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学会古琴(插图本 附光盘) [Days To Learn Guqin]

7天学会古琴(插图本 附光盘) [Days To Learn Guqi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青 著
图书标签:
  • 古琴
  • 乐器
  • 传统乐器
  • 学习
  • 入门
  • 7天
  • 插图
  • 光盘
  • 文化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35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650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ays To Learn Guqi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杨青老师曾受邀担任2009年度及2012年度CCTV民族器乐大赛古琴组决赛评委;这本古琴艺术教学作品(配光盘)一书已被今年的非遗大会会务组内定为会务指定阅读书。长年的教学经验使杨青先生总结出一套独特、高效的古琴教学方法,《7天学会古琴(插图本)》是一本古琴艺术短平快的作品,可让大众很快吸收古典文化艺术的熏陶。《7天学会古琴(插图本)》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作者简介

  杨青,古琴艺术家,音乐教育家。现任中匡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古琴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音协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北京乐器学会副会长,龙人古琴研究院导师,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学社传统文化领域顾问等。其录制古琴专辑《琴·歌》获2011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曾受邀担任2009年度及2012年度CCTV民族器乐大赛古琴组决赛评委。长年的教学经验使杨青先生总结出一套独特、高效的古琴教学方法,这本书是一本快捷传播古琴教学知识的作品,可让大众很快吸收琴文化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因为杨青先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古琴的社会传承,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文化部为了健康开展全国的民族乐器考级.下设“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作者身为考官,寓教于乐,将用7天的课程,精妙展现名列古琴十大名曲之列的《阳关三叠》和《酒狂》这两首曲目的实际可操作性与功效,熟练这两个曲目,就可以直接达到古琴中级演奏级别了(《古琴考级曲集》分10级:1~3为初级,4~7为中级,8~10为高级。《阳关三叠》和《酒狂》两首曲目列为4级,属中级)。全书共附有T2个琴谱,165个减字谱提示符号,139张图,除了古琴常用调按音音位图、泛音音位图,还按照古琴音阶规律,标出滑音起始位置,以便帮助古琴初学者尽快熟悉古琴音位、把握音准。另外,本书免费赠送一张限量珍藏版教学DVD,好让习琴者有规律可循,弹奏一目了然。

精彩书评

  ★学习古琴就像是登山,途径有多种,但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十分关键。对一般初学者来说,进入深山密林中,难辨方向,这时候有名师指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杨青老师有多年的古琴教学实践经验,他像一个来往深山多次的导游,经常居住山顶,熟悉上山的每一条道路,他可以根据每位游客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制定、安排好最适合的路线,让每位想到达古琴高峰的爱好者能快捷地到达目的地。《7夭学会古琴》就是杨青老师绘制的一本登山地图册,古琴爱好者按路线行走,一定会明确目标、少走弯路、快速地到达山顶。
  ——陶艺 古琴收藏家、活动家,广陵派舌人,陶渊明第57代世孙
  
  ★近年,学习古琴被国人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古琴音乐也被生活化地传播。杨青老师多年为古琴的传播与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7天学会古琴》是他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总结出以科学实用的方法,在最短时间内让初学者学会古琴。这一类别的古琴书籍是目前最缺乏的。希望此书的出版能为广大古琴爱好者打开一扇修身养性的便捷之门,使更多人了解孕育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古琴艺术之美。
  ——乔珊 国际古琴学会会长,加拿大著名古琴演奏家、琴歌艺术家
  
  ★杨青老师多年致力于古琴的社会传承与教学,有教无类,不设年龄限制,从幼儿一直到70多岁的老人。为方便大众,在学琴的形式与规模上创建“边学习、边体验、边实践”的7天学琴法,功莫大焉。
  ——谢建东 米兰世博会中国古琴代表展示者,龙人古琴创始人,龙人古琴研究院院长
  
  ★杨青老师,己达达人,以金针度人,数十年来已育英才无数。其教材教法,详明有效,近又设计出“7天学琴法”,方便现社会欲学琴人士,用心良苦而极有效于古琴之推广,功莫大焉。
  ——唐健垣 香港演艺学院前中乐系系主任,香港古琴名家,甲骨文博士
  
  ★2014年10月,杨青老师应我邀请从北京飞温哥华演出,并利用演出后的7天之内,为10位零基础的乐迷开了一个短期古琴入门班。学员中有:在校学生、企业主管……甚至还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杨青老师那亲切和蔼又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教学风格,令我这个从专业,大学音乐系毕业的人自叹弗如!7天下来,所有学员均可自如地弹奏《仙翁操》、《秋风辞》,并学会了《酒狂》的所有基本指法。这对零基础的古琴门外汉来说,真是有种梦想成真的惊喜!现欣闻杨青老师大作《7天学会古琴》即将出版面世,这是广大古琴爱好者与学习者的福音,谨致以热烈祝贺与崇高的艺术敬意!
  ——郑济民 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主席,加拿大传音艺术中心总监
  
  ★杨青老师这种快速学古琴的方法虽然是一种新式的古琴教学方法,但是在其他门类特别是西方很是普及。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动手能力等为一体的形式能让许多徘徊于古琴之外的爱好者有机会零矩离接触古琴,并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古琴、爱上古琴。
  ——王菲 北美琴社社长,国际古琴学会副会长

目录

第1天
上午课程
第一节 古琴的前世今生
1.学前释疑——古琴,并非曲高和寡
2.岳山玉柱,琴筝有别——古琴与古筝的异同
3.“七”之趣话——由古琴的七弦说开去
第二节 古琴的构造与养护
1.法天象地、龙凤呈祥——古琴的样式与构造
2.古琴的养护
3.一日良质,二曰善斫——选琴法
4.声拂琴床生雅趣——琴桌尺度
第三节 识读古琴谱
1.减字谱的起源
2.几分钟读出“天书”——减字谱的结构与读谱规则
下午课程
第一节 古琴的摆放
第二节 弹琴坐姿
第三节 手指与指甲的保护
1.指甲的修剪
2.指甲的养护
第四节 右手基本指法手势图说
1.右手起势——“鸣凤翔云势”
2.右手食指“抹”、“拂”——“鸣鹤在阴势”
3.右手食指“挑”——“神龟出水势”
4.右手中指“勾”、“剔”——“孤鹜顾群势”
5.右手大指“托”、“擘”——“风惊鹤舞势”
6.右手名指“打”“摘”——“商羊鼓舞势”
7.右手食指、中指“小撮”、“反小撮”——“螳螂捕蝉势”
8.右手大、中指“大撮”“反大撮”——“飞龙孥云势”
9.右手食、中、名指“拨”“剌”——“游鱼摆尾势”
第五节 古琴左手基本指法手势图说
1.左手各指指名
2.左手大指按弦——“神凤衔书势”
3.左手名指按弦——“栖凤梳翎势”
4.左手中指按弦——“野雉登木势”
5.左手食指按弦——“芳林娇莺势”
6.左手跪指按弦——“文豹抱物势”
7.左手指法“招起”、“掐起”、“对按”——“鸣鸠阴雨势”
8.左手点按泛音——“蜻蜓点水势”
第六节 正调调弦练习
1.正调的概念
2.正调的调弦方法
3.辅助校弦工具

第2天
上午课程
第一节 调弦入弄《仙翁操》讲解与练习
第二节 几项基础指法练习要点
下午课程
第一节 《凤求凰》题解与典故: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第二节 《凤求凰》逐句讲解与练习

第3天
上午课程
第一节 题解与典故:湘江湘水碧澄澄,未抵相思一半深
第二节 《湘江怨》逐句讲解与练习
下午课程
第一节 《酒狂》题解与典故: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第二节 《酒狂》逐句讲解与练习(前半曲)

第4天
上午课程
第一节 《酒狂》逐句讲解与练习(后半曲)
第二节 《酒狂》串讲复习、情感表现讲解
下午课程
第一节 紧五弦定弦法与练习
第二节 《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三节 《阳关三叠》第一叠逐句讲解与练习

第5天
上午课程
《阳关三叠》第二、三叠逐句讲解与练习
下午课程
《阳关三叠》串讲复习、情感表现讲解

第6天
上午课程
《凤求凰》、《湘江怨》、《酒狂》、《阳关三叠》总复习
下午课程
第一节 如何更好地表达琴曲的意境
第二节 琴歌唱法浅析

第7天
上午课程
第一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琴歌《客至》赏析
第二节 笋进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琴歌《春光好》赏析
第三节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琴歌《越人歌》赏析
下午课程
第一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琴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第二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琴歌《子夜吴歌》赏析
第三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琴歌《佳人曲》赏析
第四节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琴歌《沧海一声笑》赏析

附录
附录1 古琴谱字符号集注
附录2 古琴的音位与定弦
附录3 古琴三十问
附录4 古琴活动图片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7天学会古琴(插图本)》: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逞心如意的美满婚姻。
  “七“在图形中
  七巧板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古典智力玩具,应该来源于4000年前中国古老的测量工具“矩”。七巧板是一种用七块大小不同的正三角形和矩形拼出形态万千的奇妙图形的游戏。因为它用七叶拼板成图,巧变多端,故也称七巧图。传入欧洲后,称之为“唐图”,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人创造的智慧游戏。历史上关于七巧板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嘉庆甲戌十九年(1814年)桑下客在《正续七巧板图合壁》序言中说:“七巧之妙,亦名合巧图,其源出于勾股法。”
  无独有偶,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的基本图形是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最完美的圆形(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张与此类似),这些图形的角的数量相加也是七。
  “七”在文学中
  在文学中同样存在很多“七”,如:古诗的七绝、七律。古诗为何发展到七言不得而知,可是七言古诗的韵律美是大家所公认的。
  ……

前言/序言


箜篌引:雅乐之道——中国传统乐器精要与演奏技法探微 引言 华夏文明,绵延数千年,其间孕育出无数瑰丽的艺术形式,音乐无疑是其中最为灵动、最具精神气息的一脉。《诗经》之风雅,《楚辞》之恢弘,皆离不开乐声的烘托与精神的寄托。在中国浩瀚的音乐史卷中,弦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并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弦乐器——尤其是箜篌(Konghou)这一被誉为“卧式竖琴”的古老乐器,结合其历史演变、制作工艺、演奏技法及在古典音乐中的应用,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参考视角。 --- 第一章 箜篌溯源:从汉唐盛世到失传的辉煌 箜篌,其形制奇特,音色空灵,在古代文人雅士的描摹中,常与仙乐、宫廷雅乐相联系。本章将详尽考证箜篌自先秦至唐宋的发展轨迹。 1.1 史籍中的身影: 追溯至《周礼》与《汉书》,我们能发现关于箜篌的早期记载。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重要的形制变革。从最初的“竖箜篌”(类似大型竖琴的结构)到后来的“卧箜篌”(形如卧倒的竖琴,便于演奏),每一种形制都适应了当时的音乐审美和演奏环境。我们将对比不同时期壁画、雕塑和文献中对箜篌的描绘,分析其音域、弦数的变化与功能侧重。 1.2 盛唐的绝唱: 唐代是箜篌艺术的巅峰时期。长安宫廷中,箜篌与琵琶、筝、笛并列,是重要的大型伴奏乐器。本节将重点研究唐代诗人如李白、白居易笔下描绘的箜篌意境,分析其在燕乐、法曲中的具体作用。尤其关注“螺钿紫檀箜篌”这类奢华乐器的制作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符号意义。 1.3 历史的断层与复兴的艰难: 自宋元之后,随着新兴乐器的崛起(如阮、三弦的普及),箜篌逐渐淡出主流舞台,其制作技术和演奏法近乎失传。本章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近现代音乐考古学家和演奏家们如何通过文献复原和乐器重建,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带回世人面前的曲折历程。 --- 第二章 结构与声学:一台乐器的物质哲学 任何一件乐器,其音色都与其物理结构密不可分。本章将从物理学和材料学的角度,解构现代复原箜篌的构造精髓。 2.1 木材的选择与共鸣原理: 箜篌的音箱(共鸣箱)通常采用桐木或杉木,这些木材如何影响声音的穿透力与延音?我们将分析不同硬度、密度和纹理的木材对乐器低音区(低沉厚重)和高音区(清亮空灵)的塑造作用。此外,对拉弦板和音柱的材料考究,也是决定音色纯净度的关键。 2.2 弦系的秘密:丝弦与尼龙弦的辩证: 古代箜篌主要使用蚕丝为原料制成的丝弦。丝弦的张力、音准的稳定性以及特有的“沙音”质感,是其灵魂所在。本节将详细对比传统丝弦与现代为适应舞台需求而采用的尼龙或复合材料弦在音色、耐用性和演奏手感上的差异,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调律方法,使复原乐器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 2.3 调律系统与音阶分布: 箜篌通常采用不固定调式(Non-fixed tuning),其调律系统复杂多变,常涉及增补的半音弦或运用特定的固定音位来适应不同乐曲的需要。我们将绘制出几种主要形制箜篌的弦位图,解析其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的分布逻辑,以及如何通过“空弦”的设定来实现快速的转调。 --- 第三章 技法深度:指法、音色与意境的统一 演奏箜篌,不仅是手指的机械运动,更是心神与弦音的交融。本章将系统阐述箜篌的核心演奏技巧。 3.1 基本指法与手型: 与弹拨乐器不同,箜篌演奏要求双手同时在两侧弦组上进行操作。本章将详细图解演奏者的基础坐姿,以及“平指”、“立指”、“钩指”等不同指法的标准手型。特别指出,左右手在演奏中的分工——右手可能侧重于旋律的铺陈,而左手则负责和声的织体或快速的装饰音。 3.2 核心演奏技法剖析: 吟、猱、绰、注(揉弦技巧): 箜篌的揉弦(Vibrato)是赋予其音乐生命力的关键。我们将分析不同幅度和频率的揉弦如何模拟人声的婉转,并讨论“猱”(快速的音高波动)在表现激昂情绪时的应用。 拨奏与轮指: 介绍用于快速连续演奏琶音的“轮指”(Arpeggio)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手指的力度和接触面积,实现从“脆响”到“朦胧”的不同音色效果。 拨弦与拨片的使用: 探讨古代是否使用指甲或指套,以及现代演奏家如何选择和修磨指甲或使用特制的拨片,以适应不同年代乐曲的风格要求。 3.3 音乐织体与配器策略: 箜篌常被用于独奏、重奏或大型合奏中。本节将分析箜篌在不同组合中的角色定位:作为主旋律的载体、作为低音区的支撑、还是作为连接不同声部的“音桥”。研究其与箫、笛、筝等乐器的和声配合范例。 --- 第四章 曲目赏析与风格流派:听见历史的回响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体验音乐本身。本章将选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箜篌代表作品进行深度赏析。 4.1 古典文献中的乐谱残片: 由于古代记谱法(如工尺谱、减字谱)的复杂性,很多箜篌曲目仅存片段。本章将尝试解读现存的几份重要乐谱残片,推测其原貌及演奏意图,例如唐代的《霓裳羽衣曲》片段中的箜篌声部推测。 4.2 近代复兴的代表作: 聚焦于二十世纪末至今,为箜篌创作的现代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融合了西方和声学原理与中国传统音调,极大地拓展了箜篌的表现力。我们将详细分析曲目如《春江花月夜》(箜篌改编版)或原创的《凤凰展翅》等,剖析作曲家如何运用箜篌的独特音色来描绘具体意境。 4.3 演奏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意在言外”。本章将探讨演奏者如何在技术精准的基础上,融入“气韵”与“神态”。例如,在表现“幽静”时,如何通过减弱揉弦力度和延长休止符来实现“空”的意境;在表现“激昂”时,如何通过密集且有力的拨奏来体现“动”的张力。 --- 结语 箜篌,如同一座横跨千年的桥梁,连接着汉唐的恢弘与今日的复兴。通过对它历史、构造、技法及曲目的系统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深邃的哲学底蕴与精妙的实践智慧。学习和研究箜篌,不仅是对一种乐器的掌握,更是对一种古典生活美学的继承与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一直抱有好感,但鲜有实际接触的人,这次是被古琴那温润沉静的气质深深吸引了。它不似二胡那般悠扬,也不像琵琶那般激昂,更像是一种内敛的、与内心对话的乐器。我选择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和体验的心态,希望通过“7天”这个相对短暂的时间,能对古琴有一个全面的初步认识。我更关注的是它如何介绍古琴的构造、历史背景以及它的文化内涵。毕竟,了解一件乐器,不仅仅是学习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它背后的故事和哲学。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也能稍微涉及一些“道”的东西,比如古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角色,或者与哲学、诗词的关联。插图和光盘我当然也会看,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些关于古琴美学和精神层面的内容,让我能在一开始就建立起对古琴的深层理解和热爱,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个需要攻克的学习任务。

评分

这次买这本书,主要还是因为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培养一项新爱好。我平时工作比较忙,但总觉得生活里少了点什么,需要一些能让我沉静下来的东西。古琴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的乐器。我对“7天学会”这个说法并没有太高的期望,我更看重的是它是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让我知道每天应该学什么,练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练习方法,不需要太复杂的理论,能直接上手操作。插图本和光盘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希望图示能足够清晰,能让我准确地模仿每一个动作,光盘里的示范能让我听出正确的音色和节奏。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包含一些适合初学者的古琴曲谱,这些曲谱的难度不能太高,但也不能太简单,能让我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我希望这7天的学习,能让我初步掌握古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并且能弹奏一两首属于自己的小曲子,让我觉得这个投资是值得的,也为我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对“7天学会”这种说法有些保留,毕竟任何一项技能的精通都需要时间和大量练习。但当我看到“插图本”和“附光盘”时,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侧重点可能并不在于让你成为“速成大师”,而更像是一种快速入门和兴趣激发。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帮助我跨越最开始的“门槛”。我指的是,比如如何正确地握弓、如何找到正确的坐姿、如何让每个音发声都相对清晰悦耳。很多时候,初学者会因为一些基础错误而导致练习困难,最终放弃。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予我非常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光盘里的慢速示范,或者针对初学者容易犯错的地方进行特别提示,都将是极有价值的内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建立起正确的练习习惯,避免走弯路,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也不指望7天能弹出什么名曲,能把最简单的几个音弹准,并且能弹奏一首非常非常简单的练习曲,我就心满意足了。

评分

我对古琴完全是零基础,甚至连它长什么样子都不是很确定,全凭着模糊的印象和电视里偶尔听到的几段旋律。这次购入《7天学会古琴》,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古老艺术的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启蒙读物,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最直观的图示,最生动的影像,来告诉我古琴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构成部分,以及它的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我更在意的是它能否“点燃”我的兴趣,让我觉得学古琴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光盘里的内容,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古琴的经典名曲片段,让我能先“听”入迷,再“学”进去。也许它还会介绍一些古代的制琴师,或者一些关于古琴的趣闻轶事,这些都能极大地丰富我对古琴的认知,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枯燥。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通往古琴世界的第一扇窗户,让我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从而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评分

终于下决心要踏上古琴的学习之路了,我这个人向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7天学会”这个宣传语一下就戳中了我的痛点。不是说我指望这7天就能弹得跟大师一样,那不现实,但我相信它至少能给我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和初步的入门指导,让我不会在浩瀚的古琴知识海洋里迷失方向。我特别期待它在基础指法、乐谱解读以及最开始的几首入门曲目上的讲解。我对古琴的认识还停留在“高山流水”那种意境,但具体怎么下手,完全没头绪。这本书的“插图本”和“附光盘”简直是我的福音,我这人视觉和听觉的学习效果最好,光看文字我很容易走神,有清晰的图示和实际演奏的光盘,能大大提高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指法动作和声音的连接。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让我能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古琴的魅力,至少能弹出几首简单的曲子,不至于一开始就因为挫败感而放弃。我最大的担忧就是那些复杂的指法,比如勾剔抹打托这些,希望书里的图解能足够详细,而且光盘里的演示能让我模仿得有模有样。

评分

很好

评分

京东配送快快快!!!买书上京东,配送书到家。点赞!

评分

可以呢

评分

正在读 待看完后再评

评分

喜欢。。。。。。。。。

评分

很好

评分

小贵

评分

不太详细,速成品有待提高。

评分

很好。找了很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