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晚期著作》(1925-1953)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和《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的繼續,共17捲,,收錄瞭杜威在該時期的所有作品。
《杜威全集》以杜威的思想發展曆程為綫索,分為青年、中年、晚年三大部分,全麵收錄瞭杜威一生中在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所撰寫的文章與專著。
這項浩大的工程為人們重新研究和挖掘杜威豐富的思想內涵提供瞭更為充足的第一手資料,為將對杜威思想的研究推到瞭一個更高的平颱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的第七捲。它提供瞭杜威和塔夫茨(James H.Tufts)於1932年撰寫的《倫理學》(Ethics)一書的版本,為美國現代語言協會學術版本委員會認可版本。
亞伯拉罕·埃德爾(Abraham Edel)和伊麗莎白·弗勞爾(Elizabeth Flower)在他們的導言中指齣:杜威的倫理學以其“關注具體、關注變化、關注融入可利用的知識、關注倫理學理論的啓濛作用、關注對創新思想和智慧的召喚”,和20世紀80年代“剛好相關”。
杜威和塔夫茨在前言中說:“在一個戰爭可能摧毀任何國傢或個人生命、財富和不安全結伴同行、階級依然分化而宗教卻不再具有不容置疑的專業性的世界裏,對研究和反思的需求變得愈加明顯。”盡管某些人擔心道德理想和標準的消失,但這兩位作者滿懷信心地總結道:“道德生活深深地紮根於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之中,不可能喪失或被拋棄。”因此,倫理科學的任務是:“發現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使其進步更快、更自由、更可靠,也更理智。”
1908年版和1932年版的《倫理學》都很受歡迎,並被廣泛地用作教材。盡管本捲保留瞭早期著作的書名和總體計劃,但它針對的是當代的問題,是和24年間的巨大變化相對應的主題。作者聲明,他們的目的是要“引入細緻的深思熟慮和展望個體行為和社會政策的充分意義”。在提供瞭必要的背景之後,作者分析瞭現代工業社會麵臨的問題,根據伍德伯恩(A. S. Woodburne)所說,要“公正地麵對現代文明的道德問題”,他們主張,倫理學必須經常關注日常生活中不斷變化的問題。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著名哲學傢、教育傢,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學的先驅,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錶。19世紀流行的是殖民時期沿襲下來的舊教育,再加上19世紀後期從德國傳入的赫爾巴特教學方法逐漸刻闆化,使得當時的學校陳陳相因,缺乏生氣。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傢杜威(1859--1952)是當時傳統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從兒童的天性齣發,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
這本書的氣場強大得令人屏息。它不迎閤讀者,不提供簡單的答案,甚至不保證閱讀過程中的舒適度。相反,它更像是一種挑戰,是對讀者智識成熟度的一次嚴肅檢驗。作者對“意義”本身的追問,達到瞭令人咋舌的深度和廣度。我最欣賞的是,他似乎能同時站在不同的曆史和理論的製高點上進行審視,使得他的論述擁有瞭跨越時代的穿透力。閱讀時,我常常驚嘆於他如何在如此密集的論證中,依然保持著一種近乎詩意的錶達張力。這並非一本關於某個特定主題的專著,而更像是對整個知識生産過程的一次深邃反思。它讓人感覺,自己正在窺見人類理性構建自身疆域時的那些最核心的掙紮與突破。對於任何嚴肅思考者來說,這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它為你提供瞭挑戰既有範式的工具箱。
評分這是一部讀起來讓人汗毛倒竪的作品,它不動聲色地解構瞭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社會建構。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個巨大的、精密的鍾錶內部,看著每一個齒輪如何協同運作,以及一旦某個關鍵部件鬆動,整個時間秩序將如何崩塌。作者的筆觸冷靜得近乎殘酷,他毫不留情地揭示瞭語言和權力之間那種令人不安的共生關係。讀到某些章節時,那種被洞悉一切的清醒感帶來的震撼,比任何情節跌宕都要強烈。它不是一本用來放鬆消遣的書,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高強度訓練,要求讀者時刻保持警覺,分辨哪些是“被給予”的真理,哪些是“被構建”的幻象。我不得不承認,讀完後看新聞、聽講座時的心態已經完全不同瞭,多瞭一層審視的濾鏡,這或許是最好的評價瞭——它改變瞭我觀察世界的方式,盡管這個過程伴隨著一些心智上的陣痛。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難度可以和攀登一座技術要求極高的山峰相提並論。它需要大量的預備知識,而且行文風格極其個人化,充滿瞭隻有作者本人纔完全理解的內部指涉。我時常需要查閱大量的輔助讀物,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一旦攻剋瞭那些復雜的句法結構和專業術語的壁壘,你會發現其核心思想的穿透力是驚人的。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某些核心概念的理解,就像是有人突然打開瞭房間的側牆,展示瞭房間之外的廣闊景觀。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舒適的結論,而在於它提供的思考的“動能”——它啓動瞭你大腦中那些沉睡已久的分析機製。對於那些醉心於思想底層邏輯的探索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寶庫,隻是這個寶庫的入口需要鑰匙,而這把鑰匙就是持之以恒的、高強度的智力投入。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感覺像是一次深入知識迷宮的冒險,作者的思辨之光穿透瞭時代的迷霧。閱讀體驗並非一帆風順,但每一次跨越思維的障礙後,都會帶來豁然開朗的喜悅。那些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論證,仿佛是通往更高階認知的階梯。我特彆欣賞他那種近乎偏執的對概念清晰度的追求,雖然這使得閱讀速度變慢,但思考的深度卻因此被極大地拓寬瞭。書中對邏輯結構和語言邊界的探索,簡直是哲學思考的範本。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辭,試圖捕捉其背後的全部意涵。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那些“常識”,並對知識的建構過程産生瞭全新的敬畏之心。這本書與其說是在陳述結論,不如說是在展示一種嚴謹的、近乎建築學般精密的思考方法論。它就像一塊未經打磨的寶石,需要耐心去挖掘其內在的光澤,一旦被光照亮,其價值便無可估量。
評分初接觸時,我幾乎要被那些層齣不窮的腳注和引文淹沒瞭,感覺像是被一位博學的導師拉去參加一場沒有預告的知識競賽。但這套著作的魅力就在於,它構建瞭一個龐大而自洽的知識體係,每一個看似孤立的論點,最終都能在全局中找到其精確的坐標。它考驗的不僅僅是理解力,更是耐心和毅力。我嘗試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梳理其中的脈絡,發現即便如此,也隻能捕捉到其宏大結構的一角。這部作品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學術雄心,試圖將人類經驗的諸多麵嚮納入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之下。對於那些習慣瞭碎片化閱讀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痛苦的“重新校準”,但如果能堅持下來,收獲的將是一種罕有的、整體性的知識視野。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在咖啡館裏輕鬆翻閱的書,它要求你關掉所有乾擾,進入一種近乎冥想的專注狀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