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俗语图说续集

上海俗语图说续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仲贤 著,钱乃荣,黄晓彦 编,许晓霞 绘
图书标签:
  • 上海话
  • 方言
  • 俗语
  • 民俗
  • 文化
  • 上海
  • 图说
  • 语言
  • 地域文化
  • 老上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17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10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上海话俗语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3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一条俗语,一段故事,一幅漫画”的形式,全面展现了昔日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

内容简介

  汪仲贤、许晓霞在《上海俗语图说》之后,几乎很少人知道其还撰有“续集”,我们通过悉心挖掘并首次整理出版。“续集”刊发连载于《社会日报》,共328期,计125篇上海话俗语文章。“续集”秉持原有特色,依然采用“一条俗语,一段故事,一幅漫画”的形式,篇中俗语具生动故事情节,有的有典故可寻;漫画夸张形象地展示俗语内涵。内容生动有趣,雅俗共赏,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
  此次整理出版,完全按照当时文章刊发顺序编排,除对明显错字做了更正外,尽最大限度地再现文章的原来的语言文法及时代历史风貌,不仅有助于真实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字的变迁,而且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的研究兼具一定的文史价值。同时新版增加了上海话俗语篇目索引,更加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此为“上海话俗语系列”之一,该系列共包括五部作品:《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洋泾浜图说》《上海话俗语新编》《海派俗语图解》。

作者简介

  钱乃荣,上海人,1945年出生。著名语言学家,沪语研究专家,从事汉语语言学、方言学和海派文化研究。上海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语言学会副会长等。现任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成果载于中国语言学会编写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专著有《当代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现代汉语研究论稿》《上海方言》《上海话大词典》《西方传教士上海方言著作研究》等,开发制成“上海话输入法”。

  黄晓彦,上海大学出版社编辑,策划编辑出版了《自学上海话》《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小学生学说上海话》《上海话童谣》以及“上海话俗语系列”等十多部“上海方言”题材图书。编撰有《上海旅游经典》《The Easy Guide to Enjoying Shanghai》等。

  汪仲贤(1888—1937),近代上海俗语研究大家,出版有《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汪仲贤原名汪效曾,又名优游,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作家。早年在上海民立中学读书,后求学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弃海军而演文明戏。1905年起先后组织业余新剧团体文友会、开明演剧会等,饰角登台,清末民初活跃在上海剧坛。辛亥革命时期参加职业新剧团体。1910年底,参加由任天知发起,聚集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进化团”,演出所谓“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五四”时期与茅盾等组织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并出版《戏剧》月刊,还积极从事新型小报的编辑和撰述。有影响的作品如《我的俳优生活》《倒灶室笔谈》《恼人春色》等。

目录




前言/序言

  上海话又称沪语,是吴语的代表方言,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回音、文化血脉、时代记忆。上海话是最早接受了近现代世界文明洗礼的,又汇聚了江南文化风俗的大方言,尤其在民间活跃的思维中不断创造出的大量极具海派特色的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的上海话俗语,对社会生活有极大的概括力,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次我们从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出版的小报中,囊括了当年以连载形式发表标于“上海俗语”总纲下的诠释文字,这些被当年小报上文人称作“上海俗语”的语词,是广博多彩的上海话俗语中的一小部分,反映的是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方言、社会的一角面貌。
  1932年由汪仲贤撰文、许晓霞绘图的《上海俗语图说》最早在上海小报上连载,首开把上海话的一些坊间俚言俗语以“俗语图说”连载的形式。这些俗语和漫画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人生百态之一部分,可谓上海“浮世绘”之一角风景。之后效颦者颇多,各种小报上洋场作家不断对上海话的一些俗语进行演绎诠释。
  这些“上海俗语”总纲下的诠释文字,其中连载比较完整的作品有十部:《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汪仲贤文、许晓霞图),《洋泾浜图说》(李阿毛文、董天野图),《上海新俗语图说》(尉迟梦文、陈青如图),《上海闲话新篇》(姜太公文),《新语林》(浅草文),《海派俗语图解》(萧萧文、江郎图),《舞场俗语图解》(亚凯文、徐润图),《舞场术语图解》(尤金文、佩卿图),《骂人辞典》(之明文)。
  这些作品合计约190万字,共有1150多篇上海话俗语文章,插图800多幅,内容大多秉持“俗语图说”的形式,文图俱佳。根据上述作品的具体情况,现整理出版取名为《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洋泾浜图说》《上海话俗语新编》《海派俗语图解》五部作品,其中前三部独立成编,后两部为作品汇编。
  这次整理出版这些上海话俗语,本着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原来作品的历史面貌。主要特色如下:
  一是全面交代了各部作品的来源,做到有典可查,便于后来者深入研究,同时对于作者也尽可能加以介绍。
  二是对早年出版过的作品进行比对考证,如1935年版的《上海俗语图说》,其中两篇文章不是汪仲贤撰文,重新整理出版时进行了说明以防“以讹传讹”;对文章发表时的变化过程也进行了说明,以有助于全面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发表真相。
  三是完全按照文章当时刊发顺序编排,真实再现作品历史风貌及作者创作心路历程。对于个别篇目只有标题而没有正文的或序号跳跃的均加以注明。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版的《上海俗语图说》一书,文中涉及前面交代的内容会以“见第×篇”表述,因未按刊发顺序编排,无法找到相关内容。本次重新整理出版,完全按照刊发顺序编排,再现历史真貌。
  四是除对明显错字做了更正外,语言风格、用字、标点符号等都一并按旧。对一些看不清楚的字,用“囗”符号标注。对于现今在普通话用字中作为异体字取消,但在上海方言中含义或用法不同的字,仍以原字面貌出现,如“睏、搨、捱”等字。有的字是当年的通用写法,也一应如旧,如“帐目、服贴、陪笑、搁楼、如雷灌耳”。有的词条在原文中有不同写法,均不作改动,如“小瘪三”“小毕三”,“出风头”“出锋头”,“吃牌头”“吃排头”,“搅七廿三”“搅七拈三”。如此则有助于了解当时的语言文字变迁,且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研究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五是把竖排繁体字改为横排简体字,书前加了目录,还配以上海话俗语篇目笔画索引方便查找,使得新版不仅具有一定的文献历史价值,更适合社会广大读者阅读。
  这次整理出版的“上海话俗语系列”中的文章,原载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了当年上海小报文笔流畅活泼的语言风格,且反映了上海下层社会的种种文化和生活面貌,在解说中不时流露出对社会中的丑恶现象的不满,所暴露的事实对我们了解分析当年社会面貌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但也有作者在有些诠释中较多涉及社会的阴暗面,有些词语不免粗俗。这些缺陷,相信读者自能鉴别。还要说明的是,作者在诠释上海话俗语中,带有故事性,故对有的词语的介绍不一定是此词语的出典来历,使用的上海方言用字也未必都准确。
  钱乃荣 黄晓彦
  2015年7月22日


《上海俚语图说续集》—— 穿越时光的语言印记 在繁华如织的上海滩,流淌着数不尽的方言词汇,它们如同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城市的肌理之中,诉说着古老的韵味与鲜活的生命力。继《上海俚语图说》的精彩呈现,我们荣幸地推出《上海俚语图说续集》。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延续前作,而是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对上海方言进行一次深入的挖掘与生动的解读,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长河,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语言魅力。 《上海俚语图说续集》的诞生,源于对上海方言深厚文化底蕴的敬畏,以及对现代都市生活中方言活力延续的关注。上海方言,作为吴语的重要分支,其形成与发展,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文化融合息息相关。从早期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到近代开埠后的海纳百川,再到如今国际大都会的日新月异,上海方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展现出其独特的包容性与创造力。 这本书的编写团队,秉承着严谨而富有人文关怀的理念,深入上海的街头巷尾,拜访语言学专家、资深上海居民,收集整理了大量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上海俚语。我们力求捕捉方言中最具烟火气、最富人情味的那些表达,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俚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背景。 内容精粹,图文并茂 《上海俚语图说续集》在内容上,力求全面而深入,涵盖了上海俚语的方方面面: 生活场景中的俚语: 书中收录了大量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俚语,例如关于饮食、起居、交通、购物、邻里交往等。比如,“做做样子”(指做事情不认真,只是表面功夫),“拆烂污”(指不讲规矩,胡来,或者指处理棘手的事情),“关拉”(指结束,停止),“勿嗲”(指不怎么样,一般般)等等。这些俚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上海人的生活习俗,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智慧。 人情世故中的俚语: 上海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和人情世故。书中会解析诸如“吃力不讨好”(指付出很多,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搭台子”(指创造条件,为他人提供机会),“阿要脸”(指不知羞耻),“讲勿清”(指说不清楚,难以表述)等俚语。它们折射出上海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心态,以及对诚信、道义的重视。 性格特征中的俚语: 上海人特有的性格,也通过俚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拧”(指有主见,固执,不易改变),“作”(指装腔作势,无事生非),“小赤佬”(带有贬义,指小气鬼、势利眼,有时也用于朋友间的戏谑),“洋泾浜”(原指上海一条小河,后引申为指夹杂外语的、不地道的上海话,现在更多用于形容做事不地道、不规矩)等等。这些俚语,或褒或贬,都精准地刻画了上海人的形象。 历史变迁与时代印记: 上海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其方言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沉淀与融合。书中将选取一些带有时代印记的俚语,例如与近代上海租界文化、商业发展、社会变革相关的词汇。通过这些俚语,读者可以窥见上海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以及语言如何承载和反映这些变化。 成语典故与俗语引申: 部分上海俚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古代成语典故的演变,或是对传统俗语的创新演绎。本书将对这些俚语的来源进行考证,解读其文化渊源,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表达的深层含义。 图说特色,直观易懂 《上海俚语图说续集》的核心特色在于其“图说”的形式。我们深知,语言的学习和理解,离不开具体的场景和生动的形象。因此,我们邀请了上海本土的优秀插画师,为每一条俚语创作了富有意境的插画。这些插画,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更是对俚语内涵的视觉化解读。 情景再现: 通过生动有趣的插画,我们将俚语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场景、人物关系等具体呈现出来。例如,描述“白相”(玩乐、游玩)的插画,可能会是一幅描绘了老上海街头热闹景象的画面;而描绘“敲竹杠”(指敲诈勒索)的插画,则会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互动。 形象化表达: 有些抽象的俚语,通过插画的具象化处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形容一个人“拎不清”(指事情办不好,或者指人糊涂,分不清是非)的插画,可能会是一只笨拙的手,试图抓住一团乱麻。 文化符号: 插画中还会融入上海特有的文化符号,如石库门建筑、老式自行车、旗袍、弄堂里的晾衣竹竿等,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年代感和地域特色,也进一步强化了俚语的上海属性。 语言的温度,情感的连接 《上海俚语图说续集》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情感的书。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俚语,唤起读者心中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情感。 乡愁的回响: 对于许多离开上海的上海人来说,这些俚语是连接故乡的纽带,是童年回忆的载体。阅读本书,或许能勾起他们对过往时光的怀念,重温那份熟悉而亲切的乡音。 文化认同的构建: 对于非上海籍的读者,本书则提供了一个了解上海、融入上海的窗口。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俚语,他们能更深刻地体会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特质,从而建立更强的文化认同感。 代际沟通的桥梁: 在家庭中,俚语有时会成为不同代际之间沟通的障碍。本书的解读,可以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长辈的表达,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幽默与智慧的传承: 上海俚语中常常蕴含着独特的幽默感和生活智慧。书中对这些俚语的解读,不仅传递了语言本身的信息,也传递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生活的态度。 精益求精,力求权威 为了保证本书的学术性和准确性,《上海俚语图说续集》的编写过程,得到了多位上海语言学专家和资深研究者的指导与审阅。我们对每一条俚语的释义、用法、来源都进行了反复考证,力求做到严谨、准确、权威。 释义精准: 每一条俚语的释义都力求贴切,并提供多种可能的使用语境。 例句鲜活: 书中为每条俚语都配上了生动鲜活的例句,帮助读者理解其在实际对话中的运用。 来源考证: 对于部分俚语,我们还进行了深入的来源考证,追溯其文化演变脉络。 传承与发展,生生不息 《上海俚语图说续集》的出版,是对上海方言文化的一次致敬,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一次展望。我们相信,上海俚语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地传承与创新。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能够唤醒更多人对上海方言的关注,让这份宝贵的语言财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这是一本为上海人写的书,也是一本为喜爱上海的人写的书。无论您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对上海充满好奇的异乡客,亦或是对语言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相信您都能在这本《上海俚语图说续集》中,找到属于您的那份惊喜与收获。 请随我们一同翻开这扇窗,聆听来自上海滩最原汁原味的声音,感受那份穿越古今的语言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上海的韵味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弄堂里飘出的烟火气和吴侬软语的交织。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通常对这种带有地域文化色彩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尤其是涉及到“俗语”这种扎根于民间生活和历史沉淀的语言现象。我个人对语言学的研究一直颇感兴趣,但这本的切入点似乎更偏向于生活化和趣味性的解读,而非纯粹的学术考据,这点非常合我胃口。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用语,用图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的。毕竟,口头语言的精髓往往藏在那些约定俗成的动作和表情里,文字记录往往难以捕捉其神韵。期待它能成为一本既能让人会心一笑,又能引发对上海这座城市文化脉络深层思考的佳作。从目录来看,内容似乎涵盖了方方面面,从市井百态到人情冷暖,都蕴含在那些老法头嘴里常挂着的“格言”之中,非常期待翻开它,进行一场寻根溯源的文化之旅。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主要是冲着它“续集”的名头去的,因为之前那本我已经反复翻阅过好几遍,很多地方的注解和配图至今仍在我脑海里留有深刻印象。好的续作往往比前作更具深度和广度,它需要在保持原有风格精髓的基础上,挖掘出更多前作未能触及的领域,或者对已有的题材进行更细致入微的剖析。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已经逐渐消亡的俚语和表达方式,这些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如果这本书能像我预期的那样,不仅停留在简单的“这句话什么意思”的层面,而是能深入探讨这些俗语背后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处事哲学乃至幽默感,那它就超越了一本简单的“俗语词典”的范畴,而成为了一部微观的社会风俗史。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足够的语境和故事背景,让现代读者能够真正“听懂”并“体会”到当年上海人使用这些话时的那种情绪和语气,这需要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视觉化学习材料的人,对于任何涉及“图说”概念的书籍,我的关注点都会自然地转移到插画和版式的设计上。对于上海俗语这种内容,抽象的文字解释远不如一幅恰到好处的漫画或写实插画来得直观和深刻。好的插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词义,更能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代场景之中。我希望能看到,那些插画师是否抓住了上海特有的“腔调”——那种介于精致与市井之间、带着一丝海派的洒脱与精明。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关于人际交往、商业往来或者邻里关系的俗语,它们在图画中会呈现出怎样一幅生动的众生相。如果图画的风格能够保持连贯性,同时又在细节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那么这本续集在视觉体验上无疑是成功的。否则,如果插图仅仅是简单的配图说明,而缺乏艺术性和时代感,那这本书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沦为一本平庸的解说手册。

评分

购买此类书籍,往往还隐含着一种对“传承”的期待。随着新一代上海本地人对外语的日益熟练,以及普通话的普及,那些老一辈人使用的俗语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我希望这本续集不仅仅是记录,更重要的是激发社会对母语和地方文化的关注。它需要有一定的力度去“唤醒”那些沉睡的记忆,让大家意识到这些语言片段的价值。如果这本书能在内容编排上有所创新,比如尝试将一些看似无关的俗语进行主题式的串联,探讨它们背后的同一社会现象,那将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洞察力。总而言之,我期待它是一部严肃认真的文化梳理工作,但又必须以一种极其活泼、亲切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的目标是让读者在合上书页之后,不仅能记住几个新的“洋泾浜”表达,更能对上海那段独特的历史留下更立体、更温暖的印象。

评分

从我自身的阅读习惯来看,一本好的文化普及读物,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它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它不应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仿佛在啃一本生涩的教材。上海话作为一种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方言,其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音韵的生动和表达的诙谐。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能够充满活力和灵气,避免使用过多晦涩的学术术语来解释本应轻松愉快的俗语。理想的状态是,每一条俗语的介绍,都能像听一位健谈的老上海人娓娓道来,夹杂着几句地道的上海话(即便需要注释),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节奏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穿插一些与这些俗语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或者本地人的趣闻轶事,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会指数级提升,甚至可以作为送给外地朋友了解上海文化的一份绝佳礼物,它将是一本让人愿意一读再读的“闲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