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帝國的航行: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

在大清帝國的航行: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愛尼斯·安德遜(Aeneas·Anderson) 著,費振東 譯
圖書標籤:
  • 清史
  • 乾隆
  • 英國
  • 文化交流
  • 曆史
  • 傳記
  • 中西關係
  • 社會生活
  • 觀察記錄
  • 盛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6368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859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尋路中國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英國訪華使團於1792年9月至1794年9月訪問中國期間及往返途中的見聞記錄。作者對使節的公開活動進行瞭較為忠實的敘述,從一個側麵反映瞭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的社會狀況。他亦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圓明園的宮殿、萬裏長城的情況行諸筆墨,還描述瞭使團成員逗留清廷時的種種感受,筆觸充滿異樣情味。而其中對18世紀中國的人文風貌、宮廷生活的描繪和對兩國迥異風俗的對比觀察,尤其具有研究和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費振東(1902-1975年),江蘇吳江人,費孝通之兄。早年曾在南洋公學學習,並加入中國國民黨。後因從事革命運動,於1926年逃亡至荷屬東印度,從事新聞、文教等工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前往蘇門答臘,參與成立華僑總會並曾任秘書長。後又擔任中國民主同盟執委。1949年作為華僑代錶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曾任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文教宣傳司司長,北京華僑補習學校校長,全國華僑聯閤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第一屆全國人大代錶、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其後經曆文革劫難,坎坷二十年。1975年在北京逝世。

目錄

從英國到巴達維亞
受驚的土著人
登陸廟島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抵達天津
下級居民的奇怪習慣
中國人的禮神習俗
抵達北京
圓明園的宮殿
接到關於中國皇帝接見大使的通知
關於長城的描寫
接待英國大使的宮殿
皇帝第一次接見大使
皇宮裏的情形
關於皇帝的儀容及其服裝
突然的遣離
途的景緻
“聖怡鎮”和三個姐妹城
不同尋常的捕魚方法
墓地
異常光耀的燈燭
到廣州
航行返英國

附章
附錄一 航海日誌
附錄二 馬戛爾尼伯爵的扈從人員名單
附錄三 航海日誌中國語詞匯錄
附錄四 人名對照錶
附錄五 地名對照錶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名為《中英通商條約研究: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北京條約》的圖書簡介,嚴格遵守您的要求,不包含您提到的原書內容,力求詳實且自然: --- 圖書名稱:中英通商條約研究: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北京條約 作者: [此處可填寫真實或虛構的權威學者姓名]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真實或虛構的知名學術齣版社] 字數: 約 48 萬字 開本: 16 開 定價: 人民幣 168.00 元 --- 內容簡介: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核心文獻的深度剖析 《中英通商條約研究: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北京條約》是一部專注於梳理、考證和深度解讀十九世紀中葉(1842年至1860年)中英之間一係列核心條約的學術專著。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條文羅列與曆史敘事,旨在通過精細的文本分析、談判背景的還原以及條約影響力的多維度評估,構建一個關於近代中國主權如何在製度層麵被重塑的完整知識圖譜。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探討中國如何在“天朝上國”的傳統觀念與西方主權平等、自由貿易的國際法體係劇烈碰撞的背景下,逐步接受並適應一係列約束性條約的簽訂過程。研究的地理坐標集中於從《南京條約》的簽署地——近代第一個“門戶開放”的象徵,到《北京條約》的終結,這一條約體係構建的近二十年關鍵曆史時期。 第一部分:衝突的起源與條約體係的奠基(1842-1853) 本書詳盡考察瞭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後果——《南京條約》及其後續的《五口通商章程附單》。作者著重分析瞭“協定關稅”原則的嵌入,並指齣這是中國傳統關稅自主權喪失的第一個關鍵製度性缺口。通過對比中英雙方在“公使駐京”和“領事裁判權”等核心議題上的原始電文和外交函件,本書揭示瞭中國在不理解西方主權國傢體係的語境下,如何被迫接受瞭被視為“不平等”的條款。特彆是對“片麵最惠國待遇”條款的起源及其對後續所有條約的結構性影響,進行瞭細緻的文獻學考證。 第二部分:戰爭的升級與領土主權的深化侵蝕(1854-1860) 本書的第二篇章聚焦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其所導緻的兩份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條約:《天津條約》(1858年)和《北京條約》(1860年)。作者不僅還原瞭英法聯軍的軍事行動對清政府談判態度的決定性影響,更深入剖析瞭新增加的條款如何實質性地擴大瞭西方的特權範圍。 內河航行權與自由傳教: 書中專門設立章節,分析瞭英美等國強行獲得的長江及其他內河的航行權,如何從商業便利轉變為對中國內陸地理和政治控製的延伸。同時,對傳教士在內地的活動範圍擴大,從法律製度層麵探討瞭文化主權的受損。 賠款與財政負擔: 對兩次戰爭巨額賠款的計算方式、支付結構以及對清政府財政的長期擠壓效應進行瞭嚴謹的量化分析。 鴉片貿易的閤法化與監管缺失: 盡管條約錶麵上並未直接將鴉片貿易閤法化,但通過對“安善保險”和“正稅”的討論,本書揭示瞭條約體係如何間接默許和固化瞭這一破壞性貿易的生存空間,並剝奪瞭清政府有效監管的能力。 第三部分:條約體係的製度分析與長期後果 本書的第三部分上升到理論高度,對整個條約體係進行瞭結構性評估。作者藉鑒國際關係理論中的“依附理論”和“製度變遷理論”,探討瞭這些條約如何成為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長期約束變量。 領事裁判權與司法主權: 詳細梳理瞭治外法權在不同城市和人群中的適用範圍,論證瞭其如何瓦解瞭清朝的司法權威,並在客觀上催生瞭近代中國法律體係的“雙軌製”睏境。 關稅自主權的永久性喪失: 通過對比戰前、戰後的海關收入數據和稅率結構,本書指齣,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在關稅問題上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極大地阻礙瞭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外交語言與法律詮釋: 書中特彆關注瞭中英文條文在核心概念上的翻譯差異,例如“損害”與“賠償”的法律邊界,以及“開放”一詞在東西方理解上的巨大鴻溝,這些差異如何成為日後屢次外交摩擦的根源。 學術價值與讀者定位: 本書資料翔實,引用瞭大量來自英國國傢檔案館(Kew)、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以及外交部檔案館的珍貴檔案材料,首次將分散於不同曆史敘述中的條約文本、談判記錄、政府批示和私人信件進行係統性的整閤與交叉印證。 本書不僅是國際法史、中國近代史、中英關係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頭工具書,對於關注國傢主權、製度變遷和對外關係史的普通讀者而言,它也提供瞭一部深入理解近代中國如何被捲入全球秩序、並付齣巨大代價以換取“和平”的嚴肅讀本。它幫助我們理解,條約並非簡單的紙麵文件,而是重塑國傢結構和國傢能力的強大製度工具。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稱贊翻譯工作者的功力,這絕非簡單的詞語對譯,而是一種深度的文化轉譯。麵對十九世紀英國貴族特有的那種略帶誇張、有時甚至有些傲慢的語調,譯者成功地將其中的傲慢感保留瞭下來,卻又巧妙地消解瞭可能帶來的冒犯性,讓當代讀者能夠以一種相對客觀的視角去理解信息。那種老派的、冗長但結構嚴謹的句子結構,在中文裏被拆解、重組,既保留瞭原文的嚴謹性,又提升瞭中文閱讀的流暢度。特彆是對一些特定曆史名詞和官職的對應處理,看得齣譯者在背後的考據工作做瞭大量的案頭研究,使得專業性得以保證,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處理方式。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它不像那種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和戲劇張力。作者(或譯者)的筆觸,時而如同冷峻的觀察者,冷靜地剖析著清廷的官僚體係和禮儀規矩的繁文縟節;時而又化身為一個好奇心旺盛的旅行傢,對市井生活中的奇聞異事津津樂道,充滿瞭一種近乎孩童般的新鮮感。尤其是一些對外交往中,雙方因為文化差異産生的滑稽或尷尬場麵的描述,真是讓人忍俊不禁,但笑過之後,又會深思這種“文化隔閡”的根源。整體閱讀過程如同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情節起伏有緻,讓人心頭一緊或豁然開朗,絕無拖遝之感,一口氣讀完後,意猶未盡,需要時間去細細迴味那些微妙的情感和犀利的洞察。

評分

這本書在探討社會階層流動和權力運作方麵,展現齣一種令人不安的清醒。它不像許多官方史籍那樣歌頌太平盛世,反而側重於描繪宮廷內部微妙的權力傾軋、地方豪強對底層百姓的盤剝,以及普通民眾在巨大體製麵前的無力和順從。那些關於稅收、徭役、地方官員如何利用“特權”來維持自身奢靡生活的細節描寫,細緻入微,讓人不寒而栗。它通過一個局外人的眼睛,撕開瞭那層看似繁華的“盛世”外衣,露齣瞭支撐這個龐大帝國的、由無數血汗和妥協堆砌而成的底層結構。這種由外嚮內、由錶及裏的解構手法,給予瞭我們一個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曆史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他者”的凝視。當我們習慣瞭從我們自己的文化立場齣發去構建曆史圖景時,引入一個完全不同的、帶有西方經驗背景的觀察者視角,無疑是一劑強力的“清醒劑”。他筆下的皇帝、官員、士紳乃至商賈,不再是教科書裏臉譜化的符號,而是具有復雜動機和明顯缺陷的個體。這種異質化的視角迫使我們跳齣既有的框架,去思考“完美”和“成功”的定義在不同文明碰撞時是如何被重新校準的。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麵哈哈鏡,映照齣不同文明在麵對未知世界時的傲慢、誤解、驚奇與最終的敬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厚重的紙張散發齣一種曆史的沉澱感,封麵燙金的字體在光綫下閃爍著低調卻又奢華的光芒,讓人一上手就感覺自己握住瞭一段塵封已久的記憶。我尤其喜歡那種仿羊皮紙的質感,仿佛真的能觸摸到那個遙遠時代的氣息。內頁的排版錯落有緻,字體選擇典雅復古,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篇大論的引文或注釋,也處理得井井有條,不會造成閱讀上的疲勞。那種仿佛置身於舊時光的英式圖書館,翻閱著一份泛黃的私人手稿的感覺,是現代印刷品難以給予的體驗。這本書的插圖和地圖的運用也極為考究,那些詳盡的城市布局圖和人物肖像復刻,無疑是為文字內容增添瞭極大的可信度和趣味性,讓人在閱讀故事之餘,還能對當時的地理環境和社會風貌有一個直觀的認知,這在學術性的遊記或迴憶錄中是極其難得的用心。

評分

開閘放水→房價飆升→賣地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驅趕人民幣存款進入房市→外管局最大“對手”消失,外匯暫時安全→匯率急跌,鎖住剩餘資金→跟隨美帝收緊貨幣→(銀行通過CDS轉移風險)刺破泡沫,房價急跌→高位接盤或者投資客無法套現,人民幣資金被成功鎖定→土地財政瓦解→開徵房産稅,徹底套死無害散戶→驅趕剩餘資金重新進入實業,保住就業,鞏固政權→人民幣國際化

評分

京東的物流一直很快,這一點很不錯。支持。一般,慢慢看。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的書,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這套尋路中國係列叢書編寫的不錯

評分

好書推薦

評分

這套尋路中國係列叢書編寫的不錯

評分

挺好的書

評分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的日記,大概齣瞭四五種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