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首次肯定了“宋代无钧瓷”和“钧官窑陈设瓷始烧于明代”的观点,首次提出了“共和国钧官瓷”“钧花瓷”“神垕炉钧”的新概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内容简介
《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一书内容包括金、元、明、清、民国、共和国的钧瓷标本及论述;关于钧瓷收藏鉴赏的基础知识及中外艺术陶瓷荟萃。本书与以往所有此类书籍不同的是首次肯定了“宋代无钧瓷”和“钧官窑陈设瓷始烧于明代”的观点,并列举了新发现的证据;首次提出了“共和国钧官瓷”“钧花瓷”“神垕炉钧”的新概念。五百多幅彩图供欣赏和对比鉴别。是一本适合收藏家、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参考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顾万发,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河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参与了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主持的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考古发掘项目获评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主要撰写人参与编写《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在学术期刊发表独著论文30余篇。
田培杰,195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现任郑州市柴瓷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出版有《诗话钧瓷》《瓷的故事》《新钧瓷》《郑州柴窑》《绿城少年》《当代诗词点评》《遗山诗词注析》等书。
目录
第一章 宋代无钧瓷
一、“北宋说”的专家、学者及其著述
二、否定“北宋说”的专家、学者及其驳辩
第二章 金、元器皿类钧瓷
一、金、元纪年墓葬发掘
二、元代窖藏钧瓷出土
三、海下考古钧瓷出土
四、金、元钧瓷之特征
五、附图
第三章 明代“钧官窑”陈设瓷
一、关于“钧官窑”性质的争论
二、“官钧明代说”提出后钧瓷身价倍增
三、明“官钧”陈设瓷特征
四、传世“官钧”为啥会在外国人手里
五、明代“官钧说”的补充说明
六、关于御窑、官窑和民窑的关系
七、附图
第四章 清代仿钧器、窑变器、红釉器
一、背景材料
二、红釉器特征
三、创新品种炉钧
四、窑变釉瓷器
五、石湾仿钧、宜兴仿钧
六、附图
第五章 民国神垕钧瓷
一、背景材料
二、恢复过程
三、工艺特征
四、神垕炉钧
五、附图
第六章 共和国官窑钧瓷
一、组合联产试验时期(1950~1957年)
二、恢复发展时期(1958~1978年)
三、成熟辉煌时期(1979~1993年)
四、附图
第七章 现代钧瓷的多元化与市场化
一、液化气窑破门而入
二、钧瓷研究所时期
三、私营企业的品牌时代
四、回归煤窑钧瓷
五、附图
第八章 钧花瓷与神垕炉钧
一、解读钧花瓷
二、神垕“炉钧”的继承与创新
三、附图
第九章 收藏与鉴赏浅谈
一、守护与创新
二、鉴别与欣赏
三、陈设与收藏
四、新钧瓷识别
五、钧瓷窑变特质
六、现当代艺术陶瓷收藏趋势
七、附图
第十章 中外艺术陶瓷荟萃及拍卖成交作品集锦
一、关于陶瓷的创新
二、艺术陶瓷、工艺陶瓷、商品陶瓷
三、高温窑变和瓷板画是艺术陶瓷的新追求
四、现当代艺术陶瓷拍卖已步入卖方市场
五、高古瓷仍是收藏的主要选择
六、附图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红釉器特征
1.红釉瓷器
红釉瓷器始烧于元代,属于高温铜红釉,在窑炉内以还原气氛烧成。到了明代永乐朝变得鲜红,后改为矾红。王宗沐、陆万垓纂修的《江西省大志》卷七料价条记载:“隆庆五年,都御史徐题,称该内承运库太监崔敏题,为缺少上用各样瓷器,单开窑烧造内外鲜红碗、钟、瓯并大小龙缸、方盒各项……把限明年二月,其余八月运,逐年选进,但今窑作坯房倾坏日久,新经修完,又兼物料细腻,式样精巧,难以措别。见遭洪水为患,土料疏散,成坯甚艰,冬月水冰土冻,尤难造作,况系火中取物,必须假以时间,多做坯胎,入窑百中选一,呈乞转达,查例将鲜红改作矾红。”又记载:“敕下该部详议,将鲜红瓷器,查照前例改造矾红。”又如:“又查得嘉靖二十六年二月,内据江西布政司咨呈开称,鲜红桌器,拘护高匠,重悬赏格烧造未成,欲照嘉靖九年日坛赤色器皿,改造矾红;又查嘉靖九年事例,题奉世宗皇帝圣旨,这鲜红瓷器,准照先年例,用矾红烧造,只要鲜明,如法着作,烧造解进。”
从这几则奏折和批文来看,红釉瓷器在皇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红不可,因材料缺乏,只有用矾红。到了明宣德朝,成功地烧造出“宝石红”,宣德以后每况愈下,红釉几乎到了失传的地步,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2.康熙“郎窑红”与“豇豆红”
“郎窑红”始创烧于康熙年间督陶官郎廷极监窑之时,它仿烧的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郎窑红”有两大品种:一是薄釉瓷,上一层釉,其釉面光亮,开细小片纹,由于釉液垂流,器物上半部呈淡红色或淡青色,下半部呈均匀的鲜红釉色;另一种是厚釉,施双层釉液,釉面凝重,器面显出黑色星点或血丝,俗称“牛毛纹”。双层釉面有时色泽深艳浓重,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又称“牛血红”,口沿因釉薄又向下垂流,再加上铜分子在高温下的挥发和氧化,器沿口出现轮状白边,俗称“灯草边”或“灯草口”。
“豇豆红”在康熙年间与郎窑红并驾齐驱。“豇豆红”色调淡雅,酷似豇豆的红润,并略带绿色的苔点,直观艺术感觉幽静清淡,柔和悦目,恰似桃花片,娃娃脸,美人醉颊,世人又以此称之。
“祭红器”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因为釉色像雨过天晴后天边的霞霁,所以又叫“霁红”。景德镇陶歌云:“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郎窑红、豇豆红、霁(祭)红都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在 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火中烧成,也属于窑变釉。由于胎骨材料的选择和釉液中铜元素含量的多少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品种。这种釉色与钧官窑的烧制工艺不同,并非承继或仿自钧釉。
3.雍正朝仿钧釉
雍正朝瓷业尤盛,仿古成为时尚,仿钧窑更受到皇宫重视。唐英于雍正六年至景德镇御窑厂监理窑务,于雍正七年派厂署幕友吴尧圃赴钧窑始产地钧州调查。雍正七年以后,宫廷档案中屡见景德镇仿钧釉的成功记录。如:雍正七年……闰七月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均窑双管瓜楞瓶一对,奉旨着做鳅耳乳足三足炉木样,交年希尧照此瓶上釉水烧些来(造字3326号) ;雍正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将年希尧烧造二件呈览,奉旨,此炉烧造的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造字3332号);雍正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司库常保奉旨着照宜兴钵样式交与造磁器处仿样,将均窑(钧窑)、官窑、霁青、霁红钵各烧造些来,其均窑要紧,钦此!(造字336号)
另有《景德镇陶录》记载:“今镇陶所仿钧瓷,土质既佳,瓶炉尤多美者。”
又有《南窑笔记》记载:“其均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现代称素烧),然后上釉,再入窑中复烧乃成,惟蓝、翠一火即成。均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
仿钧产品以红色为主,交织有月白、天蓝,形成五彩斑斓的釉面,人们习惯称钧红釉,也有称“火焰红”的,其中间杂蓝色较多的称“火焰青”,底足涂酱色护胎釉,阴文篆刻“雍正年制”四字。仿陈设瓷花盆、鼓钉洗较多。此种产品珍藏标本多标“仿钧釉”,若造型异样者,都标“窑变釉”。这种器物多是仿钧瓷窑变釉,人们也称“窑变釉瓷器”。
……
前言/序言
后记
本书的后记可以说是把“序”或“前言”移后补说而已。写在前面怕先入为主,约束了读者的思维,会倾向于本书的观点。读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论或是批评,这是本书编者所期望的。此后记只想简述一下二十年的心理渐变历程。
1995年,我的《诗话钧瓷》一书完稿,送黄河水利出版社李辉主任审读,自豪感常流露在与朋友的交往言谈中,因为,让海内外著名诗人为钧瓷写赞歌,当时只有笔者能担此重任。说到钧瓷的历史,都是产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断于明、恢复于清末。求知欲望促使我请教多人,问及哪些史书和文献有此记载,竟无一人能答。为追寻钧瓷的历史真实,奔波了一年多,故此,直到1998年《诗话钧瓷》才得以出版。但这个历史疑团一直困扰着我。后经好友相劝,又有《中国陶瓷史》和台湾出版的《宋元陶瓷大全》亦如此,才就此罢休。
2000年,我得到一本台湾1999年出版的《故宫藏瓷大系·钧窑之部》,该书特别提出对以往出版物中的钧瓷作重新标示:把《宋元陶瓷大全》中的玫瑰紫小碗标示为明仿钧,原北宋的天青满釉支烧单把洗、圆洗标示为金,原北宋的天蓝如意枕、长方枕标示为元末。台北“故宫博物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修正自己,笔者深表敬意。书中余佩瑾的《钧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把钧瓷分为器皿型和陈设类,器皿型定为金代,陈设类定为明代。这应该是有代表性、权威性的发声,此时,对钧瓷的探究之心又幡然复归。
2004年,民间田野考古调查者蓝普生写了一篇《论辩宋代无钧瓷》,我看了几遍,论辩几乎是无懈可击,读后深受启发。
2005年,开始迷上道教养生长寿术,并生产出了“罗汉佛脂液”。故而对道教的书读了不少,关于宋徽宗和林灵素的记载和文献读得更多。道教崇尚青色,穿青衣、戴青冠,仙道骑青牛,红色是道教大忌。作为道主、宗师、道君、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的宋徽宗,能违犯教规去设官窑烧制红釉的钧瓷吗?这是我的直觉,也可作为宋代无钧的论据之一。
2005年10月,禹州钧瓷研讨会上,“宋代无钧说”作为异论在会上亮相,受到“北宋说”的抨击。在会议结束的总结发言中,专家得意地说:“……钧瓷烧造工艺不见于文献、史料是十分不正常的,亦不见于同时期的墓葬。判定钧瓷起源于北宋,主要是它的精美、典雅、含蓄、明净的艺术风格与宋代特有的时代风尚。”听后,对专家的崇拜之心一落千丈。因为钧瓷属于粗瓷类,其艺术特征多以粗犷、凝重、浑厚、大气、多彩来形容,充溢着元代蒙古人的习性,与专家所言格格不入。“钧瓷北宋说”在心中淡然置之。
2006年,中国深圳官钧瓷器学术研讨会上,参会者50人,超乎寻常地一致否定了“钧瓷北宋说”,并把钧官窑陈设瓷定为明代,连篇累牍的文章在网上出现,跟随附和者众多。我读后,觉得实证可信,开始在自己交往的范围内发声。
2008年,在一个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美国苏富比拍卖公司开始认同“官钧瓷明代说”,拍卖现场出现的钧瓷仰钟式花盆已把“明代”作为年代标示。看后,思绪万千,资本市场的接受冲破了权威、专家控制的历史时代。对于文中所提文献资料,都逐一查正原文进行了核对。这对我是一种激励。
2009年,我开始筹建郑州市柴瓷文化研究会,对柴瓷、汝瓷、钧瓷的承袭与渊源关系进行综合探究。我一头扎进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进行阅读检索,查阅了唐、宋、元、明历史、会要、会典的有用部分,还有诗词、绘画、艺文、杂说等,最后,集中精力查阅了明代《河南一统志》、清代《河南一统志》,还细读了线装本的郑州、汝州、禹州等十二县市明嘉靖后的全部地方志,对“钧官瓷陈设器明代说”又找出多个实证。
2011年元月,我与张松林合编的《新钧瓷》一书出版,在该书《钧瓷源流考证》一章中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并把蓝普生、余佩瑾的文章附录于后,但没有引起业内和社会的太多关注。
2011年,我开始构思《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一书,并历时一年多写出了初稿。
2013年年初,将第一稿送顾万发审阅,顾万发看后予以肯定,并提出建议,又给予了鼓励。两个月后拿出第二稿,送李海峰、王丰硕、霍福生、张义审阅。他们对第五、六、七章提出了修改意见。
最后定稿时,顾万发对第二、三章提出修改意见,减少了第二、三章的彩图,精简了图片的文字说明。
第三稿出来后,请孙晓岗审阅,他对500多幅照片提出了修改意见,亲自对第六章中官窑瓷进行了重拍,王大丽进行版面重组。
在共和国官窑瓷、钧花瓷、神垕炉钧概念的提出与形成过程中,先后走访了苗锡锦、教之中、阎夫立、刁文、范文典、朱五妞、王欣营、郗富安、温清立、刘志军、王金合、丁建中、王秋红、梁清扬等近百位原市、镇领导,工艺师及多家钧瓷生产厂家。
第四稿完成,将送出版社时,葛天才送来了有“钧窑天制”字样的天青圆洗,这算有了卢家的钧瓷标本,也充实了民国钧瓷的内容。
这篇后记并非一本书的完结,书中提出的观点和概念可能是讨论的开始,希望读者能找出新的实证,使明代钧官窑的真实屹立于历史长河,使钧瓷的渊源在不争不辩中传袭下去,为后代尽一份应尽的责任。
田培杰
2013.12
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