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流道注射模塑

热流道注射模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佩弦,张占波,王利军 著
图书标签:
  • 热流道
  • 注射模塑
  • 塑料成型
  • 模具设计
  • 模具制造
  • 塑料工艺
  • 注塑成型
  • 热流道系统
  • 精密注塑
  • 塑料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0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334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智能制造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塑料注射成型与模具设计及热流道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1)本书是一本塑料注射模热流道技术指南,内容全面系统,技术先进实用。
  2)本书详细介绍了热流道喷嘴和流道板的设计与制造,着重分析了针阀式喷嘴的设计,并介绍了流道板和喷嘴的整体化设计。
  3)本书介绍了大型注塑件、多腔小塑件、高温塑料和针阀式浇口时间程序控制等热流道注塑模的设计,以及双色热流道注射模和叠式热流道注射模设计。
  4)本书总结了热流道注射模塑的生产经验,介绍了热流道注射模的操作规程和失误的解决方法。
  5)本书在流变学和传热学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热流道直径和浇口口径设计计算方法,从理论、方法到实例,详细介绍了热流道注射模浇注系统流变平衡的设计过程。
  6)书中大量的技术资料和结构图样,以及热流道浇注系统流动分析案例,都来自于实际生产,实用性强。
  7)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塑料注射模的热流道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及员工培训的经验总结。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塑料注射模的现代热流道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热流道概述,塑料注射材料,塑料熔体流变学,热流道的热传递和热膨胀,开放式喷嘴,针阀式喷嘴,热流道系统的流道板,温度控制系统,浇注系统的设计,先进的热流道注射模,热流道注射模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本书在流变学和传热学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热流道直径和浇口口径设计计算方法,从理论、方法到实例,详细介绍了热流道注射模浇注系统流变平衡的设计过程。书中大量的技术资料和结构图样,以及热流道浇注系统流动分析案例,都来自于实际生产,实用性强。

目录

前言
第1章热流道概述1
1.1冷流道注射模1
1.1.1注射模塑1
1.1.2注射模的组成和结构8
1.1.3注射模的冷流道系统15
1.2热流道技术34
1.2.1热流道的结构和系统34
1.2.2热流道技术的优势和发展38
1.2.3热流道注射模塑的成本分析48
第2章塑料注射材料52
2.1塑料材料的分类52
2.1.1实用分类52
2.1.2聚合物的形态54
2.2塑料注射材料的品种56
2.2.1热塑性塑料及热塑性弹性体56
2.2.2热固性塑料65
2.2.3注射用特种塑料68
2.3塑料的注射工艺性能76
2.3.1塑料的固态和液态密度76
2.3.2塑料熔体的黏度80
2.4塑料的加工温度范围和热性能82
2.4.1加工温度范围82
2.4.2塑料熔体的热性能86
2.5添加剂对热流道注射的影响88
2.5.1填料和纤维等添加剂的影响89
2.5.2阻燃剂的影响90
2.5.3颜料的影响93
2.6塑料的注射生产准备98
2.6.1原料预热干燥98
2.6.2机筒和热流道清洗101
第3章塑料熔体流变学103
3.1塑料熔体的压力流动103
3.1.1非牛顿型塑料熔体的流动103
3.1.2塑料熔体在管隙中的流动分析120
3.2影响黏性流动的因素127
3.2.1剪切速率、温度、压力和分子参数的影响127
3.2.2塑料熔体的弹性和熔体破裂133
第4章热流道的热传递和热膨胀137
4.1热传递137
4.1.1热量和比热容137
4.1.2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138
4.1.3喷嘴的传导加热144
4.2热管147
4.3热流道的热膨胀154
4.3.1热膨胀和热应力154
4.3.2流道板的热补偿156
第5章开放式喷嘴160
5.1喷嘴的种类160
5.2主流道单喷嘴165
5.2.1单点注射的主流道单喷嘴165
5.2.2多点注射的单喷嘴172
5.3直接浇口喷嘴176
5.3.1直接浇口176
5.3.2直接浇口喷嘴的应用和结构189
5.4针尖式喷嘴195
5.4.1针尖式浇口195
5.4.2导流梭针尖分喷嘴的结构和设计203
5.4.3针尖式喷嘴热补偿210
5.4.4侧孔管道针尖分喷嘴的结构和设计214
5.5多浇口和边缘式喷嘴225
第6章 针阀式喷嘴231
6.1针阀式喷嘴的结构和应用231
6.1.1针阀式主流道单喷嘴232
6.1.2针阀式分喷嘴239
6.2针阀式喷嘴的设计254
6.2.1浇口254
6.2.2圆锥头阀针和环隙流道259
6.2.3针阀式喷嘴的驱动装置266
6.2.4喷嘴壳体强度269
6.2.5整体式热流道274
6.3喷嘴的选择和制造材料282
6.3.1喷嘴的选择282
6.3.2喷嘴的制造材料286
第7章热流道系统的流道板291
7.1流道板流道的熔体传输291
7.1.1一模多腔自然平衡的熔体传输292
7.1.2一模多腔非自然平衡的熔体传输299
7.1.3针阀式多喷嘴时间程序控制的注射312
7.1.4多角度针阀式喷嘴的注射314
7.2流道板的结构和装配320
7.2.1流道板的总体结构320
7.2.2主流道喷嘴、承压圈和旋塞329
7.2.3流道板的装配334
第8章温度控制系统341
8.1流道板的加热和功率计算341
8.1.1流道板上的加热器341
8.1.2流道板的内加热353
8.1.3流道板的加热功率和热损失计算354
8.2喷嘴的加热361
8.2.1外加热喷嘴上的加热器及其功率361
8.2.2外加热喷嘴的径向热传导分析368
8.2.3内热式喷嘴上的加热器371
8.3温度调节372
8.3.1热电偶372
8.3.2温度控制器375
第9章浇注系统的设计386
9.1冷流道浇注系统的设计386
9.1.1冷流道浇注系统的浇口数目386
9.1.2冷流道浇注系统的浇口位置393
9.2热流道浇注系统的类型和设计过程399
9.3热流道浇注系统的流动分析410
9.3.1热流道注射模流动分析的应用411
9.3.2浇口数目和位置优化423
9.3.3流道平衡的热流道浇注系统427
第10章先进的热流道注射模438
10.1热流道注射模的发展438
10.2双色的热流道注射模450
10.3叠式热流道注射模458
第11章热流道注射模的安装、使用和维护466
11.1热流道浇注系统的安装和调试466
11.2热流道浇注系统的故障和解决方法474
11.2.1注塑制品的质量分析474
11.2.2注射生产中常见制品的缺陷和解决方法481
11.2.3热流道系统的故障和解决方法485
11.3热流道注射模具的使用和维护491
11.3.1热流道注射模的验收及操作491
11.3.2热流道注射模的维修和保存497
附录499
附录A常用塑料的缩写或代号499
附录B热流道术语的中英文对照501
参考文献506

前言/序言

  用热流道注射模塑制品是塑料注射工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改革。热流道技术是注塑成型的一项先进技术。将热流道系统安装在注射模具上,模具的浇注系统采用绝热和加热方法,使其塑料熔体始终保持熔融状态,可避免产生浇注系统凝料,实现无流道凝料生产,能节省原材料和节约能源。对热流道系统实施有效的温度控制,可实现塑料制品质量优化,提高生产效率。
  自1940年,美国的第一个热流道的专利公开以来,热流道技术已经得到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目前,热流道技术在我国的塑料注射模设计和生产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用热流道的注射模占全部注射模的比例在逐年提高,热流道装备生产企业数目和从业人员已有相当规模。近年来,国内的生产企业在提高热流道装备和元件的质量方面成效显著,正在为创建优质品牌而努力。
  热流道系统的设计和元器件制造的技术难度高,又与塑料材料和温度自动控制等学科关系密切,而目前从事热流道装备制造、注射模具设计和生产的技术人员大都是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的,且从业时间不长,因此,本书编入了较全面的塑料材料、注射模塑、传热学、流变学和自动控制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本书详细介绍了热流道喷嘴和流道板的设计与制造,着重分析了针阀式喷嘴的设计,并介绍了流道板和喷嘴的整体化设计。热流道技术在不断发展,它与新型塑料注射工艺关系密切。本书还介绍了大型注塑件、多腔小塑件、高温塑料和针阀式浇口时间程序控制等热流道注射模的设计,以及双色热流道注射模和叠式热流道注射模的设计,总结了热流道注射模塑的生产经验,介绍了热流道注射模的操作规程和失误的解决方法。
  本书作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塑料注射模的热流道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及员工培训,这次与上海占瑞模具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在原有著述的基础上,汇编了近年来技术发展的新资料,旨在提高我国的热流道技术水平。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要感谢为本书提供技术资料的同行卢红和余志良等人士,感谢《模具工业》和《模具制造》等期刊为热流道技术积累的素材。同时,感谢上海占瑞模具设备有限公司的陶玉清、李家龙和肖龙生等设计人员为本书提供大量的插图。最后,还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承担了本书的出版工作。
  本书读者对象为塑料注射模具和注射工艺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热流道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人员。中国的热流道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我们期待有更多年轻有为之士加入到这一充满活力和期待的高新技术领域。
  作者


《精密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艺术》 在现代工业生产的宏大图景中,模具技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如同工业的基石,支撑着从日常消费品到尖端科技产品的批量制造。本书《精密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艺术》旨在深入探讨模具设计的核心原理、精湛的制造工艺以及先进的成形技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第一部分:模具设计的基础与哲学 本书伊始,我们将从模具设计的最基本概念入手,解构其背后的工程思维和美学追求。我们将详细阐述模具在产品制造流程中的战略意义,分析不同材料特性对模具设计的制约与启发,并重点介绍结构力学、材料科学在模具强度、刚度和寿命设计中的关键应用。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产品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要求以及生产批量,系统地规划模具的整体结构,包括型腔、型芯、分型面、排气系统、冷却系统等关键组成部分的设计原则。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设计为制造”(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DFM)的理念,强调在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制造的可行性、成本效益和装配效率。这包括如何优化拔模角度、避免应力集中、简化结构以降低加工难度,以及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模具的通用性和可维护性。此外,本书还将介绍先进的CAD/CAE/CAM一体化设计流程,引导读者掌握如何利用专业的软件工具进行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FEA)来模拟注塑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分布、收缩率等关键参数,并生成高精度的加工路径,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设计迭代次数,提高设计一次性成功的概率。 第二部分:精湛的模具制造工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一项技能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构成模具制造主体的各种精密加工技术。我们不仅会回顾传统的金属切削工艺,如铣削、车削、磨削等,还将重点阐述当今制造业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数控(CNC)加工技术,包括高速铣削、五轴联动加工等,它们如何实现复杂曲面和高精度配合的加工。 同时,本书将深入介绍电加工技术,如电火花加工(EDM)和电解加工(ECM)。EDM在加工硬质材料、复杂型腔和深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将解析其放电原理、电极选择、参数优化以及在模具制造中的具体应用场景。ECM则因其无机械应力、高效率的特点,在精密模具制造中也日益受到重视。 此外,我们还将聚焦于非传统加工方法,如激光精密加工、超声波加工等,探讨它们在模具表面处理、微细结构制造方面的潜力。在材料方面,本书将详述常用模具钢材的性能特点、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回火、氮化等)对模具性能的影响,以及先进材料,如高性能合金、陶瓷材料在特种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前景。 第三部分:现代成形技术的融合与展望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现代成形技术与模具设计的深度融合。我们将探讨注塑成形过程中各种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模具设计和工艺参数来解决常见的成形缺陷,如缩痕、波纹、翘曲变形等。 特别地,本书将深入剖析诸如可变壁厚注塑、共注塑、镶件注塑等先进成形技术,并阐述与之相匹配的模具设计策略。例如,可变壁厚注塑对模具的温度控制和排气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精密的温度控制系统和优化的排气通道来应对这些挑战。 本书还将展望模具制造的未来趋势。我们将探讨智能化模具、传感器集成模具在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和数据采集方面的作用,以及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在模具原型制作、复杂内部结构模具制造中的革命性影响。此外,我们还将讨论绿色制造理念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体现,如节能减排、材料回收利用等,以期为读者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模具技术知识体系。 《精密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艺术》 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对模具工程精髓的探索之旅。它适合于从事模具设计、制造、工艺工程师,产品开发人员,以及对精密制造技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提升模具设计能力,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并深刻理解模具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初涉塑料模具设计领域的新人,我怀揣着对行业的好奇与敬畏,也带着几分对未知技术的忐忑。《热流道注射模塑》这本书,恰好成为了我踏入这个领域最坚实的垫脚石。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专业技术手册,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图表。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语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将热流道注射模塑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他从最直观的“为什么需要热流道”这个根本问题入手,清晰地阐述了其相较于冷流道的诸多优势,比如节约材料、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外观和性能等。这让我这个新手立刻对这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热流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讲解,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插图,让抽象的机械结构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他用“血管”来比喻流道板,用“心脏”来比喻加热器和温控器,这种类比非常有助于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人快速理解。更重要的是,书中不仅讲解了“是什么”,更讲解了“怎么做”。例如,在介绍流道设计时,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产品尺寸、壁厚、塑料类型等因素,计算流道的直径、长度、形状,以及如何避免浇口堵塞、飞边等常见问题。这些实际操作的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疑难杂症”的章节,列举了许多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详细的诊断和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了,技术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热流道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也给了我学习和掌握这项技术的信心。

评分

对于那些在塑料注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从业者而言,一本能够带来新启发、新视野的书籍,其价值不言而喻。《热流道注射模塑》恰恰就属于这样的著作。我阅读这本书,并非是抱着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而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者发现一些尚未被我注意到的技术细节。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书中对于热流道系统在效率提升、质量控制方面的探讨,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工艺参数优化、模具结构设计以及材料选择的细微之处。例如,关于浇口设计,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浇口的流动特性、冷却特性以及对产品外观和应力的影响,并给出了如何根据产品需求选择最佳浇口类型的指导。这一点对于追求极致产品质量的工程师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对热流道系统与注塑机、塑料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强调了在进行热流道模具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注塑机的锁模力、注射速度、熔体温度等因素,并且需要根据塑料的熔点、粘度、热稳定性等特性,选择合适的加热方式和温度控制策略。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避免在实际生产中出现“这里设计好了,那里却不匹配”的尴尬局面至关重要。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热流道技术,如精密温控技术、多腔模具热流道平衡技术等进行了介绍,虽然我目前尚未直接应用,但这些前沿内容的引入,无疑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让我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启发思考、提升专业素养的宝贵读物。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技术书籍,应该是能够将复杂的技术原理,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了解,同时又不会牺牲其专业性和深度。《热流道注射模塑》正是这样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于热流道系统的工作原理的讲解,可谓是面面俱到。从最基础的加热棒、热电偶、温控器的协同工作,到流道板的精确加工、喷嘴的选择与维护,再到整个系统的集成与运行,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热量管理”的侧重点。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加热”这个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热量在流道内的传递、损耗,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流道设计、保温措施来最小化能量的浪费,同时保证熔体温度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这一点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性,都至关重要。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塑料在热流道系统中的表现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对于一些易分解、易氧化的塑料,作者提出了特殊的温控策略和流道设计要求,这在很多基础书籍中是很难看到的。此外,书中对于热流道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从常见的“浇口粘料”、“堵塞”到更复杂的“温度不均”、“热点”等问题,作者都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应对方法。这对于一线生产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本“救命稻草”。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用”,更教会我们如何“修”,如何“优化”。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掌握热流道这项精密的工艺。

评分

在我过去的工作中,对于“模具维修”这个环节,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当涉及到复杂的热流道系统时。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凭着感觉去判断和解决问题。《热流道注射模塑》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状况。它就像一本详尽的“故障排除指南”,让我能够更系统、更科学地应对热流道系统的各种难题。书中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详细列举了热流道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并对每一种故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最常见的“加热器故障”、“温度传感器失灵”到更复杂的“流道堵塞”、“漏料”、“电线短路”等,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诊断步骤和维修方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故障原因分析”的深入。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修”,更重要的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会坏”。比如,他会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流道堵塞,可能是因为塑料中含有杂质,也可能是因为流道设计不合理,或者是清理不彻底。通过对根本原因的追溯,我们不仅能解决眼前的故障,更能从源头上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关于热流道系统“日常维护”的宝贵建议。如何进行定期的检查、清洁和保养,如何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这些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详细的解答。这本书,让我在面对热流道模具的维修和保养时,从“摸着石头过河”变成了“胸有成竹”。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维修技能,更让我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一直关注着注塑成型行业的新趋势。《热流道注射模塑》这本书,以其对行业前沿技术的深刻洞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思考行业未来发展的“指南针”。书中对“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探讨,让我深感共鸣。作者通过详细的分析,阐述了热流道系统在降低能耗、减少废料、提高材料利用率方面的巨大优势,这与当前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新型热流道技术”的介绍。例如,关于“精密温控技术”的应用,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更精密的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实现对温度的毫秒级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这对于一些对产品精度要求极高的行业,如医疗器械、电子产品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还对“多腔模具热流道平衡技术”、“自动化与智能化热流道系统”等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热流道技术在未来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制造中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现在”,更让我看到了“未来”。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已经从事模具设计多年,并且主要以冷流道模具为主的设计师来说,跨界学习热流道技术,最担心的莫过于知识的体系化和实操性。《热流道注射模塑》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的顾虑。作者在本书的组织结构上,可谓是匠心独运。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大量的技术细节,而是先从“为何选择热流道”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出发,深入剖析了热流道技术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这让我这个习惯于冷流道思维的设计师,能够从宏观层面理解热流道技术的价值和定位。在系统性方面,书中对热流道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要点、选型原则等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讲解。尤其是在“设计要点”章节,作者详细列举了流道设计、浇口设计、加热系统布局、控温系统配置等关键环节,并且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和材料,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这让我在进行热流道模具设计时,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可遵循的步骤。在实操性方面,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讲解,还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战技巧”。例如,在关于“流道平衡”的讲解中,作者通过具体的模具结构图,演示了如何通过优化流道长度、直径、形状来确保各个分流道的压力和温度均匀。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设计原则,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能力。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不仅传授了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去“设计”,如何去“解决问题”。它让我对热流道模具的设计充满了信心。

评分

一本真正深入浅出的著作,能将复杂的技术原理剖析得如此透彻,并且用如此平实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实属难得。《热流道注射模塑》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我是一名在模具制造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工程师,虽然日常工作经常接触注射成型,但对于热流道技术,我一直以来都有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认识。手握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从最基础的热流道系统构成、分类,到其核心部件——加热器、温度控制器、流道板、喷嘴等的详细阐述,每一章节都循序渐进,逻辑清晰。作者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部件的工作原理、设计考量、材料选择乃至于常见的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喷嘴的分类和选择,就详细对比了针阀式、闸阀式、热嘴式等不同类型的优缺点,以及针对不同塑料、不同精度要求的应用场景,如何做出最经济、最有效的选择。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实际操作者来说,简直是金科玉律。此外,书中对热流道系统在成型过程中的热量传递、流体动力学等方面的讲解,虽然涉及理论,但作者巧妙地将其与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比如如何通过优化流道设计来减少压力损失、如何精确控制温度以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这些都非常有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过去的一些生产经验,发现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正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痛点,而书中的解决方案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激发读者对技术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我们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决策”。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热流道注射模塑》这本书时,我是一名对精密制造充满好奇的学生。我对这个行业了解不多,但知道它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我翻开了这本书,却被它所展现的深度和广度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细节,而是用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将热流道注射模塑的复杂技术一一呈现。他首先从热流道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讲起,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历史的认知,然后详细介绍了热流道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流道板、加热系统、浇口系统以及控制系统。书中对每个部分的讲解都非常详细,比如流道板的设计,就涵盖了材料选择、加工精度、热分布等多个方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热平衡”的章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如何在多腔模具中实现各个流道的温度均匀,避免因温度差异导致产品尺寸不一致、性能下降等问题。他还介绍了各种实现热平衡的技术手段,比如多区域控温、流道形状优化等。这对于理解如何制造出高质量、高精度的塑料制品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不同类型塑料(如PC、PA、POM等)在热流道成型过程中的特性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塑料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流道结构和控温方案。这种针对性强的指导,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热流道注射模塑不仅仅是简单的“加热”,更是一门涉及材料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精密工程。它为我打开了认识精密制造世界的一扇窗。

评分

作为一名在产品开发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外观和性能对于最终产品的成功至关重要。《热流道注射模塑》这本书,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在阅读之前,我经常会遇到因为浇口位置不当、流痕、缩痕等问题,导致产品外观不尽如人意,甚至影响到产品的内在性能。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书中关于“产品质量控制”的章节,让我认识到热流道系统在改善产品外观和性能方面的巨大潜力。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流道设计、精确控制温度、选择合适的浇口类型,来有效避免常见的成型缺陷。比如,在讲到浇口设计时,书中就列举了扇形浇口、潜伏式浇口、环形浇口等不同类型,并分析了它们在减少应力集中、改善熔接痕、控制产品变形等方面的作用。这让我明白了,一个看似微小的浇口设计,却能对产品的整体质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温度控制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作者强调了“热平衡”和“温度均匀性”的概念,并介绍了各种实现精准控温的策略,比如多区域温控、PID算法的应用等。这让我明白,只有将每一个区域的温度都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才能保证熔体的均匀流动和均匀冷却,从而获得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质量管家”,为我提供了解决产品成型难题的宝贵经验和方法。它让我看到了,通过精细化的热流道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美感。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热流道注射模塑》之前,我对热流道技术的感觉就像隔着一层纱,知道它很重要,知道它能带来很多好处,但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将那层纱拨开了。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热流道系统“效率提升”的分析。作者用大量的图表和数据,详细对比了热流道与冷流道在材料利用率、生产周期、废品率等方面的优势。这让我这个一直以来都对生产成本敏感的人,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改进空间。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提供了实际可行的优化方案。比如,关于流道设计的章节,就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产品形状、壁厚、塑料类型来计算最佳的流道直径和路径,如何避免流动不平衡和剪切加热,从而提高注射速度,缩短冷却时间。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了“热流道系统的选择”。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热流道产品,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的,这本书给出了清晰的判断标准。它从喷嘴类型(针阀式、闸阀式、开放式等)的优缺点,到流道板的设计考量(单区、多区控温),再到整个系统的配置与集成,都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和分析。这让我在面对实际采购和设计时,不再感到迷茫,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对生产流程的系统性梳理和优化。它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效率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在看

评分

感觉不错,还有优惠。很实惠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本收到了,还没还没开始看,暂不评论内容,物流很快

评分

书本收到了,还没还没开始看,暂不评论内容,物流很快

评分

感觉不错,还有优惠。很实惠

评分

可以

评分

帮公司的工程师买的,包装和纸质看着都还不错,应该是正品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