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十八讲

敦煌学十八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荣新江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学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考古
  • 佛教
  • 中国历史
  • 边疆史地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477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32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墓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生应当熟悉的内容。《敦煌学十八讲》在包含敦煌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必备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荣新江,1960年生,河北人。1978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85年研究生毕业。曾走访英、法、俄、日等海内外敦煌收藏单位,著作《于阗史丛考》、《归义军史研究》、《涨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鸣沙集》等。

目录

绪论
一 何谓“敦煌学”
二 敦煌学的现状
三 敦煌学研究的旨趣和难点——以归义军史研究为例
四 本书的基本内容提要
第一讲 中国历史上的敦煌
一 两汉时期的敦煌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
三 隋唐时期的敦煌
四 吐蕃统冶时期的敦煌
五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
六 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
第二讲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地位
一 张骞西行与丝路开通
二 文化昌感与莫 高窟的开凿
三 隋唐盛世与国际都会
四 佛教独尊与吐蕃、归义军的贡献
五 丝路改道与敦煌的衰落
……
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
第四讲 敦煌藏经洞的原状及其封闭原因
第五讲 敦煌宝藏的收藏与整理
第六讲 于阗、龟兹、楼兰、高昌宝藏的争夺
第七讲 敦煌学对欧美东方学的贡献
第八讲 中国和日本的敦煌学研究
第九讲 敦煌学与隋唐五代政治、经济史研究
第十讲 敦煌学与中古社会史研究
第十一讲 敦煌学与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
第十二讲 敦煌佛教、道教文献的价值
第十三讲 敦煌四部书抄本与中古学术史研究
第十四讲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
第十五讲 敦煌学与科技史研究
第十六讲 考古、艺术视角中的敦煌
第十七讲 敦煌写本学
第十八讲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
后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敦煌学十八讲》是一本关于敦煌学研究的学术著作。本书汇集了作者在敦煌学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对敦煌学这一跨学科的复杂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解读。全书分为十八章,每一讲都聚焦于敦煌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力求为读者呈现敦煌学研究的广阔图景和核心内容。 本书的开篇,作者首先为读者勾勒出敦煌学的基本轮廓,阐释了敦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过程及其研究对象。接着,详细介绍了敦煌石窟艺术的辉煌成就,从塑像、壁画等艺术形式入手,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特色,揭示了佛教艺术在敦煌的独特演变与传播。 在文献研究方面,本书对敦煌出土的汉文、梵文、藏文、回鹘文等多种语言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考证。作者特别强调了这些文献的史料价值,认为它们不仅是研究佛教经典的宝库,更是了解中古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乃至日常生活的重要窗口。从文書、契约到诗歌、故事,这些文献所承载的丰富信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 本书还专题探讨了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考古发现的分析,详细论述了敦煌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历史作用,以及其在民族融合、宗教传播、贸易往来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丝绸之路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敦煌这座重要的枢纽城市。 此外,作者还对敦煌地区的历史地理、城市变迁、社会组织、民俗风情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从古代的敦煌郡到后来的敦煌都督府,敦煌的行政建制与地理格局如何演变,社会结构如何组织,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本书都提供了详实的论证。 在宗教研究部分,本书重点关注了佛教在敦煌的发展与演变。作者不仅梳理了不同时期佛教宗派在敦煌的传播与影响,还分析了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的融合,以及佛教思想对敦煌艺术、文献产生的深远影响。净土宗、禅宗等宗派的兴衰,以及佛教经典的翻译与流传,都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本书还触及了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作者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分享了在文献解读、图像分析、考古发掘等方面的学术思考,并呼吁年轻学者在传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视角与方法,不断拓展敦煌学的研究边界。 总而言之,《敦煌学十八讲》并非一部简单的敦煌历史的叙述,而是对敦煌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重要领域、关键发现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深入的解析。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运用,清晰的逻辑论证,为读者奉献了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敦煌学研究专著。本书适合对敦煌学、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历史、佛教艺术、文献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是了解敦煌学研究最新进展、掌握敦煌学研究基本脉络的优秀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说实话,起初我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待。我对敦煌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壁画和传说,比如飞天、九色鹿,还有那些关于玄奘取经的片段。总觉得敦煌学是个非常遥远、非常专业的领域,离我的生活太远了。但是,当翻开这本书的扉页,看到那熟悉的、古朴的字体,以及后面陆续出现的那些我曾经在博物馆、在纪录片里惊鸿一瞥的图像,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不是学者,也非历史专业人士,但我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根源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渴望。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在我面前缓缓推开了一扇尘封的宝库。它没有用艰深晦涩的术语轰炸我,而是像一位耐心温和的长者,娓娓道来。从第一讲开始,我就被带入了一个鲜活的世界。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文献解读,更是历史的现场还原,是文化的生动写照。我仿佛看到了丝绸之路上人来人往的喧嚣,听到了驼铃声声的回响,感受到了不同文明碰撞交融的火花。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学问”,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生命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我开始意识到,敦煌学并非只是象牙塔里的研究,它承载着的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是我们祖先的智慧,是我们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基石。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被启发,被深深地打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历史”的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事实,而是鲜活、立体的存在。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于《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的兴趣,更多是出于一种旁观者的好奇,就像路过一个有趣的展览,想进去看看热闹。我印象中的敦煌,永远是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那些神秘莫测的经卷,似乎与我的现实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把我拉回到了历史的真实场景之中。它没有上来就抛出惊人的考古发现,也没有直接深入到复杂的学术辩论。相反,它从一些最基础、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切入点开始,比如敦煌的地理位置,它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作用,以及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如此璀璨的文明。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开始想象,在那个时代,商旅往来,人声鼎沸,各种文化在此汇聚、碰撞,这本身就是多么波澜壮阔的一幅画卷!作者的叙述,并非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他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尘封的历史细节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我不再觉得敦煌学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敦煌背后那宏大的历史脉络,也让我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古老文明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对于《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惊喜”。在翻阅之前,我脑海中的“敦煌学”三个字,总是与“枯燥”、“遥远”、“专业”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总觉得是属于那些埋头于故纸堆里的学者们的领域,离我这个普通读者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我的这种看法是多么的片面。作者并没有选择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劝退”读者,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流畅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将敦煌这座璀璨的文化宝库,一层层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他首先从敦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切入,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站点。这种宏观的视角,为我理解敦煌的丰富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作者的笔锋一转,开始深入到敦煌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导览,让我对敦煌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的描绘所深深吸引,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又如何将其本土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深度,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时,坦白说,我的内心是充满好奇,但也夹杂着一丝“不知所云”的担忧。毕竟,“敦煌学”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种专业而又神秘的光环,让我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似乎太过遥远。我之前对敦煌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一些零星的艺术展览和纪录片,更多的是一些视觉上的震撼,而对于其背后深厚的学术体系,则知之甚少。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消了我之前的顾虑。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鲜活而又立体的敦煌世界。他并没有用枯燥乏味的学术语言来“劝退”读者,而是以一种流畅且富有逻辑性的笔触,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娓娓道来。从敦煌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到它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作用,再到不同文明在此交汇融合的生动景象,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导览,让我对敦煌的宏大历史背景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对敦煌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它让我看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追求,他们的生活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敦煌学不仅仅是对古代遗迹的简单研究,更是对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生命力的深度探索。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评分

不得不说,《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在我的阅读体验中,算得上是一次非常意外且令人愉悦的发现。我自诩是一个对历史有些兴趣的普通读者,但对于“敦煌学”这个专业名词,一直保持着一种既敬畏又疏离的态度。我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远,是属于学者们的领域。可是,当我翻开这本书,却被它所呈现的丰富内容和作者流畅的文笔深深吸引。它没有用晦涩的学术术语来“劝退”读者,而是从最基础的视角,一层层地剥开敦煌的神秘面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敦煌在古代世界地理格局中的重要性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会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文明在此交汇。接着,作者又将视角转向了敦煌的社会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再到宗教信仰,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生活在千年之前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还原”,让敦煌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敦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辉煌的时代,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之前,我对“敦煌学”这个领域,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印象,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壁画和传说中。我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且离我日常生活有些遥远的领域,可能只有历史学家或者考古学家才会去深入研究。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敦煌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面前。它没有上来就抛出艰涩的学术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讲起,让我明白了敦煌为何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为何在历史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这种宏观的视角,为我理解敦煌的复杂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作者的笔锋一转,开始深入到敦煌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彩的导览,让我对敦煌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的描绘所深深吸引,它让我看到了佛教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又如何在敦煌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艺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深度,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文明的演变和人类的迁徙传播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看到《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本书所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是将复杂的学术研究,用一种极其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一一拾起,然后巧妙地组合,最终呈现出一幅完整而壮丽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化交融的描绘。敦煌,这个地处西域的千年古城,曾经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敦煌落地生根,又如何与其他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敦煌佛教艺术。我看到了粟特、吐蕃、回纥等民族的文化痕迹,感受到了不同宗教、不同信仰在这里和谐共存的景象。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丰富了敦煌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更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细节,让我看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他们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交流、碰撞、融合而不断发展壮大的。

评分

初次拿到《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我承认,我的内心是带着一丝“看热闹”的心态。我对敦煌的了解,大概停留在中学课本里那些只言片语的介绍,以及偶尔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几幅壁画,总觉得那是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存在,与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温和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敦煌那厚重的历史长河之中。他没有上来就抛出令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角度切入,比如敦煌的地理位置,它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这些基础性的介绍,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也对敦煌的宏大历史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作者的笔锋一转,开始深入到敦煌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的导览,让我对敦煌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的描绘所吸引,看到了佛教如何在这里扎根,又如何与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艺术。这本书让我觉得,敦煌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

评分

在我拿起《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之前,我对敦煌的印象,总的来说,是模糊而遥远的。我知道它有壁画,有石窟,有丝绸之路,但这些概念在我脑海中,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缺乏具体的细节和鲜活的生命力。我总觉得,敦煌学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离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太过遥远。然而,当我真的开始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并没有用佶屈聱牙的学术语言来“吓退”我,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流畅且引人入胜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敦煌世界的大门。他从最基础的地理背景和历史沿革讲起,让我明白了敦煌为何如此重要,为何会成为当时世界的焦点。我开始想象,在那个繁华的时代,这里车水马龙,商旅云集,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在此汇聚,交流,碰撞,这本身就是一幅多么壮丽的画卷。书中对敦煌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的细致描绘,更是让我如同身临其境。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虔诚的信徒,在石窟中祈祷;看到了那些辛勤的工匠,在壁画上挥洒汗水;看到了那些往来的商贾,在驼铃声中穿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敦煌学不仅仅是对古代遗迹的研究,更是对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生命力的探索。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

评分

我拿到《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敦煌学”听起来就非常专业,我担心自己会看不懂,会觉得枯燥。我最开始接触敦煌,大概还是在中学课本里,零星的关于壁画和石窟的介绍,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古老”、“神秘”,但又显得有点遥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敦煌学的固有认知。它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敦煌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面前。我并没有感受到任何学术上的压力,反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所包裹。书中对敦煌地理位置、交通要道的重要性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接着,它又深入到敦煌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让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繁华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敦煌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复杂问题,比如战乱、王朝更迭,但作者总能以一种客观而又不失温度的视角,进行解读。他让我看到了,在动荡的时局中,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敦煌学不只是研究古代的遗迹,更是理解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途径。

评分

好书仔细读,好书细细品。好书仔细读,好书细细品。

评分

还不错的书

评分

敦煌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评分

好书仔细读,好书细细品。好书仔细读,好书细细品。

评分

书贵 换个封皮就贵一半

评分

书很不错,快递也很给力,要是以后能附上购物清单就好了

评分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评分

荣老师那是研究西域的专家,这本小书,又结合了他的大著和研究成果。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我觉得这本书相当不错,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