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应宜文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教育史
  • 中西美术比较
  • 教育改革
  • 20世纪美术
  • 文化交流
  • 美术史
  • 教育思想
  • 比较研究
  • 艺术史
  • 近代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63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741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五章。第一章对中国一千五百多年以来画学教育文献考辨与梳理,总结传统中国美术教育的特性、20世纪初期传统美术教育的改革举措及转型的历史根源。第二章考述了西方美术教育体系传入中国的历史、蔡元培西方美育思想溯源以及留学生引进西方美术教育体系对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影响。第三章论述了美术教育家的西方美术思想接受研究及其对美术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以西方美术教育家阿瑟·韦斯利·道为例,比较中西美术教育观念的异同。第四章解读西方美术教育法规文献并分析其优劣,总结1900-1936年中国美术教育法规与纲领文献的特点与革新观念,思考西方美术教育改革适合在中国推行的具体措施。第五章阐述了20世纪初期(1900-1936)中国出版的各类美术教材与画谱以及同时期西方畅销的各类美术教材或美术教学文献的整体状况与特点,结合中西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特点与转型的深远意义。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历史根源: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观及其转型20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观与特性20
第二节 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改革举措33
第三节 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传承与转型36
第二章 起步:中西美术教育影响与改革的历史足迹40
第一节 先声: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传入40
第二节 开蒙:蔡元培西方美育思想溯源及其美术教育转型观念48
第三节 序曲:西风东渐与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起步54
第三章 接受:20世纪初期美术教育家与西方美术思想62
第一节 先导:私立美术学校的美术教育家63
第二节 先锋:公立美术学校的美术教育家91
第三节 引鉴:以西方美术教育家阿瑟 韦斯利 道为例123
第四节 异同:中西美术教育家比较研究128
第四章 定规: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法规与纲领文献比较研究131
第一节 经验传承:西方美术教育法规解读与思考132
第二节 顺时制宜:中国美术教育法规的特点分析153
第三节 因势利导:鲁迅与美术纲领文献《拟播布美术意见书》177
第四节 互为补益:中西美术教育法规的比较研究182
第五章 施教: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材与美术课程比较研究185
第一节 中国美术教材举要与特性185
第二节 西方美术教材实例与特性215
第三节 中西美术教材与教学文献比较研究223
第四节 中西专业绘画课程比较研究229
结语235
附录239
附录一 中国画学教育文献分类与研究资料辑录239
附录二 20世纪初期(1900~1936年)中国传统画学教材与西方美术教材文献资料辑录247
参考文献256
古籍文献256
其他中文文献257
外文图书261
后记264

图0-1?图0-2 〔周〕鬻熊《鬻子》卷下6
图0-3?图0-4 〔汉〕司马迁《史记》第六十九卷7
图0-5?图0-6 〔南北朝〕沈约《宋书》卷十二志第二8
图0-7?图0-8 〔唐〕杜佑《通典》卷四十三礼三吉三9
图0-9?图0-10 〔宋〕陈思《书苑菁华》第十六卷10
图0-11?图0-12?图0-13 〔元〕赵友钦《革象新书》第一卷11,12
图0-14?图0-15 〔元〕佚名《元典章》户部卷三典章十七12,13
图0-16?图0-17 〔明〕邓伯羔《艺彀》上卷13,14
图0-18?图0-19 〔清〕徐沁《明画录》第五卷14,15
图0-20?图0-21 〔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五子部十二15,16
图1-1 〔汉〕王允《论衡》第十一卷20
图1-2 〔元〕邓椿《画继》第二卷21
图1-3 〔元〕邓椿《画继》第二卷21
图1-4 〔明〕朱谋垔《画史会要》第二卷22
图1-5 〔明〕朱谋垔《画史会要》第二卷22
图1-6?图1-7 《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一24
图1-8?图1-9 《后汉书》卷八25
图1-10?图1-11 《后汉书》卷九十下26
图1-12 〔南朝 陈〕姚最《续画品》28
图1-13 〔南朝 齐〕谢赫《古画品录》30
图1-14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31
图1-15 〔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31
图1-16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33
图2-1 郎世宁与中国宫廷画家《哨鹿图》42
图2-2 张为邦?郎世宁《岁朝图》42
图2-3 《论中国留美学生》(民国原本)44
图3-1 周湘《单衣顺母》64
图3-2 周湘《孝感动天》64
图3-3 刘海粟《艺术叛徒之艺术论》(民国原本)69
图3-4 刘海粟《龙华春色》(水彩画)70
图3-5 刘海粟《巴厘写生》(油画)70
图3-6 王悦之《镜台》(油画,1921~1923年)82
图3-7 王悦之《七夕图》(油画,1928~1929年)83
图3-8 王悦之《灌溉情苗图》(油画,1928~1929年)83
图3-9 吴大羽《自画像》(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97
图3-10 吴大羽《人体》(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97
图3-11 吴大羽《无题》(纸本油画,20世纪30年代末创作)98
图3-12 吴大羽《女孩》(画布油画,1921~1923年)99
图3-13 吴大羽《女孩》(纸本粉蜡笔,1928~1929年)99
图3-14 林风眠《人类的痛苦》(布面油画,1929年)102
图3-15 林风眠《江南》(水墨,1961年)102
图3-16 林风眠《向日葵》(彩墨,1959年)103
图3-17 林风眠《菖兰》(水墨,1961年)103
图3-18 林风眠(右二)1927年参加北京艺术大会104
图3-19 朱德群《河口湾》(油画,1988年)107
图3-20 赵无极《无题》(油画,1987年)107
图3-21 赵无极《无题》(油画,1978年)108
图3-22 吴冠中《水乡》(油画,1980年)109
图3-23 苏天赐《冬日的鱼塘》(油画,1980年)109
图3-24 苏天赐《侧卧的裸女》(布面油彩,1993年)109
图3-25 林风眠《人体》(纸本彩墨,20世纪80年代创作)109
图3-26 席德进《风景(鱼池乡)》(水彩,1981年)110
图3-27 林风眠《湖》(纸本水墨,大约1960年)111
图3-28 林风眠《长江》(纸本彩墨,大约1954年创作)111
图3-29 吴冠中《巴山春雪》(水墨,1983年)111
图3-30 席德进《秋山》(水彩,创作年代不详)112
图3-31 《李风白画集》封面113
图3-32 李风白《冬夜》(水彩,1938年)113
图3-33 王子云《民间的力量》写生114
图3-34 王子云《三笃夜车》写生114
图3-35 蔡威廉《静物》(油画,1930年)118
图3-36 丹尼尔 普特南 布林利《牡丹园》油画118
图3-37 方干民《秋曲》(油画,1934年)120
图3-38 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油画,1906~1907年创作完成)122
图4-1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国家视觉艺术教育法规》)134
图4-2 Design Standards for School Art Facilities(《学校艺术教育设备的设计标准》)140
图4-3 Purposes,Principles,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Art Program(《学校美术课程的宗旨?准则与规范》)142
图4-4 Standards for Art Teacher Preparation(《美术教师准则》)145
图4-5 Teacher Resource Series(《教师对策系列》)149
图4-6 金山编《应用用器画教科书——机械画》(绘画类教科书)155
图4-7 北京美术学校高等部中国画科课程表166
图4-8 北京美术学校高等部西洋画科课程表167
图4-9 北京美术学校高等部图案科第一部课程表168
图4-10 北京美术学校高等部图案科第二部课程表169
图4-11 北京美术学校高等部图画手工师范科课程表170
图4-12 20世纪初期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规定高中艺术科课程表173
图4-13 商务印书馆编《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第二册175
图4-14 民国原本《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令》第64-65页175
图4-15 民国原本《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令》第66-67页176
图4-16 民国原本《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令》第68-69页176
图4-17 民国原本《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令》第70-71页177
图5-1 《油画入门》俞寄凡编(1934年)187
图5-2 《素描入门》俞寄凡编(1934年)188
图5-3 《铅笔画法》潘罗因?蒋行僧编(1936年)189
图5-4 封面《水彩画百法》(学校适用,1922年)190
图5-5 彩色插图《水彩画百法》(学校适用,1922年)190
图5-6 封面《水彩画帖》王济远绘(1934年)191
图5-7 封底《水彩画帖》王济远绘(1934年)192
图5-8 王济远绘《普陀山风景》(水墨,1934年)192
图5-9 王济远绘《岁朝清供》(水墨,1934年)193
图5-10 王济远绘《秦淮之雨》(水彩,1934年)193
图5-11 王济远绘《花卉》(水彩,1934年)193
图5-12 《谐画法》原著浮士德,徐震池译(1933年)194
图5-13 《活用透视画法》黄涵秋编(1930年)195
图5-14 《工艺美术技法讲话》雷圭元著(1936年)197
图5-15 封面《实用图案画法》陆旋编(1921年)199
图5-16 版权页《实用图案画法》陆旋编(1921年)199
图5-17 封面《普通平面图案画法》茅剑青编(1936年)200
图5-18 版权页《普通平面图案画法》茅剑青编(1936年)200
图5-19 封面《图案教材》陈之佛编著(1935年)201
图5-20 版权页《图案教材》陈之佛编著(1935年)202
图5-21 《最新立体图案法》俞剑华编(1929年)202
图5-22 《新绘学》(上?下册)伍联德?陈炳洪编(1923年)203
图5-23 《洋画ABC》陈抱一著(1929年)204
图5-24 封面《西洋画法纲要》王济远?倪贻德编(1935年)205
图5-25 版权页《西洋画法纲要》王济远?倪贻德编(1935年)205
图5-26 封面《风景画法》许企由著(1929年)207
图5-27 封面《山水画诀》潘衎著(1923年)208
图5-28 《山水画诀》潘衎著(1923年)209
图5-29 《天下有山堂画艺》清汪之元(1917年)210
图5-30 封面《中国绘画史》陈师曾著(1925年)211
图5-31 版权页《中国绘画史》陈师曾著(1925年)211
图5-32 《中国画学浅说》诸宗元著(1929年)214
图5-33 封面《创造性艺术教学》Victor D’Amico(1942)224
图5-34 版权页图《创造性艺术教学》Victor D’Amico(1942)224
图5-35 封面《美国生活中的艺术和教育》Guy Montrose Whipple(1941)225
图5-36 版权页《美国生活中的艺术和教育》Guy Montrose Whipple(1941)226
图5-37 页《美国生活中的艺术和教育》Guy Montrose Whipple(1941)226
图5-38 封面《美之门:视觉艺术教育理论与方法》,JohnWard Stimson(1903)227
图5-39 版权页《美之门:视觉艺术教育理论与方法》John Ward Stimson(1903)228
图5-40 《美之门:视觉艺术教育理论与方法》John Ward Stimson(1903)228

精彩书摘

绪论
一?选题缘起
19世纪后期,中国社会的两次革命为近代中国教育的重大改革奠定了基础?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清朝政府在全国掀起“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还兴办了一批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洋务学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初步建立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改革框架,在沿袭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与近代新式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西方文化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做好铺垫?具体而言,此时新式学堂的办学宗旨与“经世致用”教育思想是同西方“崇尚科学?讲求实用”思想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清朝政府通过改良政治?提倡西学?发展教育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尤其在教育方面,改旧时的祠庙?书院?义学?社学为学堂,并创办京师大学堂,在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及州县各设中等学堂和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保荐格致人才等举措,为近代教育革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次革命虽然持续时间极为有限,但都为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改革及推动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近代中国的重大教育改革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洋务运动”所提倡的科学技术领域的改革,到“戊戌变法”所主张的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再发展到“五四”运动时期所要求的思想文化层面的变革这一过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封建体制的解体,社会出现巨大动荡?特别是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已在中国实行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国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已响彻全国?这种局面导致中国传统价值观转换及社会整体思想文化观念转型?近代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上相互争执,学说各异?但他们的内心却都希望创生一套新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以便尽早结束文化艺术与社会秩序上的混乱局面?与此同时,20世纪初期中国各界激烈的改旧维新的变法呼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相应地建立起仿效西方国家的学校教育体制,倡导新式学堂及新式教育模式,从而打破中国传统的书院?私塾等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体制的巨大变化必然影响近代中国艺术界的变化,“今工商百器皆藉于画,画不改进,工商无可言” ?中国美术教育领域的革新以实业学堂的培养技能型美术教育为开端,继而中国师范学堂的培养师资型美术教育兴起,乃至私立或公立专门美术学校的崛起,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中国美术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反传统”革新,急切需要可以支持美术教育改革者的“新艺术思潮”来充实人们的思想与精神?西方艺术?西方美术思潮?西方美术教育模式?西方绘画传授方式很自然地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与实践?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文化艺术提出新的要求,疾呼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
此时中国美术教育继续呈现“西画东渐”?“中西融合”的局面,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画院与师徒制)和“西洋画”教学的并行发展,使中国美术教育面临探索与改革的特殊转型阶段?具体而言,近代美术教育改革家的观念体现了其改革思想与各种美术教学改革尝试;在具体行动方面,他们创办美术院校?制定因时制宜的美术教育法规?探讨各种新式美术课程的实践活动;在教学成果方面,产生了博采各家?风格独特又反映改革思想的艺术作品,编写各类美术教材及发表论著,并逐渐形成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基本构架?
二?文献综述
笔者研究中国美术教育的参考文献大体分为三个部分:①专题文献,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的论著;②相关文献,部分内容涉及中国美术教育的教材与论著;③英文文献,反映西方美术教育发展历史及法规的文献?
(一)专题文献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2006年),作者是陈瑞林教授,此书系统地收集了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史料,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史料丰富翔实,立论平实公允,形成了文献资料?图像资料和理论阐述三位一体的比较完整的研究脉络,成为后来研究者的宝贵的参考书籍?
《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2009年),作者是曾繁仁教授,此书是国内目前仅有的一部关于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方面的专著,对中西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即西方国家(英美高校为主)的通识艺术教育状况展开了深入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在我国艺术教育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1999年),作者是潘耀昌教授,此书汇编46位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家关于美术教育问题的探讨,也是目前国内最为全面的美术教育专题论文集?同时,潘耀昌教授的专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2009年)虽是关于美术史的研究,但其中不乏对美术教育发展历史的阐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一书中第五章第二节的“赴日本与法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名单”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相关文献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关于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研究的书籍出版?但是,笔者通过五年多时间的文献收集?梳理与考辨,新发现一些关键的中西美术教育研究史料,改变了平面单向的文献梳理模式:在美术史论研究领域,20世纪初期潘天寿?邓以蟄?林风眠?姜丹书?陈师曾等对中国美术史变迁的研究,以及对中国美术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的系统阐释与梳理,成为重要的研究史料?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1985年)]?朱伯雄和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989年)]?曹意强[《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1997年)]?潘公凯[《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1998年)]?任平[《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2009年)]?范景中[《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1998年)]?陈振濂[《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2000年)]?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2008年)]?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2004年)?[《宏约深美——上海美专的西画活动》(2008年)和《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2009年)]?张道森[《浙江近现代美术教育史》(2009年)]等著名学者对于美术史的专题研究成果,凝聚其大量心血和智慧结晶,将中国近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发展纳入到一个大美术研究的视野之中,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反映20世纪初期美术教育家生平的史料主要从当时影响广泛的蔡元培?潘天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汪亚尘?徐悲鸿?鲁迅等的学术笔记?年谱?传记?论著中探寻,并归纳出他们对美术教育改革的“新知新见”,其美术教育改革思想的形成与实践成果,反映其独特的美术教育理念?西方美术教育方面,藤守尧?欧阳英等著名学者翻译的关于西方艺术教育史的译著等成果倾注了前辈学者的无限智慧?近代教育史方面,陈学恂?田正平等著名学者对同治时期?光绪年间至“五四”运动前后派往欧美和日本研习美术科目的留学生管理?学习与活动资料及回国后任用情况的考证等,为西方美术教育思潮传入中国并展开教学实践提供史证?
为本书的研究提供线索的书目有: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与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的《中国史学论文索引》(1957年)?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1965年)?温肇桐编的《1912-1949年美术理论书目》(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编的《中国史学论文索引》(1980年)?北京图书馆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文化科学 艺术》(1994年)?陈元晖等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2007年)?张援和章咸编的《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2011年)?俞玉姿和张援编的《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2011年)等?
经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解读与比较研究以后,笔者对前辈及当代美术教育家艰苦卓绝的努力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深怀崇敬之心?
(三)英文文献
作为人类思想?文化和技艺传承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有些非洲国家至今尚未开始,西方的学校美术教育研究已有长达500多年的历史,在教育观念?理论?评述方面已积累丰富的文献典籍,但是,至今尚未见到将中西美术教育法规?教学内容及方法等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典籍,也尚无任何一部西方专著是关于20世纪美术教育改革与转型的专项研究?截至目前,它是一个没有被开发的新领域?
在诸多西方美术教育文献中,对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著作具体如下?
(1)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艺术教育史:视觉艺术教学的知识传播与社会思潮》(1990年),著者是阿瑟 艾夫兰(Arthur D. Efland),此著作阐释欧美近现代学校视觉艺术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2)由美国国家美术教育学会制定编撰的法规: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视觉艺术教育法规》)?Design Standard for School Art Facilities(《学校艺术教育设备的设计标准》)?Purposes,Principles,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Art Program(《学校美术课程的宗旨?准则与规范》)?Standards for Art Teacher Preparation(《美术教师准则》)?Teacher Resource Series(《教师对策系列》)?本书第四章第一节将作详细比较与述评?
(3)西方美术教材与教学文献,如Composition(《构成》),作者是阿瑟 韦斯利 道(Arthur Wesley Dow,1857—1922),此著作1899年第一次出版,此后直至1940年再版19次,被西方各国广泛采用;Creative Teaching in Art(《创造性艺术教学》,1942年),作者是维克托 达米科(Victor D’Amico),还有Art in American Life and Education(《美国生活中的艺术和教育》,1941年,是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的第40期年鉴)等著作,本书第五章第二节将展开具体论述?
三?释词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书探讨20世纪初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美术教育从外围至内涵所发生的转型和各种变化均围绕“改革”这一关键词?我国古籍文库中最早出现“改革”一词在周 鬻熊《鬻子》下卷:
因修黄帝之道而行其政,令不改革也?
此句“改革”一词已和近现代人们理解的含义几近相同(见图0-1?图0-2)?

前言/序言


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历史轨迹与思想碰撞 20世纪初期,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思潮涌动,教育领域也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美术教育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创新,以回应时代的需求,探索更适合自身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艺术教育模式。本书《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正是聚焦于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两国美术教育改革的背景、进程、内容及其深远影响,力图揭示其间的异同、借鉴与启示,为理解中西艺术教育发展的脉络提供一个精细的视角。 时代背景:变革的洪流 20世纪初,世界正从古典主义的余晖走向现代主义的曙光。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初步显现,都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面貌。 在中国,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与求索的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被视为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关键。西学东渐的思潮愈发强烈,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被引入,试图重塑中国的教育体系。美术教育作为新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被提上日程。传统书画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成为摆在中国美术教育改革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在西方,同样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对艺术创作和教育产生了冲击。现代艺术思潮的勃兴,如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不断挑战着传统的审美规范和表现手法。美术教育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回应这些新的艺术实践,如何培养能够理解和创造现代艺术的学生。从注重技艺传授的学院派模式,到强调个体创造力和自由 expression 的新艺术运动,美术教育的重心开始发生转移。同时,西方国家在殖民扩张和全球交流中,也接触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其艺术教育的多元化思考。 中国美术教育的探索与转型 20世纪初期,中国的传统书画教育体系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显得捉襟见肘。传统的“师徒制”以及以临摹为主的学习方式,难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艺术家。因此,建立全新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1. “美育”观念的引入与实践: “美育”这一概念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美术教育的内涵。它不再仅仅局限于绘画、书法等艺术技艺的学习,而是强调通过艺术来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培养健全的国民。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便是这一时期美育思潮的集中体现。他主张将美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门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独立的思想人格。 2. 西式美术学校的建立: 随着新式教育思潮的兴起,一批西式美术学校在中国各地建立起来,如北京国立美术学校(后来的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等。这些学校借鉴了西方艺术教育的模式,引入了素描、色彩、解剖学等课程,并聘请了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任教。这标志着中国美术教育开始走向系统化、专业化和学院化。 3. 课程体系的变革: 课程设置是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美术教育逐渐从以临摹古画为主,转向以写生、写实为基础,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表现。素描被确立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色彩的运用也受到重视。同时,一些学校也开始尝试引入图案、雕塑、工艺美术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实践领域。 4. 艺术思潮的影响: 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中国的美术教育也开始受到影响。印象派、写实主义等艺术风格的传入,为当时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一些艺术家和教育家开始探索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相结合,试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道路。 西方美术教育的演进与反思 20世纪初期,西方美术教育同样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既是对传统学院派教育的反思,也是对新兴艺术思潮的回应。 1. 对学院派的挑战与突破: 长期以来,西方美术教育以学院派为代表,强调严格的技法训练、模仿古典名作以及遵循既定的审美标准。然而,20世纪初的艺术革命,如印象派对写实主义的颠覆,后印象派对形式的探索,以及野兽派、立体主义等对视觉语言的革新,都对学院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一些前卫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开始质疑传统教学的僵化,主张解放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2. “艺术为艺术”与“社会性艺术”的争论: 在艺术创作领域,“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与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的观点并存。在美术教育领域,这也体现在对教学目的的争论上。一部分人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艺术家,应侧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人则强调美术教育的普适性,认为它应服务于大众,培养具有健康审美情趣的公民。 3. 新艺术运动与包豪斯的影响: 20世纪初涌现的“新艺术运动”以及后来出现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对现代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艺术运动强调设计的整体性,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并注重材料和工艺的创新。包豪斯则以其“功能主义”和“艺术与工业的结合”的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与设计的界限,提倡跨学科的合作,将艺术、设计、建筑、工艺等领域整合起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造者。包豪斯的教学理念,强调实践、实验和创新,对后来的世界美术教育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4.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 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西方开始更加关注儿童的艺术教育。人们认识到,儿童的绘画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其内心世界和认知发展的体现。因此,美术教育开始强调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而不是强加成人的标准。 中西比较:异同、借鉴与启示 本书的研究将着重于对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进行细致的比较,揭示其间的联系与差异。 1. 改革的内在驱动力: 尽管两国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但美术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却有着共通之处。两国都面临着如何应对社会转型、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的问题。中国寻求在西方文明冲击下重塑民族文化,而西方则在反思传统,迎接现代化的挑战。 2. 学习与融合的路径: 中国的美术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对西方模式进行了广泛的借鉴,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例如,素描的引入、写实主义的实践,都是直接学习西方的成果。然而,中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在吸收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中西融合”的道路。例如,在强调写实训练的同时,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人文内涵,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3. 对“美育”的不同理解: 尽管“美育”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提及,但其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在中国,“美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国民素质培养、道德情操塑造的社会功能,甚至带有一定的启蒙和救亡色彩。而在西方,虽然也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但可能更侧重于个体创造力的发掘和艺术语言的探索。 4. 改革的局限性与成果: 深入分析两国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例如,中国美术教育在引进西方体系时,可能面临着水土不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而西方美术教育在突破传统时,也可能出现过度强调个人主义、忽视基本功训练的争议。 5. 历史的启示: 通过对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历史启示。这包括: 开放的心态与批判性的借鉴: 如何在学习外来先进经验的同时,保持文化自信,不失自身特色。 教育理念的革新: 如何从传统的技艺传授,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艺术与社会的联系: 如何让美术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培养既有艺术造诣,又能理解和参与社会建设的人才。 学科融合的趋势: 艺术教育如何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以适应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需求。 本书的写作,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波澜壮阔的画卷。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对教育思想的解读,希望能勾勒出当时改革的逻辑,揭示出其深层的影响,并为当下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反思。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艺术教育本质的探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作者在研究的严谨性上,丝毫没有懈怠,每一个论断都有史料支撑,每一个分析都经过深思熟虑。然而,这种严谨并没有让这本书变得晦涩难懂,反而因为作者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而变得引人入胜。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时所展现出的中立和客观。20世纪初的中西方美术教育改革,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因素和激烈的争论,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争议,而是将它们呈现出来,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给出自己的见解。这种研究态度,非常值得称赞,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评分

不得不承认,在阅读之前,我对20世纪初期的中西方美术教育改革,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脉络和发展的方向。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教育”本质的探讨。他不仅仅关注美术教育的技法传授,更关注其在塑造人格、启迪思想、培养创造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中西方改革的比较,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不同教育理念下,学生所受到的影响也截然不同。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追问,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简直像在美术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这个长期以来对艺术教学如何演变充满好奇的读者,读得酣畅淋漓,意犹未尽。我一直对20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西方在几乎所有领域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着迷,而美术教育作为塑造一个民族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其变革更是牵动人心。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将当时纷繁复杂的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那些足以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一一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探索的年代。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中西方在美术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而来,旧的文人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新的学院派、写实主义、乃至后来受到西方思潮影响的各种现代艺术思潮,都在试图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而又充满希望的,充满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对这一时期的各种教育思潮,从早期引入的素描写实训练,到后来对创造性、个性的强调,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甚至不乏对一些被后世忽略的早期改革者们的重新发掘,这让整个叙述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

这本书所带来的思想冲击,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中西美术教育改革的精彩对话。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对比中西方改革时,所展现出的非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视为“先进”的,而将中国视为“落后”的。相反,他深入挖掘了中国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所进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这种客观而公允的研究态度,让我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着实让我惊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流畅,即使是在探讨一些相对抽象的教育理论时,也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阐释,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学术术语堆砌。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述中,能够恰如其分地注入情感,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感染力。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时所展现出的文学性。他笔下的那些改革家们,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追求的鲜活个体。他能够抓住他们各自的闪光点,也能揭示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这种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让历史的叙述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得我对美术教育改革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理论层面,而上升到了对人性和时代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术教育的书,它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20世纪初期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通过对美术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巧妙地将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革融入其中,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 我尤其被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美术教育思潮的梳理所吸引。从早期的模仿学习,到后来的批判性吸收,再到本土化创新,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充满了故事。作者对这些思潮的阐述,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微观的细节,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美术教育发展历程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教育”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总觉得美术教育就是教学生画画,培养一些技艺,但这本《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作者通过对中西方同期美术教育改革的细致对比,揭示了美术教育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艺术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启蒙、文化的重塑、甚至民族精神的塑造。 令我尤为震撼的是,作者在对比中西方改革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视为进步的、先进的,而将中国视为落后的、被动的。他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在吸收西方美术教育理念时,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甚至是充满智慧的本土化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这种视角,使得整个研究更加客观、公允,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那个时代,并非仅仅是西方思想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积极寻求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探索者。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之前,我对20世纪初中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尤其是其细节,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总觉得它是一片模糊的剪影。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那些模糊的轮廓一点点勾勒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画面。作者对于当时中国引入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复杂性,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论述,不仅仅是技法的层面,更是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多个维度。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当时不同教育派别之间争论的描绘,那些文字中仿佛能听到激烈的辩论声,看到不同理念碰撞出的火花。比如,关于西方写实主义的引入,究竟是为了培养技艺精湛的画家,还是为了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深刻的矛盾。作者对此的分析,既有历史的宏观视角,又不乏对具体案例的微观呈现,使得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美术教育,更是一部关于文化碰撞与选择的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真是巧妙绝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清晰的逻辑脉络,又不乏探索的乐趣。作者并没有将中西方美术教育的改革平行展开,而是将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相互启发。在讲述中国改革的某个方面时,作者会适时地引入西方同期的情况,反之亦然。这种“穿插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比较研究的深度和有效性,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改革所面临的共性与差异。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他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从各个教育机构的章程,到教育家的著作、书信,再到当时的报刊杂志上的讨论,作者都一一挖掘,并将这些珍贵的史料巧妙地融入到叙述之中。这些细节,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更是生动的历史注脚,它们让那些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鲜活起来,让那些遥远的人物形象变得可感可触。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优秀的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屡屡停下来,反思我们当下的美术教育,与20世纪初的改革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作者的比较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体西用”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的探讨,印象深刻。当时中国在引入西方写实主义技法的同时,也在努力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的美术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探索,既体现了对西方先进教育方法的吸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韧性。作者对这一过程的深入剖析,让我更加坚信,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借鉴基础上的融合与升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