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改性实用技术

塑料改性实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贵亮 编
图书标签:
  • 塑料改性
  • 聚合物材料
  • 塑料加工
  • 材料科学
  • 工程塑料
  • 改性技术
  • 塑料应用
  • 高分子材料
  • 塑料配方
  • 工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9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278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塑料改性研究、产品设计、制品加工、销售、管理和教学人员,塑料改性成型加工技术工人
《塑料改性实用技术》一书全书内容详实可靠,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数据资料实用性强,很多内容是塑料改性生产技术及科学管理知识的经验总结,可作为塑料改性研究、产品设计、制品加工、销售、管理和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也是塑料改性成型加工技术工人和初学者良好的教材。

内容简介

《塑料改性实用技术》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塑料材料的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共混改性、阻燃改性、抗静电和导电改性、防老化改性及化学改性等内容。对每一种改性方法从简易原理、原辅材料、配方设计、加工工艺、影响因素和应用技术等方面都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附有大量的应用配方实例,展示了近年来塑料改性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

目录

前言
第1章概述1
1.1塑料改性的目的1
1.2塑料改性在塑料工业中的重要地位2
1.3塑料改性方法3
1.4塑料改性技术的应用8
1.5塑料改性技术急需突破的几个问题10
1.6我国改性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12
第2章塑料填充改性技术15
2.1常用填料的种类15
2.1.1无机填料15
2.1.2有机填料19
2.1.3金属填料20
2.1.4纳米填料20
2.2填充改性的作用机理20
2.2.1表面形态理论21
2.2.2表面官能团理论21
2.2.3表面能理论21
2.3填料的表面处理22
2.3.1填料表面处理的作用机理22
2.3.2填料表面处理应遵循的原则22
2.3.3填料表面处理方法23
2.3.4表面处理剂26
2.4填料的改性效果32
2.4.1塑料填充改性的经济效果33
2.4.2填充塑料的物理性能34
2.4.3填充塑料的力学性能36
2.4.4填充塑料的化学性能38
2.4.5填充塑料的成型加工性能39
2.5影响填充改性的因素41
2.5.1填料的形状41
2.5.2填料的粒径41
2.5.3填料的表面结构42
2.5.4填料的堆砌分布44
2.5.5润滑剂的合理使用44
2.5.6工艺条件及设备44
2.6塑料填充改性配方设计44
2.6.1塑料填充改性配方设计要点44
2.6.2塑料填充改性配方设计实例47
2.7填充改性塑料的制造方法63
2.7.1塑料粉、粒料配混过程64
2.7.2造粒方法64
第3章塑料增强改性技术68
3.1塑料增强改性的目的及类型68
3.1.1塑料增强改性的目的68
3.1.2增强改性塑料的类型69
3.2增强改性塑料的基本单元和特点69
3.2.1增强改性塑料的基本单元69
3.2.2增强改性塑料的特点70
3.3增强材料72
3.3.1玻璃纤维及其制品73
3.3.2碳纤维77
3.3.3石棉纤维79
3.3.4硼纤维79
3.3.5有机聚合物纤维80
3.3.6碳纳米管84
3.3.7晶须84
3.3.8金属纤维85
3.3.9陶瓷纤维85
3.3.10混杂纤维85
3.3.11复合增强材料85
3.4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87
3.4.1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87
3.4.2碳纤维的表面处理92
3.4.3有机纤维的表面处理98
3.5纤维增强塑料的界面104
3.5.1聚合物�蚕宋�界面的形成104
3.5.2界面粘接理论104
3.5.3界面效应及界面相互作用106
3.6塑料增强改性配方设计107
3.6.1塑料增强改性配方设计原则108
3.6.2塑料增强改性配方设计实例111
3.7增强改性塑料的制造方法127
3.7.1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制造方法127
3.7.2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的制造方法139
3.8影响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性能的因素150
3.8.1树脂因素151
3.8.2玻璃纤维因素151
3.8.3树脂与玻璃纤维的界面状态153
3.8.4生产工艺和设备153
第4章塑料共混改性技术157
4.1塑料共混理论和改性技术157
4.1.1塑料共混的概念和共混物的类型157
4.1.2共混改性的目的和方法158
4.1.3共混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161
4.1.4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发展历程161
4.2共混体系的相容性162
4.2.1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基本特点162
4.2.2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原则165
4.2.3影响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因素166
4.2.4提高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170
4.2.5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预测和表征方法179
4.3共混物的形态结构182
4.3.1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182
4.3.2共混物的界面层185
4.3.3影响共混体系形态结构的因素187
4.3.4共混聚合物形态结构的测定方法189
4.4塑料共混改性的配方设计191
4.4.1塑料共混改性配方设计原则191
4.4.2常用塑料共混改性配方实例193
第5章塑料阻燃改性技术207
5.1塑料的燃烧207
5.1.1塑料的燃烧过程和燃烧反应207
5.1.2影响塑料燃烧的因素209
5.1.3塑料燃烧的发烟性212
5.1.4塑料燃烧的释毒性214
5.2塑料的阻燃技术215
5.2.1塑料阻燃性的衡量指标215
5.2.2阻燃剂及其分类216
5.2.3阻燃剂的阻燃效应217
5.2.4阻燃剂的阻燃机理218
5.2.5各类阻燃剂的阻燃特性和应用220
5.3塑料的抑烟技术239
5.3.1抑烟剂及其分类239
5.3.2PVC的抑烟240
5.3.3苯乙烯系塑料的抑烟246
5.3.4不饱和聚酯的抑烟247
5.3.5聚氨酯泡沫塑料的抑烟247
5.4塑料阻燃改性配方设计248
5.4.1塑料阻燃改性配方设计原则248
5.4.2塑料阻燃改性配方设计实例251
第6章塑料抗静电和导电改性技术274
6.1静电的产生、危害及抗静电方法274
6.1.1静电的产生274
6.1.2静电的危害275
6.1.3抗静电方法275
6.2抗静电剂276
6.2.1抗静电剂的分类及其特性276
6.2.2抗静电剂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机理282
6.2.3影响抗静电性能的因素283
6.3导电填料286
6.3.1碳类填料286
6.3.2金属类添加物289
6.4导电性聚合物291
6.4.1聚乙炔291
6.4.2聚对苯撑乙炔292
6.4.3聚对苯撑292
6.4.4聚苯胺292
6.4.5聚噻吩293
6.4.6聚吡咯293
6.4.7聚苯硫醚294
6.5塑料抗静电和导电改性配方设计294
6.5.1塑料抗静电和导电改性配方设计要点294
6.5.2塑料抗静电和导电改性配方实例295
第7章塑料防老化改性技术311
7.1塑料的老化与防治措施311
7.1.1高分子材料老化的特征311
7.1.2影响高分子材料发生老化的因素312
7.1.3塑料的防老化措施315
7.2防老化助剂316
7.2.1抗氧剂316
7.2.2光稳定剂322
7.2.3其他防老化助剂329
7.3塑料防老化配方设计330
7.3.1塑料防老化配方设计原则330
7.3.2塑料防老化配方设计实例336
第8章塑料化学改性技术345
8.1接枝共聚改性345
8.1.1基本原理345
8.1.2接枝共聚方法346
8.1.3接枝共聚物的性能和应用350
8.1.4接枝共聚改性工艺与配方实例350
8.2嵌段共聚改性354
8.2.1基本原理354
8.2.2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355
8.2.3嵌段共聚物的性能与应用357
8.2.4嵌段共聚物的应用实例359
8.3塑料交联改性359
8.3.1塑料辐射交联改性359
8.3.2塑料过氧化物交联改性362
8.3.3塑料硅烷交联改性364
8.3.4塑料其他交联改性369
8.3.5塑料交联改性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370
8.3.6塑料交联改性工艺与配方实例372
8.4互穿聚合物网络376
8.4.1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种类377
8.4.2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379
8.4.3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结构与性能381
8.4.4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383
参考文献387

前言/序言

塑料改性是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一个塑料产业领域,改性塑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原料树脂的生产到多种规格及品种的改性塑料母料的生产,几乎所有塑料的性能都可以通过改性方法得到改善,如塑料的力学性能、化学性能、阻燃性能、电磁性能、防老化性能等。而塑料改性技术更是几乎深入到所有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与成型加工过程中,为了降低塑料制品的成本,改善性能,提高功能,都离不开塑料改性技术。因此,可以说塑料改性技术是塑料工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新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点和动力源。
为了推广并宣传近年来塑料改性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在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研究经验与体会,组织编写了《塑料改性实用技术》一书。全书共分8章,系统地介绍了塑料材料的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共混改性、阻燃改性、抗静电和导电改性、防老化改性及化学改性等内容。对每一种改性方法都从简易原理、原辅材料、配方设计、加工工艺、影响因素和应用技术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着重于塑料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技术,并附有大量的应用配方实例,展示了近年来塑料改性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内容翔实可靠,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数据资料实用性强,很多内容都是塑料改性生产技术及科学管理知识的经验总结,可作为塑料改性研究、产品设计、制品加工、销售、管理和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也是塑料改性成型加工技术工人和初学者良好的教材。
本书内容参阅了部分近年发表在国内外主要期刊的研究论文和技术资料,同时还参阅了本行业许多资深专家的专著,在此向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塑料加工的奥秘:从原料到成品的精进之道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材料的改良,而是为您揭示整个塑料加工领域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与精妙工艺。我们将带领您踏上一段探索之旅,从最基础的原料特性解析,到纷繁复杂的成型技术,再到最终的质量控制与创新应用,层层剥茧,让您对塑料这一现代工业的基石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第一篇:塑料世界的基石——原料的本质与选择 在深入加工之前,理解我们手中的“泥土”至关重要。本篇将详细剖析各类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本结构、分子链特性,以及由此衍生的物理机械性能,例如强度、韧性、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等。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阻燃剂、填充剂、润滑剂等)的作用机制,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塑料的宏观表现。您将学会如何根据目标产品的性能要求,精准地选择最适宜的原料,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和性能瓶颈。我们将探讨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为何某种分子结构赋予了材料独特的优势,为何某种添加剂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二篇:塑形之艺——多样化的加工成型技术 原料的特性决定了加工的方式。本篇将系统性地介绍目前工业界主流的塑料成型工艺。 注塑成型:我们将深入剖析注塑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熔体温度、注射压力、保压时间、模具温度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产品的尺寸精度、表面光洁度和内部应力。您将了解不同类型的注塑机(如柱塞式、螺杆式)及其适用范围,以及模具设计中的核心要素,包括浇口、流道、排气、冷却系统等。本书将揭示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模具结构,解决缩痕、翘曲、飞边、溶接痕等常见成型缺陷。 挤出成型:从单螺杆到双螺杆,从管材、型材到薄膜、片材,挤出技术应用广泛。我们将详细介绍挤出机的组成部分(喂料段、塑化段、均化段、过滤段、模头等)及其功能,以及螺杆构型的设计对物料剪切、混合和排气效果的影响。您将掌握如何通过控制挤出温度、转速、模具设计等,获得尺寸稳定、性能优异的挤出产品。 吹塑成型:无论是中空容器还是吹膜,吹塑技术都不可或缺。本篇将区分吹塑的类型(如挤出吹塑、注射吹塑、拉伸吹塑),深入讲解吹胀比、吹胀压力、模具冷却速度等对产品壁厚均匀性、拉伸性能的影响。您将了解如何通过优化吹塑工艺,实现高效、高质量的吹塑产品生产。 压塑与传递模塑:这些工艺适用于热固性塑料的成型。我们将阐述其工作原理,以及温度、压力、固化时间等关键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其他先进成型技术:除了传统工艺,我们还将触及如旋转成型、发泡成型、滚塑、3D打印(增材制造)等新兴或特种成型技术,展望它们在未来塑料制品生产中的潜力。 第三篇:品质的保障——检测、分析与后处理 从生产线上走下来的产品并非终点,而是品质检验和进一步完善的起点。 物理性能检测:本书将介绍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硬度、伸长率、热变形温度、熔点等基本物理性能的测试方法与标准,帮助您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 化学与热分析:我们将探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技术,如何用于识别材料成分、评估热稳定性、检测污染物等。 表面与形貌观察: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工具如何帮助我们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缺陷形貌,从而深入分析失效机理。 后处理技术:退火、时效、表面处理(如电镀、喷涂、印刷)等后处理工序,如何进一步提升塑料制品的性能、美观度及功能性,都将在本篇中得到详尽阐述。 第四篇:创新与应用——面向未来的塑料解决方案 塑料的魅力在于其无限的适应性与创造性。本篇将放眼广阔的应用领域,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性能与特种塑料的应用: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高性能塑料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将剖析这些领域对材料提出的特殊要求,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生物降解塑料、可回收塑料、以及提高材料可回收性的设计理念,是当前塑料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探讨相关技术与发展方向。 智能与功能化塑料:导电塑料、导热塑料、自修复塑料、形状记忆塑料等,正引领着塑料材料向功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本书旨在成为您理解和掌握塑料加工技术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从业者,都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知识和实用的经验,在塑料的世界里游刃有余,探索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塑料模具设计工程师,虽然我的主要工作是设计模具,但对于塑料材料本身的性能特点和改性技术,我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了解材料的改性,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材料特性的模具。在阅读《塑料改性实用技术》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很多内容都与我的工作息息相关。比如,书中在讲解“增强改性”时,详细介绍了各种增强纤维(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的类型、规格、以及它们在塑料中的分散和取向对最终力学性能的影响。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有些客户会指定使用玻璃纤维增强的尼龙,以及在设计模具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比如如何保证纤维的均匀分布,避免短纤在模腔内堆积。此外,书中关于“填充改性”的章节,也让我对各种无机填料(如滑石粉、碳酸钙)的粒径、表面处理等对塑料流动性、收缩率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都是影响模具设计精度的重要因素。我还关注了书中关于“热稳定改性”的内容,了解了各种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这对于我在设计需要承受高温环境的产品的模具时,能更好地评估材料的耐温性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从材料的角度,更全面地理解塑料制品的性能,并将其反馈到我的模具设计工作中。

评分

我是一名在塑料制品生产线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技工,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凭经验和老师傅的传授来操作,对于其中的科学原理,尤其是关于塑料改性的深层机理,了解得并不透彻。这次拿到《塑料改性实用技术》这本书,我把它带回家,晚上仔仔细细地看。这本书并没有像一些教材那样,上来就讲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公式,而是从非常实际的应用场景出发,比如讲解如何通过添加不同的填料来改善塑料的尺寸稳定性和硬度,或者如何通过引入橡胶颗粒来提高聚合物的冲击韧性。书中的图表非常多,而且清晰易懂,很多地方都配有实物照片,这对于我们这些动手能力比动脑能力更强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相容性”和“界面”的讨论,这解释了很多我们以前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时候加了改性剂,效果却不如预期,甚至出现分层、脱落的情况。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些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了,让我们明白,塑料改性不仅仅是把东西加进去那么简单,它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反应等很多方面的知识。我还在看关于“成核剂”的部分,这对于控制聚合物的结晶行为,从而影响最终的力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能够直接指导我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增塑剂来提高PVC的柔韧性,或者如何优化加工工艺来确保改性效果的稳定。

评分

我是一名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行业的从业者,我们每天都在处理大量的废旧塑料,如何有效地对这些再生塑料进行改性,使其能够重新用于生产,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塑料改性实用技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再生塑料的改性技术”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由于废旧塑料在回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降解、污染、性能不均一等问题,如何通过添加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相容剂、填充剂等来改善再生塑料的性能,提高其可利用率。书中提供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物理共混、化学改性等手段,将废旧塑料改造成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材料。我还在研究书中关于“生物降解塑料的改性”的内容,这对于我们探索更加环保的塑料回收和利用方式非常有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评分

我是一名塑料制品行业的质量检测员,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各种塑料制品的性能进行检测,确保它们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塑料改性实用技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参考,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检测结果背后的原因。例如,当检测到某种塑料制品的拉伸强度不达标时,我能够结合书中关于“增强改性”的内容,判断是增强剂的种类、添加量、还是分散状态出现了问题。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增强剂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这让我不再是简单地执行检测流程,而是能够对检测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判断。我还在研究书中关于“耐候性改性”的部分,了解了各种抗紫外线剂、抗氧化剂是如何延缓塑料在户外环境下的老化降解的。这对于我检测户外使用的塑料制品,比如塑料家具、汽车零部件等,提供了重要的检测依据和标准。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介绍,虽然我日常工作中已经熟悉了大部分,但书中对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的阐述,仍然让我学到了不少新知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将检测工作与材料改性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更有效地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评分

我是一名塑料助剂的销售经理,我的工作需要我深入了解各种助剂的性能、作用机理以及在不同应用中的效果。《塑料改性实用技术》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和“产品手册”的结合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改性助剂的分类和详细介绍,比如增塑剂、稳定剂、抗氧剂、润滑剂、阻燃剂、着色剂等等,每一种助剂都详细讲解了其化学结构、作用机理、适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与其他助剂的协同效应。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我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更精准地推荐最合适的助剂产品,甚至能够帮助客户优化助剂的复配方案。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助剂在提高塑料性能方面的具体效果,这些案例数据对我来说是最好的销售素材。我还在研究书中关于“共混改性”的章节,了解不同聚合物之间如何通过添加相容剂来达到良好的相容性和互容性,这让我能更好地理解我们销售的各种聚合物合金的性能优势。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塑料改性助剂的专业认知,也让我更有信心和底气去面对各种客户的咨询和技术挑战。

评分

我是一家塑料加工厂的生产经理,我的主要职责是确保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塑料改性实用技术》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解决生产难题的“圣经”。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材料流动性差导致充模困难,制品易产生缩痕和翘曲,或者塑料在高温加工过程中易分解发黄等等。书中针对这些问题,都提供了相应的改性解决方案。例如,在解决流动性问题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润滑剂、流变助剂的作用机理和选择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配方和加工工艺来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加工助剂”的部分,它详细讲解了各类加工助剂(如内润滑剂、外润滑剂、热稳定剂、脱模剂等)如何协同作用,从而提高塑料的加工效率和制品质量。此外,书中关于“抗静电改性”和“抗菌改性”的内容,也为我们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提供了思路。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很多例子都来源于实际生产,让我能够快速地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我的工作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正在进行毕业设计,课题涉及到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开发。在查找相关文献和技术资料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塑料改性实用技术》这本书。起初,我只是抱着参考的心态去翻阅,但很快就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实践内容所吸引。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塑料改性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以及各种改性剂的作用机理。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增容剂”的讲解,这对于提高不同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避免相分离,从而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至关重要。书中提供了多种增容剂的选择依据和使用建议,并附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这对于我进行实验设计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纳米改性”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粘土等)来赋予塑料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导电性、热学性能等,这些内容与我的毕业设计课题高度契合。我还在研究书中关于“反应挤出技术”的部分,这是一种在挤出过程中同时进行化学反应的先进加工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聚合物的接枝、共聚等改性过程,从而获得高性能的改性塑料。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极大地促进了我的毕业设计研究。

评分

作为一名塑料进出口贸易商,我的工作需要我对各种塑料的性能和应用领域有广泛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并评估市场趋势。《塑料改性实用技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视角来审视这个行业。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不同塑料的改性特点”的章节,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聚烯烃(如PP、PE)、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等常见塑料在改性方面的特点、难点和常用改性技术。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某些塑料在特定应用领域表现突出,以及它们的改性方向。书中还对“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了解当前高端塑料市场的动向非常有帮助。例如,书中关于尼龙(PA)的增强、增韧、耐高温改性,以及PBT、PET等聚酯类材料的改性应用,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提升专业知识,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占据优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哑光的质感,加上烫金的书名,一股浓厚的专业书籍气息扑面而来,很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我是一名初入塑料行业的技术员,之前对塑料的改性了解仅限于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比如增加强度、提高韧性等等,但具体怎么做,用什么助剂,比例如何调整,这些都模模糊糊。拿到这本《塑料改性实用技术》后,我立刻翻阅起来,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就让我对未来几周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能够帮助我梳理和理解那些分散的知识,并且能让我了解到不同种类的塑料,例如我们公司常用的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在改性方面有哪些共性的原则和特有的挑战。特别是当我看到其中章节标题涉及到“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增强改性”等,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它们是如何在保证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性能的飞跃的,这本书应该能给我答案。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阻燃改性”和“抗静电改性”的部分,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遇到的性能要求,书中提到的一些改性机理和方法的介绍,让我对如何让塑料产品在安全性和功能性上更上一层楼有了初步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从外观到内容梗概,都给我一种“有料”的感觉,非常适合我这样渴望系统学习改性知识的行业新人。

评分

作为一名在材料研究领域工作了数年的科研人员,我一直关注着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最新进展。《塑料改性实用技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虽然我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这本书在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和配方设计思路上的详尽阐述,依然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书中对各种新型改性剂,如纳米填料、液晶聚合物、生物基改性剂等的性能特点、作用机理及其在不同聚合物体系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塑料材料非常有启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相容性改进技术”的详细介绍,包括物理共混、化学接枝、界面处理等多种策略,并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分析图谱,这对于理解和优化改性体系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多功能改性”的概念,例如如何同时实现阻燃、抗静电、耐候性等多种性能的提升,这正是当前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我还在研究书中关于“生物降解塑料的改性”这一章节,这对于解决当前塑料污染问题,发展绿色环保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加速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进程。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第一次接触此类书籍,不错

评分

这是我网购最差的一次体验,还是京东自营的,买本书两个缓冲袋都没有,好歹包裹一下,书都烂了,懒得换了,换还得自己贴邮费

评分

是正品图书,包装好,满意

评分

值得购买这样的知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为了其中的部分章节,所以买书,好囧

评分

一次买了一大批书,这本书质量还不错!

评分

给家人买的,就是卖得太贵了

评分

书就这样,差不多,价格也差不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