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乱世:医疗改革者如何于战乱与疫情中建立起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1928-1945)

悬壶济乱世:医疗改革者如何于战乱与疫情中建立起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1928-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John,R.Watt 著,叶南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医学史
  • 医疗改革
  • 公共卫生
  • 近代中国
  • 战乱与疫情
  • 医疗卫生体系
  • 历史研究
  • 医学史
  • 社会史
  • 抗战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164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69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2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饱受疾病的折磨,各类流行病夺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干旱、洪涝和饥荒等自然灾害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分娩卫生条件的缺乏导致妇婴高死亡率,国共内战和全国抗日战争(1937-1945)为人民的疾苦雪上加霜。如此深重的苦难促使一小群医疗改革者着力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提倡卫生,并且使战场伤亡、传染病和妇婴死亡率得到控制。《悬壶济乱世:医疗改革者如何于战乱与疫情中建立起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1928--1945)》展示了生物医学医生与公共卫生人员如何携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栋梁。

目录

目录

照片、图表、地图和表格列表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致谢辞
简称名单

引言 在疾病、贫穷和战乱的环境里拯救生命
传染病
迷信
父权压迫
战争
无视农民阶层
立论

第一章 中华民国的疫病、战乱及对公共医疗卫生的倡导(1911—1928)
1928年之前的疫病和公共医疗卫生
缺乏科学严谨
政府的冷漠
将科学思维注入中国的教育与公共政策
国弱民衰
国家医疗与公医制度

第二章 中国国民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成败(1928—1937)
卫生部的兴衰,1928—1931
卫生署管理下卫生事业的发展,1931—1937
将预防保健服务引入城乡卫生机构
国民政府在江西农村的卫生工作
护理、助产术与公共卫生
卫生署对南京时期(1928—1937)公共卫生事业的总结
结论:卫生署在南京时期(1928—1937)如何有所建树

第三章 红军在江西和长征中的卫生工作(1927—1936)
在内战的阴影中创建医疗卫生事业(1927—1930)
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期间的医疗卫生事业(1930—1931)
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931年7—9月)
医疗卫生工作的扩展:红军的军医学校和卫生材料厂
反疫病运动
第四、第五次“围剿”(1932年6月—1934年10月)
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的医疗卫生工作
红军到达陕北以及统一战线的形成
小结

第四章 日本入侵、军队医疗及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1937—1942)
第一部分:创建现代军医体系
1937年之前的军队医疗服务
战时的军医组织: 早期
中国红十字会和战争救济
林可胜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的组建
救护总队工作的发展(1938—1940)
第二部分:政治斗争压倒医疗卫生
中国红会总部重组与林可胜降级
林可胜为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及救护总队设计的宏远蓝图
军医管理中的问题
林可胜将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与救护总队改建为现代医疗中心
林可胜遭受政治非难
资产之争、林可胜的缅印之行以及从救护总队的引退
结论:权衡后的结果

第五章 僵化思维、疾病和饥荒如何架空国民中国的军医改革者
林可胜与救护总队的陨落
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X部队以及美国医疗供给服务:林可胜的机构如何继

承和发扬他的事业
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Y部队和美国医药援华会血库
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在华中的工作
一号作战(豫湘桂会战),难民危机和疾病
Z部队和美国的医疗援助
“阿尔法行动” 计划引发军医政策变革林可胜东山再起
“阿尔法行动”计划对国民党军医野战指挥的影响
食品: 军队健康与战斗力的关键
林可胜改进中国医疗供给服务
征兵的遗留问题
1945年:军医署重组
结论:遗留问题

第六章 战乱中的公共卫生(1938—1949)
抗战初期的挫折与恢复
华西南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卫生署再起波澜
战时紧急需求:疫情预防与医疗救助
重建公共卫生:公共卫生体系
抗战后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与生存问题
四川农村卫生工作的沉浮
战后的艰难
后记

第七章 毛泽东领导下的延安卫生工作(1937—1945)
与饥荒和疾病作斗争
医疗卫生在毛泽东心目中的意义
建立中央医疗服务,加强中共医疗政策
军医服务:以有限的医疗能力“救死扶伤”
日军在华北的攻势及其对军民医疗的影响
民用医疗:与迷信、妇婴死亡率及传染病作斗争
农村卫生:应对西北妇幼卫生的严重问题
与疫病作斗争
细菌战对华北公共卫生的影响
结论:毛泽东的卫生观念造成的影响

第八章 在战时中国救死扶伤:为何事关重大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正文开始) 《乱世医魂:近代中国医疗体系的淬炼与新生(1928-1945)》 这是一段被历史洪流裹挟,却又由无数凡人之手精心雕琢的艰辛历程。当古老的中华大地被战火撕裂,饥馑与疾病如同孪生魔影,肆虐人间,一个崭新的时代正以血泪为墨,在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悄然书写。本书《乱世医魂:近代中国医疗体系的淬炼与新生(1928-1945)》将带您深入探寻,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一群怀揣医者仁心与家国情怀的先驱者,如何在纷飞的战火、肆虐的瘟疫中,以非凡的毅力与智慧,为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时代背景:烽火硝烟中的生命挽歌 1928年至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变革与严峻挑战的时期。一方面,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力图整合国家力量,推行各项现代化建设,医疗卫生事业也逐渐被纳入国家发展的视野。另一方面,长期的内战、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使得民众的生存状况举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疾病的传播变得格外迅猛,传统医疗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民众的生命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那个年代的中国,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分布极不均衡。大城市尚能勉强维持一些西医医院和诊所,但广大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几乎是空白。即便是为数不多的医疗机构,也常常因为战乱而设备损毁、人员疏散。传统的中医虽然深入人心,但缺乏科学的规范和系统性的研究,其在应对现代传染病等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同时,恶劣的卫生条件、普遍的贫困以及民众对疾病的蒙昧认知,更是加剧了疫情的蔓延,使得无数生命在痛苦中凋零。 先驱者的足迹:在废墟中播撒希望 然而,正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令人肃然起敬的医疗改革者。他们或许是背景各异的医学专家,或许是满腔热血的青年医生,又或许是怀揣理想的社会活动家,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改变中国医疗的落后面貌,为万千同胞争取生存与健康的权利。 本书将重点关注这些先驱者们所付出的努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战乱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前线,设立野战医院,救治伤兵;他们深入疫区,与时间赛跑,扑灭了一场又一场的瘟疫,挽救了无数生命;他们走遍乡野,普及卫生知识,推广接种疫苗,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他们不仅仅是医者,更是那个时代默默无闻的英雄。 改革的蓝图:现代医疗体系的雏形 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这些改革者们是如何勾勒出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蓝图?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揭示他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具有前瞻性的探索与实践。 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如何在国家力量薄弱、地方割据的局面下,尝试建立统一的医疗管理机构?如何通过立法和政策,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权益?本书将深入分析当时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政策制定,以及改革者们如何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相关法规的出台。 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在战乱频仍、教育中断的年代,如何保障医学院校的正常运转?如何培养新一代的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专家?本书将关注当时各个医学院校的发展状况,以及改革者们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派遣留学生、引进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理念等。 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 面对层出不穷的疾病,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本书将展现改革者们在医学科研方面的探索,例如对传染病病因的研究、新药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传统医学的现代化改造等。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共卫生体系的奠基: 传染病的防治,离不开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本书将重点关注改革者们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贡献,包括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推广疫苗接种、改善城市和农村的卫生设施、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却为后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区域医疗网络的构建: 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本书将探讨改革者们如何尝试建立区域性的医疗网络,包括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点,推广分级诊疗的理念,以及利用慈善组织和民间力量,共同构建医疗服务体系。 抗击疫情的斗争: 1928年至1945年间,中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疫情。本书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疫情,如霍乱、伤寒、天花等,深入剖析改革者们是如何组织力量,开展科学防治,与病魔进行殊死搏斗的。这些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医者在危难时刻的担当与奉献。 历史的回响: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乱世医魂:近代中国医疗体系的淬炼与新生(1928-1945)》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医疗改革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坚韧、智慧与奉献的史诗。它所记录的,是一群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浇灌了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幼苗,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历史的视角,还原了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真实面貌,填补了学界在这一时期的研究空白。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中国的医疗改革者们是如何凭借着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以及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硬是在战乱与疾病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通往健康与文明的道路。 透过本书,读者将深刻理解,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进过程,其中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与智慧。他们的牺牲与奉献,他们的探索与创新,不仅改变了当时无数人的命运,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轨迹。 本书特色: 史料翔实,论证严谨: 本书基于大量原始档案、历史文献、回忆录等一手资料,对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人物鲜活,故事感人: 通过对众多改革者的生平事迹的细致刻画,本书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奋斗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视角独特,洞察深刻: 本书不仅关注宏观政策的制定,更深入到微观层面,展现基层医疗的实践与困境,以及普通民众在医疗改革中的角色。 思想深邃,启迪当下: 通过回顾历史,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当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挑战。 《乱世医魂:近代中国医疗体系的淬炼与新生(1928-1945)》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历史、医疗卫生事业以及民族复兴的读者阅读的书籍。它将带您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医者的伟大与担当,理解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是如何在磨难中淬炼,在战火中新生。 (正文结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零开始的建设与奠基 读到《悬壶济乱世》这个书名,我immediately就联想到“从无到有”的艰辛过程。1928-1945年,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在我看来,更像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小心翼翼地进行着精心的筑造。在那个时候,我们可能还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医疗行为,没有先进的设备来支持诊断治疗,甚至连基本的卫生常识都普及不到位。我非常好奇,当时的改革者们,他们是否肩负着“从零开始”的重任?他们是如何在完全陌生的领域,摸索前进,制定规章,建立制度?书中对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过程,我尤其感兴趣。这其中是否包含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雏形,如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乡村卫生推广等?他们是如何在各个层级、各个地区,逐步播下现代医疗的种子,并使其生根发芽的?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窥探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早期奠基工作,了解那些为了民族健康而默默耕耘的先驱们,是如何为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医疗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初读《悬壶济乱世》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初翻开,扑面而来的便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硝烟与病痛交织的景象。我一直对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医疗卫生这样一个关乎民生根本的领域。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将目光聚焦在1928年至1945年这段充满挑战的时期,这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节点,更是医疗体系从萌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很好奇,在那个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民生凋敝的环境下,是如何孕育出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雏形的?那些在乱世中挺身而出的医疗改革者们,他们又是如何以“悬壶济世”的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为后世留下宝贵的遗产?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那个时期医疗资源的匮乏,以及疾病如何像肆虐的野火一样吞噬着生命,而在这绝望之中,那些坚守岗位的医者,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所经历的挣扎,以及他们所创造的那些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进步。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深入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医疗体系构建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那些改革者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勇气。

评分

历史的重塑与反思 对于《悬壶济乱世》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如何通过对1928-1945年这段历史的梳理,为我们重塑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起源。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事物的发展,必须追溯其源头,了解其早期形态所经历的阵痛。在那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年代,国家力量的薄弱,基层民众的生存困境,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都给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阻碍,并且详细阐述改革者们是如何一步步突破这些困境的。例如,他们是如何将西方的医学理念和实践引入中国,并使其与本土的社会环境相结合?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建立起早期意义上的医疗机构、培养医护人员,并开展公共卫生工作?这其中涉及的制度创新、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同时,我也会带着反思的眼光去阅读,思考那个时期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医疗卫生挑战,是否仍具有借鉴意义。

评分

战乱与疫情双重夹击下的医疗挑战 《悬壶济乱世》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对于那个时代医疗困境的想象。“战乱与疫情”这八个字,仿佛就已经浓缩了那个年代医疗卫生领域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医疗系统要如何运转?我想象着,当硝烟弥漫、战火连天之时,医疗队伍如何在炮火中抢救伤员;当瘟疫肆虐、民不聊生之际,他们又如何在恐慌中稳定人心、控制疫情。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最残酷的现实,而是直面这些挑战。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时期,国家层面的医疗投入是怎样的?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如何?民间组织和国际援助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普通的医护人员,他们在身处战乱和疫情的双重夹击下,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牺牲中传递生命的?他们的工作条件想必极其艰苦,资源也必定极其匮乏,他们所展现出的专业精神、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克服困难的韧性,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动人的篇章。

评分

《悬壶济乱世》中的人物群像 这本书的书名直击人心,“悬壶济乱世”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和使命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哪些“医疗改革者”,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背景,又为何会投身于当时那异常艰巨的医疗事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个人力量的渺小与历史洪流的巨大对比,使得任何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显得弥足珍贵。我期望书中能够描绘出这些改革者鲜活的人物群像,不仅仅是他们的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坚持和牺牲。他们是如何在战火纷飞中,寻找可以落脚的医疗阵地?他们是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医疗救治?他们是如何在社会动荡中,去影响政策、推动改革?我特别期待了解他们如何面对来自社会、政治、甚至国际层面的压力,同时还要应对疫情肆虐的危机。我相信,那些在暗夜中点燃烛光的人,他们的故事往往比辉煌的成就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