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式赏析福建地区保存完好、文物价值高、欣赏价值高的传统建筑:
◎100+座福建建筑巨作详细剖析。
◎27个福建经典古城、土楼、古寺等。
◎300+幅精美的建筑全景、建筑细节照片。
◎30+幅精细建筑透视手绘图、建筑群俯瞰图。
◎拉线图解式赏析老祖宗传给后人的建筑瑰宝。
◎专题介绍建筑摄影技巧、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脉络。
◎直观的福建古建筑分布图、福建建筑历史大事记。
◎交通、门票、住宿、美食、周边景点等实用旅游资讯。
没有术语,只有艺术,只有建筑的故事……
《寻找中国最美古建筑 福建》是一本介绍福建古建筑的旅游图文书。从福建保存完好的宗教寺庙、民居建筑中,遴选出福州三坊七巷、华林寺、厦门集美嘉庚建筑群、福建土楼等30余所古建筑(群),用图解的方式,介绍这些建筑的艺术特征、风格和结构。书中收录有大量建筑手绘图,直观地展现建筑的布局及内部结构,让读者更加容易读懂看似高深的古建筑。书中还有相关的建筑知识、民风民俗、旅游攻略、摄影经验和技巧的介绍。
《亲历者》编辑部是一个由多位有丰富旅行经验、长期编写旅游类图书的专职作者,以及一批热爱行走、热爱文字的兼职撰稿人组成的专业编写团队,曾编写过“Follow Me系列”“Let's Go系列”等一批深受读者好评的旅游类书籍。
第 1 章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1.2 物联网概念与相关概念
1.2.1 物联网概念
1.2.2 传感网与泛在网
1.2.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3 物联网的特点与分类
1.3.1 物联网的特点
1.3.2 物联网的分类
1.4 物联网研究的主要问题
1.4.1 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
1.4.2 技术标准
1.4.3 管理平台
1.4.4 后端与云计算
1.4.5 安全体系
1.4.6 应用开发
1.5 物联网应用领域
1.5.1 城市管理
1.5.2 数字家庭
1.5.3 定位导航与卫星定位技术
1.5.4 现代物流管理
1.5.5 食品安全控制
1.5.6 零售
1.5.7 数字医疗
1.5.8 防入侵系统
1.5.9 智能电网
1.5.10 环境监测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 2 章 物联网体系结构与标准
2.1 物联网体系结构概述.
2.1.1 物联网基本特征
2.1.2 物联网体系结构
2.2 感知层
2.2.2 感知层主要技术
2.3 网络层
2.3.1 网络层功能
2.3.2 网络层技术
2.4 应用层
2.4.1 应用层功能
2.4.2 应用层技术
2.5 物联网标准
2.5.1 标准的意义、本质与作用
2.5.2 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组织
2.5.3 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
2.5.4 物联网标准发展现状
2.5.5 国内物联网标准进展情况
2.6 EPC 标准体系
2.6.1 EPC 标准体系概述
2.6.2 EPC 编码标准
2.6.3 EPC 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
2.6.4 EPC 物联网信息服务 EPCIS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 3 章 传感技术概述
3.1 传感器概述
3.1.1 传感器与传感技术
3.1.2 传感器的组成
3.1.3 传感器的分类
3.1.4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3.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3.2.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3.2.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3.3 传感器的选型和设计原则
3.3.1 传感器的选型
3.3.2 传感器的设计原则
3.4 传感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平台
3.4.1 硬件平台
3.4.2 软件平台
3.5 无线传感器网络
3.5.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3.5.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3.5.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
3.5.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岁月滚滚的车轮下,它岿然不动。
建筑是流淌的文化,在亘古红尘的风云里,它傲然挺立。
建筑是恒久的艺术,在历史烟云的流转中,它风采永驻。
建筑是我们穿越时光的一条隐秘捷径,带领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福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这里有狭长的海岸线、葱翠的山岭、美丽的大自然以及悠久的历史,而多样性的文化也筑就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妈祖庙、祖师殿、慈济宫、伊斯兰清真寺、基督教教堂等,不同类型的宗教建筑都可以在福建看到。厦门集美中西合璧的嘉庚式建筑、鼓浪屿的万国建筑,也是福建建筑多样化、世界化的见证。而福建山区的民居则表现出聚居、防御性极强特点,闽西南地区的土楼就是其代表性建筑。
本书是专为热爱古建筑的“驴友”量身打造的一本旅游指南,书中选取了福建省二十几个经典的古建筑,包括三坊七巷、华林寺、厦门集美嘉庚建筑群、鼓浪屿万国建筑、福建土楼等,通过通俗的文字、优美的图片,以拉线的方式,细致剖析这些古建筑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引领读者体验一场奇妙而深刻的建筑之旅。
《寻找中国最美古建筑 福建》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背后承载的文化信息非常感兴趣。福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其古建筑必然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隐藏在乡村深处的瑰宝,比如那些独具匠心的燕子屋、四扇屋,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建造工艺,能否在书中得到详尽的介绍?我希望作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解读那些复杂的建筑术语和精巧的结构设计,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古建筑的奥妙。书中如果能穿插一些关于这些古建筑所处村落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的故事,那就更具可读性了。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出行指南,让我们可以亲身去探访这些最美的古建筑,感受它们穿越时空的魅力。
评分这部《寻找中国最美古建筑 福建》仿佛是一封来自遥远年代的邀请函。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为我们揭示哪些令人惊叹的古建筑奇迹?福建的海岸线曲折,山峦叠嶂,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的古建筑,想必有着独特的力量。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着墨于那些保存完好的惠安石雕建筑,它们是如何将石头雕刻得如此栩栩如生,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讲述一段古老的故事。再者,那些被称为“中国最美古建筑”的,究竟具备哪些特质?是宏伟的气势,还是精巧的工艺?亦或是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描写,为我们一一解答这些疑问。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触及到这些古建筑的现状,它们是否面临着挑战,又有哪些人在为它们的传承而努力,这种对现实的关照,会让这本书更具深度和意义。
评分读到《寻找中国最美古建筑 福建》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画面。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福建不同地区的古建筑特色,比如莆田的宫殿庙宇,其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彩绘,能否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呈现?或者武夷山地区那些依山而建的茶庄古厝,它们是否还保留着当年繁忙的茶香?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古建筑背后的建造智慧,例如它们在通风、采光、防潮等方面的巧妙设计,以及是如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对于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宗祠、家庙,我希望能了解到它们在维系家族文化、传承祖训家风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佐以精美的实景图片,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古建筑修复和保护的讨论,让读者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评分《寻找中国最美古建筑 福建》这个书名,像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探险坐标。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极具地域辨识度的建筑类型,比如福州三坊七巷中那些精美的马头墙和庭院,它们是否会在书中得到细致的描摹?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古建筑的文化根源,比如它们是如何受到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以及当地民俗习惯的影响,并最终体现在建筑的布局、装饰和功能上。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古建筑,那些可能不为人所熟知,却同样充满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隐秘角落。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最美”标准,才能让这些福建的古建筑脱颖而出?是历史的厚重感,是艺术的独特性,还是它们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希望作者能够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带领我们一同去发现和品味这些隐藏在福建大地上的文化瑰宝。
评分这本《寻找中国最美古建筑 福建》似乎打开了一扇通往福建深厚历史文化宝库的大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山林之间、被岁月洗礼的古厝,它们不仅仅是石头和木头堆砌的居所,更是福建人勤劳智慧、适应自然、凝聚家族的活态载体。想象一下,当书中笔触细腻地描绘出那些依山傍水的土楼,它们独特的圆形或方形结构,是如何巧妙地应对地理环境,又如何凝聚了一个大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这本身就是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细节,比如每座古建筑的建造年代、独特的工艺技巧、蕴含的传说故事,甚至是居住者的生活片段,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古建筑的生命力。我还会关注书中对于那些濒临消失的古建筑的关注,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建筑之美,更是濒危的文化记忆,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这些珍贵遗产的保护意识。从闽南的红砖厝到闽北的徽派风格,福建的古建筑风格多样,地域特色鲜明,书中能否展现这种多样性,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成因,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物美价廉,快递速度比平时略慢。。。
评分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面对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
评分一般
评分挺好
评分不错的书,活动购入,划算
评分福建好地方?
评分物美价廉,快递速度比平时略慢。。。
评分好
评分人类没有想到,面对这巨大的存在,从社会学的结论,却可以推导出宇宙学的结果。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那时,万物的之美曾昙花一现,现在已经变成任何大脑和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飘渺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