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重癥監測技術(翻譯版)

神經重癥監測技術(翻譯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Peter D.Le Roux,Joshua M.Levine,W.Andrew Kofke 編,魏俊吉,康德智 譯
圖書標籤:
  • 神經重癥監護
  • 神經監護
  • 重癥醫學
  • ICU
  • 腦監測
  • 神經生理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技術
  • 翻譯
  • 重癥護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衛生齣版社
ISBN:97871172054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3084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神經重癥監測技術(翻譯版)》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背景資料,簡單介紹瞭有關腦代謝的信息,有關神經重癥醫學的原則,信息學、質量評估、ICU設計和護理的重要性,兒童的特殊護理,麻醉效應在監測儀的體現,以及對生物倫理學和監控之問關係的討論。第二部分:臨床和實驗室評估,綜述臨床評估,鎮靜,疼痛,譫妄等相關內容,以及神經心理學結果和腦死亡,腦外的其他器官係統,實驗室分析,以及生物標記的作用。第三部分:電生理學,主要講述誘發性電位和腦電圖。第四部分:放射學,探討在神經重癥醫學中涉及計算機斷層掃描、氙CT(灌注成像)、MRI、PET及SPECT等多種技術的整閤應用。第五部分:腦血流,是對諸如神經超聲學,激光多普勒技術,熱擴散流量技術,頸靜脈球血氧含量測定和近紅外光譜等技術的迴顧。第六部分:顱內監測技術,深入探討一些有創性操作技術,包括顱內壓監測、腦氧含量測定、腦微透析技術以及腦溫監測。第七部分:計算機、工程和未來,對設備的發展、工程、仿真、遠程醫療、醫療信息學、多學科監測、無創腦監測進行描述,對未來的潛在發展進行探討。

目錄

第一部分 背景知識
1 腦代謝及血流基本原理
2 神經重癥監護的目標和原則
3 神經重癥監護室的設計及其重要作用
4 神經重癥監護室的信息框架
5 護理與教育
6 神經重癥監護室的質量評價
7 兒童腦監測內容
8 生物倫理和傢庭
9 麻醉過程中的監測:麻醉藥物對監測的影響
第二部分 臨床及實驗室評估
10 神經重癥監護病房的臨床評估
11 重癥患者的疼痛、鎮靜與譫妄
12 結果量錶與神經心理學評估
13 腦死亡
14 血糖與營養
15 血液學與凝血
16 炎癥監測
17 感染
18 生物標誌物
19 容量狀態和心功能
20 機械通氣與肺功能
21 內分泌學評估
22 腎髒、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的評估
23 胃腸道功能紊亂和肝功能紊亂
第三部分 神經電生理
24 誘發電位
25 腦電圖
第四部分 神經放射影像學
26 計算機體層攝影(cT)
27 氙增強CT
28 MRI在神經重癥監護中的作用
29 PET與SPECT
第五部分 腦血流
30 神經超聲:經顱多普勒與經顱彩色雙功多普勒超聲檢查
31 激光多譜勒血流測定儀,熱彌散血流測定儀,正交偏振光譜成像
32 頸靜脈球氧飽和度監測
33 近紅外綫光譜技術
第六部分 顱內監測技術
34 顱內壓
35 腦氧監測
36 腦微透析
37 腦溫監測
第七部分 計算機、工程學與未來展望
38 設備研發
39 工程學問題
40 多模態監測和人工智能
41 重癥監護病房(ICU)模擬
42 神經重癥監護中的遠程機器人技術:重癥醫學的未來典範
43 信息處理、數據采集和存儲
44 VISICU和eICU
45 醫學信息學
46 非侵襲性腦監測技術
47 聽覺信號的無創監測
48 顱內壓監測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縮略詞

前言/序言


《重癥神經監護——前沿進展與臨床實踐》 本書深入探討瞭重癥神經監護領域最新的技術進展、關鍵的臨床挑戰以及前沿的治療策略。本書旨在為神經重癥監護領域的醫生、護士、研究人員以及相關醫技人員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學習平颱,幫助他們掌握最先進的監護技術,優化患者管理,並提升臨床決策能力。 第一部分:重癥神經監護的基礎理論與核心技術 腦血流動力學監護: 詳細闡述瞭腦血流灌注壓(CPP)、腦血管阻力(CVR)和腦血流量(CBF)的監測原理、技術方法(如經顱多普勒超聲、CT血管造影、MR灌注成像)及其在不同神經重癥疾病中的應用價值。重點分析瞭如何根據個體化監測數據調整治療方案,以保證腦組織的有效灌注。 腦電生理監測: 涵蓋瞭腦電圖(EEG)、腦電圖(aEEG)、多模式腦電監測(MMEG)以及事件相關電位(ERP)等技術。深入解析瞭這些技術在監測癲癇持續狀態、腦缺血、腦損傷恢復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識彆亞臨床發作和評估腦功能狀態。 顱內壓(ICP)監測: 係統介紹瞭有創和無創ICP監測技術,包括顱內導管、硬膜外傳感器、顱骨減壓術後監測以及超聲顱內壓測量等。分析瞭ICP升高的病理生理機製,以及ICP監測在指導脫水治療、鎮靜鎮痛和外科乾預中的重要性。 腦組織氧飽和度(PbtO2)與微透析: 探討瞭PbtO2監測在評估腦組織氧閤狀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通氣、循環和代謝來優化腦氧供需平衡。詳細介紹瞭腦微透析技術在監測腦組織葡萄糖、乳酸、榖氨酸等代謝産物中的應用,為早期識彆腦代謝紊亂和指導治療提供依據。 神經影像學技術的整閤應用: 強調瞭CT、MRI、PET等影像學技術在神經重癥診斷、病情評估和療效監測中的關鍵作用,特彆是對於腦卒中、創傷性腦損傷、腦齣血、腦腫瘤等疾病的早期發現和精確定位。 第二部分:關鍵神經重癥疾病的監護與管理 創傷性腦損傷(TBI): 詳細闡述瞭TBI患者的早期評估、風險分層以及多模態監護策略。重點關注ICP、CPP、PbtO2、EEG等的聯閤應用,以及如何根據監測結果製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包括容量復蘇、鎮靜鎮痛、抗驚厥和神經保護。 腦卒中(缺血性與齣血性): 針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深入討論瞭早期再灌注治療(溶栓、取栓)前後的血流動力學和腦功能監測。對於腦齣血,則重點分析瞭ICP監測和手術乾預指徵的決策過程。 顱內感染(腦膜炎、腦炎): 探討瞭感染性腦病患者的神經功能監測,包括發熱、癲癇、顱內壓升高等錶現,以及如何通過監測指導抗感染治療和對癥支持。 腦腫瘤與腦外科術後監護: 關注腦腫瘤患者術前評估、術中監測以及術後恢復期的神經功能變化,包括ICP、腦水腫、神經缺損的監測,以及如何預防和處理術後並發癥。 癲癇持續狀態(SE): 重點介紹瞭EEG在診斷和監測SE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過連續EEG監測評估抗癲癇藥物的療效,並識彆亞臨床發作。 第三部分:新興技術與未來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AI)在神經重癥監護中的應用: 探討瞭AI算法在數據分析、模式識彆、預警係統和輔助決策中的潛力,例如通過AI分析EEG信號預測癲癇發作,或通過影像學AI輔助評估腦損傷程度。 精準神經重癥監護: 強調瞭基於多模態數據融閤、個體化風險評估和預測模型,實現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患者監護與治療。 床旁快速診斷技術: 展望瞭開發更便攜、更快速的床旁診斷工具,以縮短診斷時間,實現早期乾預。 神經修復與再生研究進展: 簡要介紹當前神經修復與再生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其未來在神經重癥康復中的潛在應用。 本書通過豐富的病例分析、圖錶和最新的研究證據,將復雜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結閤,旨在幫助讀者建立係統性的思維框架,掌握處理各種復雜神經重癥病例的能力。本書的齣版,將為我國重癥神經醫學領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整體診療水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或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建立一種全局觀。 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神經重癥的理解可能比較零散,不成體係。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我期待書中能夠闡述,為什麼這些不同的監測技術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的。例如,腦電圖的改變可能與顱內壓的變化有關聯嗎?血流動力學參數的監測又如何能反映神經係統的狀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神經重癥的監測並非孤立地看待某個指標,而是要綜閤分析多個維度的數據,纔能更全麵、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病情。我希望它能講解清楚,不同的監測技術在評估患者的不同生理功能方麵有何側重。比如,有的技術可能更側重於評估大腦的代謝活動,有的則可能更關注血流供應,還有的可能直接反映細胞的損傷程度。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閤適的監測方案?如何根據監測結果的變化,動態地調整監測的重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培養我一種“係統性思維”,讓我能夠從整體上把握神經重癥患者的監護過程,而不僅僅是孤立地學習某一項技術。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獲得一種“掌控感”和“自信心”。 很多時候,麵對復雜的醫學概念,我們容易感到無所適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清晰的邏輯和嚴謹的論證,讓我對神經重癥監測技術有一個紮實的理解。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知識框架,讓我能夠自信地去思考和分析與神經重癥監測相關的問題。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那些“為什麼”和“怎麼辦”的疑問,讓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和運用。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這些技術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原理,以及它們是如何服務於臨床實踐,最終挽救生命的。我希望它能夠讓我對這個領域産生更濃厚的興趣,讓我願意去主動查閱更多的資料,去瞭解更深入的內容。這本書是否能夠成為我通往神經重癥監測領域的“敲門磚”,讓我能夠更自信地邁齣下一步,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在工作中將其應用?我希望它能夠給我帶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覺得,原來復雜的知識也可以被理解,原來我也可以掌握這些重要的技術。

評分

閱讀的過程,我最期待的是那些關於實際操作和臨床應用的內容。 作為一個對“技術”這個詞特彆敏感的人,我總覺得這本書裏應該藏著一些“乾貨”。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實際的重癥監護室裏,醫生和護士是如何運用這些監測技術的。比如說,當一個患者齣現某種神經係統狀況時,他們會首先想到使用哪些監測方法?每種方法又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被選擇?我希望書中能詳細介紹各種監測技術的具體步驟,甚至可能包含一些操作上的要點和注意事項。例如,腦電圖(EEG)的放置有哪些講究?顱內壓(ICP)監測的導管置入有什麼技巧?血氧飽和度(SpO2)的監測又需要注意哪些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我甚至設想,書中可能會有一些插圖或者圖錶,能夠直觀地展示這些操作過程,那樣的學習效果一定會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結閤大量的臨床案例。通過真實的案例分析,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這些監測技術在診斷、治療和預後判斷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某個特定的監測指標異常,是如何幫助醫生做齣診斷的?又是如何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這本書能否讓我從“紙上談兵”變成“觸類旁通”,真正掌握這些技術背後的臨床邏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經驗之談”,分享一些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應對的策略。

評分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腦子裏立刻湧現瞭無數的疑問。 畢竟,"神經重癥監測技術"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專業和復雜感,對於我這樣一個對醫學領域瞭解不深的人來說,簡直像是一道通往未知領域的門。我特彆好奇,書裏到底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解讀這些高深的術語?是會用非常學術、枯燥的語言,還是會嘗試用更通俗易懂的比喻和案例來解釋?我的期望是,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耐心細緻的老師,引導我逐步認識這個領域。我希望它能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比如什麼是“重癥”,什麼是“神經係統”,以及為什麼需要“監測”。我希望它能解釋清楚,我們為什麼要監測神經重癥患者,監測的目的是什麼,又有哪些指標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對那些可能齣現的儀器設備也充滿瞭好奇,它們看起來總是那麼精密,操作起來肯定也需要專業的知識。這本書能否讓我對這些設備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比如,它們是如何工作的,它們的原理是什麼,以及在實際應用中,它們能提供哪些關鍵信息?我還有一個擔憂,就是翻譯的版本會不會在理解上存在障礙。畢竟,醫學術語的翻譯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一旦齣現偏差,可能會導緻理解上的誤區。我希望這本書的翻譯質量能夠非常高,能夠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並且在語言風格上盡可能地流暢自然,讀起來不會感到生澀。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神經重癥監測有一個宏觀的認知,為我後續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基礎。

評分

我非常感興趣的是,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一些前沿的研究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畢竟,“技術”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不斷進步和革新。在神經重癥監測領域,是否存在一些新興的技術或者方法,能夠提供更精準、更便捷的監測手段?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目前在研究階段,或者剛剛開始在臨床上應用的先進技術。比如,一些無創性的監測方法,它們在保證監測效果的同時,能否減少對患者的侵入性?一些人工智能(AI)在神經重癥監測中的應用,比如如何利用AI來分析大量的監測數據,從而輔助醫生進行更早期的診斷和更精準的治療?我特彆期待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優化監測流程、提高監測效率的探討。在重癥監護室這樣高壓的環境下,時間的寶貴不言而喻,任何能夠提高效率的技術都至關重要。這本書能否為我描繪齣神經重癥監測技術的未來圖景?它是否會朝著更智能化、更個性化、更微創化的方嚮發展?我希望它能夠讓我感受到這個領域的活力和潛力,激發我對這個領域更進一步的探索熱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