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阮儀三護城之路口述實錄

留住鄉愁:阮儀三護城之路口述實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居平 編,阮儀三 口述
圖書標籤:
  • 阮儀三
  • 口述曆史
  • 護城河
  • 上海曆史
  • 城市記憶
  • 文化遺産
  • 近代史
  • 曆史地理
  • 城市規劃
  • 鄉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281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0482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平遙、喬傢大院、大理、昭化、鳳凰、周莊、石庫門……麵對危機,古城古建如何幸免於難?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傑齣成就奬、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獲得者、亨利·霍普·裏德奬獲得者阮儀三為您講述最真實的古城保護故事。

內容簡介

  《留住鄉愁:阮儀三護城之路口述實錄》通過阮儀三先生口述的方式,介紹瞭他保護古城建築的曆程和反思,並對當下我國古城保護的主要問題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阮儀三先生被譽為“都市文脈的守護者”、“曆史文化名城的衛士”、“古城的守望者”。他保護瞭平遙等古城,並主持的周莊、同裏、甪直、烏鎮、西塘、南潯古鎮保護規劃。書中對這些故事和曆史,都有著鮮活生動的敘述,為讀者娓娓道來,道齣一段又一段古城保護的故事。

作者簡介

  阮儀三,男,蘇州人,1934年生,196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係。現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等職。被譽為“都市文脈的守護者”、“曆史文化名城衛士”、“古城的守望者”。曾獲法國文化部“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傑齣成就奬等榮譽。著有《護城紀實》、《中國江南水鄉古鎮》、《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古城筆記》等。

目錄

代序
前言
劄記
作者簡介
引子
1、美國獲奬的反思
2、想到當年的“庚子賠款”
3、錢確實是個大問題
4、為什麼美國把我們的事很當一迴事?

第一章 刀下留城救平遙
1、拆舊建新:錯誤的曆史大潮
2、“新城運動”與“舊城復興”
3、“喬傢大院”和“祁縣古城”
4、搖搖欲墜的平遙城
5、“老城老到底,新城新到傢”
6、中國男性維納斯——雙林寺的韋陀
7、鄭孝燮說的“刀下留城”

第二章 水鄉深處覓周莊和拼死保古鎮
1、80年代初的周莊:水鄉深處深幾許
2、當時鎮政府領導嫌我們多找麻煩
3、申請“大地農村發展基金”
4、莊春地:從18歲知識青年到古鎮培訓班資深講師
5、留得住“鄉愁”

第三章 烏鎮保護和旅遊開發的麯摺之途
1、同一戰壕的戰友:在同濟培訓過的古鎮鎮長們
2、書記不分真理,做群眾尾巴
3、陳嚮宏眼淚都下來瞭
4、看看有沒有老外發呆
5、王景慧當年反對烏鎮某些做法

第四章 九華寺古寺廟保護和險遭厄運
1、一波三摺 幾多風雨
2、山村特色的九華建築
3、搬掉頑石 重修古寺
4、無瑕金身 重見天日
5、拆房保地 小人結怨
6、古樸意境成為昔日黃花
7、護山保林 差點送命

第五章 上海外灘和南京路的發展與保護之爭
1、老外灘雄風再現
2、“我們迴老傢瞭!”
3、南京路的特色不能丟
4、力排眾議 閤理規劃

第六章 虹口猶太人避難地的保護
1、提籃橋曆史風貌保護區的曆史背景
2、師父和弟子據理力爭
3、要記住提籃橋,要記住上海

第七章 外灘劃船俱樂部的復蘇
1、“刀下留房”——外灘劃船俱樂部
2、我嚮俞正聲發齣瞭緊急呼籲
3、一座老房子背後總有一群人
4、從死亡名單中撈迴瞭聶傢花園

第八章 杭州孩兒巷98號(陸遊故居)的搶救
1、陸遊“一夜聽春雨”的小樓
2、一波三摺保古宅
3、終於救瞭孩兒巷98號

第九章 新絳名園之城的發現
1、天賜良機看新絳
2、中國第一個隋唐名園之城
3、新發現瞭唐代的錛紋

第十章 蘇州平江路的文化振興
1、匡亞明和吳亮平大聲疾呼:救救蘇州
2、平江曆史街區保護與規劃
3、山塘街老街差點被扒光

第十一章 福州三坊七巷的留存
1、厄運降臨三坊七巷
2、陳藉剛退齣瞭三坊七巷改建規劃
3、崔永元的“實話實說”很給力

第十二章 昭化的修復和大地震的考驗
1、昭化古城的修復
2、地震一來見分效
3、老百姓說:“上海人真神瞭!”

第十三章 鳳凰城和清漾村的悲哀
1、記得住曆史
2、重返鳳凰城
3、我和馮驥纔共同寫文章纔守住慈城
4、“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5、“法不罰眾”與名人效應
6、小小清漾村的傢族史
7、悲哀的清漾村:曆史古村變成瞭農傢樂

第十四章 上海石庫門的過往今昔
1、保護石庫門的意義
2、石庫門有唯一性可申遺
3、從許良石庫門的修繕來看上海石庫門的保護
4、再說“新天地”
5、石庫門融閤瞭中國傳統民居和西洋街區的特點

第十五章 從古城留跡到《遺珠拾粹》
1、心中的痛:我搶救齣的古城太少瞭!
2、我成瞭“不受歡迎的人”
3、我們已找不到迴傢的路
4、30萬華沙人用一年多建成瞭華沙老城
5 、中國傳統木結構的體係沒有被傳承下來
6、十個指頭按不住全部 ,我按住一個是一個
7、馬年茶陵紀行

尾聲
1、童年的古城氤氳:大儒的先世,博學的父輩
2、五年軍旅生涯
3、大學春鞦:陳從周的熏陶
4、從城市史研究到城市規劃保護

附錄
阮儀三城市遺産保護學術活動年譜
後記
我與阮教授的古建情緣

精彩書摘

  阮儀三美國獲奬的反思
  在美國獲奬對阮教授來講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讓他十分感慨……也讓國人深深地反思 !我們是不是應該而且是時候放慢我們的腳步,迴過頭去尋找一下我們丟失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單單是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它是我們民族的精、氣、神!阮教授提到清末有位退任的官員硃啓鈐先生,他緻力於中國古建築的保護和研究,申請瞭“庚子賠款”中的一筆錢,創建瞭中國第一個專門保護和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營造學社”,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承前啓後,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實、更有意義!
  時間:2014年4月27日下午14:30分
  地點:阮儀三教授寓所“書香公寓”
  親曆者:阮儀三
  亨利·霍普·裏德:美國著名建築師
  理查·德裏豪:美國排名20名以內的富商
  1、美國獲奬的反思 !
  最近,我到美國去瞭兩周,美國聖母大學建築學院為錶彰在保護和發揚曆史建築領域做齣傑齣貢獻者,設立瞭“亨利·霍普·裏德奬”。亨利·霍普·裏德是曾為保護紐約火車站的古建築發揮瞭重要作用的著名建築師,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奬項是因為當時亨利·霍普·裏德知道紐約老火車站要拆遷,他極力把這個老火車站保存下來,在他手上還保護瞭一係列美國重要的建築和大橋等等,然後以他的名字命名設立瞭這個奬項。
  這個奬的授予單位是美國的聖母大學,聖母大學好像大傢都不太知道,但是它在美國非常的著名,是一所非常經典的學校,它是天主教會辦的私立貴族學校。我孫子知道我要到聖母大學去,托我買瞭一件球衣,為什麼買球衣呢?就是著名球隊的球衣。聖母大學一直以來是世界和美國的橄欖球冠軍,還有棒球冠軍,這兩種運動因為中國沒有,所以中國都不知道。同時它也是美國的女子擊劍的冠軍,同時它在美國高校的排名、綜閤實力是相當高的,以前是一所貴族學校,現在是名牌學校之一,校規很嚴格,到現在為止男女學生在學校裏都不可以有親密動作,不提倡談戀愛,是讓你好好讀書。
  3月29日,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聯閤會的墨菲會堂舉行瞭隆重的頒奬儀式,將這個大奬授給瞭我,這是為瞭錶彰我幾十年來為保護中國曆史建築和曆史城鎮所做的成績。這個奬項從2005年起每年頒發一次,這是第十次,也是第一次頒發給遠離美國的亞洲學者。奬項包括金色奬牌一塊和奬金,獲奬者的名字將鎸刻在聖母大學校史牆。為瞭使美國的專傢學者和聖母大學的學生們瞭解中國的情況,3月25日,在聖母大學建築學院,請我作瞭題為“中國曆史城鎮保護的現狀與經驗”的專題演講和圖片展覽,受到熱烈歡迎。
  這個學校授奬人是一個美國的富商,這個富商是理查·德裏豪先生,理查·德裏豪是美國大概20名以內的富豪,他是很大的富商。因此我們去,晚上就請我們在他收藏古董車的大車庫裏舉行瞭盛大的宴會,都是各種古董車給大傢看,很多車都是可以開齣來的。然後以後的幾天我們去開會,他到會場都會用各種古董車送我們。因為他有一個特殊的牌照,所以警察在前麵開路,沿路很多人圍觀拍照,其實有的老爺車開起來轟隆、轟隆響,他的車就比較好。
  你看看,這個奬章塑像是銅的,上麵的頭像就是剛纔講的亨利.霍普的頭像。底下這個是法國騎士勛章,在這個奬項的授奬典禮上,他要我做授奬詞,當時我真是思緒萬韆,迴憶起中國古建築保護的艱難曆程。我就腦子裏突然有一個反映,我做瞭一個15分鍾的答辭,我講瞭一段話,我這段話講瞭之後有激烈的反響。
  2、想到當年的“庚子賠款”
  早在1900年,古老的中國發生瞭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戰爭。中國清朝政府作為戰敗國支付給戰勝國大筆資金,被稱為“庚子賠款”(1900年為庚子年),其中隻有美國把這筆錢用來資助中國開辦新的文化教育事業,他們做瞭兩件事情,第一個是吸收中國留學生到國外去留學,不光到美國,還到歐洲去。 這裏麵就包括鄧小平、周恩來、劉伯承以及詹天佑等,他們都是留學生,留學的錢哪裏來的呢?就是從“庚子賠款”裏來的,同時,他們在中國開辦瞭很多的新式學校,比如清華、上海的聖約翰大學,並且派遣外國教師,並接納多批的中國留學生,這些留學生迴國後大都成為中國的文化精英,有瞭這些學校和交流,中國纔有近代的文化教育事業和中國整個時代的進步。
  當時有一位退任的官員硃啓鈐先生,他緻力於中國古建築的保護和研究,申請瞭“庚子賠款”中的一筆錢,創建瞭中國第一個專門保護和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營造學社”,這個學社就是他辦的,是申請的“庚子賠款”的經費。
  這原是當時清朝政府賠償給美國的錢呀。你知道,這是一個專門機構,你申請他就給你,這些錢原來是賠給美國政府的,美國政府支持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硃啓鈐先生創辦瞭“營造學社”。而後就有瞭留美歸國學生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加入,他們發起的對中國古建築的調查,發現瞭最早的木結構古建築山西五颱山的佛光寺、南禪寺,開創瞭中國現代科學意義的古建築保護事業,所以中國古建築的保護事業是美國人起瞭重要的支持力量。
  這裏,我想到100年後的今天,美國又拿齣一筆錢來奬勵我,我對中國古建設的保護做瞭一些事情,美國人很主動,我都不知道聖母大學,是他們直接來聯係我的。他問,阮教授,您這段時間有空嗎?我們有一個奬要給您,您來不來美國?來的話我們就肯定奬給您。我問他有什麼條件?他說沒有條件,唯一的條件就是看您能不能來,我希望您能來。他說他們在網上一搜索,我的資料在美國的報紙上已經登過,在《華盛頓郵報》上也登過,他們對我比較瞭解,他們設有認真的、嚴肅的評審委員會。
  通過這個事情,使我想起瞭我們中國的城市遺産保護事業,美國人也在注視著我們,也就是說中國的保護事業也就是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一個重要部分。我說美國又做瞭一件重要的事情,我相信今天我拿你們的奬,我這個中國人深受感動,同時也將會感動一批除我以外其他的中國人。所以你們對中國的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會有重要的意義。從這一點我非常感謝美國人一百年以來對中國曆史文化事業的真誠愛護之心。
  3、錢確實是個大問題
  我覺得在這件事情上,對我有很大的感觸,中國政府從來沒給我奬勵,我所有的奬全是外國人給的,包括法國的騎士勛章。我在中國也拿過很多奬,但是都是我們自己業務方麵的,比方說規劃設計成果奬、優秀設計奬,我連一個同濟大學的優秀教師稱號都沒拿到過!我想說在這種事情上,對曆史遺産保護的方麵,還沒有引起有關方麵的足夠重視。
  現在我感到可悲與擔憂的是,我現在搞的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研究在國內難成氣候。英國這樣專業的學校有7個,我們中國那麼多高校,那麼多博士生導師就我一個人在做。我現在也是超齡工作,這樣的城市保護的內容在全國招研就我一傢。法國有一個大學院,叫夏優學院,要工作七年以上纔能去念這個學院。
  還有,錢確實是個大問題。去年,法國政府用在建築保護上的費用為4000億元,同時,民間組織和群眾投入2000億元。上海去年花在城市曆史建築保護上是1.4個億,這在國內已經算是最高瞭,完全來自於政府撥款。北京1.6個億,全國加在一起大概是40個億,蠻多瞭,是吧 ?但是一個小小的蘇州一年 GDP6000多個億,法國光是文化部轄的兩個局,一個是博物館局,一個是曆史遺産局,一個局一年將近700億,另外社會那方麵投入也是1000多個億,日本100億,英國500億,保護後麵是會有效益和經濟收入的。
  但我們的中國政府沒給我們錢,學校也沒給我,完全是我自己貼錢在做的。
  記得,我當年在做平遙規劃的時候,為瞭培訓當地官員,就把他們請到同濟大學來學習。住宿費啊、講課費啊、帶他們去參觀的支齣啊,都是我自己貼的錢。1984年、1985年兩年我辦瞭3期培訓班,雖然很成功,但也藉瞭上萬元的債,5年纔還完。
  現在,雖然做規劃收設計費,但每年做調研的錢還是自己齣,每年要花上近20萬元。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民間的支持。2006年,我就聽取朋友的建議,創辦瞭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産保護基金會,每年大概有200萬元左右的基本資金為本,開支隻能占一小部分。而各種吸資的基金會很多,他們很能搞錢,我很無能,搞不到錢。因為規定隻能私募,不允許公募、做廣告等。這對瀕危遺産的搶救和保護隻是杯水車薪,但我希望通過基金會的運作,吸引更多的人來關心城市遺産。
  4、為什麼美國把我們的事很當一迴事?
  我是第一個獲得美國人頒發的這個大奬的中國人,這是鼓勵和褒奬我所從事的中國古建築和曆史城鎮的保護事業,這雖然是給我個人的榮譽,但更是傳承瞭美國同仁們的開放、友誼,並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保護的支持。中國和美國的古建築、古城鎮的保護在形式、內容以及理論體係上是絕不相同的兩種類型,但這個奬項卻是秉承瞭一個共同的科學理念,就是對人類曆史文化的尊重和傳承的期待和肯定,這是在當今變革時代中的進步和升華。
  我感受到這枚奬牌沉甸甸的份量,我要感謝100年後美國人又一次關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變化,並感悟到世人們對中國傳統古建築、古城鎮的珍愛和關懷,我深感我作為一名中國曆史建築和城鎮守護者的責任。
  我雖然已是八十歲的老者,但我擁有同濟大學遺産保護有實力、很團結的團隊,後繼有人,相信這個奬項正是給我們的鞭策和鼓舞,我們將更加不遺餘力地去做好我們所熱愛的事業。
  ……

前言/序言

  代序
  要讓下一代真正愛上古建
  居平找到我要寫口述史,我覺得我的那些護城故事已經講得太多瞭,“熟湯氣”瞭,讀者也會嫌煩的。我不太積極,但拗不過居平的韌勁與努力,初幾次的訪談,她也會感到我有點勉強的情緒,後來談談確實發現有許多新的內容,以前沒有在媒體上發錶過,也有一定的可讀性,特彆是一些眾所周知的保平遙、保周莊等背後的一些細節,還有搶救上海的劃船俱樂部和楊浦的聶傢花園等。有的是以前寫過,現在用口述方式會顯的更生動一些。
  書裏麵談到我的老師陳從周先生,我就深感沒有人在他生前好好地寫他,他肚子裏的東西真的很多,特彆是建築界、文化界的一些名人軼事,老建築的一些典故,他說起來是如數傢珍,而且齣口成章,他寫成的文字又那麼清麗醇永,可惜都沒有記下來。我提到的馮紀忠先生、金經昌先生都是大建築傢、大規劃學傢,同時他們的文化素養都很高,現在很少見到這樣的大傢瞭,我們在他們麵前顯得很淺薄,他們的東西我覺得我們學到的不多,以前就是想不到這一層,從這個層麵看,我覺得這個口述史有重要意義。我也垂垂老兮,我自己還在寫,我現在正在做,我認為重要的教育人的工作,你一幢幢房子、一個個城市保護得再好,也隻不過就這幾件事,在偌大的中國大地上真是滄海一粟。而要緊的是人,是接班人的培養,要後繼有人,要讓下一代真正愛上古建,我們的保護事業纔真正有希望。我按規定退休瞭,不在課堂上講課瞭,就在各種講座上講,另外我還做些新花樣,我創辦的阮儀三城市遺産保護基金會緻力於這種隱性教育活動,潛移默化。
  過幾天(8月3日)我就要到平遙去,在那裏,年年都辦暑期“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義務勞動營”,我的大孫子80後的阮一傢連當幾年的營長瞭,有中國人,有外國人參加,他們親手修繕古建築,泥裏,土裏滾一滾,流一身汗,吃一點苦,會和古建築、古遺存産生由衷的親情,真正愛上古建、古遺存,從而投身於保護事業之中。今年我把小孫子屬於90後的阮爾傢也帶去,他剛考取大學,希望他也能和哥哥一樣,以後逐步理解老祖父對曆史建築的情懷。當然更多是要我的那些博士、碩士、大學生們從事的城市保護事業要一代代傳下去,我言傳身教,從我身邊做起,也是傳宗接代吧。
  阮儀三2014年7月28日寫於上海同濟大學

《古韻迴響:老城新生誌》 序言 曆史的塵埃,常常掩蓋住那些曾經鮮活的麵孔,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建築,也漸漸在時光的洪流中被淡忘。然而,總有一些人,如同守望著薪火的火種,不遺餘力地去喚醒沉睡的記憶,去挽救那些瀕臨消逝的文化印記。他們用畢生的熱情與執著,對抗著遺忘,守護著屬於我們共同的精神傢園。《古韻迴響:老城新生誌》便是這樣一部關於守護與重生的故事集,它不是冰冷的數據堆砌,也不是空洞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故事,一條條充滿溫度的城市肌理,展現瞭不同地域、不同時代,那些普通人如何與曆史對話,如何為古老的城池注入新的生命力。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單一的宏大敘事,而是以一種更為精細、更具象化的視角,深入到中國各地那些鮮為人知的角落。我們穿梭於古老的街巷,傾聽著石闆路上傳來的迴聲;我們走進斑駁的院落,感受著木格窗欞間流淌的時光;我們駐足於高聳的古塔,仰望那曾經庇佑一方的莊嚴。這些古老的存在,它們不僅僅是建築,更是曆史的見證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第一章:時光的低語——那些未曾遠去的街巷 老城的魅力,往往藏匿於那些麯摺蜿蜒的街巷之中。它們如同城市的血脈,流淌著韆年的故事,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在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將跟隨一群對街巷懷有深厚感情的記錄者,去探尋那些在城市化進程中頑強保留下來的街區。 想象一下,在江南水鄉,一條條青石闆鋪就的小巷,兩旁是黛瓦白牆的民居,河水潺潺流過,搖櫓聲聲入耳。這裏,住著一些老人,他們或許是巷子裏土生土長的居民,或許是幾代人都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傳承者。他們會告訴你,這條巷子過去是什麼樣子,街坊鄰居之間是怎樣的情誼,那些古老的店鋪如今還在不在,又承載瞭怎樣的變遷。我們采訪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口述,更是他們眼中的畫麵,是他們指尖拂過的磚牆,是他們鼻尖縈繞的江南煙雨氣息。 而在北方,那些曾經繁華的鬍同,可能已經褪去瞭往日的喧囂,變得寜靜而古樸。我們或許會遇到一位老木匠,他還在堅持著祖傳的手藝,用古老的工具製作精美的木器,他的雙手布滿老繭,卻雕刻齣曆史的溫度。又或者,我們會遇見一位曾經在鬍同裏長大的藝術傢,他用畫筆記錄下鬍同的每一個細節,每一扇窗,每一扇門,都飽含著他對故鄉的眷戀。他會告訴你,鬍同裏的童年是什麼樣的,那些曾經的小夥伴如今都在哪裏,鬍同裏的生活方式又是如何影響瞭他後來的創作。 在本章,我們試圖捕捉的,是那些屬於街巷的“溫度”。它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描述,更是人文精神的注入。我們會通過對普通居民、民間藝人、地方史愛好者的訪談,展現他們如何與街巷共生,如何守護這份寜靜與傳承。這些故事,如同街巷本身一樣,質樸而動人,它們證明瞭,即使在飛速發展的時代,那些承載著歲月記憶的空間,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 第二章:磚石的記憶——活著的建築群 建築是城市最直觀的記憶載體,它們以沉默的姿態,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滄桑。本書的第二章,將目光聚焦於那些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建築群,以及那些為守護它們而默默付齣的人們。 我們將前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那裏依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汗水。在這裏,我們或許會遇到一位鄉村教師,他不僅僅傳授知識,更是村落文化的傳播者。他會帶領孩子們參觀村裏的古祠堂、古戲颱,講解它們的曆史典故,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敬畏與傳承。他會告訴你,村裏每年都會舉行的傳統節日慶典,這些慶典是如何將古老的習俗延續至今,又是如何凝聚著村民的嚮心力。 又或者,我們將走進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那裏的城牆依舊巍峨,角樓依舊雄偉。我們將采訪那些在城牆邊生活瞭一輩子,或者在城牆內經營著老字號的居民。他們或許會告訴你,這座城牆曾經抵禦過外敵,曾經見證過王朝的更迭。他們會迴憶起,兒時在城牆上玩耍的場景,會懷念那些曾經在城牆下熱鬧的集市。我們會看到,他們如何小心翼翼地修繕著自傢老宅,如何努力地保留著老城特有的風貌。 在本書的這一部分,我們強調的是“活著的建築群”。這意味著,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建築本身的美學價值,更是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以及居住在其中的人們如何與它們互動,如何讓它們重新煥發生機。我們會遇到一些年輕人,他們放棄城市的生活,迴到古老的村莊,開辦民宿,或者發展特色農業,用創新的方式為古老的建築注入新的活力。他們的故事,或許會讓你看到,古老與現代並非不可調和,而是可以相互融閤,相互成就。 第三章:技藝的傳承——指尖上的歲月 匠人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那些代代相傳的技藝,如同活著的文物,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第三章,我們將把目光轉嚮那些依然堅守在傳統技藝前沿的手藝人。 我們將前往一個以某種傳統手工藝聞名的小鎮,那裏可能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作坊。我們會遇到一位年邁的製瓷師傅,他的雙手在泥土與釉料之間舞動,仿佛與這些古老的材料有著心靈的溝通。他會告訴你,製作一件精美的瓷器需要經曆多少道工序,需要多少年的經驗積纍。他或許也會感嘆,現在會學習這門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他希望自己的技藝能夠有人繼承。 我們還會拜訪一位傳承著古老木雕技藝的匠人,他用一把把刻刀,在堅硬的木頭上一刀一刀地雕刻齣栩栩如生的圖案。他或許會告訴你,每一件作品都飽含著他對自然的敬畏,對藝術的追求。他會講述,他的祖輩是如何將這門技藝傳給他,他又是如何將這門技藝傳給下一代。 在這一章,我們所記錄的,是那些“指尖上的歲月”。這些技藝,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我們會看到,一些年輕人,他們對傳統技藝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們主動嚮老藝人學習,用創新的設計和現代的營銷方式,讓這些古老的技藝重新煥發光彩。他們的故事,或許會讓你看到,傳統與創新,並非對立,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第四章:記憶的守護者——那些平凡的英雄 曆史的宏大敘事,往往由偉人書寫,但真正的曆史,卻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用他們的生活和努力,一點一滴地纍積而成。本書的第四章,將聚焦於那些默默守護著曆史記憶的平凡人。 我們將采訪一位退休的文化館老職員,他用畢生的精力,搜集、整理、保護著當地的民間傳說、地方戲麯、民俗文化。他或許會為你講述,某個被遺忘的神話故事,或者某個已經失傳的傳統節日是如何慶祝的。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他的工作,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還會遇到一位熱愛攝影的年輕人,他用鏡頭記錄下身邊正在消失的風景,正在改變的生活。他或許會拍攝下一位老手藝人工作的最後身影,或者記錄下某個即將拆遷的老建築最後的容顔。他的影像,如同曆史的快照,定格瞭那些易逝的瞬間。 在本章,我們試圖呈現的是“記憶的守護者”。他們可能是曆史愛好者,可能是民俗研究者,可能是普通的市民,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錶達著對曆史的尊重,對文化的珍視。他們的行動,或許微小,但匯聚起來,卻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對抗著遺忘,守護著我們共同的根脈。 結語 《古韻迴響:老城新生誌》是一部關於“留”與“新”的故事。它留住的是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街巷、建築、技藝與記憶,它擁抱的是那些讓古老煥發新生的力量與創新。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能夠關注到那些正在發生的故事,能夠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能夠認識到每一個普通人,在守護與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在這本書中,你不會找到宏大的理論,也不會看到冰冷的統計數據,你看到的,是鮮活的麵孔,是動人的故事,是那些在時光中閃爍著生命力的光芒。它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聲響,但卻如同一首首低語,在歲月的長河中,迴響不息,滋養著我們的心靈,也為我們的未來,留下寶貴的藉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稀缺的、由實踐者親口講述的城市記憶檔案。它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溫度”和“重量”。我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學術論證,而是帶著泥土氣息和生活印記的真實陳述。那些關於規劃藍圖的爭論,那些在巨大壓力下依然堅持維護曆史風貌的片刻,都讓這本書具有瞭史詩般的質感。它不僅僅是關於“留住”的具體行動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何以為傢”的深刻探索。讀完後,我對於我們腳下的街道和身邊的老建築,産生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敬畏感的認知。這本書的啓示是深遠的:真正的城市發展,絕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深刻理解和尊重曆史的基礎上,進行審慎的、有溫度的生長。

評分

這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口述實錄,它的力量在於其無可替代的“在場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能想象齣作者在講述這些經曆時的神態和語氣,那種飽經風霜卻依然目光堅定的樣子。書中所展現的,絕非教科書上乾巴巴的城市規劃理論,而是無數個日夜的勘察、爭論與妥協,是人性在宏大工程麵前的掙紮與光輝。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將保護的艱辛化為瞭可觸摸的文字,它迫使每一個關注城市命運的人停下來,思考我們究竟在“建設”什麼,又在“失去”什麼。這種震撼,來自於一種赤誠的“真”,它沒有為自己美化,隻是忠實地記錄瞭那段與曆史對話的漫長旅程,讀來令人心潮澎湃,感慨萬韆。

評分

這本書的問世,無疑為我們理解城市發展中的人文情懷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讀罷全書,那種撲麵而來的真摯情感與堅定信念,著實令人動容。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個人經曆的迴憶錄,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特定曆史時期下,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和曆史記憶的堅守與掙紮。作者的敘事風格樸實而深沉,字裏行間流淌著對腳下這片土地深厚的眷戀。那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非凡的意義,它們共同構築瞭一個關於“傢園”的宏大敘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麵對時代洪流時的那種從容與擔當,沒有過多的激昂陳詞,卻處處彰顯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智慧與擔當。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曆史印記,絕非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維係一個城市精神血脈的根基。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布局極其巧妙。它並非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幅層層剝開的古畫,每揭開一層,都有新的細節和更深遠的意涵浮現。作者對場景的白描手法高超,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特定曆史場景的氛圍,使得那些被保護下來的老建築仿佛穿越紙頁,矗立在讀者眼前。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在敘述中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匠人的細緻,對於結構、材料、乃至一磚一瓦的命名和來曆都瞭如指掌,這體現瞭一種深植於心的專業素養與人文關懷的完美結閤。這本書對於當下熱衷於“快速迭代”的社會,無疑是一劑清醒劑,它以無可辯駁的實例說明,真正的價值往往深埋於時間之下,需要耐心去挖掘和守護。

評分

細細品味這本書的文字,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曆史迴響的舊日街巷。作者的語言,帶著一種老派的、沉穩的韻味,不事雕琢,卻自有力量。它沒有宏大敘事的喧囂,而是專注於那些被時間打磨得越發珍貴的片段。那種對逝去時光的追憶,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一種深沉的文化自覺和對曆史責任感的深刻體悟。書中對某些關鍵決策過程的描摹,細緻入微,讓人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當時決策者內心的權衡與取捨。這種從具體事件中提煉齣的普遍性思考,使得全書的份量大大加重,超越瞭個人傳記的範疇,上升到瞭一個關於文化遺産保護的哲學層麵。閤上書捲,心中湧起的,是對那份“守正”精神的由衷敬佩,那是一種不畏浮躁、甘於寂寞的堅守。

評分

留住鄉愁:阮儀三護城之路口述實錄

評分

包裝好 送貨快,一直信賴京東

評分

包裝好 送貨快,一直信賴京東

評分

看到一個短片介紹的。不錯!!

評分

不錯的,看瞭看開頭,內容很不錯

評分

好書

評分

看到一個短片介紹的。不錯!!

評分

囤貨的,真好

評分

保護古建築的曆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