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翁斌孫日記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翁斌孫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翁斌孫 著,張劍 整理
圖書標籤:
  • 中國近現代史
  • 史料
  • 日記
  • 翁斌孫
  • 民國史
  • 地方史
  • 曆史研究
  • 珍稀史料
  • 史學
  • 檔案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鳳凰齣版社
ISBN:9787550621275
版次:1
商品編碼:116925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3
字數:23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翁斌孫(1860-1922)日記,原有翁之意(剋齋)所存三十六冊,佚29冊,殘存7冊(詳目參見後記),由翁開慶保存,後在1980年前後交付翁興慶(萬戈),現存於美國新罕普沙州萊溪居。此次整理,即以此7冊為主體。另外,常熟市圖書館藏書目錄中亦載有翁斌孫手稿三種:一日《笏齋所藏物》,與日記無關;一日《湖楚行蹤》,紀光緒七年至八年間事,與翁斌孫行跡不閤,非其手稿;一日《甲午恩科春闈小記》,確係翁斌孫手稿,故此次亦予整理。
  翁斌孫日記以行草書寫,辨識不易,整理者學殖不厚,疏漏難免。翁萬戈、翁以鈞叔侄又先後予以細心校訂並撰寫後記或補記,他們對先人手澤的拳拳情意,令人肅然起敬。
  翁斌孫的行曆,翁萬戈所編《翁斌孫事跡》有較為詳細的匯輯,此處不贅。
  日記原文竪行(夾注雙行),今改為簡體橫排,雙行夾注排入括號內,注中注用<>;繁體字、異體字改為簡體字,尊稱不抬頭、敬詞不空格、謙稱不小寫,避諱字、通假字、前後不一緻的同一個人名則不輕改;原陰曆年月日後括注公曆;扉頁、封裏、頁眉字以頁下注齣之;衍字用方頭括號括起(按:附錄《翁斌孫事跡》中方頭括號內文字係翁萬戈按語,與日記正文體例不同);誤字用圓括號括起,後以方括號括齣改字;整理日記時為辨識字跡和斷句,曾對部分人物和事件做有簡注(如日記中“搏二爺”的“搏”字,是查到瞭載搏其人纔敢確認的),但時間精力有限,未能將此工作全麵展開,付梓時原欲刪去注釋以統一體例,但考慮到對讀者可能有所幫助,遂予保留。大雅通人,鑒之諒之。

目錄

前言
光緒二十年(1894)
光緒二十三年(1897)
光緒三十四年(1908)
宣統元年(1909)
丙辰(1916)
戊午(1918)
己未(1919)
庚申(1920)
附錄
清故直隸提法使翁公墓誌銘
翁斌孫事跡
翁斌孫年譜
後記
補記

精彩書摘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翁斌孫日記》:
  十二日(4月12日)晴。詣筆彩,偕小杜遊青雲閣等處,為阿寶買玩物,又至福興居飯,飯已閱廠,無所見。晚偕友仲應徐琢如(圭芝)、楊季子(敞)、溫鶴仙(文燦)、黃仲復(曾善)之約,飲於泰豐樓,尚有一主人為潘季香(承業),因病未到,散即歸(主人皆友仲公司中同事)。
  十三日(4月13日)陰。振伯侄以汽車迓,至其居小坐,即偕繆靜夫、錢崇伯並其弟侄子數人,乘汽車先至萬壽山(官門賣票,每人一元二角),入宮遊數處(未上排雲殿,即在石船上飲茶,有賣茶者)。有日人亦來遊,攝予影去,風物清佳,第不勝故宮禾黍之感耳(準人往遊,名日“開放”,據雲收費以資修理,其地仍屬清室,駐兵則步軍統領司之)。齣官至玉泉旅館小憩,並午餐(西餐),復乘車詣西山,遊重慶寺,又至碧雲寺,登寺之最高處,升降數百級,又遊大悲寺、龍王堂,時已迫暮,興盡而歸(由龍王宮山下汽車開行至阜成門,纔二刻耳)。遂至江西會館晚飯,周士貞、汪鬆年、章曼仙、梁闢園作主人,飲薄醉,歸時微雨,鏇止。
  汽車直往西山,繞山而行,路極平坦,略如城內馬路。昨歲熊秉三辦天津水災振事,以工代振所為也。
  十(三)[四]日(4月14日)晴。湯西平來,此君氣味殊不佳,明德之後如是,可嘆。午後到筆彩齋寫大字。晚先至泰豐樓,史康侯作主人,坐有劉仲魯、蔣惺甫、馮公度、馮竹言,強以大觥相酬酢,不覺微醉。又至福興居,主人陸芍亭昆仲及客陳夢陶等,均已先集,又略飲數杯,散尚早,歸即就臥。昨日登降太多,今又作擘窠書,甚矣憊。銅鼓腹內文拓齣,有魚龍宮室,有獸,有小人無數,甚奇。
  十五日(4月15日)晴。晨詣梁伯尹,值其未起,遂歸。午刻曼仙來。伯衡、伯尹同作主人,觴我於廣和居,以汽車來迓,遂與曼仙同往,客次第集(石星槎、莊師緘、馮伯言,餘三廣人不記)。與莊師緘聯座,頗談彆後事,蓋十年未見矣,此公纔調佳,然不純正,散後即歸。羅景相來談永閤事。今日友仲約汪頌年、歐陽旭庵、林次璜節和、汪石琴、杜蔚曾(汪澤人甥)、許經仲飲,頌年、蔚曾有他約,皆先去,有手談者,子初始散。午後起風,入夜尤大,終夜窗戶有聲。
  十六日(4月16日)晴,仍大風。羅景湘與鬍佐臣同來,堅約明日晚間與徐輔卿等一晤,隻得應之。申酉間風略小,齣至筆彩,又至桐生處賀其抱孫之喜(其第五子生)。又應汪頌年、章曼仙、王叔衡、陳梅生、梁闢園、左南生(念衡,子異丈之侄)、周士貞之招,飲於曼仙傢,酒肴並佳,沾醉而歸。
  十七日(4月17日)晴。晨詣筆彩,招會經堂人來,將蘭士賬與之清算訖,即迴。羅景湘來,始知飯局改明日午刻,又遲我半日行期矣。午後風,申刻至文明園觀劇,杜華亭約也(坤伶張小仙、鮮靈芝尚佳)。七鍾散,徑歸,風止,夜陰。
  十八日(4月18日)晴,風大。羅君信來,雲改晚局,今日又不得[得]歸矣。薄暮風力稍減,予同友仲至筆彩齋小坐,再至天興樓,羅景湘、鬍佐臣先在,丁劍鞦繼至,談一小時,儉將軍輔及其友金伯陶、尹子嚮俱到(金名在鎔,尹名起榮),乃入坐。酒半,予與友仲先歸,尹甚瞭瞭,雲儉請伐木事,宗人府文已過內務府,其言似尚可信也。
  ……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翁斌孫日記》 概述: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旨在發掘、整理並齣版一批珍貴而鮮為人知的中國近現代史料,以期填補學術研究的空白,為曆史學者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研究視角。叢刊第二輯精選的《翁斌孫日記》是其中一部極其重要的文獻。翁斌孫(1888-1972),字仲明,號樂山,浙江海寜人,是一位集教育傢、實業傢、社會活動傢於一身的傑齣近代中國人物。他的日記以其詳細的記錄、真摯的情感以及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洞察,為我們勾勒齣一幅生動而真實的近現代中國社會圖景。 內容要點: 《翁斌孫日記》涵蓋瞭從清末民初至改革開放前夕的近七十年間,內容極其豐富,可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麵進行闡述: 個人成長與教育曆程: 日記詳細記錄瞭翁斌孫幼年時期的傢庭教育、學堂生活,以及他後來在國內外接受高等教育的經曆。讀者可以從中窺見清末民初傳統教育與新式教育的交織,以及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學習、探索的心路曆程。他對於西方思想、科學知識的接觸和吸收,也反映瞭那個時代知識界普遍的求新求變思潮。 實業救國與經濟活動: 翁斌孫一生在實業領域多有建樹,尤其是在紡織、化工等行業。日記中記錄瞭他創辦、經營企業的點滴,包括資金籌措、技術引進、市場競爭、工人管理等方麵。這些寶貴的經濟活動記錄,為研究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企業傢的經營策略、以及當時經濟政策的影響提供瞭第一手材料。他對於國傢工業化進程的思考和實踐,也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精英的傢國情懷。 教育事業的投入與貢獻: 除瞭實業,翁斌孫還長期緻力於教育事業。他曾參與創辦或管理多所學校,並在其中擔任重要職務。日記中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教學方法的實踐、學生培養的關切,以及與教育界同仁的交流,都體現瞭他對國傢未來人纔培養的深切憂慮和不懈努力。通過日記,我們可以瞭解當時教育體製的運作、課程設置的變遷,以及教育傢們在艱難環境中如何堅守理想。 社會交往與人脈網絡: 翁斌孫的社會交往極其廣泛,日記中記錄瞭他與當時眾多政界、商界、文化界名流的交往。這些交往不僅是個人生活的片段,更是勾勒齣近代中國社會各界精英的活動軌跡和人際網絡。通過這些記載,讀者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風氣、人情世故,以及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其中不乏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側麵描寫,可作為研究曆史事件的補充和印證。 政治局勢的觀察與個人態度: 作為一名身處時代漩渦中心的知識分子,翁斌孫的日記自然也記錄瞭他對政治局勢的觀察和思考。從辛亥革命的動蕩,到北洋政府的腐敗,再到國民黨統治下的社會變革,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各項運動,他的日記都留下瞭個人敏銳的觀察和真切的感受。雖然日記並非政治評論,但其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國傢命運的關切、對社會不公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期盼,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他對於不同政治思潮的接觸和態度,也能為研究近代中國政治思想的演變提供新的視角。 日常生活與情感世界: 日記最動人之處,也在於它真實地記錄瞭翁斌孫的日常生活。傢庭瑣事、子女教育、親友聚會、個人愛好(如讀書、品茗、賞花等),都以細膩的筆觸得以呈現。這些看似平凡的記錄,卻為我們還原瞭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展現瞭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外,個體生命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他對於妻兒的關愛、對友人的情誼、對人生起伏的感悟,都充滿瞭人性的溫暖。 時代變遷的印記: 《翁斌孫日記》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完整地記錄瞭中國近七十年間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遷。從衣食住行的細微之處,到社會製度、思想文化的巨變,都得以摺射。讀者可以通過日記,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嚮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從封建帝製到共和體製的過渡,以及不同時期社會思潮的碰撞與融閤。這些細緻的觀察和記錄,對於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復雜性、連續性與斷裂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料價值與研究意義: 《翁斌孫日記》的齣版,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具有多方麵的意義: 1. 填補史料空白: 翁斌孫作為一名經曆豐富、視野開闊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其日記內容涉及的領域廣泛,許多細節是前所未見的,能夠填補現有史料的不足,為學者提供新的研究素材。 2. 提供多元視角: 傳統史學研究往往側重於宏大敘事和政治事件,《翁斌孫日記》則以個體的視角,展現瞭普通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遷中的經曆和思考,為理解曆史提供瞭更為多元和貼近生活的視角。 3. 經濟史研究: 日記中關於實業經營的詳細記載,為研究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衰、企業傢的運作模式、以及當時的市場環境和經濟政策,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4. 教育史研究: 翁斌孫在教育領域的實踐和思考,為研究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教育思想的演變、以及教育傢群體的精神麵貌,提供瞭重要的依據。 5. 社會史研究: 日記中對社會交往、人情世故、日常生活等方麵的記錄,能夠幫助學者深入瞭解近代中國社會的結構、風氣、以及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 6. 思想史研究: 翁斌孫作為知識分子,其日記中對思想觀念的記錄和反思,有助於理解近代中國思想的復雜性和演變軌跡。 7. 人物研究: 翁斌孫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人物,他的日記為我們瞭解其生平、思想、成就和局限,提供瞭最直接、最真實的材料。 結語: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翁斌孫日記》的齣版,不僅是對一位重要曆史人物及其時代的迴顧,更是對我們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一次深刻的探索。這本日記如同一麵鏡子,摺射齣那個風雲激蕩時代的點滴,既有宏大的曆史背景,也有細膩的個體情感。我們相信,這部珍貴的史料將為廣大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的全新窗口,激發更多的學術思考和曆史想象。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套叢刊的期望值是比較矛盾的。一方麵,我渴望看到那些前所未見的、未經雕琢的原始材料,哪怕文字粗糙、邏輯跳躍,隻要真實,就價值連城。另一方麵,史料的“稀見”往往意味著其內容可能晦澀難懂,或者涉及的是非常專業的政治、軍事或外交細節,這對非專業讀者來說是一種挑戰。然而,翻開內文,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生活感”所吸引。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究具體內容,但從日記的筆觸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或官員日常的起居、他們對時局的焦慮,以及那種身不由己的時代洪流感。這套叢刊顯然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羅列,更是一扇通往過去心靈世界的窗口。它不是教科書,它更像是一個老朋友在午後絮絮叨叨地迴憶往事,細節之豐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那些被教科書一帶而過的瞬間,在他筆下留下瞭怎樣的印記。

評分

閱讀這套叢刊,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關於“視角”的訓練。曆史從來不是單綫的,而是由無數個平行的、甚至是相互衝突的個人敘事交織而成。翁斌孫的日記,作為那個時代的一個觀察者或參與者,他記錄下的事件,必然帶有他個人的立場、偏好和信息渠道的局限性。這正是史料的魅力所在——它迫使我們跳齣既定的宏大敘事,去嘗試理解“他當時是如何知道的”和“他當時是如何感受的”。我設想,通過日記中對日常瑣事的記錄,也許能從中推斷齣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信息流通的速度,乃至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成本,這些都是宏觀史料難以提供的微觀證據。這種從“個人史”反觀“大曆史”的思維路徑,纔是真正令人興奮的閱讀體驗。

評分

拿到這本厚厚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翁斌孫日記”。這可不是隨便哪傢齣版社就能輕易拿齣來的東西,光是“稀見史料”這四個字,就足以吊起所有曆史愛好者的胃口。我一直癡迷於從一手資料中窺探曆史的真實麵貌,總覺得那些被官方敘事過濾過的文字,纔最能反映時代的脈搏和人物的真實心境。翁斌孫這個名字,在主流曆史敘事中或許不算傢喻戶曉,但能被編入“稀見史料叢刊”,想必他在某個特定時期或圈層中扮演瞭不容忽視的角色。我期待著,這些日記能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切開曆史的迷霧,讓我得以直接麵對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裏,一個鮮活的個體是如何記錄、思考和感受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看得齣齣版方是下瞭大功夫的,這對於保存和研究史料來說至關重要,厚重的紙張和嚴謹的排版,讓人在翻閱時就有一種莊重感。

評分

我對這套叢刊的整體結構和編輯體例深感興趣。既然是“叢刊”,就意味著它可能包含多個獨立人物或批次的史料匯編,而第二輯聚焦於翁斌孫,這說明編輯團隊對這位人物的曆史定位有獨到的見解。我特彆關注的是,在史料整理的過程中,編者是如何處理那些模糊不清、存在爭議或需要背景知識纔能理解的部分。一個優秀的史料匯編,除瞭忠實影印之外,必要的注釋和校勘是不可或缺的潤滑劑。如果注釋詳實,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曆史背景和人名地名,更能提升閱讀的流暢度,避免讀者在關鍵節點被生澀的術語或典故絆住。這份細緻入微的工作,恰恰體現瞭齣版方對待曆史的嚴肅態度,而不是簡單地將舊檔影印付梓瞭事。期待看到其中有沒有關於特定曆史事件的獨特側麵記錄,能為既有的研究提供新的參照係。

評分

坦白說,購買這套書,也是一種對學術傳承的支持。在數字信息爆炸的時代,紙質史料的整理和齣版麵臨著巨大的成本和市場壓力,能夠堅持齣版這樣深度和專業性的“稀見史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稱贊的事情。我希望這套叢刊不僅僅是少數研究者的案頭之物,而是能激發更廣泛的關注。每一次對這些珍貴檔案的成功挖掘和整理,都是在為後世留下更堅實、更豐富的曆史基石。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個精心維護的數據庫,等待著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去發掘其中的金礦。我對它所承載的學術重量心存敬意,並期待著能在未來的研究中,看到更多學者引用其中獨特的資料,從而拓展我們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解邊界。

評分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之一種

評分

光緒三十四年(1908)

評分

光緒二十年(1894)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附錄

評分

不錯的書,先買瞭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看

評分

翁斌孫(1860-1922)日記,原有翁之意(剋齋)所存三十六冊,佚29冊,殘存7冊(詳目參見後記),由翁開慶保存,後在1980年前後交付翁興慶(萬戈),現存於美國新罕普沙州萊溪居。此次整理,即以此7冊為主體。另外,常熟市圖書館藏書目錄中亦載有翁斌孫手稿三種:一日《笏齋所藏物》,與日記無關;一日《湖楚行蹤》,紀光緒七年至八年間事,與翁斌孫行跡不閤,非其手稿;一日《甲午恩科春闈小記》,確係翁斌孫手稿,故此次亦予整理。

評分

鳳凰齣版的這一係列叢書不錯,鎖綫平裝,裝幀印刷都很好,比中華書局的平裝書好得太多瞭。

評分

書很不錯書很不錯書很不錯書很不錯書很不錯書很不錯書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