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智旭<撰> 编,杨之峰 校
图书标签:
  • 佛教
  • 中国佛教
  • 佛教典籍
  • 藏传佛教
  • 佛教文化
  • 经典选编
  • 阅藏知津
  • 佛学研究
  • 汉藏文化
  • 宗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7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968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91
套装数量:2
字数:5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四十八卷,把全藏分为经藏、律藏、论藏、杂藏四个部分,共著录、讲解了佛教经籍1700多部。《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首次改变了自唐代智升所撰《开元释教录》以来的佛典编目分类方法,建立更加详备的分类体系;改变《开元释教录》单译本、重译本各自排列的编排方式,合单本、重本于一处,使一经不再分散各处;改变以往解题目录单部解题的做法,对重译本分组做题解。《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对于后来大藏经类的编辑发生了相当的影响,在佛教目录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学术地位,是一部仅次于《开元释教录》的佛经目录经典。

目录

前言
阅藏知津叙
缘起
阅藏知津凡例
阅藏知津总目卷第一
阅藏知津总目卷第二
阅藏知津总目卷第三
阅藏知津总目卷第四

阅藏知津卷第一
大乘经藏 华严部第一

阅藏知津卷第二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一

阅藏知津卷第三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二

阅藏知津卷第四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三

阅藏知津卷第五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四

阅藏知津卷第六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五

阅藏知津卷第七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六

阅藏知津卷第八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七

阅藏知津卷第九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八
……

附录
佛典索引
译者、着者索引

前言/序言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 一、 缘起与宗旨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旨在汇集中华佛教浩瀚经藏中的精要篇章,以“阅藏知津”为核心,为广大佛教信众、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佛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条清晰、便捷、深入的阅读路径。本书不仅是一次经典的选录,更是一次智慧的梳理和精华的提炼。 “阅藏”,是中国佛教徒修学的重要方式,意指阅览、研习一切佛法典籍。然而,佛经数量庞大,卷帙浩繁,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望而却步,不知从何入手。即便是有一定基础的修行者,也可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难以把握核心要义。《阅藏知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为读者拨开迷雾,引领大家循序渐进,领略中国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 本书的宗旨在于: 1. 精选经典,提纲挈领: 选取对中国佛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有代表性、思想深刻的典籍,避免泛泛而谈,力求篇篇皆为圭臬。 2. 梳理脉络,揭示要义: 不仅是简单的文本汇编,更注重对各典籍的思想主旨、核心概念、修行方法进行提炼和阐释,帮助读者快速把握其精髓。 3. 普及佛法,启迪智慧: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必要的注释和导读,降低阅读门槛,让更多人能够接触、理解并受益于佛法智慧。 4. 传承文化,弘扬正信: 借由经典的学习,展现中国佛教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培养健康的信仰,净化心灵。 二、 内容构成与特色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在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义理为本,修行为要”的原则,力求涵盖中国佛教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和主要宗派的思想精髓。全书分为上下两册,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上册:总说与根基 上册侧重于佛教的根本教义、中国化早期发展的重要文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巨大的般若与唯识学经典。 第一部分:佛法总说与早期中国化经典 《阿含经》精选: 选取《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增壹阿含》等重要经典中的核心片段,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介绍佛陀最初的教法,奠定学佛的基础。 《法句经》、《优婆塞戒经》等: 展现佛教伦理道德和在家居士修行规范,强调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早期翻译与融汇的经典: 如《佛说八无量义经》、《普贤菩萨行愿赞》等,展现佛教初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初步的融合。 第二部分:般若智慧的殿堂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选读: 选取《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心经》等最为经典、最为普及的般若类经文,深入浅出地阐释“空性”思想,破除我执、法执,直指实相。 《大智度论》摘录: 摘选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中关于般若思想的阐释,详细解读般若经典的义理,展现其深邃的智慧。 中观思想概览: 结合选文,介绍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思想,以及对后世佛教哲学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三部分:唯识思想的探索 《瑜伽师地论》选读: 选取《瑜伽师地论》中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性”等核心概念的阐述,介绍佛教唯识学派的根本思想。 《成唯识论》精要: 摘选《成唯识论》中关于“八识”、“三毒”、“五十一心所”等重要论述,揭示心识的运作规律,指导修行者如何转化烦恼。 唯识学派的发展与影响: 简要介绍法相宗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唯识思想在认识论和心理学上的重要价值。 下册:宗派特色与实践 下册将重点介绍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代表性著作,以及侧重于实践和修行的经典,体现中国佛教的独特发展和丰富实践。 第四部分:净土法门的指引 《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净土三经是净土宗的核心经典,本书将精选其重要章节,阐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方法和信愿。 《往生论》与净土思想: 介绍天亲菩萨《往生论》中关于往生净土的五念门,以及净土宗祖师的著作精华,强调信愿行在净土法门中的地位。 简述净土法门的实践与意义: 介绍净土法门为何在中国如此普及,以及其在救度众生、安定社会方面的作用。 第五部分:禅宗的顿悟之路 《坛经》精要: 选取《六祖坛经》中关于“无念”、“无相”、“无住”三无思想,以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展现禅宗的独特教义。 禅宗公案选集: 选取部分经典的禅宗公案,配合简单的解读,展示禅宗的机锋和禅者的悟境,启发读者体悟不落言诠的智慧。 禅宗的修行方法: 介绍禅宗的坐禅、参话头等修行方式,强调当下观照、回归自性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密教的方便法门 《大日经》、《金刚顶经》选读: 选取显密圆融的代表性经典,介绍密宗的整体思想,如“即身成佛”、“三密加持”等概念。 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显密共修经典: 选取《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悲心陀罗尼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展现观音、地藏菩萨的慈悲愿力,以及密宗在民间信仰中的普及。 密教仪轨与咒语简介: 简要介绍密宗的坛城、手印、咒语等外在修行形式,并解释其内在的象征意义。 第七部分:中国佛教的融合与发展 天台宗、华严宗的代表著作选摘: 简要介绍这二大判教宗派的核心思想,如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展现中国佛教思想的集成与创新。 佛教的世俗化与现代化探索: 简述佛教在近现代的演变,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本书的突出特色: 1. “知津”之义,提纲挈领: 每部经文或论典,在正文之前,都附有简要的“知津”提示,点明该经典的核心思想、主要内容、以及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认知框架。 2. 选文精当,篇幅适中: 严格挑选最具代表性、思想最精炼的篇章,避免冗长,力求每一段选文都能为读者带来启发。 3. 注释详实,疏解到位: 对经文中的疑难词汇、重要概念进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字面意思,并对其深层义理进行初步疏解,扫除阅读障碍。 4. 导读深入,脉络清晰: 在每个重要部分的开端,都配有深入浅出的导读,介绍该部分内容的整体思想、发展脉络,以及与其他部分的关联,使读者能够整体把握中国佛教思想的体系。 5. 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适时配以佛教艺术、历史遗迹的图片,以及精美的版式设计,提升阅读的愉悦感和文化品位。 6. 套装完善,便于研习: 上下册的编排,既有纵向的体系梳理,也有横向的宗派对比,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闭环,适合系统性地研习。 三、 读者对象 初入佛门者: 对佛教产生兴趣,希望系统了解佛教基本教义和核心经典,但不知如何入门的读者。 佛教爱好者: 对佛教文化、哲学、历史有浓厚兴趣,希望深化理解的读者。 佛教研究者: 需要快速了解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思想脉络和代表性经典,作为研究基础的学者。 修行实践者: 希望在佛教经典中找到指导,提升修行境界的信众。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从佛教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读者。 四、 结语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是一项充满敬意和智慧的工程。它以“知津”为舟,以经典为航,为所有渴望探寻佛法甘露的众生,开辟了一条明净的航道。通过本书,我们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浩瀚的佛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汲取无上的智慧,成就无量的功德。愿本书成为您通往心灵自在、智慧圆满的有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上的参考,抱着“查阅资料”的心态打开的。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带给我的远不止是资料的堆砌。它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同理心”,是为那些在佛学海洋中努力航行的人准备的灯塔。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古奥词汇时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给出对应的现代汉语解释,而是结合上下文和流派特色,进行多角度的辨析。 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位博学的导师,在你困惑的时候,不仅仅告诉你答案是什么,还会告诉你“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个答案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关照,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略有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洞察。其中关于禅宗与净土宗思想交融的部分,编者处理得尤为精妙,既保持了两者的独立性,又展现了它们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互相影响的张力。这本书的编撰水平,足以媲美一些顶尖的学术专著,但阅读体验却远比那些专著来得亲切和流畅。

评分

我得说,我是一个相对比较挑剔的读者,尤其是在面对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和选编工作时。很多选本为了追求“全面”,结果反而弄得四不像,重点不突出,读起来索然无味。但是《阅藏知津》在选材的精当性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没有试图涵盖所有内容,而是精准地抓住了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 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篇章安排上的匠心。不同于生硬的年代排序,这里的组织方式似乎更贴合读者的认知习惯,从基础的概念建立,到深入的实践探讨,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例如,在介绍某一特定时期的佛教论著时,编者不仅提供了原文节选,还附带了简短的背景介绍,使得我们能立刻将这些文字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其价值和意义。这种“跳脱”于纯粹的文本之上,进行更高维度的梳理和定位的做法,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它让原本枯燥的典籍选读变成了一种充满发现乐趣的旅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过滤了噪音,直抵核心。

评分

这本《阅藏知津》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买的是套装上下册,但光是翻阅其中的部分内容,就已经感觉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佛学典籍抱有浓厚的兴趣,但面对浩如烟海的藏经,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阅藏知津》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温柔地为我指明了方向。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经典,而是以一种精妙的梳理方式,将复杂的佛教思想体系化、条理化。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宗派教义的比较和阐释。有些经典内容晦涩难懂,但通过这本书的导读和选编,那些深奥的哲理变得平易近见了许多。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其中一个关于“缘起性空”的章节上,原以为会遇到很多艰深的术语,结果作者的解读既保持了原典的严谨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理解需求。书中的选文也极具代表性,每一篇都像是精心挑选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是一条清晰的修行脉络。它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研读原典的渴望,不再是盲目的翻阅,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和理解去探索。对于任何想要系统了解中国佛教发展脉络和核心思想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只是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导读。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选刊”这类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原典的精髓难免会在筛选过程中流失。但《阅藏知津》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取舍”上的判断极其精准,选取的段落无一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本片段。这些片段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知识体系,让人感觉到这绝非是随意拼凑的合集。 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清晰的“阅读地图”。过去我阅读一些早期文献时,常常会因为不了解其对后续思想的影响而感到困惑。这本书巧妙地通过注释和引述,将不同时期的典籍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思想网络。例如,当介绍某一祖师的论述时,书中会适时地提及它对后世哪几部大部头的奠基作用,这种“前瞻性”和“回顾性”的连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它教会我如何带着历史的眼光去阅读经典,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设计,也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虽然评价内容主要聚焦于文本,但良好的载体设计无疑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进入内容本身,我被其中对“心性修持”的系统梳理深深吸引。它没有过度神化或浪漫化佛教的实践过程,而是非常务实地展示了从理论认知到实际修行的各个阶段所需掌握的经典依据。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菩萨行愿和方便法门的选段处理。这些内容往往容易流于空泛的说教,但在这里,通过对具体公案和论疏的引用,使得抽象的伦理要求落地为可感知的实践步骤。阅读这些部分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着一代代的僧侣在历史中跋涉,学习他们如何将宏大的理想融入到日常的修行细节之中。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这些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结构严谨的“心灵导航系统”。它让你知道,要抵达某个彼岸,你需要依次经过哪些“站台”,并且每个站台都有重要的指示牌为你指引方向。

评分

《閱智知津》是明代高僧智旭編纂的一部佛經目錄學著作。它首次改變了自唐代智升所撰《開元釋教錄》以來的佛典編目分類方法,建立更加詳備的分類體系;改變《開元釋教錄》單譯本、重譯本各自排列的編排方式,合單本、重本於一處,使一經不再分散各處;改變以往解題目錄單部解題的做法,對重譯本分組做題解。本書對於後來大藏經類的編纂發生了相當的影響,在佛教目錄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學術地位。本書自問世以來四百多年,久負盛名,當代的佛教徒都視本書為佛經入門導論。

评分

好书,我一直在收藏此系列书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本書四十八卷,共著錄、講解佛教經籍1700多部,把全藏分為經藏、律藏、論藏、雜藏四個部分。具體而言:(一)經藏,分為大乘經(按天臺宗五時判教的順序來分,即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976部,小乘經211部。(二)律藏,分為大乘律30部、小乘律61部,並附疑似雜偽篇。(三)論藏,分為大乘論與小乘論,前者又分釋經論71部、宗經論117部、諸論釋32部;後者共有47部,作者各有西土(印度等)、此方(中國)之別。(四)雜藏,計有西方(外道、疑偽經)48部與此土(懺儀、淨土、台宗、禪宗、賢首宗、慈恩宗、密宗、律宗、纂集、傳記、護法、音義、目錄、序贊、法事、應收入義)167部。另於卷首有總目錄四卷

评分

好书,静下心来慢慢啃。

评分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首次改变了自唐代智升所撰《开元释教录》以来的佛典编目分类方法,建立更加详备的分类体系;改变《开元释教录》单译本、重译本各自排列的编排方式,合单本、重本于一处,使一经不再

评分

好书不多说!好书不多说!好书不多说!好书不多说!好书不多说!好书不多说!好书不多说!

评分

大师作的基础性读物。三藏目录

评分

《新白娘子传奇》里,碧莲曾经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宝山说:&ldquo;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rdquo;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卖豆腐,才真正尝到了人间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说自己是只会做豆腐,不会做咖喱饭和炸猪排的人的时候,我认为他并不是在自谦,相反的,他是在表达做豆腐的辛苦。      若在现在苛刻的评论家眼中,小津战后的导演生涯,简直可以用&ldquo;毫无突破&rdquo;来形容。他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局限于战后日本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十叠大小的空间里。所试图展现的主题也大致统一,即描写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如何在崭新的时代中显得不合时宜,进而走向分崩离析的。他甚至不在意自己重复自己,光是&ldquo;送嫁&rdquo;这一个题材的电影,他就先后拍了《晚春》、《秋日和》及《秋刀鱼之味》三部。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偏执的专注,才将他做豆腐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国际影坛公认的大师。      如今的豆腐界,可以说是一团乱象。有的人呢,连最基本的白豆腐还没做好呢,就想着一天换一种花样,今日做豆皮儿,明朝做豆干,美其名曰&ldquo;挑战不同类型题材&rdquo;,结果做来做去基本功都不过关;有的人呢,自知技不如人,于是便投机取巧,成日想着标新立异来讨好顾客,什么彩虹豆腐、水果豆腐纷纷出炉,可是人们尝个新鲜之后,还是怀念最普通的豆腐的味道。拍电影和做豆腐是一个道理,想要做出人们心目中最好吃的豆腐,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它首先需要你拥有良好的味觉,知道什么才是最能打动人的豆腐;其次,它需要日以继夜的锤炼,寻找最适合的豆子、一点点改进软硬的比例,反复尝试点卤的技巧。最后,练就只属于你个人所有的,独一无二的做豆腐技巧。      说起来简单,可是现在能坚持去那么做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之前出版的唐纳德&bull;里奇所著的《小津》,还是莲实重彦的《导演小津安二郎》,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ldquo;半神化&rdquo;的小津。而本书中小津却用朴实的语言,活生生的把自己拉下了&ldquo;神坛&rdquo;。他一一解释了那些他被神化的技法,例如有名的&ldquo;离地三尺&rdquo;的低机位拍摄方法、不采用淡入淡出的场景切换方法、在拍摄悲伤场景不做特写反而拉远的手法等等,只是他为了拍摄方便、画面好看而且刻意不遵循电影文法的表现。得知真相的我们也许会有大失所望的想法,却也因此感觉到拍摄电影并不是一件高深神秘的事情。而这也是小津的期望,他认为:&ldquo;如果电影的文法真的是优异如自然法则那样的不成文的规定,那当今世界只要有十个电影导演就够了。&rdquo;他认为,每个导演都应该表现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觉,而不应拘泥于任何文法。      同时小津还在书中展现了自己幽默风趣的一面,与电影中显露出的内敛敏感的气质迥然相异。例如他谈到自己是怎么当导演的时候写到,是他还在做助导的时候,有一次加班太饿了,他忍不住抢了本该要端给导演的咖喱饭,因而被厂长认为是个有趣的家伙,被委以重任;他更还在文章中撒娇,说自己&ldquo;常露出酒窝自嘲&hellip;&hellip;我这份可爱,在女演员中,尤其是中年组眼里大受好评。&rdquo;      读来令人莞尔,更使我灵光一现,想起《晚春》里的一个场景:纪子因为舍不得鳏居的父亲不愿出嫁,对姑姑安排的相亲不置可否。而好事的姑姑担心的却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对方名叫佐竹熊太郎,她担心纪子不喜欢这个名字,担心大家成为一家人后不好称呼这位侄女婿:&ldquo;熊太郎这个名字就象胸口长满了毛的感觉,我们该怎么叫他好呢?叫熊太郎的话就象在叫山贼,叫阿熊就象叫个傻子,当然不能叫他小熊,我打算叫他小竹。&rdquo;让人好气又好笑,当时沉浸在整部电影的气氛中没做他想,如今想起来,这恐怕是小津为了抗议自己被人贴标签,特意加进去的细节,证明自己&ldquo;其实是拍喜剧片出身的。&rdquo;      小津和其他导演最大的不同是,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遵循&ldquo;少即是多&rdquo;(Less is More)原则的人,这是他做豆腐的筋骨,也是他做人的筋骨。当其他导演都纷纷给电影做加法,加入各种炫目的技巧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时候,他思考的却是如何拿掉全部的戏剧性,让演员以悲而不泣的风格去表演。本书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是小津对拍摄风格和作品的自叙,他评价《秋日和》这部作品的时候,是这么说的:&ldquo;社会常常把很简单的事情搅在一起搞得很复杂。虽然看似复杂,但人生的本质其实很单纯。&hellip;&hellip;我不描写戏剧性的起伏,只想让观众感受人生,试着全面性地拍这样的戏。&rdquo;      这大概就是他去除一切外在浮华,用最原始最本真的技法去做豆腐的初衷吧,这豆腐的余味果然很佳,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依然回味悠远,并有历久弥新、常看常新之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