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云林,孙力斌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测量学
  • 多道测试
  • 心理学
  • 测试技术
  • 专业心理
  • 心理评估
  • 人才测评
  • 职业心理
  • 心理咨询
  • 测评工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321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35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心证之道:心理测试技术新视角》的姊妹篇,《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便是基于“道”和“义”的紧密相关性而诞生的。
  如果说《心证之道》更多的着墨于多道仪测试的全新思想体系阐述,那么《心证之义》就是在该思想体系指导下的操作规程与标准,更多的着墨于“行”——更实务的解读就是多道仪测试的证据效力之见证,此亦是其可以称为“高级教程”的依据所在。
  全书以贝叶斯理论为贯穿,结合作者多年的测试实践,非常鲜活、理想地证明了多道仪测试技术的证据效用和证据价值。
  本书可以作为多道仪测试技术从业人员或有兴趣者作为高级培训研习使用。

内容简介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心理测试实验室陈云林和其心理测试团队为《心证之道》编写的配套教程。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一种利用被测人的心理生理反应规律,依照其在回答一些特定问题时的生理变化,推断其心理信息的技术,在刑事证据领域发挥出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本书内容包括多道仪测试的基础知识、测试技术、多道仪测试图谱数据分析、技术应用、SPEI之质量控制。本书中一些新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对原有观点进行了新的解释,然后整合各家之长,力图弥补不足,是业内人士的学习必选读本。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基础知识
1.导言
2.心理信息(Psycho-information)
2.1 概述
2.2 历史
2.2.1 欺骗、谎言与信息
2.2.2 “测谎仪”与多道仪
2.3 心理信息(Psycho-information)
2.3.1心理信息的产生
2.3.2心理信息的主观性
2.3.3 心理信息的层级性(hierarchy of psycho-information)
2.3.4心理信息单元(Psycho-information Cell,PiC)
2.4心理信息耦合与共鸣
2.4.1心理信息耦合(psycho-information coupling)
2.4.2心理信息共鸣(Psycho-information Resonance,PiR)
2.4.3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
2.5“黑箱”方法
2.5.1 “黑箱”理论
2.5.2 “黑箱”方法
2.5.2 “黑箱”方法
2.5.3 评价
2.6 心理信息分布
2.6.1 信号检测论
2.6.2 “两个分布”
2.6.3“两个分布”的用途
2.7 心理测试
2.8 小结
3. 基本概念
3.1 测试准确度(Test Accuracy)
3.1.1 效度(Validity)
3.1.2 信度(Reliability)
3.1.3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3.1.4 讨论
3.2 阈值(Decision Threshold)
3.3 基本率(Base Rate)
3.3.1 基本率忽略(base-rate neglect)
3.3.2 基本率与Bayes原理
3.3.3 基本率与筛查测试
3.4 测试错误(Test Errors)
3.4.1 某群体接受心理测试的结果表如下:
3.4.2 假阴性错误(false negative error)
3.4.3 假阳性错误(false positive error)
3.4.4 阈值错误(threshold error)
3.4.5 灵敏度与特异性(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3.5 优势与优势比
3.5.1 优势(odds)
3.5.2 优势比(odds ratios,ORs)
3.5.3 灵敏度、特异性与优势(Sensitivity,Specificity and Odds)
3.6 小结
4.Bayes决策
4.1 概念
4.2 Bayes定理(Bayes Theorem)
4.3 Bayes定理优势表达
4.4 联合概率
4.5证据关联性
4.5.1证据“三性”与信息
4.5.2证据证明力与关联性
4.5.3证据关联性的定量理解
4.5.4证明标准
4.6 小结
5. 总结

第二章 测试技术
1.概论
2. 隐蔽信息测试——原理、发展及准确性
2.1导言
2.2 发展
2.2.1 探索阶段
2.2.1.1 Marston的努力
2.2.1.2 Larson的实践
2.2.1.3 Clarence D. Lee的工作
2.2.1.4 Keeler的贡献
2.2.1.5 其他人的探索
2.2.2 成形阶段
2.2.3 成熟阶段
2.2.4 经典案例
2.2.5 几种典型格式
2.2.5.1 FBI格式
2.2.5.2 美国军方的标准格式
2.2.5.3 Abrams标准化格式
2.2.6 小结
2.3 经典研究成果
2.3.1 早期的混合研究
2.3.2 实验室研究
2.3.3 实案研究
2.3.4 小结
2.4 国际应用
2.5 工作的深化与扩展
2.5.1 概述
2.5.2 GKT和CQT的比较
2.5.3 问题的意义与呈现方式及回答模式的影响
2.5.3.1 问题的意义
2.5.3.2 问题的呈现方式
2.5.3.3 特定回答模式
2.5.4 功能发掘
2.5.5 刺激测试
2.6 结语
3. 准绳问题测试——原理与应用辨析
3.1导言
3.2 准绳问题
3.2.1 概述
3.2.2 Reid(里德)准绳
3.2.2.1 概述
3.2.2.2 Reid准绳问题类型
3.2.3 Backster准绳
3.2.3.1 概述
3.2.3.2 类型
3.2.4 Utah准绳
3.2.4.1 概述
3.2.4.2 类型
3.2.5小评
3.3准绳问题测试结构
3.3.1概述
3.3.2 Reid结构
3.3.3 Backster结构
3.3.3.1 概述
3.3.3.2结构
3.3.4 Utah结构
3.3.4.1 概述
3.3.4.2 结构
3.3.5 总结
3.3.5.1 Reid的贡献
3.3.5.2 Backster的贡献
3.4实施过程
3.4.1 概述
3.4.2 Utah技术
3.4.2.1测前谈话
3.4.2.2数据采集
3.4.3 刺激测试(适应性测试)
3.4.4 小结
4. 系统(调查)测试(SPEI)
Systemic Polygraph Examination for Investigation
4.1 概述
4.1.1 循证测试原则
4.1.2 最小测试量原则
4.1.3适度刺激原则
4.1.4测前状态评估严格谨慎原则
4.2 系统(调查)测试结构
4.2.1 基本测试
4.2.1.1 概述
4.2.1.2 主要形式
4.2.1.3 构建原则
4.2.2 精细测试
4.2.2.1 概述
4.2.2.2 主要形式
4.2.2.3 构建原则
4.3 基本测试与精细测试的关系
4.3.1 主辅性
4.3.2时序性
4.3.3递进性
4.3.4系统性
4.4 要求
4.4.1 恰当区分基本测试与精细测试
4.4.2 合理配置单元测试内题目结构。
4.4.3 合理配置单元测试间结构内容。
4.5 系统(调查)测试之单元测试
4.5.1准绳问题测试(CQT)
4.5.1.1 定义
4.5.1.2相关问题(Relevant Question,R)
4.5.1.3不相关问题(Irrelevant Question,I)
4.5.1.4准绳问题(Control Question or Comparison Question,C)
4.5.2隐蔽信息测试(CIT)
4.5.2.1关键问题(Key Question,K)
4.5.2.3已知隐蔽信息测试结构和未知隐蔽信息测试结构
4.5.2.4 CIT测试多在精细测试中使用。
4.5.2.5刺激形式
4.5.3 CQT测试题目结构
4.5.3.1单主题多侧面(multi-facets)结构
4.5.3.2单主题“唯你”(Single-issue You Phase)结构
4.5.4 CIT的测试题目结构
4.5.4.1 一般形式:
4.5.4.2 POT与GKT
4.5.4.3 已知(隐蔽)信息测试
4.5.4.4 未知(隐蔽)信息测试
4.5.4.5 BCQT(Big Control Question Test,大准绳问题测试)
4.5.5小结
4.6系统(调查)测试应用类别
4.6.1调查测试
4.6.1.1证据测试
4.6.1.2 侦查测试
4.6.2筛查测试
4.6.3监查测试
4.7 SPEI测试过程
4.8 SPEI图谱评析
4.9小结

第三章 多道仪测试图谱数据分析
1.概述
1.1打分(score)
1.2概率计算
1.3优势计算
1.3.1优势
1.3.2 优势的优势
1.4 Bayes 定理与优势变化
1.4.1 Bayes 定理
1.4.2 优势变化
2.Utah-CQT的打分评图
2.1概述
2.2 过程
2.3 标准
2.3.1 呼吸图谱
2.3.2 皮肤电图谱
2.3.3 血压与血容量图谱
2.4评判阈值
3.SPEI的图谱评析
3.1原则
3.1.1Bayes推断(Bayesian Inference)
3.1.2题图对应原则
3.1.3自比性原则
3.1.4系统性原则
3.2打分
3.2.1七分制
3.2.2标准与过程
3.2.2.1 确定相关问题反应强度(Ir)和准绳问题的反应强度(Ic)。
3.2.2.2计算相关系数(Rr)
3.2.2.3原始赋分(x)
3.2.2.4原始得分加权(加权分λ)
3.3加权得分转换为概率
3.4优势计算
3.4.1 CQT测试
3.4.2 CIT测试
3.4.2.1已知结果测试
3.4.2.2未知结果测试
3.4.3小结
3.4.3.1 关于BCQT
3.4.3.2 关于“探(搜)索性测试”
3.5联合优势
3.5.1 SPEI的优势计算与分析
3.5.2假阳性对“有罪”测试结果的影响
3.5.3最小测试量(MMS)的优势分析
3.6优势标准
3.6.1 标准
3.6.2 计算示例
4. 研究报告——SPEI的“鲁棒性”分析
4.1 Ir/Ic与Rr
4.2优势变化比较
4.2.1 优势标准验证
4.2.2证据检验前后的优势
4.3 优势阈值的影响
5.结语

第四章 技术应用
1.导言
1.1 概述
1.2 反测试(Countermeasure,CM)
1.2.1 引言

《光影交织:现代光学与成像系统设计》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光学工程、精密仪器设计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我们将聚焦于现代光学系统的核心原理、先进的成像技术以及系统集成中的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光的传播理论到尖端的光学设计软件应用,旨在构建一个从原理推导到工程实现的全景式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光学基础与波前动力学 本部分首先回顾和深化了经典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的基本概念。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光线追迹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特别是对夫琅禾费衍射和菲涅耳衍射进行了详尽的数学建模和物理诠释。重点内容包括: 1. 波动光学基础: 详细阐述了斯托克斯参量在描述偏振态中的应用,以及琼斯矩阵在分析复杂偏振元件(如液晶器件和波片)性能时的精确性。我们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傅里叶光学将空间频率域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系统性能评估,尤其是在分析调制传递函数(MTF)时,如何从波前相差函数直接推导出系统分辨率的限制。 2. 像差理论的精细化处理: 除了经典的赛德尔五大像差,本书还引入了更高阶的像差理论,如兰金-津斯尔像差。我们采用基于Zernike多项式的正交分解方法,对复杂非球面镜面的残余像差进行量化和优化。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数学工具来精确描述和控制系统在更大视场角(FOV)和更大光瞳孔径下的成像质量。 3. 光的干涉与测量: 深入探讨了基于相干光干涉原理的精密测量技术。内容包括萨尼亚克干涉仪在高精度角速度测量中的应用,以及利用白光干涉测量微纳结构表面形貌的方法。我们详细分析了数字全息显微镜(DHM)的工作原理,展示了如何通过计算重构技术实现非接触式三维形貌的测量与重建。 第二部分:成像系统设计与优化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聚焦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可制造的高性能成像系统。我们侧重于面向应用的系统级设计流程。 1. 光学系统设计流程: 详细介绍了从初步规格定义到最终公差设定的完整流程。这包括确定系统的基本结构(如折射式、反射式或折反射式)、选择合适的玻璃材料(考虑色散和热稳定性)、以及初步的光路设计。我们特别强调了“系统工程”的视角,即如何在光学、机械和电子子系统之间进行有效权衡。 2. 高级光学元件的设计与制造: 详细阐述了非球面透镜的设计原理及其在消除像差中的关键作用。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射线倾斜参数和点设计法来构建高效的光学结构。此外,书中还引入了衍射光学元件(DOE)和超表面(Metasurface)的概念,探讨了这些新型元件在实现微型化和多功能集成方面的潜力,并简要概述了现代精密光学制造工艺,如磁流变抛光(MRF)和双点激光直写技术。 3. 照明与光照设计: 对于依赖于光源的成像系统(如机器视觉和投影系统),光源的选择和光路的设计至关重要。本章深入研究了辐射度量学和光度学,分析了LED阵列、激光光源的特性及其与系统的匹配问题。我们引入了序列光线追迹(Sequential Ray Tracing)和非序列光线追迹(Non-Sequential Ray Tracing)的应用边界,并演示了如何使用蒙特卡洛方法来模拟复杂散射环境下的光能传输。 第三部分:现代成像技术与图像处理集成 本部分关注现代成像系统如何融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方法,以突破传统光学极限。 1. 传感器技术与噪声分析: 详尽比较了CCD、CMOS等主流光电转换器件的性能参数,如量子效率(QE)、满阱容量(FWC)和噪声特性(暗电流、读取噪声)。我们通过分析信噪比(SNR)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指导读者选择最适合特定应用场景的传感器。对FPN(固定模式噪声)的校正方法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2. 计算成像基础: 这一章节从信息论的角度审视成像过程。重点内容包括: 点扩散函数(PSF)的精确建模与反卷积: 如何在已知系统PSF的情况下,利用维纳滤波或盲反卷积技术恢复模糊图像。 光场成像(Light Field Imaging): 介绍Lytro相机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捕获角度信息实现对焦面的后处理和深度图的估计。 压缩感知在成像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通过非均匀采样策略,在保证信息量的前提下,大幅减少数据采集量,这对于高速或大视场角扫描成像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 系统集成与性能验证: 介绍了光学系统在实际工作环境下(如高温、振动或高真空)的稳定性分析。详细阐述了MTF的实际测试方法,包括使用频闪仪、调制板和自准直仪进行系统级精度验证。最后,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集成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设计、制造、装调和测试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最终产品的性能指标得以实现。 本书内容严谨,数学推导详尽,结合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和图表,是从事精密光学仪器、生物医学成像、遥感以及先进显示技术研发人员的理想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低调奢华的感觉。硬质的封皮,触感温润,书页纸张也十分考究,印刷清晰,色彩饱满。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引言,作者用一种诗意而又不失严谨的笔调,阐述了多道仪测试技术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种开篇方式,让我瞬间被带入了一种探究未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我非常欣赏这种将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写作风格。我一直认为,再枯燥的技术,背后也蕴含着人类智慧的闪光。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多道仪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比如在通信、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它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我们不仅能学到技术知识,更能感受到技术的力量,以及它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未来多道仪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比如人工智能在测试中的应用、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出现等等。这样,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教程,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引领我们前行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简约的蓝色背景,搭配着银色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书名“心证之义”四个字,带着一种哲学思辨的意味,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心证”,又蕴含着怎样的“义理”。而副标题“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又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技术层面,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平日里就对各种测量仪器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洞察细微之处的设备。多道仪,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精密和复杂感,想象一下,同时捕捉并分析来自不同通道的信号,这本身就是一项令人着迷的技术挑战。这本书的开篇,我想一定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就像为初学者铺设一条坚实的基石,然后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和实践。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讲解多道仪的工作原理,比如它如何实现信号的分离、放大、滤波以及最终的数据采集。这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讲解,更应该是一场关于信号处理和信息提取的智慧之旅。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实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毕竟,技术教程最怕的就是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能否做到这一点,将是我衡量它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度。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作者多年的心血和经验。从目录上看,涵盖的章节非常丰富,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再到疑难解答,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信号完整性”和“噪声抑制”的部分。在实际的电子测试工作中,这两个是绕不开的难题。再精密的仪器,如果信号干扰严重,最终的测量结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误导。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优化探头连接、如何选择合适的屏蔽措施、以及在软件层面如何进行降噪处理。同时,书中关于“校准与验证”的章节也引起了我的兴趣。任何测量仪器的准确性都离不开定期的校准,而如何科学地进行校准,如何评估校准结果的可靠性,这都是需要专业知识的。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详细的校准流程和判定标准,甚至是一些自动校准技术的介绍。毕竟,手动校准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出现人为误差。如果能够有更智能的校准方法,那将大大提高测试效率和精度。这本书,我预感它将成为我工作台上的常客,一本随时可以翻阅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从序曲到高潮,再到尾声,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可视化和报告生成”的部分充满了期待。在进行完复杂的测试之后,如何将海量的数据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报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如何突出关键信息,以及如何撰写一份有说服力的测试报告。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自动化报告生成工具或者模板,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处理和分析“非典型”数据或者“边界条件”下的数据的方法。这些往往是测试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测试技术水平的地方。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教我如何使用多道仪,更是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更全面的测试工程师,能够独立地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为项目提供最有价值的技术支持。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心证”这个词感到好奇。在司法领域,它代表着法官内心的判断,是一种基于经验、逻辑和证据的综合考量。而当这个词与“多道仪测试技术”结合在一起时,我感到一种跨界的魅力。我想,作者一定是在试图用一种更深入、更本质的视角来解读多道仪的测试过程。也许,它不仅仅是冰冷的仪器读数,更包含了操作者对信号的理解、对异常的判断,以及对最终结果的“心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测试者的直觉和洞察力”的内容。在实际测试中,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往往能通过一些细微的信号特征,预判潜在的问题,而这很难用简单的算法来量化。我希望作者能够将这些“不可言传”的经验,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读懂”信号,而不仅仅是“测量”信号。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打开一个全新的技术认知维度,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技术操作者,蜕变为一个能够真正理解并驾驭复杂测试场景的“技术心理学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