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

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兰·R.米勒特 著,秦洪刚 译
图书标签:
  • 朝鲜战争
  • 冷战
  • 历史
  • 军事史
  • 战争
  • 政治
  • 国际关系
  • 亚洲历史
  • 20世纪历史
  • 美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0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2796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56
套装数量:1
字数:287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朝鲜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性事件,中国也曾作为重要的一方参与其中。这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其影响缺绵延至今,时刻牵动着国际局势的神经。
  在《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中,阿兰·R。米勒特全面和细致地梳理了该场战争爆发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在反映朝鲜战争的进程方面,本书虽也有详尽的“战斗日志”式再现,但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十分注意反映当时各方的内政、外交和国际局势,而有关于这场战争的各方具体参与者的特写镜头也时时可见。与同题材的其他众多书籍迥然不同的是,本书将朝鲜战争的发生、发展以及未来前景统统置于朝鲜半岛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谱系之下。由于此种更具中立性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视角,本书基本跳脱了同类书籍的意识形态褒贬话语;读者从本书不仅可以对当年的战斗、战役获得比较详尽的了解,更能够获知朝鲜的民族/国家史、民主革命史、国际冷战史、战后国际体系史以及中国本身的相关历史。就中国的读者而言,既可以以史为鉴、也可以以邻为鉴。
  《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作者阿兰·R。米勒特是新奥尔良大学历史学教授兼艾森豪威尔中心美国研究所所长,也是美国著名的东北亚问题研究者和军事历史学者,2004年获得著名的“塞缪尔·埃洛特·莫里森奖”。

内容简介

  在《朝鲜战争》上篇《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中,阿兰·R.米勒特全面、细致地介绍了朝鲜战争的起因、爆发日期和早期的军事行动。米勒特把战争的起源追溯到朝鲜解放后(1945年8月15日)两大革命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了朝鲜的南部和北部,南北双方在其盟国的支援下都宣称拥有统治整个朝鲜半岛的权利,这样直接导致游击战和恐怖活动的发生,冲突致使3万多朝鲜人死亡。米勒特证实这次内战的战场主要在南方,它标志着内战的真正开始,但是,将其作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原因则过于牵强……

作者简介

  阿兰·R.米勒特,美军少将军衔。2005年就任俄亥俄州立大学雷蒙德·E.梅森中心军事历史学教授,后担任新奥尔良大学历史学教授兼艾森豪威尔中心美国研究所所长。2004年,军事历史协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塞缪尔·埃洛特·莫里森奖。著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为了共同的国防:美国军事史》《为胜利而战: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为朝鲜而战》《毛泽东的军事将帅回忆朝鲜战争》等。

目录

译 序 i
致 谢 vii
引 言 1
第1章 分裂年代(1919—1945) 17
1.1 两大革命运动组织的诞生 22
1.2 为解放朝鲜而战(1921—1937) 31
1.3 亚太战争和朝鲜的命运(1937—1945) 42
第2章 失败和分裂:边缘上的朝鲜(1945—1946) 59
2.1 朝鲜,俄国人又回来了(1945) 65
2.2 美国人返回朝鲜(1945—1946) 68
2.3 托管危机 80
第3章 再次撮合朝鲜:美国—苏联联合委员会的兴衰(1946—1947) 89
3.1 两个朝鲜的治理 94
3.2 秋季起义 99
第4章 抛弃《莫斯科协定》(1947) 107
4.1 学习和猜测:朝鲜的情报机构(1945—1948) 110
4.2 为南北朝鲜建立安全力量(1947—1948) 118
4.3 走向分裂:华盛顿(1947) 124
4.4 走向分裂:首尔和平壤(1947—1948) 129
第5章 联合国卷入争斗(1947—1948) 137
5.1 分裂边缘(1947—1948) 142
5.2 1948年选举:预赛 152
5.3 济州岛暴动 160
5.4 匆忙独立:1948年选举 167
第6章 大韩民国的诞生和差点儿夭折(1948—1949) 189
6.1 丽水兵变及其后果 198
6.2
红星蓝条旗升起:金日成登上权力巅峰(1948—1949) 207
6.3 “眼前越黑暗,未来越光明” 211
第7章 “我们正为生存而战!”(1949—1950) 219
7.1 建设朝鲜人民军,准备发动人民战争 228
7.2 “我们正为生存而战 !” 233
7.3 军援问题 249
7.4 李承晚赢得对南朝鲜劳动党的战争 261
第8章 持久进攻(1949—1950) 269
8.1 毛泽东的莫斯科之行 272
8.2 美国政策中的韩国 276
8.3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战争准备 286
8.4 首尔、东京和华盛顿(1950年) 291
结语,1950年6月 301
参考文献 307
地图1 朝鲜:地形图 3
地图2 朝鲜:城市和交通网 35
地图3 远东司令部辖区,1947年1月 71
地图4 韩国“叛乱”活动,1949年 213
地图5 游击队和边境战争,涉事区域及次数(1949年4月1日—8月30日) 235
地图6 美国驻韩军援大队情报处评估的1950年1月北朝鲜和
南朝鲜战斗序列 287
地图7 美国驻韩军援大队情报处评估的1950年6月北朝鲜和
南朝鲜战斗序列 293

精彩书摘

  1945年8月初,随着惊慌和沮丧情绪的蔓延,阿部信行认识到日本继续统治朝鲜的时日已是屈指可数了:即便不是几日,也不过数周。日本向盟军投降后,阿部信行关心的重点是保护163255名日军和378714名平民免遭朝鲜人的报复。8月8日,苏联参战让在朝鲜的日本难民人数三倍于之前,大批难民渡过图们江,逃离血雨腥风的中国东北。阿部知道苏联人的到来会激起朝鲜人反日起义,再次出现苏联人踏入德国和东欧盟国领土时出现的可怕后果。为了对付美国人防御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群岛,日本抽调了部分关东军,然后为加强日本本土的防御力量,再次抽调了关东军。在苏联远东一线由80个师、共150万大军组成的四个苏联集团军的猛烈打击下,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根本无力持续抵抗。和日本在亚洲其他地区的总督一样,阿部信行很想把管理权和防卫权交给本地的精英人物,由当地精英人物利用民族主义者的充分信任,指挥顺从的朝鲜人。日本人在谈判中抛出的诱人橄榄枝是事实上承认朝鲜独立,并且立即将日本的公共财产移交给朝鲜;而挥舞的大棒则是日军为保护日本平民不惜一次大战,防止遭受朝鲜人的报复。如果能得到朝鲜人的帮助,利用权力交接的混乱形势日本人可以逃回本土。在阿部和首尔的朝鲜名流谈判之际,日本平民乘火车蜂拥到釜山和通往本州下关的各个渡口。
  日本帝国覆亡之际,各地像阿部这样的总督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1945年8月,海外仍有650万日本人,其中半数是平民及其家人。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在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封锁下彻底和本土隔绝。8月15日,裕仁天皇接受盟军《波茨坦宣言》(1945年7月26日)中的条款,他命令日军的战地指挥官配合盟军军事机构的工作:接受日军投降,快速平安地遣返海外的日本人。殖民地的忠诚顺民也可以移往日本。阿部信行具有明显的优势:朝鲜和日本本土相隔不远,朝鲜国内又缺少有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不用担心乡间或地窖中有人伏击令人憎恶的占领者。如果他反应迅捷,不仅能把日本人,而且还能把日本的私人财产(以合作名义或以法律名义征收)带回日本本土。另外,他还有一支归自己指挥的部队。8月16日,驻守在首尔的第17战区的日军发生兵变,幸赖其长官坚持所有日本士兵必须遵守天皇的命令,兵变才平息下来。另一件可能令形势恶化的是日本人屠杀朝鲜的基督徒事件,不过有人一直认为此事是美国和英国的特务干的。为了万无一失,日本人还是制订了防卫朝鲜的计划,并准备监禁和处决2万多名支持盟军的“第五纵队”成员。如果日本人实施此项计划,那么比起他们对“三·一运动”的镇压只能算是小菜一碟。
  这时阿部信行发现很难找到和日本合作的朝鲜人,他派民事官远藤柳作寻找一名朝鲜“总督”。第一个候选人是著名的民族主义者宋蚩恩,最新档案显示他当时接受了日本人的条件。不过经过慎重考虑,他最终还是拒绝了日本人的建议——四天内在首尔组建过渡政府、招募民兵,配合日军和警察维持社会秩序。无奈的阿部只好求助吕运亨,吕和宋一样,也是一位民族主义者,曾加入韩国流亡临时政府。8月14日,吕(当时是首尔一家报社的编辑)得知他被阿部看中,由他挽救危局。他提出五条不容谈判的条件,否则不会出面组建保护日本人的朝鲜政府。日本选中他是因为他们知道他能影响首尔好战的朝鲜学生联盟,而且他和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包括幸存的共产党)关系密切。吕要求日方接受他的条件才能保证日本人的人身安全,但财产安全无法保障。另外,他要求日本人释放所有在押的政治犯(约3万人),在朝鲜人民忍饥挨饿之际停止向日本运送粮食,不得动用军队或警察干扰新成立的朝鲜政府、学会组织和工会的活动。考虑到苏联人不久就会占领朝鲜,8月15日阿部接受了吕的所有条件。此时阿部尚不知道美国和苏联刚刚就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南北两大占领区达成一致意见。
  阿部和吕签订协议之时,盟军对朝政策的基本精神已经传达到日本和盟军在亚洲的各个总部。其中就包含了哈里·S.杜鲁门总统和约瑟夫·斯大林元帅之间达成的协议:共同承担解除在朝鲜的日本武装和遣返日本人的任务。作为权宜之计,美国人建议沿北纬38度线将朝鲜一分为二,这样便于美苏士兵知道各自辖区内的人口和地盘。这样划分意味着美军可以使用仁川、群山和釜山港口遣返日本人。对此,斯大林毫不犹豫予以接受。不过杜鲁门的一些顾问认为苏联人不会遵守协议,因为苏联的第25集团军(伊凡·M.契斯季亚科夫上将)已到朝鲜,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正向南挺进。两位顾问W. 埃夫里尔·哈里曼和埃德温·W.波利对苏军南进非常担忧:苏联人对机器、粮食、原材料和人力的贪婪会促使苏军越过开城,继续向南挺进,然后从容撤回到自己的防区。
  吕运亨抓紧时间从首尔物色组建朝鲜独立筹备委员会(1945年8月15日)的人选。他呼吁所有朝鲜人起来打击日本军警,同时筹备委员会制定一部新的宪法(根据1919年独立宣言的精神),然后等待美国占领军的到来,在日本人回家之前负责临时维和行动。然后派出使者到其他城市,组建地方分支机构,确保释放政治犯,成立地方民兵组织,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填补因日本和朝鲜警察逃跑后留下的权力真空。筹备委员会在一个月内成立了近150个地方分支机构和数百个新的劳工组织、农民协会和充满活力的学生组织。当地组建的防御部队主要来自从日军中复员的朝籍士兵和学生组织。另一支部队——几乎全部由朝鲜老兵组成,并由以前在日军中担任军官的朝鲜人指挥——在首尔成立了司令部,命名为朝鲜筹备军。到8月末,它宣称接受训练的官兵已达1.5万人。这些名号繁多的部队持有的武器,有从警察遗弃的废物中捡来的,有从日军兵工厂抢来的,也有从日军士兵手中买来的(看到日本士兵就买下他们的步枪)。
  ……

前言/序言



《火种:战后东亚的黎明与阴影(1945-1950)》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具体的军事冲突,而是深入剖析了1945年至1950年间,东亚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面临的复杂地缘政治格局、错综复杂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及由此催生的深刻社会变革。这段时期,如同在一片废墟之上燃起的火种,既孕育着新生的希望,也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最终点燃了改变世界格局的烈焰。 第一章:巨变伊始——战争的终结与权力真空 1945年,日本帝国的投降,标志着持续了数十年的地区战争走向终结。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能迅速填补因帝国崩溃而产生的巨大权力真空。长达数十年的殖民统治被打破,但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本书将首先描绘战争结束时东亚各地千疮百孔的景象,以及各主要参与者(包括战胜国和战败国)如何试图理解和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局势。 日本的占领与改造: 联合国的占领,尤其是美国的直接管理,为日本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本书将探讨占领政策的目标、执行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结构、民族认同和未来发展道路的影响。我们将审视民主化的尝试,战争罪行的审判,以及在美苏冷战阴影下,日本如何被重新定位。 中国的解放与分裂: 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未给中国带来和平。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旷日持久的内战迅速升级。本书将细致梳理这场内战的关键阶段、双方的战略、国际力量的介入(尽管并非直接参战,但提供了道义、物质上的支持),以及最终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的历史进程。我们将着重分析这场内战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的张力。 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 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被38线分割,由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临时性划分如何逐渐固化,成为两国长期对峙的根源。我们将分析南北双方政治力量的崛起,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日益加剧的民族分裂情绪,为日后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东南亚的独立浪潮: 伴随着日本的败退,东南亚各地的殖民地纷纷迎来独立的机会。本书将勾勒出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独立斗争的复杂图景,分析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以及殖民宗主国在战后试图维持其影响力的努力,由此产生的局部冲突和政治动荡。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搏杀——新世界的蓝图与冲突 战后东亚的景象,不仅是地缘政治的重塑,更是两种截然不同意识形态——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激烈碰撞的舞台。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两种思潮如何在东亚地区传播、生根发芽,并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共产主义的扩张与吸引力: 在经历过殖民压迫和战争苦难后,共产主义的平等、解放承诺在东亚许多地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本书将探讨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越南等地是如何与民族主义相结合,成为反抗旧秩序、争取民族独立的强大力量。我们将分析苏联和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在推广其意识形态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当地政治运动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民主的推广: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则积极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民主政治制度。本书将分析美国在推行其价值观和政治体系方面所做的努力,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我们将考察这些努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分歧和政治博弈。 意识形态冲突下的社会变革: 意识形态的搏杀,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意识形态如何影响教育、文化、经济政策,甚至家庭关系。我们将探讨不同意识形态的追随者之间是如何形成群体,如何进行宣传和动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分裂和冲突。 第三章:民族主义的火焰——新国家的诞生与认同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极大地激发了东亚各民族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决的渴望。本书将深入剖析这段时期民族主义的勃兴,以及它在构建新国家、塑造民族认同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从反抗到建国: 民族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本书将考察不同地区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分析他们如何将反殖民、反压迫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政治目标和行动纲领。我们将审视他们如何在战后的混乱中,凭借民族主义的旗帜,争取支持,凝聚力量,最终建立起新的国家。 构建民族认同的挑战: 新国家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对民族认同的重新定义和构建。本书将探讨在历史、语言、文化等因素基础上,如何塑造共同的民族叙事。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民族主义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排他性,以及如何处理国内的少数民族问题和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 国界与族群的张力: 战后东亚的边界划分,往往与传统的族群分布并不完全契合。本书将分析由此产生的国界与族群之间的张力,以及它如何成为地区不稳定因素。我们将考察一些地区因族群问题而引发的冲突和动荡,以及各国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 第四章:冷战的前奏——地区格局的初步形成 1945年至1950年,尽管尚未进入全面冷战的高峰期,但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态势已经初现端倪,并开始深刻影响东亚地区的政治走向。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冷战因素是如何在东亚地区显现,并塑造地区格局。 美苏在东亚的博弈: 尽管双方的直接军事对抗尚未发生,但美苏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竞争从未停歇。本书将梳理美苏两国在支持各自盟友、施加政治经济影响、以及在地区性问题上相互制衡的策略。我们将关注双方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的角力,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代理人战争和意识形态宣传来争夺地区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被视为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本书将分析中国革命的胜利对地区力量平衡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共产主义阵营在亚洲的重要支点。我们将探讨西方国家对这一变化的反应,以及它们如何调整其在亚洲的战略。 不稳定的边界与潜在的冲突: 尽管大规模战争尚未爆发,但东亚地区在此时期已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本书将审视包括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在内的潜在冲突区域,分析其孕育冲突的根源,以及各方力量在此区域的部署和互动。我们将强调,这段时期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实则暗流涌动,为后来的大规模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东亚的黎明与阴影——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1945年至1950年,是东亚地区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期。新的国家诞生,旧的秩序被打破,民族自决的浪潮席卷而来。然而,在这片被战争蹂躏过的土地上,意识形态的冲突、地缘政治的角逐,以及民族主义的复杂性,也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为这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投下了深远的阴影。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关键时期的深入考察,帮助读者理解东亚地区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与压迫后,如何努力寻求新生。我们将呈现这段时期各方力量的互动、复杂决策的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最终,本书希望能够为理解当代东亚的复杂地缘政治、深刻的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重要的历史视角,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对未来发展有所启示。这是一段充满希望的黎明,却也孕育着难以磨灭的阴影,而理解这段历史,正是理解当代东亚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那个年代的理解是模糊而零碎的,充满了刻板印象。然而,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真相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历史更为真实、更加丰富的一面。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直白的史书体,而是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感染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意象,让那些冰冷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以及人们心中涌动的希望与恐惧。特别是在描述国际关系时,作者展现了卓越的宏观视野,他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美苏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博弈,以及中国、英国等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他对于信息传递和误判的分析,更是令人警醒,让我们看到,有时一念之差,便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后果。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宿命论的,而是由无数个个体选择和互动共同塑造的,而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事件,都可能在长远的历史链条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评分

翻阅这本书,感觉像是坐上了一辆时光列车,疾驰回那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他描绘的场景,无论是战前朝鲜人民生活的点滴,还是国际舞台上唇枪舌剑的外交斡旋,都栩栩如生。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当时朝鲜国内社会思潮的梳理,那种新生的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思潮交织碰撞的复杂图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当时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和李承晚的人物塑造,也打破了脸谱化的印象,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政治抱负、人格特质以及面临的巨大压力。更令人叹服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绘事件的经过,而是深入探讨了那些塑造了事件走向的深层原因。他巧妙地将东亚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与全球冷战的大背景相结合,揭示了朝鲜半岛是如何成为两大超级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以及国际政治的潮汐是如何深刻影响着半岛的命运。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对历史进行一次新的解构和重组,让我对“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有了更加立体和多维度的理解。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本人就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见证着历史的走向。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关注宏观的政治博弈,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普通人的命运,以及他们的选择如何被时代的大潮裹挟。我被书中对当时朝鲜社会分裂的描写深深打动,那种家庭离散、亲友反目的人伦悲剧,在本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同时,作者对于国际政治的剖析也同样精彩,他清晰地勾勒出美苏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上的激烈对抗,以及朝鲜半岛如何成为这场对抗的牺牲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战争的责任归咎于某一方,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展现了战争爆发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必然与偶然。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不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充满了对人性、权力以及时代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列表,而是一部充满戏剧性、人性挣扎与权力角逐的宏大叙事。作者的写作功力可见一斑,他能够在海量的史料中提炼出最关键的脉络,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从本书中,我得以窥见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国家决策者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战略误判以及各自国家利益的驱动下,一步步走向冲突的。书中对当时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析尤为精彩,作者清晰地阐述了中国、苏联、美国以及朝鲜半岛内部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他们各自的考量和目标。这让我明白,任何一场冲突的爆发,都不是偶然,而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和梳理付出的巨大努力,那些精确到日期的事件描述,以及引用的各种官方和私人记录,都让整本书的论证显得格外有力。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枚精准投放的石子,在历史的平静湖面上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严谨的态度,层层剥茧,深入到朝鲜半岛分裂的根源,从二战的结束,到美苏两大阵营的角力,再到半岛内部政治力量的暗流涌动,无不细致入微。他没有简单地将战争的爆发归咎于单一因素,而是将视角拉长,回溯到塑造了整个东亚格局的更宏观的历史进程。那些在教科书上被一笔带过的细节,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看到了在盟军接受日军投降仪式上,那条象征性的三八线是如何仓促划定,又如何成为日后冲突的导火索。作者对当时各个国家领导人的决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不仅仅是他们的宏大战略,也包括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判断失误,是如何一步步将两国推向了战争的边缘。他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档案资料,使得论证过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权力博弈、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深刻纠葛。

评分

正版图书,印刷不错。

评分

京东买书最方便啦。书正便捷。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的书,还不错, 买来慢慢看。

评分

不错,给力,要多几个字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在朝鲜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什么,今后又会发生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评分

背景交代的相当细致,看得出用了很多的资料啊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