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第2版)

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毓海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
  • 青少年读物
  • 思想启蒙
  • 哲学入门
  • 历史
  • 社会科学
  • 文化
  • 经典
  • 普及读物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14824018
版次:2
商品编码:117607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字数:1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方的知识浩如烟海,马克思给你一把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跟随里马克思批判的目光,回顾和总结希腊、罗马的遗产,重读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沿着马克思开创的思路,重新理解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和涂尔干。马克思带你读西方社会科学经典和西方思想史。
  《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第2版)》告诉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系统的基本程序,全世界到处都是它的用户。只有掌握这个程序,你才能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

内容简介

  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这是《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第2版)》要回答的问题。作者韩毓海以平实、诙谐但又激情澎湃的语言,结合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别开生面地、创造性地向青少年介绍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及马克思的个人成长轨迹。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展示的哲学、经济学思想,以及对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所进行的精彩分析,作者给青少年展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马克思,给青少年展示了一部简明扼要的人类思想史。

内页插图

目录

马克思
究竟是哪儿人呢?
为什么说马克思不是
因为“仇富”,才成了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
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追求知识?
世界上有直线运动吗?
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爱情和独立思考的力量是怎样帮马克思摆脱痛苦的?
法应该建在“伦理”的基础上还是“公民道德”的基础上?
为什么马克思自称是黑格尔的学生,又反过来批判黑格尔呢
什么是共产主义呢?
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
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
为什么马克思预言革命将在中国取得成功?
为什么说《资本论》颠覆了经济学?
为什么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跋/李敬泽

精彩书摘

  《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第2版)》: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东欧在政治发展和工商业发展方面,都是远远落后于西欧的。而当时的普鲁士,更完全被炒钱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所绑架,走上了一条“军国”与“金融”、“炒钱”与“耍弹”相结合的畸形发展道路。当时,西欧与东欧之间的斗争,就突出地表现为拿破仑与“反法联盟”的斗争。
  尽管在19世纪以降的东西方大博弈中,马克思主义炬火照亮的首先是东欧和东方世界,但马克思主义却是在西欧的思想、知识和社会谱系中产生的,马克思的一生主要是在西欧(德国莱茵区和法国、比利时、英国)度过的。
  值得一提的是,普鲁士对于莱茵的殖民统治在1848年终于得到了报应。那一年,特里尔城爆发起义,要求从普鲁士独立出来,直到占领军将大炮对准特里尔,威胁炸毁这座古城,起义才被镇压下去。而“先进的西部”与“落后的东部”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则贯穿于德意志建国的整个过程,一个重要例证就是:1895年,与马克思并称社会学奠基人的马克斯-韦伯,在弗赖堡大学。发表了题为“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的就职演讲。这篇著名演讲所探讨的,依旧还是德国西部与东部之间的矛盾问题。
  正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样,马克思的思想,也不是一天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代最初的理想其实是:欲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必先建立一个共和、统一的德意志,而这意味着以莱茵的工商业,去改造普鲁士那种“买空卖空、票据投机、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德国东西部的主要矛盾,就体现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体现为发展实业的道路与“炒钱”、“耍弹”道路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最初的合作伙伴,正是一批志同道合的莱茵青年才俊,他们大都出身于经营工商业的犹太巨富之家,正是这些青年才俊构成了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的投资人。1848年,当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时,他们又一次团结在马克思周围。
  正像毛泽东和他的许多战友都来自中国的湖南一样,莱茵也是马克思革命事业的根据地。实际上,与马克思类似,初出茅庐的毛泽东起初的政治理想,也并不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是“联省自治”和湖南独立。
  正因为马克思最初的朋友圈是由莱茵工商业界青年巨子们构成的,所以,裁缝出身的威廉-魏特林。
  在与马克思争夺德国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时,就曾愤愤不平地指责马克思说:“他的影响力来自富人,富人让他当上了报纸编辑,就这么回事。”魏特林的话并非刻意诽谤,更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没有谁一生下来注定就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实际上,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出身于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马克思父亲因为经营酿酒业,年收入高达1500泰勒,跻身于特里尔首富行列)。而有人说马克思家境殷实,但谈不上富有,这是不了解马克思的母亲。马克思的母亲是荷兰人,马克思的父系有五代是犹太拉比o,而马克思的母系则不知道可以上溯到多少代——通通都是欧洲的大拉比。马克思的女儿说,很少有人注意到马克思有一半荷兰血统,正如大家很少注意到,马克思家的祖宗几乎都是犹太拉比。
  ……
《思想的星辰:人类智慧的里程碑》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求知若渴的读者开启一扇通往人类思想殿堂的宏伟之门。我们精心挑选了跨越数千年、横亘东西方文明的标志性思想成果,以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智慧演进图景。这不是一部枯燥的理论汇编,而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思想漫游,带领读者亲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伟大思维的诞生、碰撞与发展。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从苏格拉底到奥古斯丁的智慧回响 本部分追溯西方哲学的源头。我们首先探访古希腊的城邦,解析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的拷问如何成为西方伦理学的起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洞穴寓言”被细致剖析,揭示其对知识本质和理想国度的不朽思考。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对自然万物的系统观察,以及其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上的奠基性贡献,将被置于详尽的语境中讨论。我们还将关注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斯多葛学派的坚忍哲学,以及希腊化时期思想的转向。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罗马世界,探讨西塞罗的修辞艺术,以及晚期古典思想中,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哲学与神学的融合与张力。圣奥古斯丁的思想,特别是其对时间、自由意志和罪的深刻反思,构成了连接古典世界与中世纪思维的关键桥梁。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沉思与伊斯兰的守望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理性与信仰进行艰难对话的时代。本章将聚焦于经院哲学的兴盛,尤其关注托马斯·阿奎那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工具,系统化地构建基督教神学体系,试图调和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探讨“理性与信仰是否能统一”这一核心议题,考察邓斯·司各脱和奥卡姆的唯名论对后世经验主义的影响。与此同时,本书将着重强调伊斯兰黄金时代在保存和发展古典知识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巴格达的智慧宫到西班牙的科尔多瓦,阿维森纳(伊本·西那)对医学和哲学的综合研究,阿维洛伊(伊本·鲁世德)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权威性注释,以及他们在代数、光学和天文学上的突破,都将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些来自东方和南方的思想力量,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储备了至关重要的精神和知识资源。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曙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的觉醒。本节将详述人文主义思想如何将焦点从神拉回到尘世的创造力与潜力上。从彼特拉克对古典文学的重新发现,到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对政治现实的冷峻洞察,我们看到了对世俗权威和个体能动性的重视。紧接着,我们将进入科学革命的激动人心的篇章。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宇宙观;伽利略通过实验观测为新的物理学奠定基础;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则以其普适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理论,构建了一个机械、可预测的宇宙模型,极大地影响了启蒙思想家对社会秩序的理解。 第四部分:启蒙的光芒与社会契约的构建 启蒙运动是人类理性自信达到顶峰的时期。本部分深入探讨洛克关于自然权利和有限政府的理论,以及霍布斯对社会秩序必要性的论证。卢梭激进的“公意”概念与他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批判,将与孟德斯鸠对权力制衡的精妙设计并置分析。伏尔泰对宽容和言论自由的捍卫,以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人类认知界限的划定——即“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期望什么?”——将作为启蒙思想的理性高峰。同时,本书也会审视这一时期思想的局限性,包括其对“普遍人性”的假设以及未能充分解决的殖民与不平等问题。 第五部分:19世纪的巨变——历史、价值与异化 十九世纪的思想世界是激烈变革与深刻反思的时代。我们将探讨黑格尔的辩证法如何将历史视为精神自我展开的过程,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产生的巨大影响。与之相对立的,是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的强调,他如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解剖,提出了关于异化劳动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见解。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对传统道德价值的“重估”以及他对“权力意志”的宣告,构成了对理性主义盛期的有力反动。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将考察达尔文的进化论如何重塑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这些深刻的认识如何渗透到社会思想的方方面面。 第六部分:现代的碎片与后现代的回响 进入二十世纪,思想面临着战争、技术爆炸和大众社会的挑战。本部分将考察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揭示如何颠覆了传统的自我认知。实用主义(如杜威)对经验与行动的强调,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如阿多诺、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展现了对现代性弊端的深刻警惕。我们将讨论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本质的考察如何改变了分析哲学的路径。最后,本书将探讨后现代思想的兴起——福柯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解构,德里达对文本意义多重性的揭示,以及利奥塔对“宏大叙事”的怀疑。这些思想,无论其争议性如何,都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依赖的真理、知识和意义的构建方式。 结语:在思想的星空中导航 本书的终极目标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培养读者批判性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追踪这些伟大思想家的足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继承的思维遗产,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坐标。这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理解世界、并不断尝试超越既有局限的壮阔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予高度评价,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准确性的前提下,做到了令人惊叹的通俗易懂。很多科普读物为了追求“口语化”,常常会牺牲掉概念的精度,但这本书显然避免了这种陷阱。它没有使用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也没有刻意地使用过于幼稚的表达,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优雅的平衡点。当我读到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部分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卡住的齿轮突然啮合了一样顺畅。这种行文的流畅感,使得原本需要反复推敲的段落,现在只需一气呵成就能领会其精髓。这对于希望深入理解而不愿被语言绊住脚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具,体现在它对历史情境的还原上。它没有把理论当作孤立的真理来介绍,而是将其牢牢地嵌入到它诞生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中去考察。这种“落地”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生命力。我们不再是抽象地讨论“剩余价值”或“阶级斗争”,而是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工厂车间,亲眼目睹了那些社会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积累、最终催生出这些深刻洞察的。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读者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理论的现实根基和它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性。它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才是真正的思想教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既有分量又不失活泼的感觉。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尤其是封面上的那句“伟大也要有人懂”,简直是直击灵魂,一下子就点明了本书的使命——让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留意了插图和版式安排,设计师显然在努力平衡学术的严谨与青少年的阅读偏好。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以及穿插其中的一些视觉元素,真的让阅读过程变得不那么枯燥。对比市面上很多严肃的理论书籍,这本书在视觉上传达出一种友好的信号,仿佛在对读者说:“别怕,我们慢慢来,很有趣的。”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对接下来内容的期待值拉满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阅读体验,从你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评分

作为一本面向年轻读者的读物,它在激发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努力值得称赞。它并非要让你盲目接受书中的所有观点,而是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鼓励读者去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习惯性地从新的角度去解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思考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远比记住几个理论家的名字更为宝贵。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给了读者一把探索复杂世界的钥匙,让“伟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标签,而是一种可以学习和实践的思维方式。

评分

阅读这本作品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本能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入门读物。我过去接触的经典著作,往往因为语言的隔阂,总感觉像是在云端漂浮,难以抓住实质性的脉络。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叙事节奏的把控。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一个初学者的思维,不是一股脑地灌输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故事线索和情景设置,将复杂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巧妙地植入其中。读起来,你会发现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术语,在特定的语境下突然就变得清晰明了,逻辑链条也自然而然地被串联了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死记硬背公式要有效得多,它培养的是一种理解世界的底层思维框架,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储备。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受益匪浅!推荐

评分

非常好,启迪人心的好书

评分

了解马克思历程的一本小书,入门无门槛。

评分

书很不错,送货及时。

评分

马克思,小年如何读,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好评

评分

买了还没看,看完再追评

评分

让我们来重新认识马克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