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史學票友”深入淺齣談曆史,曆史學的睿智與生機、生活的溫潤與鮮活盡呈筆端。
2. 鄧小南、羅誌田、梁其姿聯袂推薦。
“知識分子論叢”:
更多精彩,點擊進入品牌店查閱>>
內容簡介
《生活的史學》是浸淫曆史學術領域多年的青年學者孫明所撰寫的曆史閱讀隨筆。作者坐在曆史的邊緣,帶著生活的感覺,以“半學術”的水平和心態看曆史、看曆史書、看曆史學傢,以親切活潑的語言,將晦澀、學術的曆史書籍,介紹給讀者,並錶達作者自己對曆史的想法。作者認為,真誠的曆史觀念應是來自實際的生活經驗,正是不斷變化的生活形塑著個人對曆史的看法,生活與史學實為相輔相成、互為錶裏。
作者簡介
孫明,1979年生,遼寜北鎮人。1997年入北京大學曆史學係學習,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閤培養曆史學博士。著有《生逢革命:辛亥前後的政治、社會與人生》。
精彩書評
曆史源自生活,史學是生活的印記。曆史學的睿智與生機,蘊藉於溫潤鮮活之中。
本書由若乾書評匯聚而成。洋溢在作品中的敏銳感知、通透思維、雋永涵義、靈動筆觸,將讀者帶入貼近生活而又充實豐盈的學術境界。
——鄧小南(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這是一本獨特而有趣的小書。作者受過較好的曆史學專業訓練,復以“史學票友”自處,過著“見之於行事”的生活,自由地齣入史學,說書、論世、知人,方能如此通達開朗、趣味盎然。他由此提齣“生活的史學”,雖不是嚴謹的理論概括,卻點齣瞭史學中一個重要的麵嚮,亦是人生的一種可能。
——羅誌田(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孫明不靠研究曆史謀生活,是曆史學界的損失。然而他這本書以優美的文筆讓讀者直接體會到曆史寫作中的生活成分,卻不是每個職業史學工作者都能做到的。
——梁其姿(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 目錄
生活的史學以及自序
※ 病痛,就在曆史裏
傳統的“通義”與今日之史學
從“史入武俠”到“武俠入史”
病痛,就在曆史裏
縮小曆史,以發現道德
拋卻“問題”,“復活”曆史
惡世界,亂作一團
通達的老人,偶閤的史學
曆史與戲劇之間的真實
※ 到曆史現場去
靠什麼“走齣中世紀”?
到曆史現場去
轉圖成史與史學新舊
“遊必有方”,還有點兒纍
“形容”曆史
經可以講
萬古江河流嚮何方
作為通識教材的通史書
※ 傳統究竟有幾重
明朝齣瞭什麼問題?
“啓濛”的山後風光
學術史:流變、迴歸與失憶
思想版圖的考索及其他
眼光居中,發現“聯係人物”
傳統究竟有幾重
老上海的前世“多元”
※ 知者是否自知
歐陽修與“君子之勇”
吾心也曾繁華
從“小儒”到“中等社會”
丁文江的“天時”
1946,尷尬的蔣廷黻
苦雨齋的溫暖和晦暗
知者是否自知
“無恒産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張芝聯先生的學術道路
帶走瞭一種學問和一派人生——閱讀記憶中的硃維錚先生
精彩書摘
惡世界,亂作一團
演到《兔》這一則,劉佩琦有點兒“滯”,倒是那個男旦,一頭一尾兩段《玉堂春》,透著股子邪性勁兒。“兩旁的刀斧手,嚇得我膽戰,心,又,寒。”
根據老捨先生的五個短篇小說改編的《老捨五則》問世後在香港藝術節首演,文學顧問舒乙,導演林兆華,主演劉佩琦,可說是一時之選。老捨會寫舊社會,他眼光毒,看在肯節兒上,能把百姓生活寫齣曆史來而又不顯得抽象、矯情,所以曆久彌新。就拿這次改編的五個短篇來說,《柳傢大院》寫傢庭,一百塊大洋“買”來的媳婦不忍公公、小姑子和丈夫的欺淩,懸梁自盡;《也是三角》也是寫傢庭,兩個拜把子逃兵決定組建傢庭,卻無錢各自娶妻,隻得閤娶一個,“小兩口”的事兒變成瞭“小三口”的事兒,兄弟情在欲望中掙紮;《斷魂槍》是市井傳奇,“五虎斷魂槍”隻能嫡傳,不教徒弟,遂以失傳告終;《上任》講官匪一傢,治安稽查官乃是由匪而來,黑白互補而又對峙;《兔》中的小陳要由票友“下海”成為職業男旦,周遭都是對他心存曖昧的男人,他把妹妹嫁給楚總長作九姨太換來開張的錢,楚總長卻更喜歡他。舊中國以“亂象”為基調,這些故事今天看來都是亂得可以的片斷。長輩和晚輩、男人和女人、官和匪、美和醜、善和惡,秩序讓位於現實,現實亂作一團。這戲看得我心寒,因為它們拼在一起,斷片而又互相說明著、隱喻著、留白著,終於使我對那段曆史的認識不安起來。
《柳傢大院》中,貧苦市民老王給洋人當花匠,就自認為是“文明人”,藉著自己的差事讓女兒二妞上學,二妞成瞭“文明”的學生後欺負起嫂嫂來更加理所應當。末瞭,算命先生將這傢庭的苦難和罪惡歸於“文明”。當新事物傳入中國終緻引發社會秩序的異動時,往往不是理想中“現代化”的“進步”,而是新舊因素在社會、思想乃至身份符號的多個層麵嫁接齣無窮多的麵相,權力從舊秩序中溢齣後的紊亂、競爭和怨恨如影隨形,痛楚遠多於歡欣。老王、二妞還是窮人,但街坊已經感覺大雜院擱不下他們這些“文明人”瞭。新靠山的倚恃加上舊倫理中“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傳統,媳婦的死成瞭時代之殤。但遇到親傢賠償的要求,老王一下子就被打迴原形,嫁禍鄰裏,還是“窮人肝火大”的做派。在新舊淆亂的時代中,到底是舊倫理藉著新權勢而放大,還是新權勢擊碎舊道德催生瞭畸變的人,難說清楚。從終點迴望,舊道德可曾真正有過效力,也是問題。
“遊兵散勇”是中國近代社會中最被汙名化的群體之一。翻遍瞭小說戲劇、曆史研究,也難看到同情的敘述。隻有在老捨的筆下,逃兵孫占元和馬得勝被賦予瞭人味兒。他們拿著不義之財,卻想過幾天正常日子。抱著這樣的夢想企圖由“兵”而“民”,又不過是平添瞭一個“小三口”的畸形傢庭。齣路難覓。尤老二不想當土匪瞭,想通過治安有功而鑽進“司令部”。官匪一傢,隻作道德評判還稍嫌簡單瞭些,當時的統治者確實無力另行籌建一支新的警察隊伍,“招安”或許是成本最低、性價比最高的辦法。尤老二說走江湖最重要的不是槍、不是關係,是“分寸”,他給舊日的黑道朋友留有分寸,那些人也未必不投桃報李。再說,土匪想當警察,治安不成也沒有安然做戴紅頂子的土匪,而是辭官,尤老二也沒那麼十惡不赦。在這些逃兵、土匪身上,我們看到瞭舊社會的惡,也看到從社會正常秩序逸齣者迴歸秩序體係的艱難乃至無望,便又轉化為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歡和無奈。“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怕是還有一麵要說,“可恨人亦有可憐之情”。“今天的官未必不是今天的匪。”社會亂瞭,還有“正常”可言嗎?
規矩亂瞭,傢庭的規矩,黑道的規矩,票友的規矩,隻有改行經營客棧的沙子龍還恪守著本傢的規矩。他古闆,亦可謂敗傢,“斷魂槍”在他手裏果然斷魂,但他卻是整齣戲裏最“正派”的人。雖然不收徒弟,也還賞來者一頓爆肚馮,有禮數。隻是這規矩如此落寞,一段京鬍,滿場冷冷的月色。記得馮驥纔《神鞭》中的主人公最後練成瞭神槍手,顯示瞭中國人在技術上的通變。沙子龍不讓人振奮,但讓人同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間。他已點齣對洋槍洋炮挑戰下武術是否還有用的憂慮,“舊”有被“新”戰勝的,斷魂槍的“不傳”卻是按舊規矩行事的結果。對後一個層麵,我們的關注和瞭解似乎都少瞭一些。從走鏢到經營,沙子龍放棄瞭槍法,更是換瞭個活法,絕活的失傳是謀生途徑和生活方式的選擇,不是武林規矩自己說瞭算的。社會要變化,就不是在一個兩個點上,而是觸類旁通,藤蔓相連。
3月12日晚上的葵青劇院,彌漫、糾纏、籠罩著這些亂象,混著老北京的土話兒、糙話兒。地地道道的老舊,令人嘆為觀止。朋友驚呼不知道老捨還寫過這麼“亂”的東西,中場休息時前排的香港觀眾興奮地學習北京話的捲舌和兒化音。我也在想,這個兼有旗人“講究”和英倫紳士派頭的人,如何端詳他身邊的生活,留下瞭具有如此曆史記錄性、穿透力和復雜性的作品。惡世界,亂作一團,無論我們用哪一種利刃,似乎都切不開它。還不如放下理論和概念,專心揣摩這五個碎片和它們所自齣的一整個兒的社會。
2010年,香港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生活的史學》的圖書所撰寫的,但不包含該書任何實際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自然,且不含任何“AI痕跡”的錶達。 --- 《市井光影:被遺忘的日常之維》圖書簡介 時代的褶皺裏,藏著我們是誰 我們總習慣於仰望那些宏大的敘事:王朝的更迭、戰爭的硝煙、科學的飛躍。曆史仿佛是一條由英雄與巨石鋪就的單行道。然而,真正的生活,那些柴米油鹽的重量、黃昏時分巷口的喧鬧、以及那些無聲無息的日常習慣,纔是支撐起整個文明基座的泥土。 《市井光影:被遺忘的日常之維》正是一部將目光從金字塔尖撤迴,聚焦於人類生存最基本形態的深度考察。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部關於“活過”的精微考據,它緻力於挖掘和重構那些在史冊上常常被忽略、被簡化,卻無比真實且具有生命力的“生活切片”。 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紮實的田野調查功底,帶領讀者穿梭於不同曆史時空中的尋常巷陌,探尋普通人在特定社會結構下的真實存在狀態。 --- 第一編:物質的幽靈——衣食住行的重塑 本篇聚焦於人類生存最基礎的要素——物質環境。它挑戰瞭我們對“必需品”的刻闆印象,揭示瞭這些日常之物背後蘊含的復雜社會、經濟與技術力量。 織物的秘密與階層的界限: 我們將深入探討古代紡織技術的演進,但關注點不在於發明本身,而在於不同縴維(麻、絲、棉)如何成為社會地位的無聲宣言。從貴族華麗的錦緞到平民粗糙的布衣,每一根紗綫的張力,都係著身份的重量。本書細緻描繪瞭染料的來源、衣物的修補藝術,以及特定季節裏人們對溫度的哲學性應對。 餐桌上的權力遊戲: 飲食是人類最直接的文化錶達。本篇將擺脫對宮廷盛宴的浮華描寫,轉而深入研究普通傢庭的“一粥一飯”。我們考察榖物的種植周期、季節性食物的儲存技術(從地窖到醃製),以及調味品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流轉。例如,食鹽的分配如何映射中央集權的力量,以及特定節氣食物背後的禁忌與祈願。 居所的溫度與尺度: 房屋不僅僅是庇護所,更是個體與傢族的疆域。本書通過考古發掘、私人信件和地方誌,重建瞭不同時代普通民居的空間布局——竈颱的位置、臥室的朝嚮、對光綫的利用。我們將探討建築材料的本地化選擇,以及“傢”這個概念是如何在物理空間中被實踐和定義的。 --- 第二編:時間的紋理——節奏與習俗的構建 時間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流速與質感是截然不同的。本篇探索瞭人類如何感知、計量並儀式化他們流逝的生命。 日晷與鍾聲之外的計時: 在機械鍾錶普及之前,人們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與休息?本書細緻描繪瞭農耕社會的“天時”概念,手工業者的“作息律”,以及城市中基於市場交易和宗教活動所形成的非官方時間錶。我們看到瞭疲憊的勞動者如何精確地計算日照的剩餘,以最大化他們的有效時間。 節慶的意義: 節慶是社會集體情感的集中爆發點。《市井光影》側重於那些紮根於地域性的、非國傢層麵的慶典。這些儀式——無論是收獲祭祀、婚喪嫁娶的復雜禮儀,還是應對瘟疫或災荒的民間自救活動——是如何在重復中建立社區的韌性與認同的。特彆地,本書深入分析瞭民間“迷信”與“實用智慧”之間的模糊地帶。 記憶的載體: 傳統社會中,知識和經驗的傳遞高度依賴口述和實操。本篇探討瞭那些代代相傳的“手藝人”的技藝傳承過程,比如木匠的經驗法則、婦女的草藥知識。這些非書麵化的知識,構成瞭社會運行的無形操作係統。 --- 第三編:心靈的低語——情感與信仰的日常實踐 在宏大敘事的光芒無法觸及時,普通人的內心世界是如何應對生老病死、愛恨彆離的? 人際網絡與互助結構: 本篇剖析瞭超越血緣關係的社會連接。從鄰裏之間的“搭把手”到行業公會的互助,再到宗族內部的經濟調控。《市井光影》展示瞭在缺乏完善社會保障體係的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是如何被建立和維護的,以及當這種信賴破裂時,個體所麵臨的巨大風險。 病痛與療愈的哲學: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但應對方式卻充滿地域色彩。本書對比瞭官方醫學典籍與民間巫術、草藥偏方在處理常見病癥時的差異。它不僅關注療效,更關注病人及其傢屬在麵對未知痛苦時,所構建的心理防禦體係和對“好轉”的期望值。 世俗的虔誠: 信仰並非總在廟堂之上。本篇關注的是普通人如何將宗教或哲學思想融入到日常的倫理抉擇中。一個農夫在歉收時嚮上蒼的祈禱,一個商人麵對欺詐時的道德掙紮,這些“微小的信仰行動”如何共同塑造瞭一個時代的道德景觀。 --- 結語:發現失落的“我們” 《市井光影:被遺忘的日常之維》的最終目的,是提醒讀者:曆史並非隻有帝王將相,更有那些在陽光下辛勤勞作、在月光下默默耕耘的無數張麵孔。通過細緻入微地重建他們的生活細節,我們得以重新校準我們對“過去”的認知,也更深刻地理解今日生活模式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對“人”本身抱有深切好奇心的讀者的作品,它邀請你走入曆史的迷霧深處,去觸摸那些真實而溫暖的“生活的史學”——那些被歲月衝刷,卻從未真正消失的市井光影。 (約 15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