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館叢稿初編

金明館叢稿初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寅恪 著
图书标签:
  • 金明馆
  • 丛稿
  • 清代文献
  • 学术
  • 史料
  • 文学
  • 笔记
  • 稿本
  • 地方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012
版次:3
商品编码:1175095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字数:27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此论文主旨在纠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内容简介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作者手定的重要论文《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支愍度学说考》《论韩愈》等二十篇,涉及中古政治、经济、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业后

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

崔浩与寇谦之

支愍度学说考

桃花源记旁证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书魏书萧衍传后

读哀江南赋

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

精彩书摘

  才学敏赡,窃取看览,见大洞真经说云:诵之万遍,则能得仙。大致讥诮,殊谓不然。以为仙道必须丹药炼形,乃可超举,岂可空积声咏,以致羽服。兼有诸道人助毁其法。或谓不宜蓄此。因一时焚荡,无复孑遗。
  宋书陆捌彭城王义康传(南史壹叁同)云:
  上(太祖》疾尝危殆,(祭酒鲁郡孔)胤秀等辄就尚书仪曹索晋咸康末立康帝旧事。及太祖疾豫,微闻之。(元嘉)十七年十月,诛大将翠绿事参军刘敬文、贼曹参军孔邵秀、主簿孔胤秀、丹阳丞孔文秀、司空从事中郎司马亮等。胤秀始以书记见任,渐预机密。文秀、邵秀,皆其兄也。司马亮,孔氏中表,并由胤秀而进。
  又宋书陆玖范晔传(南史叁叁同)略云: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纵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善。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货得罪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得免。及义康被黜,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极辞譬说,其意乃定。熙先素善天文,云:太祖必以非道晏驾,当由骨肉相残。江州应出天子。以为义康当之。有法略道人,先为义康所供养,粗被知待。又有王国寺法静尼,亦出入义康家内,皆感激旧恩,规相拯拔,并与熙先往来,使法略罢道。本姓孙,改名景玄,以为臧质宁远参军。
  ……

前言/序言


《风雨半生:家国情怀与时代印记》 这是一部关于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宏大史诗,它以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的视角,细腻地描摹了二十世纪中国剧烈变迁下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成长。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故园梦痕”聚焦于主人公童年与青年时期在故土的经历,下卷“飘零行迹”则记叙了他漂泊四方、为国贡献的漫长岁月。 上卷“故园梦痕” 故事开篇,我们被带入上世纪初一个江南水乡的宁静画面。主人公“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老秀才,家学渊源深厚。然而,时代的阴影已悄然降临。辛亥革命的枪声虽然遥远,却已在家乡的古老街巷里激起了涟漪。贫困与变革的暗流,在家族的日常琐事中若隐若现。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慈祥的目光和外公膝下的书声中度过的。老宅的青砖黛瓦,夏日午后的蝉鸣,秋日落叶的堆积,都构成了“我”最初的记忆。祖父的严谨治学,父亲对新学的向往,母亲温婉持家,这些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品格。书本是“我”最早的朋友,“四书五经”的咿呀学语,以及后来接触到的西方启蒙思想,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求知的种子。 然而,美好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战乱的阴影,社会变革的动荡,不断侵蚀着这个原本平静的世界。家族生意受挫,生计日渐艰难,离别与失去的伤痛也开始在亲友间蔓延。祖父的病逝,是“我”童年时期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的生离死别,那份悲恸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悟,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 进入青年时期,“我”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来到繁华的上海求学。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既有西式建筑的摩登,也有东方文化的底蕴。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从热血的爱国学生运动,到学术殿堂的严谨探讨,再到社会底层生活的辛酸,这一切都让“我”开始思考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未来。 这段时期,“我”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中有热衷社会改革的青年,有醉心于科学救国的学者,也有满腔报国热情的爱国人士。他们一起讨论国家前途,一起为民族命运呐喊。同时,“我”也经历了初恋的青涩与心动,体验了青春的迷茫与憧憬。然而,爱情的萌芽,如同那个时代的许多美好事物一样,终究难以逃脱现实的残酷。一时的冲动,一份对国家深沉的爱,让“我”选择了更为艰难的道路。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整个国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我”深知,个人的学问与理想,都必须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才能实现。“故园梦痕”的篇章,也在此刻划上了沉重的句点。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温馨的港湾,都化作了遥远的记忆,激励着“我”奔赴前线,为抗击侵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卷“飘零行迹” 抗战胜利的曙光尚未完全普照大地,内战的阴霾又迅速笼罩而来。为了避开政治漩涡,也为了能够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我”不得不踏上了漫长的飘零之路。 第一站是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城,这里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但却有着一群默默无闻的学者,他们克服万难,坚持教学与科研。在这里,“我”重新找回了平静的心境,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然而,频繁的迁徙,与家人的分离,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痛。每一次的出发,都带着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 随后,“我”又辗转去了沿海的一个大城市。这座城市在战火的洗礼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这里,“我”遇到了新一批的同仁,他们同样怀揣着对科学的热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积累科技力量。期间,“我”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全身心投入到某项重要的科研项目中。这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虽然离不开集体的智慧,但也凝聚了“我”多年的心血与努力。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政治气候的变化,让曾经的学术成果,在新的环境下,充满了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不得不再次做出选择。这一次,是怀揣着更深沉的期望,踏上了前往海外的旅程。 在异国他乡,“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也经历了孤独与思乡之苦。但“我”从未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也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我”的学术视野因此变得更加开阔,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每一次看到自己国家的进步消息,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每一次听到家乡的风土人情,都会潸然泪下。 几十年的漂泊,从江南水乡的故园,到西南边陲的小城,再到沿海繁华的都市,最终漂洋过海。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见证了国家的屈辱与抗争,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我”的一生,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是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真实写照。 “我”的“飘零行迹”,并非出于个人的选择,而是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个人前进。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够安心研究、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平台。即使身处异乡,也始终心系祖国。那份浓烈的家国情怀,从未因时空的阻隔而淡漠,反而随着岁月而愈加深沉。 本书的叙述,并非仅仅停留在个人经历的层面,更深入地挖掘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精神追求与时代责任。主人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牺牲,都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深刻注解。书中穿插着对当时社会风貌、文化思潮、政治事件的细致描绘,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风雨半生:家国情怀与时代印记》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厚重感的作品。它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坚守初心,如何以知识为武器,为民族的复兴贡献毕生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情回眸,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生命价值与家国情怀的永恒讴歌。 这部作品,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历史的深思,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关系的感悟,以及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先辈们的敬意。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责任,永远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强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金明館叢稿初編》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纯粹阅读体验。作者的文笔自然流畅,不带一丝斧凿痕迹,读起来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他似乎并不急于表达什么,而是任由思绪在字里行间自由流淌。书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尤其令人赞叹。那些山川河流、花鸟虫鱼,在他的笔下仿佛都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关于暮春时节景色的描写,寥寥几笔,便勾勒出那种既有生机盎然又不失淡淡忧伤的独特韵味。这种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此外,作者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细腻描摹,也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些淡淡的相遇,默默的关怀,都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总而言之,这本书像一股清泉,涤荡了我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

第一次接触《金明館叢稿初編》,就被它朴实无华的文字风格所吸引。作者的叙述非常接地气,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最寻常的语言,讲述最真实的故事。我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与他一同经历人生的点滴。书中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更是入木三分。他没有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也没有回避人性的复杂,而是以一种客观而略带悲悯的视角,呈现了时代的真实面貌。尤其是在描写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困境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同情和理解,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人间的疾苦与不易。然而,即便是在描绘艰辛,他的文字中也总是透着一股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种现实主义的笔触,在当下的文坛中显得尤为可贵。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金明館叢稿初編》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却充满了文学的魅力。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他的表达却丝毫不显得晦涩。他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并且在论述中穿插着生动的典故和鲜活的例子,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且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让我对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产生了质疑。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展现深厚学养的同时,并没有失掉人文的温度。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文化现象的解读,都充满了人性的关怀。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更拓展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评分

初读《金明館叢稿初編》,我被其深邃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所吸引。作者并非局限于个人感怀,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对时代变迁、人情世故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笔下的论述,或温婉而有力,或犀利而不失温度,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思索,作者提出的观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实的启示意义。他善于从细微之处洞察大势,从平凡事物中挖掘深刻的道理。例如,在论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时,他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辩证地分析了其中的得失,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书中的文字,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每一个词语都恰如其分,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这是一种不浮夸、不矫情的写作风格,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读罢全书,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对许多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翻开《金明館叢稿初編》,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作者一同漫步于书斋,感受着文字的温度。初编的篇幅不算厚重,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情感。作者以一种极为沉静内敛的笔触,描绘了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书中对故乡风物的描写,尤其是对那些已被时光侵蚀的旧时景致的追忆,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老屋檐下的低语。他对寻常百姓生活细节的捕捉,更是独具匠心,那些朴实无华的言语,那些微不足道却充满生活智慧的片段,都如同散落的珍珠,在不经意间闪烁出耀眼的光芒。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关于孩童游戏的描绘,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仿佛能听到孩子们的笑闹声在耳边回响。作者并非在简单记录,而是在用他的心去感知,去体味,并将这份感知以最真挚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静静地诉说着往事,分享着智慧,温暖着读者的心灵。

评分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评分

一个人觉得你有一起交通事故死亡和

评分

大师们裹挟着细碎的文字,穿越时空,抚慰你我,在人生的星辰大海上,引领我们前行。

评分

陈寅恪先生的经典之作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非常好,读先生的书,希望能得到一些启发~~

评分

感觉还不错,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评分

哈哈时候,哈哈哈哈哈哈估计哈哈哈时候哈哈哈哈?

评分

京东购书的体验真的很好,服务,速度,以及书的保护都很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