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的思维和视角,从企业领袖、组织管理、战略布局、商业模式、产品、营销等多角度阐述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的纲领和方法论
“互联网+”时代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就是不确定,一切都在变化,颠覆无处不在。对于企业家而言,这是一个崭新的商业时代。以转型为主题,以互联网+为工具,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形式,这个时代正在对整个中国经济结构和企业价值结构进行重塑与创新,而只有那些具备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的人才有机会登上新的历史舞台,主宰新商业时代的变革。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企业家必须先刷新思维,思维入口打不开,转型出口找不到。
这是一部详解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纲领的著作,它从新思维、新动力、新趋势、新模式等视角深度解构了“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的系统方法论——裂变式转型。
宏观层面,它不仅介绍了“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新常态,还介绍了企业面临的新的生存形势和发展趋势,以及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2个层面、3大障碍和4个阶段;微观上则不仅深刻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领袖的裂变、组织的裂变,还系统讲解了企业的战略布局转型、商业模式转型、产品服务转型,以及营销模式转型,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大局观和方法论。
书中涉及众多的新经济形态和新商业模式, 如社群经济、共享经济、生态经济、O2O模式、C2B模式、平台模式、跨界模式、众筹等,对读者一定会有所启发。 本书亦有众多作者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如企业裂变模型、未来营销模型、商业布局模型、O2O完全营销模型、门店互联网化模式等,这些原创性的思想与模型,也会对企业的裂变式转型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杨龙,新一代商业战略思想领袖和商业模式策划首脑,上海璟畅网络科技公司创始人、Ennio Uomo高级定制男装主理人。多家企业董事及常年管理顾问,“裂变新势力”社群发起人、杨龙新商业频道主编,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MBA。
开发并主讲了一系列“互联网+”课程,如《裂变式转型纲领》《商业模式实战纲领》《新微商创业实战纲领》等。已经为超过100家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这些企业包括昂立国际教育集团、上海通路快建、四川健和集团、北京清晨集团、福建金威服饰、江西合力泰集团、杭州华元宠物、福州鑫金悦戴斯酒店等,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本书从“势、市、事”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的系统方法论。笔者总结出来的三大新经济形态,特别是对社群经济模式的理解与实践值得推崇。
——路至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导师/领教工坊私董会领教
本书用宽阔的视野,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转型,并通过中外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案例,提炼出了现阶段中国企业成功转型的要素和模型。捧起本书,静下心来,一气呵成地通读完,相信会有很多全新的收获。
——王华 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教授/上海交大-马赛AEMBA项目中国区主管
本书从“互联网+时代”的角度出发,抓住传统企业转型的痛点,从理论、模式、思维、案例等多角度进行了具有时效性的阐述,内容新颖,深入浅出,为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成功转型提供了 “裂变式转型方法论”的清晰路径。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意义,描绘了一片属于互联网领域发展的“宇宙星辰”,不失为一本“从宇宙星辰到世间万物”的佳作!
——刘东明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商网络营销总裁班创始专家
本书中的核心思想与模式对健和生物科技的转型与变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不失为一部实战佳作!
——王聚和 四川健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推荐序一 如何迈出“裂变”的第一步
推荐序二 裂变,从宇宙星辰到世间万物
前言
第1章 新商业时代 ∥ 1
1.1 走进新时代 ∥ 1
1.1.1 新常态 ∥ 1
1.1.2 新经济 ∥ 3
1.1.3 新商业文明 ∥ 3
1.2 向死而生的转型 ∥ 4
1.3 企业家的蜕变 ∥ 6
第2章 裂变式转型纲领 ∥ 7
2.1 企业裂变的本质 ∥ 7
2.2 企业裂变式转型模型 ∥ 10
第3章 “互联网+”时代的领袖裂变 ∥ 12
3.1 领军人物的资质 ∥ 12
3.2 领军人物的基因 ∥ 13
3.2.1 信仰 ∥ 13
3.2.2 创新 ∥ 14
3.2.3 情怀 ∥ 15
3.3 领军人物的品格 ∥ 16
3.4 领军人物的新思维 ∥ 19
3.4.1 互联网思维 ∥ 19
3.4.2 产融思维 ∥ 21
3.4.3 聚变思维 ∥ 27
第4章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裂变 ∥ 29
4.1 “互联网+”时代的人才思维 ∥ 29
4.1.1 核心思维 ∥ 29
4.1.2 杠杆思维 ∥ 30
4.1.3 股票思维 ∥ 31
4.2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与人力变革 ∥ 31
4.2.1 人力资本 ∥ 32
4.2.2 企业与客户价值创造无边界 ∥ 35
4.2.3 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和平台化 ∥ 36
4.2.4 员工自主经营 ∥ 37
4.3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分配机制改革 ∥ 43
第5章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生存形势 ∥ 49
5.1 电商时代 ∥ 49
5.2 微利时代 ∥ 51
5.3 客户时代 ∥ 54
第6章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发展趋势 ∥ 56
6.1 行业与行业融合 ∥ 57
6.1.1 行业融合下的跨界连接 ∥ 57
6.1.2 行业融合下的跨界“打劫” ∥ 61
6.1.3 行业融合下的终极演变 ∥ 62
6.2 线上与线下融合 ∥ 66
6.3 企业与客户融合 ∥ 68
第7章 “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形态 ∥ 71
7.1 社群经济 ∥ 71
7.1.1 理解社群经济 ∥ 71
7.1.2 社群经济的三种类型 ∥ 72
7.1.3 社群经济的初级形态:粉丝经济 ∥ 75
7.2 生态经济 ∥ 90
7.3 共享经济 ∥ 93
7.3.1 理解共享经济 ∥ 93
7.3.2 从交换经济到共享经济 ∥ 95
7.3.3 共享经济的本质 ∥ 96
7.3.4 共享经济的影响 ∥ 97
第8章 “互联网+”时代的战略布局 ∥ 101
8.1 “互联网+”时代的战略布局 ∥ 101
8.2 企业战略布局的三大关键点 ∥ 102
第9章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转型 ∥ 110
9.1 产品的本质 ∥ 110
9.2 产品战略转型 ∥ 111
9.3 打造极致单品 ∥ 113
第10章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转型 ∥ 115
10.1 营销的变革 ∥ 115
10.1.1 营销思维的变革 ∥ 115
10.1.2 营销模式的变革 ∥ 117
10.2 未来营销模型 ∥ 119
10.2.1 产消合一 ∥ 119
10.2.2 产销分离 ∥ 122
10.2.3 连锁经营 ∥ 123
10.2.4 专业营销外包 ∥ 124
10.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 ∥ 125
10.3.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特征 ∥ 125
10.3.2 移动互联网对未来营销的改变 ∥ 125
10.3.3 移动营销的四大原理 ∥ 129
第11章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转型 ∥ 131
11.1 商业模式创新的六大路径 ∥ 132
11.2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创新法则 ∥ 133
11.3 “互联网+”时代三大主流商业模式 ∥ 134
11.3.1 平台模式 ∥ 134
11.3.2 O2O模式 ∥ 137
11.3.3 C2B模式 ∥ 152
第12章 “互联网+”转型的关键 ∥ 162
12.1 “互联网+”转型的两大层面 ∥ 162
12.2 “互联网+”转型的三大障碍 ∥ 164
12.3 “互联网+”转型的四大阶段 ∥ 167
后记 新商业文明的思想纲领—善本、归元、循法 ∥ 179
致谢
著成此书,是对笔者过去10年学习实践的一种检验,若有疏漏之处,诚心接受建议和指正。本书在写作期间参考和借鉴了许多领域与多位专家的观点,在此一并感谢。如果涉及您的权益,请与笔者联系。
在此,感谢路长全、陈春花、曾鸣、李善友、赵大伟、包政、彭剑锋、凯文·凯利(KK)、杰里米·里夫金、克莱·舍基等专家,是他们的著作增长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思想。感谢为本书作序的专家导师王华先生、刘东明先生,感谢他们对我及本书的认可和推荐。同时感谢裂变新势力社群的理事白贵全、何兰英、崔志锋、孙美云、马奔东、项飞鹏、丁竹君、刘振东及所有铁粉、挚友对我的支持。也要感谢一些生命贵人沈柏锋、王聚和、黄铭春、路至伟、林新、吕占锋、孙钦芳等,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弟弟、弟媳及好友富诗雯、王景、陈龙、井康颖、陈川媚、林佛璋、杨少华、沈赛琴、李飞虎、赵小宾、袁亮、徐耀东、李鹿等,是他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成长。最后要感谢各位粉丝、读者朋友们,及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杨福川、孙海亮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拥有创造的无限激情和能量。
杨龙
于上海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互联网企业正摧枯拉朽地在各个领域攻城略地,传统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据国内媒体报道,截至2015年2月12日,已发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亏损过亿的达到127家,其中传统行业成为重灾区。除大型企业外,国内中、小型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其增长空间被挤压,在市场与成本双重挤压下中小企业盈利状况下滑。管理难、用人难、融资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转型成为企业界最迫切的需求。大时代面前没有转型,只有死去活来。企业家必须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决心,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商业时代的要求。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马平川,这中间充满艰辛与阻碍。绝大部分企业家找不到路标、摸不清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
全新的商业时代,企业家要想完成自我超越,唯一的通道就是学习。最先学习什么?毫无疑问是趋势,先要学会读懂时代。其实经营企业就像带兵打仗,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战场,过去的经验、套路等在新的战场都将失灵。要想打胜仗,必须先熟悉战场,然后才能基于战场制定新的作战地图。
“互联网+”时代对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不确定,一切都在变化,颠覆无处不在。对于企业家而言,这是一个崭新的商业时代。以转型为主题,以“互联网+”为工具,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形式,正在对整个中国经济结构和企业价值结构进行重塑与创新,而只有那些具备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的人才有机会登上新的历史舞台,主宰新商业时代的变革。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企业家必须先刷新思维,如果思维入口打不开,转型出口就找不到。
关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思维,笔者认为有三大不同层级。第一层级是老板思维,即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老板,关注的焦点是管理、营销、财务。大部分老板都具有这种思维,站在企业内部看问题;其把盈利赚钱作为经营的核心要义。第二层级是投资家思维,即把自己的角色转换成投资者,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审视企业,关注的焦点是行业、模式、数据。到达这个层级的企业家,已经能站在企业之外看问题,不断寻找产业发展机会,迎合资本市场需求,同时不断学习和创新商业模式,不断积累数据,并能基于数据分析做决策;其把倍增企业价值作为经营的核心要义。第三层级是产业资本家思维,即把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产业资本家,站在产业资本家的角度俯览企业,关注的焦点变成了风口、产融、生态。到达此层级的企业家具备宇宙思维,能够站在全球发展、国家大势的高度看问题,敏锐捕捉产业风口,懂得运用金融杠杆,并能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和调动利益相关者,构建互生共赢的生态系统;其把建立生态圈作为经营的核心要义。很显然,以上三大思维层级的频次是不一样的,所裂变的能量也自然不同。企业家只有处于更高的思维层级,才能拥有更宽阔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应对不确定的竞争。
本书定位为“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纲领,主要讲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特征和企业裂变式转型纲领,其中系统阐述了领袖、组织、趋势、战略及商业模式等经营要素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整体的裂变式转型。书中涉及众多的新经济形态和新商业模式,如社群经济、共享经济、生态经济、O2O模式、C2B模式、平台模式、跨界模式、众筹……这些新思维、新模式、新案例,对读者一定会有所启发。本书亦有笔者众多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如企业裂变模型、未来营销模型、商业布局模型、O2O完全营销模型、门店互联网化模式等,这些原创性的思想与模型,也会对企业的裂变式转型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互联网+”时代企业家的思维层级致谢著成此书,是对笔者过去10年学习实践的一种检验,若有疏漏之处,诚心接受建议和指正。本书在写作期间参考和借鉴了许多领域与多位专家的观点,在此一并感谢。如果涉及您的权益,请与笔者联系。
在此,感谢路长全、陈春花、曾鸣、李善友、赵大伟、包政、彭剑锋、凯文·凯利(KK)、杰里米·里夫金、克莱·舍基等专家,是他们的著作增长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思想。感谢为本书作序的专家导师王华先生、刘东明先生,感谢他们对我及本书的认可和推荐。同时感谢裂变新势力社群的理事白贵全、何兰英、崔志锋、孙美云、马奔东、项飞鹏、丁竹君、刘振东及所有铁粉、挚友对我的支持。也要感谢一些生命贵人沈柏锋、王聚和、黄铭春、路至伟、林新、吕占锋、孙钦芳等,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弟弟、弟媳及好友富诗雯、王景、陈龙、井康颖、陈川媚、林佛璋、杨少华、沈赛琴、李飞虎、赵小宾、袁亮、徐耀东、李鹿等,是他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成长。最后要感谢各位粉丝、读者朋友们,及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杨福川、孙海亮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拥有创造的无限激情和能量。
杨龙于上海
当我看到《裂变式转型:互联网+转型纲领》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个关于企业成长与变革的画面。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裂变式"这个词语,传递出一种突破常规、以小博大的可能性,它让我联想到生命体在适宜环境下爆发式的生长,或者信息在网络中以几何级数的速度传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裂变”的概念,与“互联网+”这一时代浪潮相结合,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转型纲领”的。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应用,更深层次的,可能涉及到商业模式的重塑、用户关系的演进,甚至是组织文化的变革。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裂变”发生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激发和引导这种力量。比如,是否会探讨利用社群经济、内容分发、平台生态等多种方式,来创造和放大“裂变”效应?同时,"纲领"二字则预示着本书可能包含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而非简单的案例堆砌。我希望从中能够获得启发,找到一条能够帮助我所在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甚至引领行业变革的有效途径。
评分这个书名,"裂变式转型:互联网+转型纲领",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为那些在数字化浪潮中摸索前行的人量身打造的。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裂变式”这三个字。它带来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它暗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线性增长的、爆发式的、甚至是病毒式的增长模式。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和平台,它们是如何依靠用户裂变来实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的。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种“裂变”背后的机制和原理。它会不会涉及用户激励、社群运营、内容分发、平台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互联网+”的标签,则明确了转型的方向和工具,这意味着书中提供的策略和方法,一定是紧密结合了当下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和思维。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纲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说,它是否会提供一套完整的转型步骤,从战略规划到执行落地,再到效果评估?我尤其关心书中能否给出一些创新的思路,帮助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突破口,实现“裂变式”的增长,从而在转型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裂变式转型:互联网+转型纲领",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充满信息量和价值感。在我看来,这个书名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裂变式”这三个字。它暗示了一种非线性的、爆发式的增长模式,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迭代迅速的互联网时代,正是所有企业和个人都渴望实现的目标。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仿佛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巨大的飞跃,而“裂变式转型”似乎就是揭示了这种可能性的背后逻辑。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让原本微小的个体或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产生指数级的增长。同时,“互联网+”也表明了这本书会聚焦于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来驱动转型,这对于正在经历数字化变革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种“裂变”?比如,如何构建能够自我传播和裂变的产品或服务?如何设计能够激发用户参与和分享的激励机制?又或者,如何重塑组织架构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转型模式?这本书的“纲领”性质,也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系统性的转型框架,而不是零散的建议。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与我目前工作的紧迫需求高度契合。我们公司正面临着来自新兴互联网公司的强大挑战,传统的运营模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我迫切需要找到能够打破僵局,重新激活增长引擎的思路。“裂变式转型”这个词,在我看来,就蕴含着一种指数级的增长潜力和能量释放。我想象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去挑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商业逻辑?比如说,在用户获取、产品迭代、渠道拓展等方面,是否存在一种比线性增长更有效的“裂变”方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裂变”背后的机制,是基于社交传播?还是基于技术赋能?又或者是基于一种全新的组织协同模式?此外,"互联网+"这个标签也表明了它并非单纯的理论探讨,而是与当下最热门的数字技术紧密结合,这让我相信书中提供的内容会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套路”或者“模型”,帮助我在工作中进行更精准的决策和更有力的推动。要知道,在转型过程中,最怕的就是方向错了,或者方法不对,最后白费力气。这本书的题目,至少给我带来了这样的希望——它承诺了一条清晰的转型之路,并且这条路是充满活力和生长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裂变式转型:互联网+转型纲领"。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方向感,仿佛是为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量身打造的一份行动指南。我一直觉得,很多企业或个人在面对互联网浪潮时,要么是踌躇不前,要么是盲目跟风,却找不到真正有效的方法论。这本书的题目似乎承诺了这一点——它不仅指出了转型的方向(互联网+),更强调了转型的模式(裂变式),这让我非常好奇,究竟是如何实现这种“裂变”的。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是组织架构的重塑?我期待着书中能给我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视角,能够帮助我理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世界中,如何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而不是停滞不前。这种“纲领”式的提法,也暗示着本书内容可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指导性,它可能不是零散的案例堆砌,而是有逻辑、有条理地构建出一套可操作的框架。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裂变式转型”在现实中是如何被实践的,以及由此带来的具体成效。当然,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解答我心中一直存在的困惑: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确定的增长路径?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这本书还不错,值得阅读!
评分不知道为啥会买了两本
评分:1234567890
评分不知道为啥会买了两本
评分记得封装保鲜膜啊,外壳脏了
评分记得封装保鲜膜啊,外壳脏了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