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金融战:不一样的晚清覆灭史

晚清金融战:不一样的晚清覆灭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林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金融史
  • 近代史
  • 经济史
  • 历史研究
  • 清史
  • 金融战
  • 改革
  • 社会变革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57001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22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9
字数:2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视角独特,以史为鉴。以晚清资本角逐为线索,再现了晚清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最后挣扎,以及外国列强对中国军事上的入侵和经济上的渗透。为今日中国崛起面临的复杂局面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内容简介

  当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西安新政、预备立宪等重大历史事件撞击晚晴脆弱的政治神经时,轮船招商局跨国并购、上海地产股市泡沫、国际橡胶风波黑幕等经济与金融风暴,彻底摧毁了蹒跚前行的大清王朝。
  资本决定国家命运!什么样的政治改革都无法挽救濒临崩溃的金融体系。庞大的大清帝国轰然倒塌在资本的圈套中,空留无尽伤痛、无尽遗恨……

作者简介

  李德林,财经脱口秀《德林爆语》主持人,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腾讯《财经智库》专家,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万有新媒创始人。著名财经作家,《证券市场周刊》原编委、副主编。2008年荣获“《南方周末》致敬2008年度经济报道”奖和“影响中国华语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奖,2011年荣获“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奖,著有《德隆内幕》《高盛阴谋》《暗战1840》《改革现场》《最初的国会》等作品。

目录

推荐序
序 黄昏的资本幽灵

第一章 绝命招商局
帝国首辅重臣李鸿章向皇帝献策发行股票、募集资本,夹缝之中求生存的招商局是帝国的拯救者还是覆灭的掘墓人?几度疯狂,几度悲伤,资本如同玄妙的魔盒,成为工业的助推器,也成为了帝国政客维持权柄的工具,将大清王朝推向了颤抖的巅峰,也一步步带入了鬼魅摇曳的墓场。

1872资本封喉
招股幕后博弈
鲸吞洋船大鳄
致命的多元化

第二章 滴血的股票
帝国工业一片朝阳普照,在洋鬼子的媒体舆论、流通市场股价的双重操纵下,钱庄倒闭、地产崩盘、股票暴跌,一场飓风般的金融危机席卷全国。嗜权的慈禧太后力挽狂澜推行激荡的改革开放,资本在封建的肌体里变异成为一剂政治博弈的毒药,将帝国覆灭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1883金融风暴
帝国资本迷途
疯狂的状元公
改革大师慈禧

第三章 王朝颠覆者
列强间谍密布九州,图谋瓜分帝国重工业资源。一场日本人精心策划的银行挤兑风波将大清帝国逼上了绝路,英国人再次上演了一场股市骗局,资本成为帝国救亡的毒药,跨国黑幕揭开之后,帝国的金融危机彻底将爱新觉罗王朝推向了覆没的深渊。

龙旗下的劫难
帝国汉阳谍战
狂乱的年轻人
王朝的颠覆者
附录:大事记

精彩书摘

  《晚清金融战:不一样的晚清覆灭史》:
  1872资本封喉 1872年1月23日,紫禁城北风狂卷。
  寅时三刻,朦朦胧胧的夜色还笼罩着皇城,内阁大学士宋晋坐在朝房的茶几边,从怀里摸出怀表看了看,这个时候帝国皇帝同治还在梦中。旁边的大臣们围在一起闲聊,突然门上的棉布风帘掀起来了,直隶总督兼署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步跨进来。身材魁梧的李鸿章将官帽摘下来,轻轻地抖了抖,接着又抖了抖身上的沙尘。朝房顿时安静下来。宋晋瞟了一眼李鸿章,不禁打了一个哆嗦,顺势摸了摸放在左袖筒里的折子,还带着自己的体温。
  卯时的钟声响起来,一名太监掀开了风帘。净鞭三声响,群臣鱼贯而入养心殿,还没有亲政的小皇帝同治哈欠连天,小毛孩儿没有一点皇帝的威仪,帘子后面的西太后慈禧轻轻地哼了一声,同治皇帝顿时规规矩矩地坐端正了。
  没等李鸿章说话,宋晋就迫不及待地走出群臣班列,上奏小皇帝,要求内阁否决福州船政局昨日的拨款请求,并宣布马尾船厂停止造船——由于连年造船,马尾船厂的经费已拨用至四五百万两,“靡费太重”,两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太平军匪患也已经剿灭,因此朝廷不必在传统水师木船外再造轮船,增加巨额费用,尤其是在财政如此紧张之时还“殚竭脂膏以争此未必果胜之事,殊为无益”。
  宋晋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现在国家反正内外都没有仗打了,耗尽国家的财力跟外国人比造船,能造好甚至比洋人的还好吗?这样白费功夫、浪费银子的洋务搞了也没意思。宋晋说着说着,瞟了一眼旁边的李鸿章。李鸿章脸上毫无表情。宋晋微微地抬了抬头,同治皇帝在龙椅上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显得百无聊赖。宋晋终于说完了最后一句话:江南制造局跟马尾船厂一个模式,都应该关门。
  旁边的李鸿章眉宇一颤,面色十分凝重。
  整个朝堂顿时乱轰轰一片,耳语不断。宋晋这简直就是在打李鸿章的脸,天下人谁不知道,江南制造局是李鸿章跟大清帝国的再造者,更是湘军领袖曾国藩创立的洋务样板企业,将江南制造局关门岂不是否定了李鸿章的洋务功绩? 李鸿章很镇静地走出群臣班列:“启奏皇上,宋大学士所说在理,造船应该停止。” 此言一出,朝臣们的目光立刻都齐刷刷地盯住了李鸿章,纷纷摇头不解,宋晋也很惊讶地看着李鸿章,很显然这在他的意料之外。同治皇帝也开始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劲。
  在帘子后面的慈禧太后一看朝堂上炸开了锅,也是眉头紧锁。
  宋晋不仅曾经是英法联军攻打北京留守护城的功臣,还在辛酉政变过程之中潜伏在慈禧太后的对手里面,成为慈禧太后夺取中央大权的忠诚内应,慈禧太后的军功章里,宋晋居功至伟。但慈禧太后也拿这个宋晋头大,辛酉政变之后,宋晋擢升工部侍郎,穷苦出生的宋晋是十年寒窗的八股文人,对浪费是看不惯的,别说马尾船厂耗费了几百万两银子,就是先皇咸丰的陵寝,这穷文人都说太浪费了。现在宋晋已经是内阁大学士了,大清王朝在平定太平军匪患之后,满洲八旗日渐衰落,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帮再造社稷的大功臣成了帝国的权力中枢,慈禧太后一方面要提防老情人奕忻,一方面又要钳制这些汉人的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汉人遏制汉人,政变大功臣宋晋正好是钳制李鸿章的理想人选。
  马尾船厂跟江南制造局确实耗费了朝廷不少银子,慈禧太后又通过安插在曾国藩与李鸿章府上的密探掌握了重要情况。李鸿章跟曾国藩通过书信商议民办商船货运的事情,李鸿章的机要秘书盛宣怀,就是那个久考不中的落魄秀才已经进入筹划阶段,一旦李鸿章跟曾国藩创办商运轮船,那又将是洋务派向朝廷索要银子的一个绝好机会,现在将马尾船厂跟江南制造局给关了,洋务派也就不会再要银子,他们也就不会整天在朝堂上或者背地里相互攻讦。
  现在,宋晋将一颗地雷扔到朝堂上,总得有个说法,否则皇权威信何在?慈禧脑子里也有点没有转过来,以李鸿章的脾气秉性看,怎么可能在宋晋面前一败涂地呢?两人根本还没有交手,难道这个李合肥背后又有什么鬼把戏?还有那个远在西北的左宗棠,虽然现在没管着马尾船厂,当初看到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局,那可是拍着胸脯,从商人胡雪岩那里拆借银子创办的。为了能将马尾船厂成功地办下去,左宗棠这个老狐狸三请丁忧的沈葆桢出任福州船政大臣,主抓马尾船厂的工作,可见其有多么上心。一直以来,左宗棠对马尾船厂也从未彻底放弃过。这家伙现在西北握有重兵,可恶的沙俄人扶植了傀儡阿古柏进军我西北门户、帝都咽喉新疆,得罪不得。慈禧太后仔细权衡,一旦两个船厂都关门了,老情人领衔的洋务派可就要翻天了,他们的中坚力量都是像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沈葆桢等地方总督、巡抚一类的高级官员,一旦奕诉煽动这些人合起来对付她们孤儿寡母,自己就得不偿失。思虑再三,慈禧太后命人将宋晋的折子先收走了,让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好好商量之后再议。
  ……

前言/序言


晚清金融战:不一样的晚清覆灭史 内容提要: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错综复杂的金融博弈与权力斗争,揭示了这场“金融战”如何成为推动晚清走向覆灭的关键变量。它不再将晚清的衰亡简单归咎于军事失败或思想僵化,而是聚焦于隐藏在政治、外交和军事冲突背后的金融逻辑与资本运作。全书涵盖了从洋务运动的财政困境,到庚子事变后的巨额外债,再到清政府内部围绕货币改革、借款谈判和海关控制权的激烈角力。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和档案的梳理,作者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晚清金融图景,展现了在这个“全球资本涌入”与“本土权力瓦解”的交汇点上,精英阶层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与主权丧失的困境。 --- 第一章:旧王朝的财政基石与裂痕的初现 晚清政权,一个建立在传统农业税收基础上的庞大帝国,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其财政体系的脆弱性迅速暴露。本书伊始,即详细描绘了传统税制(如田赋、厘金)在战乱和经济转型中的滞后性与局限性。 一、厘金制度的兴起与异化: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耗尽了中央的国库,也催生了“厘金”这一临时税种。然而,厘金制度的泛滥化和地方化,成为中央权力被地方督抚架空的前奏。我们追溯了厘金从一项战时税收,如何演变为地方官僚集团巩固自身权力的重要经济支柱,以及这种碎片化的收入如何阻碍了国家层面的现代化投资。 二、洋务运动的金融困境: 洋务运动的“自强”与“求富”理念,极大依赖于“官督商办”的模式。然而,新式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建立,需要巨额的启动资金和持续的财政补贴。本书详述了清廷在筹措这些资金时,不得不向本国士绅和外国银行低头借贷的窘境。从早期向英美银行团的试探性借款,到张之洞在湖北推行的“借外债办铁路”的初衷与后患,都揭示了在没有稳定财政来源的情况下,现代化尝试的金融基础是何等不牢固。 三、海关的“半独立”地位: 赫德(Robert Hart)掌管的江海关,以其高效和清廉成为晚清政府最可靠的收入来源之一,但其行政上的独立性也为后来的金融主权危机埋下了伏笔。本书分析了海关收入如何被地方官员觊觎,以及清廷在维护其独立性以确保借款偿还责任时所展现出的微妙平衡。 第二章:战争的代价与主权的典押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惨败,更是晚清金融体系彻底崩溃的转折点。巨额的战争赔款,迫使清政府将国家财政命脉抵押给列强。 一、马关条约的“金融陷阱”: 赔款两亿两白银,如何通过各国银行团层层转嫁,成为列强深入控制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筹码。本书详细分析了“赎回”台湾和辽东半岛的代价,即向法国和俄国举借的“庚子借款”的附加条件,这些条件直接干预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财政支配权。 二、庚子国变的“血债”与外债的雪球: 庚子事变后的《辛丑条约》,使中国成为一个“准殖民地”状态的债务国。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赔款,被分割给十余国,以海关、盐税、和未来收益作为担保。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各国如何利用担保品,逐步建立起对中国核心经济利益的控制,特别是对于盐榷和铁路筑路的特权垄断。 三、改革派的金融突围尝试: 在危机之中,以翁同龢、邵友濂为代表的改革派,曾试图通过发行公债、整顿厘金等方式,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财政系统来摆脱对外债的依赖。然而,这些努力往往受制于保守势力的掣肘和地方军阀的抵制,最终功亏一篑。 第三章:货币的战争与白银的流失 晚清的金融冲突核心,是白银与铜钱(制钱)之间的比价剧烈波动,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同时也是国际金本位与中国银本位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一、银铜失衡与底层民生: 随着国际白银价格的下跌,中国因其以白银结算的对外贸易,遭遇了严重的“输入性通货紧缩”。本书细致描绘了这种比价波动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工薪阶层的冲击,解释了为什么在政治革命爆发前夕,底层社会已经因为“钱荒”而积怨深重。 二、汇兑与洋商的套利空间: 外国银行和洋行如何利用其在汇率上的优势地位,通过“钱庄-票号-外行”的复杂网络,将中国白银悄无声息地转移至香港、伦敦等地,这一过程如何加速了中国财富的外流。 三、“龙洋”与主权的象征: 晚清政府试图推行币制改革,发行龙洋,以期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对抗外国银元的侵蚀。然而,这种尝试不仅触动了地方铸币权和钱庄的既得利益,更在技术和信誉上难以与成熟的西方货币体系抗衡。 第四章:权力、资本与改革的终结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清末“新政”中的金融改革,探究为何这些看似进步的举措,反而加速了王朝的末路。 一、预备立宪的财政困境: 清政府在承诺预备立宪后,为彰显“新气象”,急需大量资金进行“新政”建设(如新军、新学)。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更大规模的对外借款,进一步出卖未来收益权,使得立宪的财政基础变得更加虚弱。 二、袁世凯与金融势力的结盟: 通过对北洋新军的建立和维持,袁世凯及其背后的金融集团(如与德、日银行的联系)逐步架空了中央的财政权力。本书分析了袁世凯如何利用自己掌控的借款渠道,构建了一个独立于朝廷的经济帝国,这为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覆灭的金融逻辑: 晚清的覆灭,不是一个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累积效应。当国家丧失了控制货币发行、税收征管和主权借贷的能力时,政权便失去了维持其现代性运转的物质基础。本书总结道,晚清的失败,在于未能成功地将传统的“王权财政”转型为现代的“国家财政”,最终在与全球资本的金融博弈中,全面溃败。 结论: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晚清的衰亡,是一部被掩盖的金融史。那些光怪陆离的宫廷秘闻和血腥的镇压背后,是国家财政引擎的彻底熄火。理解这场金融战的输赢,才是理解晚清“不一样的覆灭史”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历史学术著作,毕竟“晚清金融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而“不一样的晚清覆灭史”更是勾起了我对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的好奇心。拿到书的时候,我还在想,这本书会怎么切入晚清的覆灭呢?是聚焦于哪些具体的金融事件?比如庚子赔款的影响,还是外国资本的渗透?抑或是国内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的起伏?我甚至设想过,作者会不会深入分析当时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比如银两制度的弊端,还是对铜钱、银元等不同货币体系的解读?关于“不一样的覆灭史”,我也在脑海里勾勒出各种可能性,也许是揭示了某些被历史忽略的推手,或者是从经济的角度解读政治事件的深层原因,避免了脸谱化的叙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晚清那些叱咤风云的金融巨头,他们的商业智慧,他们的帝国布局,以及他们在这个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沉浮。是哪些人在幕后操纵着晚清的经济命脉?他们的决策又如何一步步将这个古老的帝国推向了深渊?这些都是我迫切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远超出了我对“覆灭史”的传统认知。我之前理解的晚清覆灭,大多聚焦于政治腐败、军事失败、列强侵略等宏大叙事,然而这本书却把视角巧妙地转移到了金融这个更为隐秘却也更为核心的领域。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晚清社会肌体的经济动脉,让我看到了那些被遮蔽的病灶。那些繁复的金融合约、错综复杂的债券发行、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汇率波动,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名词,而是充满张力与血脉喷张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帝国的财政如何一步步被掏空,看到了外国资本如何利用金融手段,将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书中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金融侧写,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对某次战争赔款的经济分析,或者对某个时期引进外资的实际影响的考察,都颠覆了我以往的某些刻板印象。这让我重新审视晚清覆灭的成因,明白政治的衰败往往离不开经济的枯竭,而金融的失控,更是加速了整个王朝的崩塌。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个在历史课本上被反复提及的晚清。我一直以为,对晚清覆灭的解读,无外乎是政治上的腐败透顶、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以及对外屈辱的条约。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金融战”切入点,为我揭示了另一条更为隐秘却也更为致命的覆灭之路。它不是在讲那些刀光剑影的战场,而是在描绘一场发生在账簿、合同和汇率之间的无声的较量。我尤其对书中对当时各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渗透和扩张的描述感到震惊。那些看似合法的商业行为,背后却隐藏着对中国经济的精心布局和长远图谋。书中对晚清政府在财政管理上的混乱和对外借款的盲目,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帝国是如何在经济上一步步走向衰弱,最终无力回天的。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家经济命脉的脆弱与重要性,以及在国际竞争中,金融力量的不可忽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对晚清历史的“既定印象”。我原本以为,晚清的灭亡,无非就是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失败,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以及民众的起义反抗。但这本书却从一个我从未深入触及的视角——金融——来重新解读这段历史。它像是在翻阅一本尘封的古籍,从中挖掘出了无数被忽略的细节和线索。我从未想过,那些看起来枯燥的金融术语,竟然能描绘出如此生动而残酷的时代画卷。书中的论述,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有大量扎实的史料支撑,让我看到了晚清社会在金融领域的真实运作。例如,书中对某项巨额贷款的细致分析,不仅仅是数字的堆加,更揭示了贷款背后隐藏的政治交易和对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金融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让我这个对金融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并且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覆灭”,其实是一个复杂系统性崩溃的过程,而金融,往往是那个最致命的诱因。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金融冒险。我从未想过,晚清这个看似保守落后的年代,竟然在金融领域上演着如此波澜壮阔的“战争”。书中对各种金融工具和运作方式的描述,生动得仿佛我亲身置身于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看到了洋行买办们在上海滩摩肩接踵,听到了各国公使馆里关于巨额贷款的谈判声,甚至能感受到银元在各地流通时带起的微弱颤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浅显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博弈。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额贷款,可能就牵动着一个省份的经济命脉;那些看似普通的金融改革,背后可能隐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主权的步步蚕食。我尤其被书中对“金融殖民”的描绘所震撼,原来在刀枪之外,还有如此“润物细无声”的侵蚀方式,让一个帝国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造血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预警,让我们看到金融力量的巨大,以及在关键时刻,国家金融主权的重要性。

评分

书已到手,不错

评分

资本决定国家命运!什么样的政治改革都无法挽救濒临崩溃的金融体系。庞大的大清帝国轰然倒塌在资本的圈套中,空留无尽伤痛、无尽遗恨

评分

可以看看,从金融角度看问题,还是爱恋深刻的了。

评分

活动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一直想买来着,期待下次还有活动再入!

评分

可以看看,从金融角度看问题,还是爱恋深刻的了。

评分

活动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一直想买来着,期待下次还有活动再入!

评分

不错的卖家,东西非常好。以后还来。可以放心购买。

评分

物流给力 内容丰富 另类的历史

评分

晚晴的覆灭,确实不止是政治制度的腐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