道路的分隔线处,车辆甚至占据了一半的人行道。摩托车挤满了街道,两边的房顶上都装有卫星电视天线。
  这是以色列北部非沙漠地带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有740人。这比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都要高。(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荷兰,每平方千米约403人。)因此,如果得知2050年这个国家的人口还要翻倍时,拉达尼会做何感想呢?而我们的世界,据联合国预测,在21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可能会达到近100亿,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上帝制造了难题,他会解决的。”拉达尼说道。
  附近曾经有一片松树林,从俄罗斯移民过来的母亲经常教拉达尼认识各种花鸟。十岁那一年,她遇到了一位女性园林建筑师——当时有两件事出乎她的意料:在此之前,她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园林建筑这一行业,更不知道女性也可以去工作。十九岁她嫁人了,但她没有告诉主持婚礼的拉比她被以色列理工学院录取的事。在获得学位的五年学习生涯中,她生了三个孩子。
  在忙于让这个拥挤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的同时,她和丈夫埃利泽(Eliezer,一所学习障碍学校的校长)又设法生了五个孩子。当她步入四十岁的时候,她发现了以色列最早的环境智库——位于特拉维夫的海舍尔环境学习和领导力中心(HeschelCenterforEnvironmentalLearningandLeadership)。像以色列理工学院一样,海舍尔也不是正统犹太教机构,但是它打开了她的视界,在没有改变她信仰的情况下改变了她的生活。
  “环境就像是《妥拉》,是你的一部分。”她这样告诉自己所在的宗教学校的女学生们。这和以往有所不同。在以色列,学童们要学唱爱国歌曲,那些歌曲讲述的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如何将这片土地铺满了水泥从而改变了这片土地的故事。拉达尼则教孩子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种子如何萌芽,去真正观察大自然。她引用《米德拉什》(midrash,一部对《妥拉》进行评论和注释的希伯来语著作)中上帝告诉亚当伊甸园之树时所说的话:“看看我的作品,它们多么可爱。我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你创造的。”
  然而正如海舍尔中心的创始人杰瑞米?本斯坦(JeremyBenstein)在2006年的著作《走进犹太教及环境》(ThewayintoJudaismandtheenvironment)一书中所指出的,在犹太法学博士的圣经注释中,上帝接着警告亚当:“注意不要损坏和摧毁我的世界,因为你一旦毁掉了它,在你之后将没人使之复原。”
  他引用这句话来回应一种神学上根深蒂固的乐观主义,即认为如果我们在做上帝眼中正确的事情,上帝就不会让我们失望。“我们不应该指望奇迹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他在他的书中提醒道,“上帝已经明确表示,没有人会清理我们留下的烂摊子。”
  本斯坦在美国俄亥俄州长大,在哈佛学成后来到以色列。他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取得了环境人类学博士学位。和其他美国移民一起创建了海舍尔中心,并在阿拉瓦研究所(AravaInstitute,一个位于以色列南部集体农场的可持续研究中心)任教。巴勒斯坦人暴动令他明白了两件关于人口的事情:人口问题对以色列—巴勒斯坦共同的生存空间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是讨论人口问题却几乎成为一种禁忌。
  “因为,我们仍未从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犹太人死于大屠杀的阴影中恢复过来。”本斯坦坐在海舍尔中心图书馆的椅子上说道。正因为这场灾难,联合国同意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创造了一个犹太国。而在这片土地上,痛苦的记忆久久不能抹去。他在2006年出版的书中写道:“60亿人的意义,按理应位于600万人之后。”他补充道,尤其是被屠杀者中有100万是儿童。
  “现在世界上的犹太人比1939年还要少。我们可以把自己称作受西方文化蹂躏之后的原住民,我们理应有增加人口的权利。”
  然而,作为一对双胞胎的父亲,本斯坦知道,世界人口从60亿增加到70亿只花了十二年。他研究《妥拉》以及《圣经》中对环境问题的指示,例如《出埃及记》中第23章11节,上帝诏令子民,土地每七年要休耕一次。他在反思,上帝在要求人们多生多产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打算。
  “看起来像是在暗示一种限制。因为上帝没有说,无限制地多生多产,能生多少就生多少。它说的是‘多生多产,填满大地’。”
  拥有哈佛语言学学位的本斯坦,研究了《创世纪》中语言的细微之处。“如果严肃来看,总有一天我们会完成这项诫命,到那时我们就应该停下来了。那么问题就在于:那一天是什么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完成了?而拉比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填满大地意味着什么——那是生态学家要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他在《创世纪》中寻找到一个有趣的线索。那是在40章之后,男人们娶了妻子,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裔和长长的族谱。《旧约》中,人们遵循着多生多产的圣训,带着热情和欲望生了很多孩子。但之后,约瑟夫出现了,他是族长雅各十三个后代中的一个。
  在解读埃及法老的梦之前,约瑟夫已经有了两个儿子。本斯坦写道:“他没再继续生育孩子,因为他知道一场大饥荒即将来临。《塔木德》就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饥荒时期禁止发生夫妻关系。’”
  他补充说,《塔木德》另外一段类似的经文,“是项控制人口的禁令,一段直白的呼吁:‘当你知道世界将进入大匮乏时,不要让你的妻子生育子女。’”
  本斯坦说道,单凭人数统计,并不能充分解释大多数人缺食少水的痛苦状况,而这种状况将会在21世纪继续恶化。过去的百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了四倍,然而根据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测量,本斯坦估算资源消耗增加了17倍。极少数人以绝大多数人的付出为代价,享受着这个星球的资源。资本的不公平分配,即使在《圣经》的时代都引发过灾难和战争,但这种不平等从没有像今天这般严重。
  然而他也承认,消费和人口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当这枚硬币旋转得越来越快,带来的问题就会比国家分裂更严重,因为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混乱,犹如失去控制的旋转的硬币。
  II.水
  第二个问题
  假设,为使生态系统强大到足以确保全人类的生存,就必须要避免全球人口增长到100亿,甚至要尽可能减少70亿基础上的全球人口数字。如此说来,是否有一个易于接受的非暴力的方式,能够让全世界所有文化、所有宗教、所有国家、所有部落、所有的世界政治体系都相信,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呢?繁殖后代,对于人类,甚至所有其他的物种,都是最最自然的。那么在祈祷书中、历史上,或者是信仰体系中,或者其他什么理由中,有没有一个东西,可能让我们去接受这一表面上看起来不太自然的主意:要控制人口繁殖?
  阿亚特?乌姆-萨义德知道问题的答案:“不是宗教,而是现实。”
  扑闪着的蓝色大眼睛使得她身上的淡紫色头巾、紫色的羊毛大衣黯然失色。说完,她瞥了一眼母亲茹维达?乌姆-萨义德。茹维达穿着一件绿色的天鹅绒连衣裙,戴着黑色羊毛头巾以抵御一月的寒冷天气。她靠在白色塑料椅子的扶手上,向我简略地描述起她几个孩子的年龄:“25岁,24岁,23岁,22岁,20岁,19岁,16岁,14岁,13岁,还有一个10岁。”六个男孩,四个女孩。最小的孩子靠着她的膝盖,被紧紧地裹了起来:最里面穿着一件高领毛衣,外面套了一件带黑色拉链的运动衫,最外面还有一件厚绒尼龙衬里的夹克。他们的家坐落于西岸城市拉马拉的一处永久居住点——阿尔阿马里难民营里,位于一栋五层混凝土箱梁结构建筑的底层,有三个房间。家中唯一的热源就是众人的体温。
  以色列建国时,茹维达全家被从吕大(Lydda)——即圣经时代的罗德(Lod)——驱逐至此。十年后即1958年,茹维达出生。她的父亲在吕大拥有一个大果园。果园里有石榴、橘子和柠檬树,还种着洋葱、萝卜、菠菜、绿豆、小麦和大麦。“他总觉得我们会返回故乡,所以一直不肯在这里买房产。”茹维达看了看周围已经看了一辈子、除了暗蓝色的护壁板之外空空如也的墙壁,愤愤说道:“联合国拥有这块土地,我们拥有这栋房子。”
  当成千上万名阿尔阿马里的难民逐渐意识到,他们再也回不到此前居住的村庄后,十余年间,混凝土和砂浆建筑取代了联合国的帐篷。又是十年过去了,“六日战争”爆发时,国家的边界已不复存在,因为一切都已属于以色列。茹维达的父亲带他们回吕大看了看他们的土地。他还有一份地契,不过那已经无关紧要了。昔日果园里的树都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的飞机跑道,他最终只得放弃了。
  其他一些事情也在慢慢变化。“每个巴勒斯坦家庭都有成员坐牢、受伤或死亡。因此过去有五六个孩子的家庭开始生更多的孩子。”茹维达指着一张十三岁亚希姆的学校照片说道。“如果有一个亲戚遇害,就再要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孩子。而且还要生更多的孩子,”她转向女儿阿亚特说,“来解放整片土地。”
  阿亚特甜甜地笑了笑,不过摇了摇头说:“我只有两个孩子。”
  茹维达无奈地耸了耸肩膀。她的女儿们都只想生两个孩子,希望儿女双全。
  “每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人,”阿亚特说道,“都厌倦了六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的生活。谁能养得起那么多的孩子?生活成本如此高昂!”
  他们根本没有土地来种植粮食——即使有地,也得不到灌溉:从西岸流来的水,每周经常只放两次。联合国过去常常给他们分发糖、大米、面粉、食用油和牛奶,但预算案终止了。“唯一谋生的机会,”阿亚特搂着自己的儿子扎卡瑞哈和女儿瑞姆说,“是教育。可是那要花很多钱。”
  她的两个兄弟成功地读到了大学。另一个奇迹般地在挪威领着薪水踢球。而对剩下的人来说,工作机会少之又少,通常工资也微薄得可怜。“而且现在,以色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被封闭,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拉马拉高墙环绕,军事检查站处处可见,去工作场所,甚至任何其他地方,都是天方夜谭。有些孕妇在排队等候时被迫在检查站分娩,有的孕妇甚至给她的孩子取名“检查站”。显然,安全墙“检查站”几乎随处可见,这把很多地方的农民与他们的橄榄园分离开来。如同以色列聚居地——闹市,事实上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工业园区、活动房屋周边的膨胀,巴勒斯坦人的空间在近距离内已被挤得水泄不通。
  住房不足,永久居住点里拥挤不堪,清真寺关于婴儿的布道不复存在了。“总之,这和伊玛目无关了。”阿亚特声色俱厉地说道。
  “以色列人恰恰就希望你这么想。”一位裹着棕色的头巾的邻家妇女走进来说。
  “让那些政治家们去解放巴勒斯坦吧,别再要求我们生那么多孩子了。为什么阿拉法特自己只有一个女儿呢?”阿亚特从电视上看到以色列政治家资助哈瑞迪们多生孩子,“在这里,孩子越多,开销越大。”
  无论如何,联合国的诊所还在提供免费的宫内避孕器。
  ……

前言/序言

  很多读者可能都还记得我的上一本书:《没有我们的世界》(TheWorldWithoutUs)。在那本书里我们做了一个思想实验,想象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假想从理论上将我们所有人从地球上抹去,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尽管我们给地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然而,大自然拥有强大的自我疗愈和恢复能力。一旦地球摆脱了人类加诸它的压力,它就会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开始复原和更新。最终,会有新的植物、动物、真菌及其他物种,填满地球上的那些空间。
  我希望读者,在为一个焕然一新的、健康的地球图景所吸引之余,也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怎样才能将人类加入这幅图景——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和谐共处,而非斗得你死我活?
  换句话说,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拥有一个“有我们”共享的世界?
  欢迎大家来到另一个思想实验,主题正如上面所说。只是这一次,我们不再想象:这本书里的情景都是真实的。我在书中提到很多人,有当地居民也有见多识广的专家,但除了他们,我们每个人——包括你我,都身处其中。我发现,实际上,对于我走遍世界去追寻答案的四个问题,每个人都需要给出答案。我之前提到的专家们也把这四问称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
  “但是很可能,”一位专家说道,“它们根本不可能有答案。”
  做出这番评论的,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授,他来自世界上最古老的、最神圣的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当时我们正在吃午饭。那一刻,我很庆幸自己不是专家。记者很少在任何一个领域构建深度:我们的工作,是去寻找这样一些人,他们将全部事业甚至人生都投入到我们所调查的领域,然后向他们抛出那些最为常识性的问题,好让世界上的其他人都能够理解。
  如果说这些问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那么专家们认为有无可能做答也无甚关系了:因为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或者一直问下去,直到找到答案为止。
  于是我就这么做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走访了二十多个国家。现在,当你阅读本书追随我的旅程和询问之时,你也要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了。
  如果最后你认为我们找到了答案——那么,我很确定你也会知道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A.W.


《倒计时:对地球未来的终极期待》 内容概要 《倒计时:对地球未来的终极期待》并非一本简单的科幻小说,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科学报告,而是一次深刻的、充满希望的探索,它审视了人类文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充满可能性的地球未来图景。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融合了科学的严谨、哲学的思辨以及人性的温暖,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期待”的盛宴。 本书的核心在于“倒计时”这一概念。它并非指向末日,而是象征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人类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智慧,共同应对那些威胁地球生态平衡、威胁人类长远生存的重大危机。这些危机,从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到生物多样性丧失、科技伦理困境,被本书以详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一一呈现,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根本的痛点。 然而,与许多警示性的作品不同,《倒计时》并没有沉溺于悲观的论调。相反,它将更多的笔墨投入到了“终极期待”的构建上。作者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对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伟大的创新、那些超越时代局限的远见卓识、那些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合作精神的梳理,展现了人类文明在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强大潜力。 本书的叙事结构并非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多线索、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它可能包含: 科学探索的脚步: 书中会深入浅出地介绍当前前沿的科学技术,例如可再生能源的突破性进展、碳捕获与封存的最新研究、基因编辑在应对环境挑战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科学的描述,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让读者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以及它如何成为我们实现未来期待的基石。作者会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和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 社会变革的脉搏: 除了科技,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价值观念、治理模式的转变同样至关重要。《倒计时》会探讨全球合作的新范式,国家、国际组织、非营利机构、企业以及个体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挑战。它会描绘那些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社会变革,例如循环经济的普及、绿色金融的崛起、公民科学的蓬勃发展、以及教育体系如何重塑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公民。 个体生命的韧性: 在宏大的叙事之下,本书也聚焦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会通过对那些在各自领域为地球未来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的故事的描绘,展现人性的光辉和坚韧。这些故事可能发生在偏远的乡村,也可能发生在繁华的都市,它们共同传递着一个信息: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洪流。它们可能讲述一位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一位农民践行可持续耕作,一位年轻的活动家组织社区行动,或是一位艺术家用作品唤醒公众意识。 哲学与伦理的深思: 《倒计时》不会回避那些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明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为后代留下何种遗产的深刻哲学问题。它会引导读者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科技面前,我们应该坚守怎样的伦理底线?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公平与正义?它会鼓励读者超越短视的利益,拥抱更长远的、更具包容性的思考方式。 历史的回响: 通过回顾人类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的危机以及是如何克服的,本书会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可能会提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挑战,两次世界大战后重建文明的努力,或者历史上成功的环保运动。这些历史的“回响”,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并非第一次面临如此严峻的考验,并且过去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当前的努力提供重要的借鉴。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期待”的构建。它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潜力的充分信任。这种“期待”体现在: 对科技向善的信心: 作者相信,科技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人类如何运用它。本书将积极探讨科技如何被引导向解决环境问题、提升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而非加剧矛盾。 对人类合作的乐观: 尽管全球挑战严峻,但《倒计时》坚信,人类最终能够超越分歧,实现有效的全球合作,共同守护我们唯一的家园。 对文明演进的信念: 本书认为,人类文明并非走向衰亡,而是在经历必要的阵痛后,将实现一次深刻的、更可持续的演进。这种演进将以生态和谐、社会公正和个体自由为核心。 对下一代未来的责任感: “终极期待”不仅仅是对当前一代的呼唤,更是对未来世世代代的承诺。《倒计时》会强调我们当前的选择,将直接塑造子孙后代所生活的地球,因此,我们有责任为他们留下一个更美好、更繁荣的未来。 《倒计时:对地球未来的终极期待》是一本需要读者深入思考的书。它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它会点燃你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希望,激发你为之努力的勇气。它鼓励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这场“期待”的参与者,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它是一场智慧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最真挚的告白。它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不再感到绝望,而是充满力量,积极地去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值得期待的美好明天。 本书的语言风格会力求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深度和感染力。它可能会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例如将地球比作一艘正在经历风暴的宇宙飞船,而人类是这艘飞船上唯一的船员,需要同心协力才能驶向安全的港湾。它也会引用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在描绘科学概念时,它会用类比和故事化的方式,让复杂的原理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解释碳循环时,它可能会讲述一个水滴在地球上的旅行,从海洋到云层,再到雨水滋养森林,最终又回到海洋的过程,以此来形象地展示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总而言之,《倒计时:对地球未来的终极期待》是一本集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是一本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一份关于如何积极塑造未来的“行动指南”,它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希望,让我们相信,即使面对重重挑战,一个充满希望的地球未来,依然在我们手中。它是一份“期待”,但更是“创造”这份期待的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未来的预测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和“选择”的史诗。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密的仪器,精确地测量着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脉搏,每一个潜在的岔路口。书中对于复杂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每一个看似孤立的事件,都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巨大的因果网络。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洞察,让读者在敬畏之余,更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参与感和紧迫感。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推到了历史的悬崖边上,必须认真思考接下来该如何走下一步。太棒了,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腔调非常独特,它有一种冷静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基调。作者似乎站在一个超越时间的制高点上,俯瞰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他的文字既没有过度渲染末世的悲观,也没有盲目乐观地歌颂进步。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使得全书的论述极具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从不轻易接受既定的观点,而是层层剥开现象背后的驱动力。读完之后,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它像一剂强效的清醒剂,促使我重新审视我们当下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和每一个目标。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马拉松,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你既能沉浸其中,又不会感到疲惫。不同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作者在保持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与读者对话的亲切感。书中对于不同发展路径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似乎能预见到每一个转折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其中的历史类比,它们不仅让枯燥的论述变得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困境的根源。这种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融为一体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感和说服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深感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主题拆解成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章节。我特别欣赏那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巨大的知识高山,每翻过一页,视野就开阔一分。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那种对复杂概念的梳理能力让人叹为观止,他能用最朴实的语言,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阐释得清晰透彻,毫不拖泥带水。书中对各种未来场景的描绘,既有基于现有科学的严谨推演,又不失对人类想象力的极大激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对未来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也激发了我思考更多关于我们自身责任的问题。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期待,毕竟“终极期待”这样的标题听起来有些过于宏大。但事实证明,作者完全有能力驾驭这个话题。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细节构建。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论“未来会怎样”的哲学讨论,而是扎根于具体的科技发展、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生态反馈机制的细致分析。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码一幅复杂的未来图景,每一个元素——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伦理困境——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这种对“可能性”的深度挖掘,让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多了一份理性的敬畏,少了一份盲目的恐慌。

评分

评分

香山(CAMRY)EB8504H 圆形电子称人体秤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

评分

励志的书,很喜欢,不错。。。

评分

if we don't,we'll lose all we've found

评分

柏瑞尔这种拥有高强度的心灵力量的人,她与这个世界之间的沟通,用的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灵性的对话方式。她是真正的“自然之女”,拥有凡夫俗子不能体会的神奇人生和壮阔心灵。——洁尘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