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小鹏有礼▲
小鹏:“在《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每本书中会附赠一张明信片,你可以留着自己收藏;可以寄给朋友;我还为这张明信片找到了第三个去处——就是你的读后感或者你想对我说的话写在这张明信片的背后,然后用挂号信的方式寄到云南束河背包十年青年公园,寄挂号信主要是怕寄丢了,中国邮政,你懂的……我会在2015年12月31号晚上八点,蒙着眼睛在至少30个人的见证下,以绝对公开公正透明的方式从这些明信片里抽出一张,我会自费送那位读者去巴黎,我会帮你办签证,买机票。无论最终寄过来的明信片有多少,我也决不会食言。而且我会陪你一起去,那个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们会长久保存你邮寄的明信片在背包十年青年公园
1、 这是一段从“背包十年”到“背包十年”的梦想之旅:十年前,小鹏放弃朝九晚五的生活,成为职业旅行家,行走在世界的大山大河,江川湖海,磕首问路,传梦为生。十年后,小鹏为自己规划了最后一次旅程,沿着切·格瓦拉的足迹,走遍南美,重新找回本真的自我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善意。踏上回家之路,开启另一段“背包十年”——搭建背包十年青年旅舍。
2、 作者小鹏既是走遍世界的职业旅行家,又是作家,把美景与体验塞入背包,把感动与分享凝结成册。他最近新的身份是青旅掌柜,为所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砖一瓦建起仅属于他们的欢乐家园,也为“背包十年”系列三部曲,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12年漫漫长途,从旅行到写作再到创业,梦想一个又一个落地,看过去,看现在,看别人,看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越深,越能将微小的善念化为行动。
3、 俞敏洪在演讲中多次提及小鹏,并称他为“活到点子上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有遗憾”,好友大冰为本书真情作序,愿每位读者读完之后都能发觉:你不孤单,你有同类。
4、 随书附赠:背包十年青年公园明信片。
内容简介
这是背包客小鹏12年的漫漫长途,也是一个旅行者的情怀担当。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23岁,毕业旅行选择阳朔,那是人生中一次当背包客。
24岁,选择辞职,买好南下的火车票。
25岁,躺在留学生公寓的单人床上,因一本《孤独星球》激动得彻夜难眠。
26岁,生活依旧动荡,旅途还在继续。
27岁,在工作和旅行之间艰难抉择。
28岁,一个人去西藏。
29岁,去印度旅行一个月,体会孤独。
30岁,仍旧看不清未来,分外迷茫。
31岁,花开结果,正式成为职业旅行家。
32岁,写了一本《背包十年》。
33岁,旅行清单上的项目已被勾得七七八八。
34岁,开始自我膨胀,不能承受挫折与失败。只能重新上路。
35岁,重走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之路,思考世界,思考自己。
在成为背包十年青年公园的掌柜之前,他把背包客三个字,做到了标致。
旅行的最终状态,不再是沸腾,而是平静。不再是远行,而是回家。
作者简介
小鹏,1978至2001年:出生,长大,求学;2001至2013年:旅行、旅行、旅行;2013年至今:造青旅。
精彩书评
什么叫活到点子上?就是觉得一辈子没有白活,幸福指数很高,心灵很充实,回头看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太多的遗憾,尤其是没有太多的悔恨,而小鹏,就是这样一个活到点子上的人。
——俞敏洪
无论地理的路还是心里的路,他都已走出了荒芜,一路走,一路留下路标无数,给自己的,给他人的,荧光映夜,渡人自渡。
愿你读完这本书后,能最终发觉:你不孤单,你有同类。
——大冰
我可能忘记了梦想最初的颜色和离开时的姿态,我可能不会再和你说起公路旁稻田里遇见的姑娘,我可能越来越老直到被时光掩盖大雪埋藏,可我来过,我离开,只是不想忘了回家的路。
——微博网友ZY-QF
买你一本书是哪一年?只知道当时疯狂爱书,喜欢一些作家,等着你们说以后要出的书。现在,终于来了。有种穿越时光等着老朋友归来的感觉。旅行文学泛滥的时代,期待一场心灵的栖息之旅。
——微博网友蓼蕭smile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小丑出场
第二章 从头开始
第三章 寻找格瓦拉
第四章 放空之旅
第五章 该回家了
第六章 平等世界
第七章 灵魂出窍
第八章 天空之城
第九章 浮岛一夜
第十章 命中注定
第十一章 安全感
第十二章 既来之,则安之
第十三章 黑暗森林
第十四章 魔方大厦
第十五章 神秘来客
第十六章 回家的路
后记
前言/序言
推荐序
旅行者的情怀担当
大冰
末冬初春时节,我和小鹏都潜回滇西北,一个窝丽江,一个藏束河,彼时都在闭门谢客,奋笔疾书。
我写我的江湖故事《阿弥陀佛么么哒》,他写他的天涯往事《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笔耕劳心,每每午夜小憩独坐,念及不远处的同行人,发一枚微信笑脸过去,须臾,一个同样的笑脸符号回复回来,月色如洗,手机叮叮轻响,不孤独。
朋友嘛,能这么不远不近地彼此陪伴着,已是莫大的缘分。
间或亦有面晤交集,他来我的小屋小坐,吃酒听歌,我去他的青旅串门,蹭茶蹭饭。
老朋友了,不需要的客套寒暄,甚至没有什么太多的言语交流,自自然然的,半个冬夜静静淌走。
我爱小鹏的青旅,那是个独立的国度,领地很大,是一座雪山脚下的梦幻城堡。
我爱去他那里看电影,两层楼高的露天影院,各种禁片。
我也爱去他的露天餐厅吃东西,完整的雪山景观,恍如画中。
还有他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小玩意儿,价值几百到几十万的小物件随意摆放,完全不防贼的那种……实话实说,那里也没有小蟊贼,最大的“贼”就是他自己。
他当真是个大号贼寇,耗尽半生踏遍世界,盗得世间百般美好,一砖一瓦,砌出一隅世外桃源。
小鹏端着酒碗说:“在这儿待久了,你会忘记外面还有一个世界。”
我深以为然,这是一方多么有趣的小天地哦,偌大个青旅,触目所及满是故事,满得几乎要溢出来。
小鹏是个有故事的人。
在成为青旅掌柜之前,他已把背包客这三个字做到了极致。
他背包旅行十几年,去过的地方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
漫长的旅行放缓了他的生命线,虽年长我两岁,可他看起来仍旧像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儿。也是,若一个人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鲜的事儿新鲜的人,想变老,不容易。
我抵触旅行文学,唯爱读小鹏的故事,从《背包十年》到《我们为什么旅行》,再到这本新鲜出炉的《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不对,或许不应该是新鲜出炉,而是陈酿开坛。
这本书记叙了他在南美大陆游历的种种,从一开始的一波三折到中间的顺风顺水,再到最后的画风急转,如饮醇酒,就像在看一部跌宕的公路大片。
故而,在读此书时,你可以选择给自己系好安全带,或者,掀掉车顶,散开头发,任风割面。
细节自己去读吧,此不赘述。
只想说,让我羡慕不已的是,小鹏这一遭走的是格瓦拉在电影《摩托日记》里走的路,后来还歪打正着地遇到了格瓦拉的战友,巧合得就像电影剧本。
他还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让我魂牵梦萦20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我曾在无数次演讲中赞美过小鹏,赞他有人文关怀,说他是个有良知的旅行家,此言并不虚。
是哦,当时当下,情怀一词已快被滥用成贬义,但我还是要说,小鹏是个有情怀的人,而这本书就是他的情怀担当。
他不仅执着于自己的梦想,而且也是个负责任的旅行者,我从未听他倡导过盲目地说走就走,反而不止一次见到过他对那些年轻过客们耐心地循循善诱。
他在这本书的最后连着写了三封信,分别写给父母和自己,字字剖腹捧心……
谢谢小鹏的父母,让中国少了一枚循规蹈矩的螺丝钉,多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旅行家,有梦为马,随处可栖的那种。
虽然现在环游世界的人很多,但我坚定认为小鹏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环游世界的第一人,因为——就像这本书的书名所写——他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无论地理的路还是心里的路,他都已走出了荒芜,一路走,一路留下路标无数,给自己的,给他人的,荧光映夜,渡人自渡。
以及,心安处方为家。
志同,方能道同,能与他这样的人结伴一程,我之幸。小鹏是我弥足珍贵的族人,我乐意把自己为旅行书写的第一篇序言赠予小鹏。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立言为信。
最后,还请诸君莫把这本书当成一本普通游记来看。
或许当下的旅行文学有一千种一万种,但这一本,和其他的皆不相同。
什么不同?哪里不同?
自己去读吧,找一个安静的所在,读得慢一点。
望你能在这本书里读出那些闪耀的荧光,读出他煎熬时的乐观,开心时的泪水,读出一个真正的旅行者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理性认知。
读他,也是在读你自己。
他走过的路,或许即将是你踏上的路。
愿你读完这本书后,能最终发觉:你不孤单,你有同类。
阿弥陀佛么么哒。
真正的追梦人,都有一条回家的路。
……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一段关于寻觅、成长与归属的史诗 这是一部关于漂泊者、梦想家和迷失者的宏大叙事。故事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而深刻的精神地图,探索人类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与追寻。它讲述了一群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或主动,或被动,踏上了漫漫征途,只为寻找那片可以安放灵魂的土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 核心人物群像:在路上,亦在心间 故事的主角并非单一人物,而是一个由不同生命轨迹交织而成的群像。 艾莉亚: 一位才华横溢却背负着家族秘密的年轻艺术家。她逃离了故土的束缚,在异国他乡的繁华都市中寻求创作的自由与灵感。然而,纸醉金迷的表象之下,是挥之不去的孤独与对过往的迷茫。她用画笔记录下所见所闻,却始终找不到能真正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色彩。她的旅程,是对自我价值的拷问,是对艺术真正意义的探索,也是一次对家族历史的审视与和解。她必须在现实的浮华与内心的声音之间找到平衡,最终明白,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真切体验,而对家的记忆,正是她创作中最深沉的底色。 马修: 一位饱经沧桑的旅人,他的生命仿佛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迁徙。他或许曾是士兵,或许曾是商人,或许只是一个寻找更好生活的普通人。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人性的起落,也尝尽了生活的甘苦。他随身携带的,除了简单的行囊,还有无数个关于“过去”的故事。他总是出现在需要帮助的人身边,用他的人生经验给予指引,但他的脚步从未停留。他的故事,是关于坚韧与适应,是关于如何在漂泊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以及在短暂的相遇中留下温暖的印记。他始终在寻找一个能够让他安心停驻的地方,但也许,他的“家”,就在他不断前行的路上,在于那些他帮助过的人们心中。 莉莉安: 一位年轻的学者,她怀揣着严谨的学术精神,踏遍了古老的地带,试图解开一个失落文明的谜团。她的旅程充满了艰辛与危险,但也让她接触到了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在追寻知识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历史的真相远比冰冷的文字更具温度,而那些关于传承、关于根源的古老智慧,或许才是她内心真正寻求的答案。她的故事,是关于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是关于如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她必须在理论与实践、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找到连接点,理解到,真正的学术成就,最终应服务于当下,服务于人类共同的福祉。 老约翰: 一位被故乡遗忘的老人,他在年轻时为了追逐一场虚无缥缈的梦想而离开了家乡,多年后,他带着满腹的遗憾和疲惫归来,却发现故乡已不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他所熟悉的街道、面孔,都已被时间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他的故事,是关于错过与追悔,是关于时间无情的流逝,以及如何在失去中重新找回平静与接纳。他必须学会放下对过去的执念,在新的现实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晚年安宁,并体悟到,真正的“家”,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心灵的归属与安宁。 故事的展开:交织的人生,共同的困境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这些人物的生命轨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他们的相遇或许是偶然,但每一次的交汇都碰撞出深刻的火花,改变着彼此的命运。 旅途中的意外与际遇: 艾莉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一位同样漂泊异乡的老乐师,他用古老的旋律诉说了关于故乡的传说,让艾莉亚第一次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与家的温暖,也启发了她用艺术去表达这种情感。马修在一次帮助落难的旅人时,听到了关于艾莉亚的传说,并被她身上那种对自由的执着所打动,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莉莉安在古老遗迹的挖掘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些描绘古代迁徙与回归的壁画,这些壁画与马修讲述的民间故事相互印证,让她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老约翰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中,偶然看到了艾莉亚的一幅画,画中描绘着一幅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景象,这幅画勾起了他沉睡已久的回忆,也让他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痛苦。 关于“家”的多元解读: 故事并不将“家”局限于血缘和地域。它探讨了“家”可以是: 童年的记忆: 那些熟悉的味道、声音、光影,构成了我们最初的安全感。 情感的寄托: 那个能让你卸下所有防备,获得理解与支持的地方。 精神的归宿: 那个能让你找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意义的场所。 对梦想的追求: 有时,追逐梦想本身,就是一种寻找“家”的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最亲密的关系,最真挚的友谊,都能成为一种“家”的体验。 在迷失中寻找方向: 每一个角色都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迷失。艾莉亚迷失在艺术的繁华与虚无之间;马修迷失在无尽的旅途中,找不到停歇的理由;莉莉安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找不到现实的落脚点;老约翰迷失在时间的洪流里,找不到曾经的自我。他们的迷失,源于对真实自我的逃避,源于对外界的盲目追逐,源于对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的脱节。 回归的真正含义: “回家”并非简单的物理上的折返,而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它意味着: 接纳过往: 承认过去的错误,放下不甘,原谅自己。 面对现实: 勇敢地面对现在的生活,即使它与记忆中的不同。 重新认识: 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与周遭,发现新的美好。 找到平静: 最终,在内心的宁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叙事风格与艺术特色: 史诗般的格局: 故事的篇幅宏大,人物众多,情感深邃,如同史诗般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生命的壮丽。 细腻的情感描绘: 作者以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多角度的视角切换: 故事在不同人物的视角之间流畅切换,展现了事件的不同侧面,丰富了叙事的层次感。 富有哲思的意蕴: 故事中蕴含着对人生、对命运、对“家”的深刻思考,引人深思。 优美的语言风格: 语言的运用兼具诗意与力度,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惊涛骇浪,营造出极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象征与隐喻: 旅途中的场景、遇见的人,都可能带有深层的象征意义,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例如,荒芜的沙漠可能象征着内心的干涸,繁华的市集可能象征着诱惑与迷失,宁静的港湾可能象征着心灵的归宿。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与心灵救赎的旅程。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了多远,经历了多少风雨,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指引我们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永远不会迷失的方向。这条回家的路,可能布满荆棘,可能曲折蜿蜒,但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找到那片最终可以安放心灵的宁静港湾。这趟旅程,或许没有终点,因为“回家”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探索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