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8-14歲 語言是心靈的窗戶,也是一支畫筆;曆史是社會的鏡子,也是一把梳子。這些都將在《西漢故事(修訂版)》中給讀者實實在在的感受。讓我們一起心聽無聲的講述,意觀無形的演變,接受曆史之梳的篦擊,體驗文化聖水的洗滌,完成一次人生的學問積纍。《西漢故事(修訂版)》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曆史讀物,也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內容簡介
《西漢故事(修訂版)》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曆史讀物,也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林漢達先生精心選取材料,進行修訂和編寫,將曆史生動風趣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嚴謹中不失活潑。《西漢故事(修訂版)》上起“張良拜師”,下至“王莽稱帝”。
作者簡介
林漢達先生(1900—1972),浙江慈溪人,著名的教育傢、語言文字學傢和曆史學傢。1924年畢業於上海之江大學,1937年赴美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學習,攻讀民眾教育係並獲碩士學位。1945年底,與馬敘倫等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當選為常務理事。建國後,曆任燕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等。林漢達先生從上世紀20年代起即從事研究和寫作,著作豐富,涉及麵廣,頗有影響。教育方麵的著作有《嚮傳統教育挑戰》、《西洋教育史講話》等;文字改革方麵有《中國拼音文字的齣路》《中國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曆史讀物有《上下五韆年》《東周列國故事新編》《前後漢故事新編》《三國故事》等,共達六十餘種,是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産。特彆是他的通俗曆史讀物,深受幾代青少年讀者的歡迎。
內頁插圖
目錄
張良拜師
學萬人敵
揭竿而起
天下響應
破釜沉舟
約法三章
鴻門忍辱
火燒阿房
韓信拜將
暗渡陳倉
鴻溝為界
四麵楚歌
漢王登基
製訂朝儀
緹縈救父
晁錯削地
奪廣鋱彘
張騫探險
再通西域
通神求仙
蘇武牧羊
大雁帶信
霍光輔政
昭君齣塞
王莽稱帝
精彩書摘
《中國曆史故事集:西漢故事(修訂版)》:
秦始皇滅瞭六國,統一中原以後,經常到各地方去視察。公元前218年春天,他帶著大隊人馬到瞭博浪沙(在河南)。車隊正在拐彎的時候,突然嘩啦啦一聲響,不知道打哪兒飛來個大鐵椎,把一輛車打得粉碎。秦始皇就在前麵的車上,半截車檔進到他的跟前,差點兒打著他。好險呐!一下子車隊全停下來。武士們四麵搜查,沒費多大工夫就把那個刺客逮住瞭。
秦始皇一定要手下的人把主使刺客的人查齣來,主使的人當然是有的,可是那個刺客就是不說。他罵著罵著,不知不覺地露瞭點兒口風,又怕他們追問下去,就自己碰死瞭。
從刺客的話語中,他們推想那個主使刺客的人是從前韓相國的兒子。秦始皇立刻下瞭命令,捉拿那個韓國的公子,韓國那一帶更加搜得緊。那位韓國的公子隻好更名改姓叫張良,又叫張子房。
張良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相當於宰相)。韓國被滅的時候,張良還年輕,他決心替韓國報仇,就變賣瞭傢産,推說到外邊去求學,離開瞭傢。其實他是到外邊去找機會暗殺秦始皇。果然,他交上瞭一個大力士,情願替他拼命。那個大力士使的一個大鐵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秦漢時候的一斤,隻有現在的半斤)。
他們到處探聽秦始皇的行動。這會兒探聽到秦始皇到東邊來,就在博浪沙埋伏著,給瞭他一大椎。哪兒知道打錯瞭車,刺客自殺瞭。張良逃哇逃哇,一直逃到下邳(在江蘇;邳pT),躲瞭起來。他雖然逃難齣來,好在身邊有錢,就在那邊結交瞭不少朋友,還想替韓國報仇。不到一年工夫,他在下邳齣瞭名。臨近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很有學問的讀書人,可不知道他就是跟大力士在博浪沙行刺的韓國公子。
有一天清早,張良一個人齣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橋下,瞧見一個老頭兒穿著一件土黃色的大褂,搭著腿坐在橋頭上,一隻腳一上一下地晃蕩著,那隻鞋拍著腳底心,像在那兒Ⅱ亨歌兒打闆眼。真怪!他一見張良過來,有意無意地把腳跟往裏一縮,那隻鞋就掉到橋下去瞭。老頭兒迴過頭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聽瞭,不由得火兒瞭。
可是再一看那個老頭兒,哪兒還能生氣呐?人傢連眉毛帶鬍子全都白瞭,額上的皺紋好幾層,七老八十的,就是叫他一聲爺爺也不過分。他就走到橋下,撿起那隻鞋,上來遞給他。
誰知道老頭兒不用手去接,隻是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張良一愣,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可是他已經把鞋撿上來瞭,乾脆好人做到底,索}生跪著恭恭敬敬地拿著鞋給老頭兒穿上。那老頭兒這纔理瞭理鬍子,微微一笑,慢吞吞地站起來,大搖大擺地走瞭。這一下可又把張良愣住-瞭,天底下會有這號老頭子,人傢替他做瞭事,連聲“謝謝”都不說,真太說不過去瞭。
張良盯著他的背影望著,見他走起路來又快又有勁,心想這老頭兒一定有點來曆。他趕緊走下橋去,跟在後頭,看他往哪兒去。約莫走瞭半裏地,老頭兒知道張良還跟著,就迴過身來,對他說:“你這小子有齣息。我倒樂意教導教導你。”張良是個聰明人,知道這老頭兒有學問,就趕緊跪下,嚮他拜瞭幾拜,說:“我這兒拜老師瞭。”那老頭兒說:“好!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再來見我。”張良連忙點頭說:“是!”第五天,張良一早起來,匆匆畦忙地洗瞭臉,就到橋上去瞭。那老頭兒正生著氣呐。他說:“小子,你跟老人傢定瞭約會,就該早點兒來,怎麼還要叫我等著你?”張良跪在橋上,嚮老師磕頭認錯。那老頭兒說:“去吧,再過五天,早點兒來。”說著就走瞭。張良愣愣磕磕地站瞭一會兒,隻好垂頭喪氣地迴來。
又過瞭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臉也不洗,就跑到大橋那兒去。他還沒走上橋呐,就狠狠地直打自EIIIIigJL,自言自語地說:“怎麼又晚瞭一步!”那老頭兒瞪瞭張良一眼,說:“你願意的話,過五天再來!”說著就走瞭。張良悶悶不樂地憋瞭半天,纔拖著沉重的腳步迴來,隻怪自己不夠誠心。
這五天的日子可比前十天更不好挨。到瞭第四天晚上,他翻過來掉過去,怎麼也睡不著。半夜裏,他就到大橋上去,靜靜地等著。
過瞭不大一會兒工夫,那老頭兒就一步一步地邁過來瞭。張良趕緊迎上去。老頭兒一見張良,臉上顯齣慈祥的笑來,說:“這樣纔對。”說著,拿齣一部書來交給張良,說:“你把這書好好地讀,將來能夠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張良挺小心地把書接過來,恭恭敬敬地道瞭謝,接著說:“請問老師尊姓大名。”老頭兒笑著說:“你問這個乾嗎?”張良還想再問個明白,那老頭兒可不理他,連頭也不迴地走瞭。
等到天亮瞭,張良拿齣書來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周文王的軍師薑太公)。張良白天讀,晚上讀,把它讀得滾瓜爛熟。他一麵鑽研《太公兵法》,一麵還留心著秦始皇的行動。
……
前言/序言
《古國風雲:一段帝國的崛起與衰落》 引子 浩瀚的中華大地,自古便流淌著不息的曆史長河。在這波瀾壯闊的歲月中,無數王朝如流星般劃過天際,留下璀璨的光芒。其中,有一個王朝,它如同初升的太陽,以磅礴的氣勢驅散瞭戰亂的陰霾,開創瞭中國曆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也為後世留下瞭無數值得銘記的故事。 第一章:破繭成蝶的創業史 故事的開端,要從那個烽火連天、群雄逐鹿的年代說起。秦朝的暴政如同沉重的枷鎖,壓得百姓喘不過氣。反秦的怒火如同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在這亂世之中,一位名叫劉邦的沛縣亭長,憑藉著過人的膽識、非凡的謀略以及籠絡人心的能力,從一個普通的草莽英雄,一步步走嚮瞭中國曆史的中心舞颱。 他並非齣身名門,也無顯赫的背景,然而,他卻能匯聚一批又一批的英纔,從項羽這位強大的對手手中,硬是打齣瞭自己的一片天地。楚漢爭霸的烽煙,見證瞭劉邦的堅韌不拔,也展現瞭他作為一位領導者的卓越纔能。鴻門宴上的驚險,彭城之戰的慘敗,再到最後的垓下之圍,劉邦在一次次危機中展現齣的沉著與智慧,都為後人津津樂道。他並非完人,他身上有著草莽的粗獷,有時甚至顯得有些狡黠,但正是這份不加修飾的真誠,讓他能夠贏得兵心和民心。他深知何人可用,何事可為,這種務實的精神,是他成功的關鍵。 最終,在曆史的滾滾洪流中,劉邦擊敗瞭項羽,登上瞭權力之巔,建立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由農民起義建立的強大王朝——漢朝。這座由戰亂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帝國,承載著無數人的期望,也開啓瞭一個新的紀元。 第二章:休養生息的黃金時代 漢朝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的輝煌。初期的漢朝,百廢待興,經濟凋敝,人口稀少。劉邦深知,一個強大的國傢需要民眾安居樂業。因此,他采取瞭一係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稅,鼓勵生産,恢復社會秩序。在他之後的幾位皇帝,尤其是文帝和景帝,更是將這一政策推嚮瞭極緻。 “文景之治”,便是這一時期的代名詞。這兩位皇帝以其勤儉節約、寬仁愛民的治國理念,為漢朝的繁榮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他們摒棄瞭秦朝嚴苛的法度,采取瞭更加溫和的統治方式,讓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得以喘息。田間的牛羊多瞭起來,城市的市集熱鬧瞭起來,人們臉上的笑容也多瞭起來。 這個時期,政治上相對清明,經濟上得到瞭極大的發展。黃老思想在民間流行,人們普遍崇尚“無為而治”,社會風氣淳樸,民風彪悍。這為後來漢朝的強大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也讓漢朝在經曆瞭一段短暫的動蕩後,重新煥發齣瞭蓬勃的生機。 第三章:盛世的締造者——漢武大帝 如果說文景之治為漢朝的崛起打下瞭基礎,那麼漢武帝劉徹,則是將漢朝推嚮巔峰的締造者。這位雄纔大略的皇帝,以其銳意進取的精神,將一個休養生息的帝國,打造成瞭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東方帝國。 漢武帝即位之初,便雄心勃勃。他深刻認識到,漢朝的強大,不僅在於內部的穩定,更在於外部的擴張。他果斷地采納瞭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建議,確立瞭儒傢思想在中國曆史上的統治地位,這對後世的中國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同時,他也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使得國傢財政收入大幅增加。 然而,漢武帝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他北擊匈奴的赫赫戰功。在匈奴屢次侵擾邊境、威脅漢朝安全的情況下,漢武帝毅然發起瞭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傑齣的軍事將領,率領強大的漢軍,深入漠北,與匈奴展開殊死搏鬥。衛青北擊漠南,斬首數萬;霍去病更是年少有為,深入漠北,封狼居胥,將匈奴主力徹底擊潰。這些輝煌的戰役,不僅解除瞭匈奴對漢朝的威脅,更是將漢朝的疆域推嚮瞭極盛,塑造瞭“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帝國氣魄。 漢武帝還開通瞭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西方的貿易通道,極大地促進瞭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也讓漢朝的聲威遠播海外。他派遣張騫齣使西域,更是打開瞭通往未知世界的視野,為後世的交流與探索奠定瞭基礎。 第四章:漢匈邊關的鐵血與柔情 在漢朝強盛的背後,邊關的將士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北方的廣袤草原,是匈奴的牧場,也是漢朝將士們浴血奮戰的戰場。 李廣,這位“飛將軍”,以其齣色的箭術和勇猛的作戰風格,成為瞭匈奴人聞風喪膽的存在。他一生徵戰無數,雖然最終未能封侯,但他的英勇事跡卻成為瞭無數士兵心中的榜樣。他身上體現的,是漢朝將士的忠誠、勇敢與犧牲精神。 然而,邊關的將士們並非隻有殺戮。在與匈奴的交往中,也發生過許多感人的故事。例如,昭君齣塞,這位美麗的宮女,為瞭漢朝與匈奴的和平,毅然遠嫁匈奴。她的犧牲,換來瞭邊關數十年的安寜,也成為瞭民族融閤的象徵。她與匈奴單於的聯姻,不僅帶來瞭政治上的穩定,也讓兩個民族在文化上産生瞭更多交融。 第五章:帝國的光輝與隱憂 漢武帝的雄纔大略,將漢朝推嚮瞭輝煌的頂峰,然而,長期的戰爭和龐大的開支,也給漢朝的國力帶來瞭沉重的負擔。在他之後的皇帝,雖然也試圖維護漢朝的繁榮,但內部的腐敗和外戚的乾政,逐漸暴露瞭漢朝的隱憂。 外戚,是指皇帝母親或妻子的傢族。隨著皇權的鞏固,外戚的勢力也越來越大,他們常常乾預朝政,為傢族謀取私利,導緻政治日益腐敗。同時,宦官的勢力也日益膨脹,他們憑藉與皇帝的親近關係,在朝中一手遮天,成為權臣。 “王莽篡漢”,便是這一係列問題的集中爆發。王莽,一位野心勃勃的權臣,利用漢朝內部的混亂,篡奪瞭漢朝的江山,建立瞭新朝。然而,他的改革雖然初衷良好,但脫離實際,且過於激進,最終引發瞭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新朝迅速滅亡。 第六章:光復漢室的傳奇 王莽新朝的滅亡,為漢朝的復興帶來瞭契機。在亂世之中,一位名叫劉秀的宗室後裔,以其過人的軍事纔能和卓越的政治智慧,逐漸聚集力量,最終推翻瞭王莽的統治,重新建立瞭漢朝,史稱東漢。 劉秀,便是後來的光武帝。他是一位與劉邦截然不同的皇帝。他更加注重實際,提倡節儉,反對奢靡。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整頓吏治,發展經濟,為東漢的建立和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他不僅在軍事上取得瞭輝煌的勝利,在政治上更是展現齣瞭傑齣的纔能。 “光武中興”,是東漢初期的一段輝煌時期。劉秀以其卓越的治國纔能,使東漢的國力得到瞭極大的恢復和發展,社會趨於穩定,經濟日益繁榮,人口不斷增長。他的統治,被後世譽為中國曆史上的一段“黃金時代”。 第七章:大漢的餘暉與衰落 東漢時期,雖然政治相對清明,經濟也一度繁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朝的衰落跡象也逐漸顯現。宦官專權、外戚乾政的問題再次齣現,甚至比西漢時期更加嚴重。 “十常侍之亂”,便是東漢走嚮衰亡的重要標誌。宦官的勢力達到瞭頂峰,他們相互勾結,把持朝政,導緻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與此同時,地方豪強勢力也日益強大,軍閥割據的局麵逐漸形成。 黃巾起義,這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但卻極大地動搖瞭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起義的失敗,並未能阻止漢朝的衰落,反而加速瞭軍閥割據的進程。 尾聲 漢朝,一個在中國曆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王朝。它經曆瞭從建立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完整過程。這個王朝的故事,充滿瞭英雄的傳奇,政治的鬥爭,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它見證瞭中華民族的崛起與發展,也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劉邦的草莽英雄,到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再到漢武帝的雄纔大略,以及光武帝的勵精圖治,漢朝的每一個時期,都留下瞭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雖然漢朝最終走嚮瞭衰亡,但它所建立的製度、所創造的文化,以及所形成的民族認同,都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漢族”、“漢字”、“漢語”,這些詞語,至今仍是我們民族最鮮明的標簽。 《古國風雲:一段帝國的崛起與衰落》帶您走進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感受英雄的豪情,體味曆史的厚重,思考興衰的規律,從中汲取力量,啓迪智慧。這不僅僅是一段帝國的曆史,更是關於一個民族成長與蛻變,關於智慧與勇氣,關於責任與擔當的永恒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