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過去500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大國一直扮演著主角和決定性的力量。現代化本質上是大國間的競爭。對中國這種轉型的大國而言,如何順利實現大國戰略的成功轉型,將決定中國未來的命運。《中國新戰略》是中國國情與國傢戰略研究大傢鬍鞍鋼的力作,在本書中,他揭示經濟成敗背後的製度體係,直麵新常態下的中國社會問題,並迴答瞭這個問題:全新社會秩序下,中國應該奉行何種新戰略?
內容簡介
迴顧30多年改革路,中國經濟的騰飛震驚世界,中國奇跡何以實現?
放眼當下,中國經濟快車駛入新常態,深化改革勢在必行,中國是否走在正確的改革道路上?未來經濟形勢又將如何演變?如何建設發展平衡的良治社會?
中國國情研究領域首要開拓者鬍鞍鋼博覽國情研究領域內的重要著作與文獻綱領,審慎拿捏各方觀點,冷靜剖析中國經濟體製與中國經濟飛躍的內在關聯,深入探討經濟成敗背後的製度體係,理智反思經濟社會大轉型下的貧富差距、政商腐敗、環境負債問題,為中國提升國傢治理能力,實現公平的長期繁榮,解決大轉型時代的社會與民生問題,突破經濟發展的環境約束,實施國際視野下的新戰略建言獻策。
作者簡介
鬍鞍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1985年,鬍鞍鋼加入由周立三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並作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員,係統地從事中國國情研究。他是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2000年年初,鬍鞍鋼被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聯閤聘為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該中心旨在建成國內一流的國傢決策思想庫。2012年1月12日,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鬍鞍鋼擔任首任院長。其代錶作有《中國國傢能力報告》《中國經濟波動報告》《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就業與發展——中國失業問題與就業戰略》《中國發展前景》《中國挑戰腐敗》《中國戰略構想》《影響決策的國情報告》《中國大戰略》《第二次轉型:國傢製度建設》《透視SARS:健康與發展》等。
目錄
第一章 讀懂中國奇跡
如何認識當代中國
如何解讀中國基礎設施奇跡
中國為什麼走漸進改革之路
解讀中國發展奇跡的奧秘
中國經濟發展的曆史足跡
第二章 國傢治理能力變革
如何提高國傢治理能力
如何認識中國治理的轉型
縣委書記是如何煉成的
製度變遷如何影響經濟發展
第三章 公平的長期繁榮
如何實現公平的經濟增長
如何實現公平的長期繁榮
如何縮小中國的地區發展差異
中國經濟發展麵臨的挑戰
第四章 大轉型時代的社會與民生
如何認識經濟轉軌背景下的腐敗
如何認識經濟增長與社會衝突
如何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
投資青年就是投資未來
第五章 突破經濟發展的環境約束
中國該如何應對能源挑戰
中國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的治水與治國
如何重塑中國經濟地理
誰在養活美國
第六章 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戰略
如何構建中國的大國戰略
如何認識中國國際戰略
如何認識中國農業的轉型之路
如何應對全球性就業挑戰
當十幾億中國人一起創新
第七章 學者的精神傢園
構建中國知識金字塔
北大荒精神與北大荒夢想
如何讀一本好書
沒有調查就沒有建言權
前言/序言
第一章
讀懂中國奇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瞭飛躍性發展,取得瞭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大突破。認識和解讀中國奇跡成為國際學術界時髦的研究方嚮,也是爭議最大的問題領域,各種觀點爭鳴,各式解讀共存。本章通過總結幾位學者的觀點,從大曆史的角度深入剖析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閤理性,並對中國經濟奇跡、基礎設施奇跡、人力資産的轉型等問題進行瞭深入討論。任何經濟體製都有優勢和劣勢,既沒有最好的,也沒有最理想的,隻有最適閤的。中國經濟奇跡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中國走瞭一條適閤中國國情和政治文化的“中國之路”。
第二章
國傢治理能力變革
隨著經濟的騰飛,中國進入瞭曆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經濟社會大轉型。轉型帶來的問題始終縈繞於中國決策者的腦際。本章要討論的是,製定什麼樣的製度來適應這次社會變革,用什麼社會模式來塑造今日中國,發展什麼樣的文化形態來引導社會價值?這些都是當前中國麵臨的棘手問題,也是治理國傢必須要探索的方嚮。在這些問題麵前,中國政府應該推動政府改革,實現國傢良治,在大轉型中保持社會穩定。深入分析經濟成敗背後的各種製度體係和製度結構,為經濟的長期繁榮奠定良好的製度基礎,是當前中國治理必須考慮的路徑。
第三章
公平的長期繁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超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減少瞭貧睏人口,給普通中國人帶來瞭小康生活,也齣現瞭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從“先富帶後富”到“共同富裕”的跨越呈現瞭超齣我們想象,也超齣世界想象的難度。黨和國傢領導人一緻主張防止齣現貧富分化,但這一趨勢卻沒能得到遏製,貧富差距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本章結閤世界銀行、經閤組織及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中國貧富差距拉大的經濟、社會根源,並試圖提齣可行的解決之道。
第四章
大轉型時代的社會與民生
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進入瞭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社會轉型期。而在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各類腐敗叢生,齣現瞭大量醜惡的社會現象;各種社會矛盾凸顯,時刻考驗著中國共産黨的執政能力。在轉型社會中,如何實現國傢的良好治理,是一個人們一直在探討卻尚未有確切答案的問題。本章要討論的是,在經濟社會大轉型時期,如何治理腐敗,如何緩解社會矛盾,如何改善投資環境,如何培育下一代等。這些既是社會問題,也是經濟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和妥善處理。
第五章
突破經濟發展的環境約束
自1750年以來,西方主導的工業化欠下瞭巨大的生態負債,如果發展中國傢繼續沿著西方的老路發展工業的話,同樣會製造巨大的生態負債。在日益國際化的今天,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生態文明,是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考驗。本章從能源問題、水治理問題、中國經濟地理及美國發展模式等角度著手,探討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友好型發展方式。特彆強調,以對資源的高消耗來支撐經濟的持續性增長;對環境的高汙染排放;生活水平的高消費為特點的美國模式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權或民主模式,這涉及全球性的持續發展問題。
第六章
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戰略
在過去500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大國一直扮演著主角和決定性的力量。現代化本質上是大國間的競爭。對中國這種轉型中的大國而言,如何順利實現大國戰略的成功轉型,將決定中國未來的命運。本章從中國國傢戰略的思考,到對農業戰略、纔人戰略的分析,同時指齣,中國發展必須具備世界性的視角。中國不能隻顧經濟成就,盲目地發展。保護自然,保護地球,這是發展的底綫。越過瞭這個底綫,就像真理嚮前邁進瞭一步一樣,走嚮謬誤。作為不可逆轉的曆史趨勢,中國迅速崛起不僅根本改變瞭整個中國社會,也正在深刻地影響整個世界。中國也迎來一個與國際社會良性互動、為國際社會做齣重大貢獻的時代。
第七章
學者的精神傢園
經濟學人總有些小情懷,無論是對故鄉的依戀與懷念,還是對時代精神的提煉與總結,都是自己精神傢園的重要組織部分。本章涉及故鄉嘉善修縣誌時筆者的感慨,也有對“北大荒精神”的思考。此外,筆者還就讀書、研究等發錶瞭很多個性化、個人化的見解。如何判斷一本書是好書,如何讀一本書?如何寫調研報告,如何行使一位學者的建言權?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思考,我從自身實踐,結閤學者的作品,嚮大傢介紹瞭我對這些問題的想法。這些問題帶著濃鬱的文化情調,而這些文章讀起來比專業的文章要輕鬆些。
後記怎樣讀當代中國天書
我們有幸處在偉大的國傢、偉大的時代,始終在讀一部中國的“天書”。如何讀懂中國奇跡?我采取瞭“天天讀、天天寫、天天講”的方式:一是天天讀他人寫的文章和著作;二是天天寫自己的文章和著作;三是天天講自己的課程和講座。即使如此,我們仍感到當代中國這部“天書”讀不盡、寫不盡、講不盡。真正讀懂它,更是難上加難。這就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讀瞭之後就寫下來,寫瞭之後再讀,纔有自己對當代中國認識和研究的著作,給人民留點文,給中國留點書。由此纔有瞭自己關於國情研究的係列著作。
本書是作者所編著的一部書評集。什麼是書評?為什麼要寫書評?怎樣寫書評?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題目。我把寫書評視為從事學術研究的過程,又是推動學術交流的過程。因為沒有學術交流就沒有真正的學術研究,沒有學術研究就沒有高質量的學術交流。這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過程。
寫作自己的專著或閤著,是為瞭總結自己的學術研究,也是與同行交流,與讀者交流。而書評則是瞭解和理解他人的學術研究,是與作者交流,與同行交流。沒有自己的學術研究,就無法理解作者的學術價值;沒有瞭解作者的學術成果,就無法推進自己的學術探索。這是“知己知彼”的過程,但是不同於戰爭,也不存在“零和博弈”,因為學術研究、學術交流都是為瞭創新知識、傳播知識,而知識本身是公共産品,既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他人,既增加瞭自己的知識,也增加瞭他人的知識,擴大瞭社會知識,是一個“互利共贏”的過程,更是一個“水(指社會知識)漲船(指個人知識)高”的過程。
當然,書評本身不是一部學術專著,是對學術著作價值的簡潔分析和評價的文章,既是自己讀書學習的體會,更是對作者創造學術價值的尊重,就像我一樣希望得到同行或讀者的尊重。寫書評是“二次寫作”,在作者的起點上更進一步,在尊重知識的基礎上創新新知識。
本書收集瞭我十幾年的書評稿,大體可以分為幾類評論:
一是對我所培養的學生專著的評論,大都是以該書的序言形式體現,主要介紹該書的學術背景和社會背景、研究的宗旨和目的、研究的創新點和特點,同時也會接受他們的成長過程和背景。這是我最擅長的評論,因為我從一開始就指導他們如何選題、如何開題、如何研究、如何寫作。實際上,他們完成該書寫作的過程是經過瞭嚴格的學術訓練和若乾階段的,先是寫作比較短的學術論文,更體現瞭專業化的深度,能夠經過同行評議、匿名評審正式發錶在學術刊物上;接著就要完成博士後齣站報告、博士論文或者碩士論文,更體現瞭專業化的深度與知識化的廣度相結閤,能夠經過匿名評審、正式的論文答辯,以及申請公共管理學院或清華大學優秀論文等程序;最後就是正式完成自己的專著,更體現瞭作者本人的學術代錶作和學術水平。我作為指導老師,有責任嚮學術界簡要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客觀評價他們的學術創新,更多地激勵他們不斷進行學術探索。這是老師對學生專著的書評,是我參與他們的學術創作過程,我親眼見證瞭他們艱辛的創作過程,也分享瞭他們獲得學術成果的喜悅。
二是對我所敬佩的同行學者專著的評論,大多是我讀書的體會和認識。因為讀書本身並不是目的,是要尋找智者和知己,能夠直接地進行學術交流、知識分享、思想碰撞,他們的著作就是最好的溝通橋梁,也成為我在新作中重要的參考書目,我讀他們的書,是為瞭寫自己的書。隻有真正讀懂瞭他們的書,纔能寫好自己的書。因此,寫作書評是與作者最好的交流與對話。這是學者對同行專著的書評,既是學習,又是吸收,還是再創作的重要來源。
三是我對國際發展理論和實踐前沿著作的評論,其中大多數是我主持翻譯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報告的分析介紹文章。一方麵,我在給博士生授課時,希望能夠介紹當今國際發展理論的最新成果,顯然除瞭國際學術刊物更加專業化的文獻之外,比較綜閤又是最新的研究還是世界銀行報告,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各種學術文獻的“集大成”,1985年我做博士生時,就長期閱讀世界銀行報告。我在書評中會更多地介紹這些前沿性國際理論為中國提供瞭哪些國際背景、國際經驗、國際藉鑒。另一方麵,我會提齣中國如何從國際視角來看待國內的重大挑戰,如何學習國際經驗,創新自己的發展道路,要求我們的博士生開闊思路,放眼世界,立足中國,如何從這些挑戰中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嚮、具體的研究課題。一路做下來,這些書評就成瞭我授課的最好講課稿,每講一次,必有心得,積纍下來也是寶貴的知識。事實上,作為中國學者,很少有人敢於評論世界銀行報告,我自己願意嘗試。正因如此,我纔能夠與世界同行對話。這是中國學者對世界同行專著的書評,既是開放性學習,又是吸收外部知識,還是産生和創作本國知識的重要來源。
事實上,寫書評容易,寫專著難。對此,我是深有體會,寫作一本書可能要花上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是彆人讀起來,可能隻需要幾天,即使精讀也不過是十幾天或者一個月。
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任何人讀書,不在多,而在精。為何要“精”?因為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你不比誰多,也不比誰少,“老天爺”還是比較公平的,隻能有意識地把有限的時間用於“精”選書,“精”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真正的好書還是極少的,屬於正態分布是小概率事件,因為中國已經是世界圖書齣版最大國,2012年達到37萬冊;從小概率事件的角度說,隻有5%的書是“好書”,這就有1。85萬冊,即使在此中再選5%,也還有925本“更好的書”。實際上,人們能夠采購的可能隻有一兩百本,所以就必須“精選”。書評就起到瞭“導航”的作用。由於讀者對象不同,不同書評就會有不同的“導航”作用。我的書評就是對那些關注中國命運的人們,特彆是專業、專職研究中國問題的同行起著“導航”作用,讓他們來分享我的“精”選書,“精”讀書的體會,也來分享我簡潔分析和評論“更好的書”的體會。
總之,我的體會是,“精選”是尋找思想者、智慧者、知己,“精讀”是與他們交流、分享和再創意。寫書評是最好的體會,最好的錶達,是讀懂當代中國這部天書的視角和途徑之一,兼看則明。
中國新戰略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新戰略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