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重症监测技术(翻译版)

神经重症监测技术(翻译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Peter D.Le Roux,Joshua M.Levine,W.Andrew Kofke 编,魏俊吉,康德智 译
图书标签:
  • 神经重症监护
  • 神经监护
  • 重症医学
  • ICU
  • 脑监测
  • 神经生理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技术
  • 翻译
  • 重症护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05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08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神经重症监测技术(翻译版)》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背景资料,简单介绍了有关脑代谢的信息,有关神经重症医学的原则,信息学、质量评估、ICU设计和护理的重要性,儿童的特殊护理,麻醉效应在监测仪的体现,以及对生物伦理学和监控之问关系的讨论。第二部分:临床和实验室评估,综述临床评估,镇静,疼痛,谵妄等相关内容,以及神经心理学结果和脑死亡,脑外的其他器官系统,实验室分析,以及生物标记的作用。第三部分:电生理学,主要讲述诱发性电位和脑电图。第四部分:放射学,探讨在神经重症医学中涉及计算机断层扫描、氙CT(灌注成像)、MRI、PET及SPECT等多种技术的整合应用。第五部分:脑血流,是对诸如神经超声学,激光多普勒技术,热扩散流量技术,颈静脉球血氧含量测定和近红外光谱等技术的回顾。第六部分:颅内监测技术,深入探讨一些有创性操作技术,包括颅内压监测、脑氧含量测定、脑微透析技术以及脑温监测。第七部分:计算机、工程和未来,对设备的发展、工程、仿真、远程医疗、医疗信息学、多学科监测、无创脑监测进行描述,对未来的潜在发展进行探讨。

目录

第一部分 背景知识
1 脑代谢及血流基本原理
2 神经重症监护的目标和原则
3 神经重症监护室的设计及其重要作用
4 神经重症监护室的信息框架
5 护理与教育
6 神经重症监护室的质量评价
7 儿童脑监测内容
8 生物伦理和家庭
9 麻醉过程中的监测:麻醉药物对监测的影响
第二部分 临床及实验室评估
10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临床评估
11 重症患者的疼痛、镇静与谵妄
12 结果量表与神经心理学评估
13 脑死亡
14 血糖与营养
15 血液学与凝血
16 炎症监测
17 感染
18 生物标志物
19 容量状态和心功能
20 机械通气与肺功能
21 内分泌学评估
22 肾脏、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评估
23 胃肠道功能紊乱和肝功能紊乱
第三部分 神经电生理
24 诱发电位
25 脑电图
第四部分 神经放射影像学
26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27 氙增强CT
28 MRI在神经重症监护中的作用
29 PET与SPECT
第五部分 脑血流
30 神经超声:经颅多普勒与经颅彩色双功多普勒超声检查
31 激光多谱勒血流测定仪,热弥散血流测定仪,正交偏振光谱成像
32 颈静脉球氧饱和度监测
33 近红外线光谱技术
第六部分 颅内监测技术
34 颅内压
35 脑氧监测
36 脑微透析
37 脑温监测
第七部分 计算机、工程学与未来展望
38 设备研发
39 工程学问题
40 多模态监测和人工智能
41 重症监护病房(ICU)模拟
42 神经重症监护中的远程机器人技术:重症医学的未来典范
43 信息处理、数据采集和存储
44 VISICU和eICU
45 医学信息学
46 非侵袭性脑监测技术
47 听觉信号的无创监测
48 颅内压监测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缩略词

前言/序言


《重症神经监护——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 本书深入探讨了重症神经监护领域最新的技术进展、关键的临床挑战以及前沿的治疗策略。本书旨在为神经重症监护领域的医生、护士、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医技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掌握最先进的监护技术,优化患者管理,并提升临床决策能力。 第一部分:重症神经监护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 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详细阐述了脑血流灌注压(CPP)、脑血管阻力(CVR)和脑血流量(CBF)的监测原理、技术方法(如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MR灌注成像)及其在不同神经重症疾病中的应用价值。重点分析了如何根据个体化监测数据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脑组织的有效灌注。 脑电生理监测: 涵盖了脑电图(EEG)、脑电图(aEEG)、多模式脑电监测(MMEG)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RP)等技术。深入解析了这些技术在监测癫痫持续状态、脑缺血、脑损伤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识别亚临床发作和评估脑功能状态。 颅内压(ICP)监测: 系统介绍了有创和无创ICP监测技术,包括颅内导管、硬膜外传感器、颅骨减压术后监测以及超声颅内压测量等。分析了ICP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ICP监测在指导脱水治疗、镇静镇痛和外科干预中的重要性。 脑组织氧饱和度(PbtO2)与微透析: 探讨了PbtO2监测在评估脑组织氧合状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通气、循环和代谢来优化脑氧供需平衡。详细介绍了脑微透析技术在监测脑组织葡萄糖、乳酸、谷氨酸等代谢产物中的应用,为早期识别脑代谢紊乱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整合应用: 强调了CT、MRI、PET等影像学技术在神经重症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监测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对于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精确定位。 第二部分:关键神经重症疾病的监护与管理 创伤性脑损伤(TBI): 详细阐述了TBI患者的早期评估、风险分层以及多模态监护策略。重点关注ICP、CPP、PbtO2、EEG等的联合应用,以及如何根据监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容量复苏、镇静镇痛、抗惊厥和神经保护。 脑卒中(缺血性与出血性):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深入讨论了早期再灌注治疗(溶栓、取栓)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脑功能监测。对于脑出血,则重点分析了ICP监测和手术干预指征的决策过程。 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 探讨了感染性脑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监测,包括发热、癫痫、颅内压升高等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监测指导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支持。 脑肿瘤与脑外科术后监护: 关注脑肿瘤患者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恢复期的神经功能变化,包括ICP、脑水肿、神经缺损的监测,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癫痫持续状态(SE): 重点介绍了EEG在诊断和监测SE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连续EEG监测评估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并识别亚临床发作。 第三部分:新兴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AI)在神经重症监护中的应用: 探讨了AI算法在数据分析、模式识别、预警系统和辅助决策中的潜力,例如通过AI分析EEG信号预测癫痫发作,或通过影像学AI辅助评估脑损伤程度。 精准神经重症监护: 强调了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个体化风险评估和预测模型,实现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患者监护与治疗。 床旁快速诊断技术: 展望了开发更便携、更快速的床旁诊断工具,以缩短诊断时间,实现早期干预。 神经修复与再生研究进展: 简要介绍当前神经修复与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其未来在神经重症康复中的潜在应用。 本书通过丰富的病例分析、图表和最新的研究证据,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旨在帮助读者建立系统性的思维框架,掌握处理各种复杂神经重症病例的能力。本书的出版,将为我国重症神经医学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整体诊疗水平。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的过程,我最期待的是那些关于实际操作和临床应用的内容。 作为一个对“技术”这个词特别敏感的人,我总觉得这本书里应该藏着一些“干货”。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实际的重症监护室里,医生和护士是如何运用这些监测技术的。比如说,当一个患者出现某种神经系统状况时,他们会首先想到使用哪些监测方法?每种方法又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选择?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监测技术的具体步骤,甚至可能包含一些操作上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例如,脑电图(EEG)的放置有哪些讲究?颅内压(ICP)监测的导管置入有什么技巧?血氧饱和度(SpO2)的监测又需要注意哪些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会有一些插图或者图表,能够直观地展示这些操作过程,那样的学习效果一定会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监测技术在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某个特定的监测指标异常,是如何帮助医生做出诊断的?又是如何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这本书能否让我从“纸上谈兵”变成“触类旁通”,真正掌握这些技术背后的临床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经验之谈”,分享一些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的策略。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脑子里立刻涌现了无数的疑问。 毕竟,"神经重症监测技术"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专业和复杂感,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医学领域了解不深的人来说,简直像是一道通往未知领域的门。我特别好奇,书里到底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解读这些高深的术语?是会用非常学术、枯燥的语言,还是会尝试用更通俗易懂的比喻和案例来解释?我的期望是,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老师,引导我逐步认识这个领域。我希望它能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重症”,什么是“神经系统”,以及为什么需要“监测”。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我们为什么要监测神经重症患者,监测的目的是什么,又有哪些指标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对那些可能出现的仪器设备也充满了好奇,它们看起来总是那么精密,操作起来肯定也需要专业的知识。这本书能否让我对这些设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它们的原理是什么,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它们能提供哪些关键信息?我还有一个担忧,就是翻译的版本会不会在理解上存在障碍。毕竟,医学术语的翻译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一旦出现偏差,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误区。我希望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能够非常高,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在语言风格上尽可能地流畅自然,读起来不会感到生涩。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神经重症监测有一个宏观的认知,为我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或许在于它能够帮助我建立一种全局观。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神经重症的理解可能比较零散,不成体系。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为什么这些不同的监测技术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例如,脑电图的改变可能与颅内压的变化有关联吗?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又如何能反映神经系统的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神经重症的监测并非孤立地看待某个指标,而是要综合分析多个维度的数据,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我希望它能讲解清楚,不同的监测技术在评估患者的不同生理功能方面有何侧重。比如,有的技术可能更侧重于评估大脑的代谢活动,有的则可能更关注血流供应,还有的可能直接反映细胞的损伤程度。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监测方案?如何根据监测结果的变化,动态地调整监测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培养我一种“系统性思维”,让我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神经重症患者的监护过程,而不仅仅是孤立地学习某一项技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掌控感”和“自信心”。 很多时候,面对复杂的医学概念,我们容易感到无所适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让我对神经重症监测技术有一个扎实的理解。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自信地去思考和分析与神经重症监测相关的问题。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那些“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疑问,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和运用。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这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服务于临床实践,最终挽救生命的。我希望它能够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我愿意去主动查阅更多的资料,去了解更深入的内容。这本书是否能够成为我通往神经重症监测领域的“敲门砖”,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迈出下一步,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在工作中将其应用?我希望它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觉得,原来复杂的知识也可以被理解,原来我也可以掌握这些重要的技术。

评分

我非常感兴趣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一些前沿的研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毕竟,“技术”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不断进步和革新。在神经重症监测领域,是否存在一些新兴的技术或者方法,能够提供更精准、更便捷的监测手段?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目前在研究阶段,或者刚刚开始在临床上应用的先进技术。比如,一些无创性的监测方法,它们在保证监测效果的同时,能否减少对患者的侵入性?一些人工智能(AI)在神经重症监测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利用AI来分析大量的监测数据,从而辅助医生进行更早期的诊断和更精准的治疗?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如何优化监测流程、提高监测效率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这样高压的环境下,时间的宝贵不言而喻,任何能够提高效率的技术都至关重要。这本书能否为我描绘出神经重症监测技术的未来图景?它是否会朝着更智能化、更个性化、更微创化的方向发展?我希望它能够让我感受到这个领域的活力和潜力,激发我对这个领域更进一步的探索热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