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中西美術教育改革比較研究

20世紀初期中西美術教育改革比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應宜文 著
圖書標籤:
  • 美術教育史
  • 中西美術比較
  • 教育改革
  • 20世紀美術
  • 文化交流
  • 美術史
  • 教育思想
  • 比較研究
  • 藝術史
  • 近代美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4630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741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頁數:28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分五章。第一章對中國一韆五百多年以來畫學教育文獻考辨與梳理,總結傳統中國美術教育的特性、20世紀初期傳統美術教育的改革舉措及轉型的曆史根源。第二章考述瞭西方美術教育體係傳入中國的曆史、蔡元培西方美育思想溯源以及留學生引進西方美術教育體係對中國美術教育改革的影響。第三章論述瞭美術教育傢的西方美術思想接受研究及其對美術教育改革的貢獻,並以西方美術教育傢阿瑟·韋斯利·道為例,比較中西美術教育觀念的異同。第四章解讀西方美術教育法規文獻並分析其優劣,總結1900-1936年中國美術教育法規與綱領文獻的特點與革新觀念,思考西方美術教育改革適閤在中國推行的具體措施。第五章闡述瞭20世紀初期(1900-1936)中國齣版的各類美術教材與畫譜以及同時期西方暢銷的各類美術教材或美術教學文獻的整體狀況與特點,結閤中西美術課程教學模式,探討中國美術教育改革的特點與轉型的深遠意義。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曆史根源:20世紀初期中國傳統美術教育觀及其轉型20
第一節 20世紀初期中國傳統美術教育觀與特性20
第二節 20世紀初期中國傳統美術教育的改革舉措33
第三節 20世紀初期中國傳統美術教育傳承與轉型36
第二章 起步:中西美術教育影響與改革的曆史足跡40
第一節 先聲:西方美術教育體係的傳入40
第二節 開濛:蔡元培西方美育思想溯源及其美術教育轉型觀念48
第三節 序麯:西風東漸與中國美術教育改革的起步54
第三章 接受:20世紀初期美術教育傢與西方美術思想62
第一節 先導:私立美術學校的美術教育傢63
第二節 先鋒:公立美術學校的美術教育傢91
第三節 引鑒:以西方美術教育傢阿瑟 韋斯利 道為例123
第四節 異同:中西美術教育傢比較研究128
第四章 定規:20世紀初期中西美術教育法規與綱領文獻比較研究131
第一節 經驗傳承:西方美術教育法規解讀與思考132
第二節 順時製宜:中國美術教育法規的特點分析153
第三節 因勢利導:魯迅與美術綱領文獻《擬播布美術意見書》177
第四節 互為補益:中西美術教育法規的比較研究182
第五章 施教:20世紀初期中西美術教材與美術課程比較研究185
第一節 中國美術教材舉要與特性185
第二節 西方美術教材實例與特性215
第三節 中西美術教材與教學文獻比較研究223
第四節 中西專業繪畫課程比較研究229
結語235
附錄239
附錄一 中國畫學教育文獻分類與研究資料輯錄239
附錄二 20世紀初期(1900~1936年)中國傳統畫學教材與西方美術教材文獻資料輯錄247
參考文獻256
古籍文獻256
其他中文文獻257
外文圖書261
後記264

圖0-1?圖0-2 〔周〕鬻熊《鬻子》捲下6
圖0-3?圖0-4 〔漢〕司馬遷《史記》第六十九捲7
圖0-5?圖0-6 〔南北朝〕瀋約《宋書》捲十二誌第二8
圖0-7?圖0-8 〔唐〕杜佑《通典》捲四十三禮三吉三9
圖0-9?圖0-10 〔宋〕陳思《書苑菁華》第十六捲10
圖0-11?圖0-12?圖0-13 〔元〕趙友欽《革象新書》第一捲11,12
圖0-14?圖0-15 〔元〕佚名《元典章》戶部捲三典章十七12,13
圖0-16?圖0-17 〔明〕鄧伯羔《藝彀》上捲13,14
圖0-18?圖0-19 〔清〕徐沁《明畫錄》第五捲14,15
圖0-20?圖0-21 〔清〕姚振宗《隋書經籍誌考證》捲三十五子部十二15,16
圖1-1 〔漢〕王允《論衡》第十一捲20
圖1-2 〔元〕鄧椿《畫繼》第二捲21
圖1-3 〔元〕鄧椿《畫繼》第二捲21
圖1-4 〔明〕硃謀垔《畫史會要》第二捲22
圖1-5 〔明〕硃謀垔《畫史會要》第二捲22
圖1-6?圖1-7 《五禮通考》捲一百七十一24
圖1-8?圖1-9 《後漢書》捲八25
圖1-10?圖1-11 《後漢書》捲九十下26
圖1-12 〔南朝 陳〕姚最《續畫品》28
圖1-13 〔南朝 齊〕謝赫《古畫品錄》30
圖1-14 〔唐〕硃景玄《唐朝名畫錄》31
圖1-15 〔北宋〕劉道醇《宋朝名畫評》31
圖1-16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33
圖2-1 郎世寜與中國宮廷畫傢《哨鹿圖》42
圖2-2 張為邦?郎世寜《歲朝圖》42
圖2-3 《論中國留美學生》(民國原本)44
圖3-1 周湘《單衣順母》64
圖3-2 周湘《孝感動天》64
圖3-3 劉海粟《藝術叛徒之藝術論》(民國原本)69
圖3-4 劉海粟《龍華春色》(水彩畫)70
圖3-5 劉海粟《巴厘寫生》(油畫)70
圖3-6 王悅之《鏡颱》(油畫,1921~1923年)82
圖3-7 王悅之《七夕圖》(油畫,1928~1929年)83
圖3-8 王悅之《灌溉情苗圖》(油畫,1928~1929年)83
圖3-9 吳大羽《自畫像》(20世紀20年代末創作)97
圖3-10 吳大羽《人體》(20世紀20年代末創作)97
圖3-11 吳大羽《無題》(紙本油畫,20世紀30年代末創作)98
圖3-12 吳大羽《女孩》(畫布油畫,1921~1923年)99
圖3-13 吳大羽《女孩》(紙本粉蠟筆,1928~1929年)99
圖3-14 林風眠《人類的痛苦》(布麵油畫,1929年)102
圖3-15 林風眠《江南》(水墨,1961年)102
圖3-16 林風眠《嚮日葵》(彩墨,1959年)103
圖3-17 林風眠《菖蘭》(水墨,1961年)103
圖3-18 林風眠(右二)1927年參加北京藝術大會104
圖3-19 硃德群《河口灣》(油畫,1988年)107
圖3-20 趙無極《無題》(油畫,1987年)107
圖3-21 趙無極《無題》(油畫,1978年)108
圖3-22 吳冠中《水鄉》(油畫,1980年)109
圖3-23 蘇天賜《鼕日的魚塘》(油畫,1980年)109
圖3-24 蘇天賜《側臥的裸女》(布麵油彩,1993年)109
圖3-25 林風眠《人體》(紙本彩墨,20世紀80年代創作)109
圖3-26 席德進《風景(魚池鄉)》(水彩,1981年)110
圖3-27 林風眠《湖》(紙本水墨,大約1960年)111
圖3-28 林風眠《長江》(紙本彩墨,大約1954年創作)111
圖3-29 吳冠中《巴山春雪》(水墨,1983年)111
圖3-30 席德進《鞦山》(水彩,創作年代不詳)112
圖3-31 《李風白畫集》封麵113
圖3-32 李風白《鼕夜》(水彩,1938年)113
圖3-33 王子雲《民間的力量》寫生114
圖3-34 王子雲《三篤夜車》寫生114
圖3-35 蔡威廉《靜物》(油畫,1930年)118
圖3-36 丹尼爾 普特南 布林利《牡丹園》油畫118
圖3-37 方乾民《鞦麯》(油畫,1934年)120
圖3-38 畢加索《亞維農的少女》(油畫,1906~1907年創作完成)122
圖4-1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國傢視覺藝術教育法規》)134
圖4-2 Design Standards for School Art Facilities(《學校藝術教育設備的設計標準》)140
圖4-3 Purposes,Principles,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Art Program(《學校美術課程的宗旨?準則與規範》)142
圖4-4 Standards for Art Teacher Preparation(《美術教師準則》)145
圖4-5 Teacher Resource Series(《教師對策係列》)149
圖4-6 金山編《應用用器畫教科書——機械畫》(繪畫類教科書)155
圖4-7 北京美術學校高等部中國畫科課程錶166
圖4-8 北京美術學校高等部西洋畫科課程錶167
圖4-9 北京美術學校高等部圖案科第一部課程錶168
圖4-10 北京美術學校高等部圖案科第二部課程錶169
圖4-11 北京美術學校高等部圖畫手工師範科課程錶170
圖4-12 20世紀初期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規定高中藝術科課程錶173
圖4-13 商務印書館編《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第二冊175
圖4-14 民國原本《教育部公布師範學校規程令》第64-65頁175
圖4-15 民國原本《教育部公布師範學校規程令》第66-67頁176
圖4-16 民國原本《教育部公布師範學校規程令》第68-69頁176
圖4-17 民國原本《教育部公布師範學校規程令》第70-71頁177
圖5-1 《油畫入門》俞寄凡編(1934年)187
圖5-2 《素描入門》俞寄凡編(1934年)188
圖5-3 《鉛筆畫法》潘羅因?蔣行僧編(1936年)189
圖5-4 封麵《水彩畫百法》(學校適用,1922年)190
圖5-5 彩色插圖《水彩畫百法》(學校適用,1922年)190
圖5-6 封麵《水彩畫帖》王濟遠繪(1934年)191
圖5-7 封底《水彩畫帖》王濟遠繪(1934年)192
圖5-8 王濟遠繪《普陀山風景》(水墨,1934年)192
圖5-9 王濟遠繪《歲朝清供》(水墨,1934年)193
圖5-10 王濟遠繪《秦淮之雨》(水彩,1934年)193
圖5-11 王濟遠繪《花卉》(水彩,1934年)193
圖5-12 《諧畫法》原著浮士德,徐震池譯(1933年)194
圖5-13 《活用透視畫法》黃涵鞦編(1930年)195
圖5-14 《工藝美術技法講話》雷圭元著(1936年)197
圖5-15 封麵《實用圖案畫法》陸鏇編(1921年)199
圖5-16 版權頁《實用圖案畫法》陸鏇編(1921年)199
圖5-17 封麵《普通平麵圖案畫法》茅劍青編(1936年)200
圖5-18 版權頁《普通平麵圖案畫法》茅劍青編(1936年)200
圖5-19 封麵《圖案教材》陳之佛編著(1935年)201
圖5-20 版權頁《圖案教材》陳之佛編著(1935年)202
圖5-21 《最新立體圖案法》俞劍華編(1929年)202
圖5-22 《新繪學》(上?下冊)伍聯德?陳炳洪編(1923年)203
圖5-23 《洋畫ABC》陳抱一著(1929年)204
圖5-24 封麵《西洋畫法綱要》王濟遠?倪貽德編(1935年)205
圖5-25 版權頁《西洋畫法綱要》王濟遠?倪貽德編(1935年)205
圖5-26 封麵《風景畫法》許企由著(1929年)207
圖5-27 封麵《山水畫訣》潘衎著(1923年)208
圖5-28 《山水畫訣》潘衎著(1923年)209
圖5-29 《天下有山堂畫藝》清汪之元(1917年)210
圖5-30 封麵《中國繪畫史》陳師曾著(1925年)211
圖5-31 版權頁《中國繪畫史》陳師曾著(1925年)211
圖5-32 《中國畫學淺說》諸宗元著(1929年)214
圖5-33 封麵《創造性藝術教學》Victor D’Amico(1942)224
圖5-34 版權頁圖《創造性藝術教學》Victor D’Amico(1942)224
圖5-35 封麵《美國生活中的藝術和教育》Guy Montrose Whipple(1941)225
圖5-36 版權頁《美國生活中的藝術和教育》Guy Montrose Whipple(1941)226
圖5-37 頁《美國生活中的藝術和教育》Guy Montrose Whipple(1941)226
圖5-38 封麵《美之門:視覺藝術教育理論與方法》,JohnWard Stimson(1903)227
圖5-39 版權頁《美之門:視覺藝術教育理論與方法》John Ward Stimson(1903)228
圖5-40 《美之門:視覺藝術教育理論與方法》John Ward Stimson(1903)228

精彩書摘

緒論
一?選題緣起
19世紀後期,中國社會的兩次革命為近代中國教育的重大改革奠定瞭基礎?第一次是“洋務運動”,清朝政府在全國掀起“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引進瞭資本主義國傢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齣現瞭第一批近代化工業企業,還興辦瞭一批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洋務學校,客觀上推動瞭中國近代化的曆程;初步建立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改革框架,在沿襲幾韆年的傳統教育與近代新式教育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為西方文化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做好鋪墊?具體而言,此時新式學堂的辦學宗旨與“經世緻用”教育思想是同西方“崇尚科學?講求實用”思想相結閤的産物?第二次是“戊戌變法”,清朝政府通過改良政治?提倡西學?發展教育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尤其在教育方麵,改舊時的祠廟?書院?義學?社學為學堂,並創辦京師大學堂,在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及州縣各設中等學堂和小學,鼓勵私人開辦學堂,保薦格緻人纔等舉措,為近代教育革新與發展奠定瞭基礎?兩次革命雖然持續時間極為有限,但都為20世紀初期中國教育改革及推動新式教育的興起和發展奠定瞭思想基礎?近代中國的重大教育改革是中國社會變革的一麵鏡子,反映瞭中國社會由“洋務運動”所提倡的科學技術領域的改革,到“戊戌變法”所主張的政治體製層麵的改革,再發展到“五四”運動時期所要求的思想文化層麵的變革這一過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隨著中國封建體製的解體,社會齣現巨大動蕩?特彆是1905年清政府廢除瞭已在中國實行1300多年的科舉製度,中國社會要求改革的呼聲已響徹全國?這種局麵導緻中國傳統價值觀轉換及社會整體思想文化觀念轉型?近代中國的文人?知識分子在思想觀念上相互爭執,學說各異?但他們的內心卻都希望創生一套新的?穩定的價值體係,以便盡早結束文化藝術與社會秩序上的混亂局麵?與此同時,20世紀初期中國各界激烈的改舊維新的變法呼聲推動瞭中國的教育體製改革,相應地建立起仿效西方國傢的學校教育體製,倡導新式學堂及新式教育模式,從而打破中國傳統的書院?私塾等教育模式?這種教育體製的巨大變化必然影響近代中國藝術界的變化,“今工商百器皆藉於畫,畫不改進,工商無可言” ?中國美術教育領域的革新以實業學堂的培養技能型美術教育為開端,繼而中國師範學堂的培養師資型美術教育興起,乃至私立或公立專門美術學校的崛起,對中國美術教育發展産生重大影響,在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下,中國美術教育發生瞭前所未有的“反傳統”革新,急切需要可以支持美術教育改革者的“新藝術思潮”來充實人們的思想與精神?西方藝術?西方美術思潮?西方美術教育模式?西方繪畫傳授方式很自然地在中國大地上廣泛傳播與實踐?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對文化藝術提齣新的要求,疾呼對美術教育進行改革?
此時中國美術教育繼續呈現“西畫東漸”?“中西融閤”的局麵,中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畫院與師徒製)和“西洋畫”教學的並行發展,使中國美術教育麵臨探索與改革的特殊轉型階段?具體而言,近代美術教育改革傢的觀念體現瞭其改革思想與各種美術教學改革嘗試;在具體行動方麵,他們創辦美術院校?製定因時製宜的美術教育法規?探討各種新式美術課程的實踐活動;在教學成果方麵,産生瞭博采各傢?風格獨特又反映改革思想的藝術作品,編寫各類美術教材及發錶論著,並逐漸形成中國美術教育轉型的基本構架?
二?文獻綜述
筆者研究中國美術教育的參考文獻大體分為三個部分:①專題文獻,中國美術教育曆史研究的論著;②相關文獻,部分內容涉及中國美術教育的教材與論著;③英文文獻,反映西方美術教育發展曆史及法規的文獻?
(一)專題文獻
《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曆史研究》(2006年),作者是陳瑞林教授,此書係統地收集瞭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史料,進行較為細緻的梳理,史料豐富翔實,立論平實公允,形成瞭文獻資料?圖像資料和理論闡述三位一體的比較完整的研究脈絡,成為後來研究者的寶貴的參考書籍?
《現代中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比較研究》(2009年),作者是曾繁仁教授,此書是國內目前僅有的一部關於中西美術教育比較研究方麵的專著,對中西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即西方國傢(英美高校為主)的通識藝術教育狀況展開瞭深入研究?這項研究成果在我國藝術教育研究領域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1999年),作者是潘耀昌教授,此書匯編46位中國當代美術教育傢關於美術教育問題的探討,也是目前國內最為全麵的美術教育專題論文集?同時,潘耀昌教授的專著《中國近現代美術史》(2009年)雖是關於美術史的研究,但其中不乏對美術教育發展曆史的闡述,《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一書中第五章第二節的“赴日本與法國學習美術的留學生名單”為本書的研究提供瞭參考依據?
(二)相關文獻
目前,國內外尚未見關於中西美術教育改革比較研究的書籍齣版?但是,筆者通過五年多時間的文獻收集?梳理與考辨,新發現一些關鍵的中西美術教育研究史料,改變瞭平麵單嚮的文獻梳理模式:在美術史論研究領域,20世紀初期潘天壽?鄧以蟄?林風眠?薑丹書?陳師曾等對中國美術史變遷的研究,以及對中國美術曆史淵源和發展脈絡的係統闡釋與梳理,成為重要的研究史料?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1985年)]?硃伯雄和陳瑞林[《中國西畫五十年》(1989年)]?曹意強[《二十世紀的中國繪畫》(1997年)]?潘公凱[《世紀傳薪——中國美術學院七十周年紀念》(1998年)]?任平[《晚清民國時期職業教育課程史論》(2009年)]?範景中[《國立藝專時期1928—1949》(1998年)]?陳振濂[《近代中日繪畫交流史比較研究》(2000年)]?顧平[《近現代中國畫教育史》(2008年)]?李超《中國早期油畫史》(2004年)?[《宏約深美——上海美專的西畫活動》(2008年)和《為藝術戰——國立藝專及其西畫實踐》(2009年)]?張道森[《浙江近現代美術教育史》(2009年)]等著名學者對於美術史的專題研究成果,凝聚其大量心血和智慧結晶,將中國近代美術史和美術教育發展納入到一個大美術研究的視野之中,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文獻史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劃時代的深遠意義?
反映20世紀初期美術教育傢生平的史料主要從當時影響廣泛的蔡元培?潘天壽?林風眠?劉海粟?豐子愷?汪亞塵?徐悲鴻?魯迅等的學術筆記?年譜?傳記?論著中探尋,並歸納齣他們對美術教育改革的“新知新見”,其美術教育改革思想的形成與實踐成果,反映其獨特的美術教育理念?西方美術教育方麵,藤守堯?歐陽英等著名學者翻譯的關於西方藝術教育史的譯著等成果傾注瞭前輩學者的無限智慧?近代教育史方麵,陳學恂?田正平等著名學者對同治時期?光緒年間至“五四”運動前後派往歐美和日本研習美術科目的留學生管理?學習與活動資料及迴國後任用情況的考證等,為西方美術教育思潮傳入中國並展開教學實踐提供史證?
為本書的研究提供綫索的書目有: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與北京大學曆史係閤編的《中國史學論文索引》(1957年)?上海圖書館編的《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匯錄》(1965年)?溫肇桐編的《1912-1949年美術理論書目》(1965年)?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所編的《中國史學論文索引》(1980年)?北京圖書館編的《民國時期總書目:文化科學 藝術》(1994年)?陳元暉等編的《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2007年)?張援和章鹹編的《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1949)》(2011年)?俞玉姿和張援編的《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1840—1949)》(2011年)等?
經過對大量文獻史料的解讀與比較研究以後,筆者對前輩及當代美術教育傢艱苦卓絕的努力與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深懷崇敬之心?
(三)英文文獻
作為人類思想?文化和技藝傳承意義上的美術教育,在世界各國的發展狀況有所不同,有些非洲國傢至今尚未開始,西方的學校美術教育研究已有長達500多年的曆史,在教育觀念?理論?評述方麵已積纍豐富的文獻典籍,但是,至今尚未見到將中西美術教育法規?教學內容及方法等進行比較研究的文獻典籍,也尚無任何一部西方專著是關於20世紀美術教育改革與轉型的專項研究?截至目前,它是一個沒有被開發的新領域?
在諸多西方美術教育文獻中,對本書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的著作具體如下?
(1)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藝術教育史:視覺藝術教學的知識傳播與社會思潮》(1990年),著者是阿瑟 艾夫蘭(Arthur D. Efland),此著作闡釋歐美近現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産生與發展的曆史?
(2)由美國國傢美術教育學會製定編撰的法規: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視覺藝術教育法規》)?Design Standard for School Art Facilities(《學校藝術教育設備的設計標準》)?Purposes,Principles,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Art Program(《學校美術課程的宗旨?準則與規範》)?Standards for Art Teacher Preparation(《美術教師準則》)?Teacher Resource Series(《教師對策係列》)?本書第四章第一節將作詳細比較與述評?
(3)西方美術教材與教學文獻,如Composition(《構成》),作者是阿瑟 韋斯利 道(Arthur Wesley Dow,1857—1922),此著作1899年第一次齣版,此後直至1940年再版19次,被西方各國廣泛采用;Creative Teaching in Art(《創造性藝術教學》,1942年),作者是維剋托 達米科(Victor D’Amico),還有Art in American Life and Education(《美國生活中的藝術和教育》,1941年,是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的第40期年鑒)等著作,本書第五章第二節將展開具體論述?
三?釋詞與相關概念的界定
本書探討20世紀初期中國和西方國傢美術教育從外圍至內涵所發生的轉型和各種變化均圍繞“改革”這一關鍵詞?我國古籍文庫中最早齣現“改革”一詞在周 鬻熊《鬻子》下捲:
因修黃帝之道而行其政,令不改革也?
此句“改革”一詞已和近現代人們理解的含義幾近相同(見圖0-1?圖0-2)?

前言/序言


20世紀初期中西美術教育改革比較研究:曆史軌跡與思想碰撞 20世紀初期,世界格局風雲變幻,思潮湧動,教育領域也迎來瞭一場深刻的變革。在這場變革的浪潮中,中國和西方國傢的美術教育都經曆著不同程度的調整與創新,以迴應時代的需求,探索更適閤自身文化與社會發展的藝術教育模式。本書《20世紀初期中西美術教育改革比較研究》正是聚焦於這一關鍵曆史時期,深入剖析兩國美術教育改革的背景、進程、內容及其深遠影響,力圖揭示其間的異同、藉鑒與啓示,為理解中西藝術教育發展的脈絡提供一個精細的視角。 時代背景:變革的洪流 20世紀初,世界正從古典主義的餘暉走嚮現代主義的曙光。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全球化趨勢的初步顯現,都深刻地影響著各個國傢的社會文化麵貌。 在中國,這是一個充滿動蕩與求索的時代。辛亥革命推翻瞭帝製,建立瞭中華民國,國傢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被視為救亡圖存、富國強民的關鍵。西學東漸的思潮愈發強烈,各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被引入,試圖重塑中國的教育體係。美術教育作為新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隨之被提上日程。傳統書畫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如何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藝術人纔,成為擺在中國美術教育改革者麵前的緊迫課題。 在西方,同樣經曆瞭巨大的社會變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創傷,深刻影響瞭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對藝術創作和教育産生瞭衝擊。現代藝術思潮的勃興,如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錶現主義等,不斷挑戰著傳統的審美規範和錶現手法。美術教育機構也在積極探索如何迴應這些新的藝術實踐,如何培養能夠理解和創造現代藝術的學生。從注重技藝傳授的學院派模式,到強調個體創造力和自由 expression 的新藝術運動,美術教育的重心開始發生轉移。同時,西方國傢在殖民擴張和全球交流中,也接觸到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瞭其藝術教育的多元化思考。 中國美術教育的探索與轉型 20世紀初期,中國的傳統書畫教育體係在新的時代語境下顯得捉襟見肘。傳統的“師徒製”以及以臨摹為主的學習方式,難以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現代藝術傢。因此,建立全新的、符閤時代發展需求的美術教育體係成為當務之急。 1. “美育”觀念的引入與實踐: “美育”這一概念的引入,極大地拓展瞭美術教育的內涵。它不再僅僅局限於繪畫、書法等藝術技藝的學習,而是強調通過藝術來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培養健全的國民。蔡元培先生提齣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便是這一時期美育思潮的集中體現。他主張將美育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門類,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獨立的思想人格。 2. 西式美術學校的建立: 隨著新式教育思潮的興起,一批西式美術學校在中國各地建立起來,如北京國立美術學校(後來的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等。這些學校藉鑒瞭西方藝術教育的模式,引入瞭素描、色彩、解剖學等課程,並聘請瞭國內外優秀的藝術傢和教育傢任教。這標誌著中國美術教育開始走嚮係統化、專業化和學院化。 3. 課程體係的變革: 課程設置是美術教育改革的核心。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美術教育逐漸從以臨摹古畫為主,轉嚮以寫生、寫實為基礎,強調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錶現。素描被確立為造型藝術的基礎,色彩的運用也受到重視。同時,一些學校也開始嘗試引入圖案、雕塑、工藝美術等課程,以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和實踐領域。 4. 藝術思潮的影響: 隨著西方藝術思潮的湧入,中國的美術教育也開始受到影響。印象派、寫實主義等藝術風格的傳入,為當時的藝術教育提供瞭新的參照。一些藝術傢和教育傢開始探索將西方繪畫技法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相結閤,試圖走齣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道路。 西方美術教育的演進與反思 20世紀初期,西方美術教育同樣處於深刻的變革之中,既是對傳統學院派教育的反思,也是對新興藝術思潮的迴應。 1. 對學院派的挑戰與突破: 長期以來,西方美術教育以學院派為代錶,強調嚴格的技法訓練、模仿古典名作以及遵循既定的審美標準。然而,20世紀初的藝術革命,如印象派對寫實主義的顛覆,後印象派對形式的探索,以及野獸派、立體主義等對視覺語言的革新,都對學院派的教學模式提齣瞭挑戰。一些前衛的藝術傢和教育傢開始質疑傳統教學的僵化,主張解放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個性化的錶達。 2. “藝術為藝術”與“社會性藝術”的爭論: 在藝術創作領域,“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與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和教育意義的觀點並存。在美術教育領域,這也體現在對教學目的的爭論上。一部分人認為,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藝術傢,應側重於專業技能的訓練;另一部分人則強調美術教育的普適性,認為它應服務於大眾,培養具有健康審美情趣的公民。 3. 新藝術運動與包豪斯的影響: 20世紀初湧現的“新藝術運動”以及後來齣現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對現代美術教育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新藝術運動強調設計的整體性,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並注重材料和工藝的創新。包豪斯則以其“功能主義”和“藝術與工業的結閤”的理念,徹底顛覆瞭傳統藝術與設計的界限,提倡跨學科的閤作,將藝術、設計、建築、工藝等領域整閤起來,培養具有綜閤能力的創造者。包豪斯的教學理念,強調實踐、實驗和創新,對後來的世界美術教育模式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 4. 對兒童藝術教育的重視: 隨著兒童心理學的發展,西方開始更加關注兒童的藝術教育。人們認識到,兒童的繪畫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其內心世界和認知發展的體現。因此,美術教育開始強調尊重兒童的自由發展,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的藝術創作,而不是強加成人的標準。 中西比較:異同、藉鑒與啓示 本書的研究將著重於對20世紀初期中西美術教育改革進行細緻的比較,揭示其間的聯係與差異。 1. 改革的內在驅動力: 盡管兩國所處的曆史文化背景不同,但美術教育改革的內在驅動力卻有著共通之處。兩國都麵臨著如何應對社會轉型、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型人纔的問題。中國尋求在西方文明衝擊下重塑民族文化,而西方則在反思傳統,迎接現代化的挑戰。 2. 學習與融閤的路徑: 中國的美術教育在改革過程中,對西方模式進行瞭廣泛的藉鑒,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例如,素描的引入、寫實主義的實踐,都是直接學習西方的成果。然而,中國的美術教育改革並非簡單的照搬,而是在吸收西方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努力尋求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探索“中西融閤”的道路。例如,在強調寫實訓練的同時,如何傳承和發展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和人文內涵,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3. 對“美育”的不同理解: 盡管“美育”在中國和西方都有提及,但其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在中國,“美育”承擔著更為重要的國民素質培養、道德情操塑造的社會功能,甚至帶有一定的啓濛和救亡色彩。而在西方,雖然也強調藝術的教育功能,但可能更側重於個體創造力的發掘和藝術語言的探索。 4. 改革的局限性與成果: 深入分析兩國改革在實踐中遇到的睏難和取得的成就。例如,中國美術教育在引進西方體係時,可能麵臨著水土不服、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而西方美術教育在突破傳統時,也可能齣現過度強調個人主義、忽視基本功訓練的爭議。 5. 曆史的啓示: 通過對20世紀初期中西美術教育改革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曆史啓示。這包括: 開放的心態與批判性的藉鑒: 如何在學習外來先進經驗的同時,保持文化自信,不失自身特色。 教育理念的革新: 如何從傳統的技藝傳授,轉嚮注重培養學生的綜閤能力、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藝術與社會的聯係: 如何讓美術教育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發展,培養既有藝術造詣,又能理解和參與社會建設的人纔。 學科融閤的趨勢: 藝術教育如何與其他學科領域進行交叉融閤,以適應日益復雜和多元化的現代社會需求。 本書的寫作,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20世紀初期中西美術教育改革波瀾壯闊的畫捲。通過對曆史資料的梳理、對教育實踐的分析、對教育思想的解讀,希望能勾勒齣當時改革的邏輯,揭示齣其深層的影響,並為當下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藉鑒與反思。這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藝術教育本質的探索,對人纔培養模式的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真是巧妙絕倫,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清晰的邏輯脈絡,又不乏探索的樂趣。作者並沒有將中西方美術教育的改革平行展開,而是將它們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相互啓發。在講述中國改革的某個方麵時,作者會適時地引入西方同期的情況,反之亦然。這種“穿插式”的敘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比較研究的深度和有效性,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改革所麵臨的共性與差異。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考究,他引用的史料之豐富,考證之嚴謹,令人嘆為觀止。從各個教育機構的章程,到教育傢的著作、書信,再到當時的報刊雜誌上的討論,作者都一一挖掘,並將這些珍貴的史料巧妙地融入到敘述之中。這些細節,不僅僅是枯燥的史實堆砌,更是生動的曆史注腳,它們讓那些抽象的教育理念變得鮮活起來,讓那些遙遠的人物形象變得可感可觸。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先賢交流。

評分

這本書的問世,簡直像在美術教育的曆史長河中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瞬間激起瞭層層漣漪,讓我這個長期以來對藝術教學如何演變充滿好奇的讀者,讀得酣暢淋灕,意猶未盡。我一直對20世紀初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中西方在幾乎所有領域都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著迷,而美術教育作為塑造一個民族審美情趣和創造力的重要載體,其變革更是牽動人心。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將當時紛繁復雜的背景、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以及那些足以影響深遠的教育理念,一一梳理得井井有條,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充滿激情與探索的年代。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中西方在美術教育改革中所麵臨的獨特挑戰和機遇。在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浪潮席捲而來,舊的文人畫教育模式受到挑戰,新的學院派、寫實主義、乃至後來受到西方思潮影響的各種現代藝術思潮,都在試圖尋找一條適閤中國國情的道路。這個過程無疑是痛苦而又充滿希望的,充滿瞭本土文化與外來思想的碰撞與融閤。作者對這一時期的各種教育思潮,從早期引入的素描寫實訓練,到後來對創造性、個性的強調,都進行瞭細緻的考量,甚至不乏對一些被後世忽略的早期改革者們的重新發掘,這讓整個敘述更加立體和豐滿。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著實讓我驚艷。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流暢,即使是在探討一些相對抽象的教育理論時,也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來闡釋,避免瞭枯燥乏味的學術術語堆砌。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敘述中,能夠恰如其分地注入情感,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感染力。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繪人物時所展現齣的文學性。他筆下的那些改革傢們,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不是簡單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追求的鮮活個體。他能夠抓住他們各自的閃光點,也能揭示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無奈。這種對人物的刻畫,不僅讓曆史的敘述更加生動有趣,也使得我對美術教育改革的理解,超越瞭單純的理論層麵,而上升到瞭對人性和時代的深刻洞察。

評分

我一直覺得,一本優秀的書,應該能夠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屢屢停下來,反思我們當下的美術教育,與20世紀初的改革有什麼相似之處,又有什麼不同。作者的比較研究,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對未來的啓示。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體西用”在美術教育領域的具體實踐的探討,印象深刻。當時中國在引入西方寫實主義技法的同時,也在努力保留和傳承中國傳統的美術觀念和審美情趣。這種探索,既體現瞭對西方先進教育方法的吸收,也展現瞭中華民族文化的韌性。作者對這一過程的深入剖析,讓我更加堅信,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和批判性藉鑒基礎上的融閤與升華。

評分

我必須承認,在閱讀之前,我對20世紀初中國的美術教育改革,尤其是其細節,並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總覺得它是一片模糊的剪影。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將那些模糊的輪廓一點點勾勒齣來,讓我看到瞭一個清晰而生動的畫麵。作者對於當時中國引入西方美術教育體係的復雜性,進行瞭極其詳盡的論述,不僅僅是技法的層麵,更是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師資培養等多個維度。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當時不同教育派彆之間爭論的描繪,那些文字中仿佛能聽到激烈的辯論聲,看到不同理念碰撞齣的火花。比如,關於西方寫實主義的引入,究竟是為瞭培養技藝精湛的畫傢,還是為瞭啓迪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其中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和深刻的矛盾。作者對此的分析,既有曆史的宏觀視角,又不乏對具體案例的微觀呈現,使得我對那個時代的思想脈絡有瞭更深入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美術教育,更是一部關於文化碰撞與選擇的曆史。

評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術教育的書,它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20世紀初期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作者通過對美術教育改革的比較研究,巧妙地將當時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麵的變革融入其中,使得整本書的視野更加開闊。 我尤其被作者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美術教育思潮的梳理所吸引。從早期的模仿學習,到後來的批判性吸收,再到本土化創新,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充滿瞭故事。作者對這些思潮的闡述,既有宏觀的把握,又不乏微觀的細節,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美術教育發展曆程有瞭係統而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所帶來的思想衝擊,至今仍在我的腦海中迴蕩。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呈現瞭一場關於中西美術教育改革的精彩對話。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對比中西方改革時,所展現齣的非西方中心主義的觀點。他並沒有簡單地將西方視為“先進”的,而將中國視為“落後”的。相反,他深入挖掘瞭中國在那個特殊曆史時期,所進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探索,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這種客觀而公允的研究態度,讓我對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曆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坦白說,讀完這本書,我對於“教育”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往,我總覺得美術教育就是教學生畫畫,培養一些技藝,但這本《20世紀初期中西美術教育改革比較研究》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認知。作者通過對中西方同期美術教育改革的細緻對比,揭示瞭美術教育在社會轉型期所扮演的極其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藝術的傳授,更是思想的啓濛、文化的重塑、甚至民族精神的塑造。 令我尤為震撼的是,作者在對比中西方改革時,沒有簡單地將西方視為進步的、先進的,而將中國視為落後的、被動的。他深刻地分析瞭中國在吸收西方美術教育理念時,所進行的有意識的、甚至是充滿智慧的本土化探索,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包容性。這種視角,使得整個研究更加客觀、公允,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在那個時代,並非僅僅是西方思想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一個在曆史洪流中積極尋求自我定位和發展方嚮的探索者。

評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平衡點。作者在研究的嚴謹性上,絲毫沒有懈怠,每一個論斷都有史料支撐,每一個分析都經過深思熟慮。然而,這種嚴謹並沒有讓這本書變得晦澀難懂,反而因為作者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語言,而變得引人入勝。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話題時所展現齣的中立和客觀。20世紀初的中西方美術教育改革,本身就充滿瞭各種復雜的因素和激烈的爭論,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爭議,而是將它們呈現齣來,並嘗試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給齣自己的見解。這種研究態度,非常值得稱贊,也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

評分

不得不承認,在閱讀之前,我對20世紀初期的中西方美術教育改革,並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這本書就像一座燈塔,為我照亮瞭前行的道路,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曆史的脈絡和發展的方嚮。 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教育”本質的探討。他不僅僅關注美術教育的技法傳授,更關注其在塑造人格、啓迪思想、培養創造力方麵所起到的作用。通過對中西方改革的比較,作者深刻地揭示瞭不同教育理念下,學生所受到的影響也截然不同。這種對教育本質的追問,讓我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