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设计手册· 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 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子宗 编
图书标签:
  • 石油化工
  • 化工单元过程
  • 化工设计
  • 化工工程
  • 流程设计
  • 分离工程
  • 反应工程
  • 传热传质
  • 工业催化
  • 化学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16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352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01
字数:18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石油化工、化工、湿法冶金、食品、轻工等部门设计人员及行业管理人员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的再次修订出版,中石化集团、清华、北大、天大、浙大等知名学者联合编写,石油化工设计专业巨著


海报:

内容简介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 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共分四卷出版。第三卷“化工单元过程”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有流体输送机械、非均相分离、搅拌与混合、制冷与深度冷冻、换热器、蒸发、工业结晶过程与设备设计、蒸馏;下册内容有气体吸收与解吸、液液萃取、吸附与变压吸附、气液传质设备、膜分离、干燥、化学反应器。以指导设计人员在相应的化工单元过程设计中正确运用、选取为原则,并列举相应的实际应用实例。适合从事石油化工、食品、轻工等行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气体吸收与解吸
1.1概述1
1.1.1吸收(解吸)过程的基本概念1
1.1.1.1吸收与解吸1
1.1.1.2单组分与多组分吸收1
1.1.1.3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1
1.1.1.4等温吸收与非等温吸收1
1.1.2吸收(解吸)设备与流程1
1.1.2.1吸收过程适宜条件1
1.1.2.2吸收设备1
1.1.2.3吸收流程2
1.1.3吸收(解吸)过程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4
1.1.4吸收过程的技术经济评价4
1.1.4.1吸收过程的技术指标4
1.1.4.2吸收过程的主要经济指标5
1.1.4.3吸收过程的评价5
1.2吸收过程气液平衡5
1.2.1气液相平衡概念5
1.2.2气液相平衡关系式6
1.2.2.1亨利定律6
1.2.2.2热力学平衡关系式6
1.2.3平衡数据的来源7
1.2.4由热力学关系求平衡系数7
1.2.5温度与压力对平衡系数的影响9
1.2.6气体在电解质或非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10
1.2.6.1气体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10
1.2.6.2气体在非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12
1.2.7化学吸收的相平衡12
1.2.8若干体系的气液平衡数据15
1.2.9预测型分子热力学预测溶解度29
1.2.9.1状态方程法29
1.2.9.2活度系数法35
1.3连续接触设备(填料塔)设计计算38
1.3.1设计步骤38
1.3.1.1溶剂选择38
1.3.1.2操作条件的确定38
1.3.1.3溶剂用量(液气比)的确定38
1.3.1.4设备选择40
1.3.1.5塔径的确定40
1.3.1.6塔高的计算41
1.3.2单相与相际传质速度方程41
1.3.3传质单元数与传质单元高度44
1.3.3.1定义44
1.3.3.2传质单元数的计算46
1.3.4传质系数和有效传质表面的通用关联式51
1.3.4.1Billet模型51
1.3.4.2SRP?Ⅱ模型56
1.3.4.3修正的恩田(Onda)模型59
1.3.5传质系数与传质单元高度的数据61
1.3.6填料塔的当量高度(HETP)68
1.4阶段接触设备(板式塔)的设计计算70
1.4.1平衡级(理论级)方法70
1.4.2图解法求平衡级数70
1.4.3解析法求平衡级数71
1.4.3.1贫气吸收或解吸71
1.4.3.2富气吸收74
1.4.4多组分吸收(解吸)严格算法76
1.4.4.1基本方程组76
1.4.4.2独立变量数及其指定77
1.4.5级(板)效率77
1.4.6利用MS Excel软件处理板式塔流体力学和塔板效率数据81
1.4.6.1流体力学数据计算81
1.4.6.2塔板效率数据83
1.4.7气液固三相流体力学和塔板效率84
1.4.7.1气液固三相流体力学84
1.4.7.2气液固三相塔板效率86
1.5非等温吸收87
1.5.1吸收过程的热效应87
1.5.2非等温吸收近似算法88
1.5.3严格算法88
1.6化学吸收92
1.6.1概述92
1.6.2化学吸收分类93
1.6.3增强因子94
1.6.4化学吸收速率94
1.6.4.1一级和拟一级不可逆反应95
1.6.4.2瞬间不可逆反应97
1.6.4.3化学吸收的传质模型与增强因子99
1.6.5化学吸收过程模拟与解101
1.6.6化学吸收设备的选型与计算103
1.6.6.1化学吸收设备的选型103
1.6.6.2填料吸收反应器104
1.6.6.3板式吸收塔112
1.7气体的解吸115
1.7.1概述115
1.7.2物理解吸115
1.7.2.1物理解吸的计算115
1.7.2.2吸收蒸出(解吸)塔116
1.7.2.3物理解吸的选择性118
1.7.3有化学反应的解吸118
1.7.3.1概述118
1.7.3.2解吸塔设计120
1.8吸收过程在石油化学工业中的应用120
1.8.1催化裂化吸收稳定过程121
1.8.1.1概述121
1.8.1.2吸收(解吸)过程的模拟121
1.8.1.3吸收?解吸流程的改进125
1.8.1.4塔设备的设计和改进127
1.8.2CO2及H2S的脱除129
1.8.2.1CO2的脱除129
1.8.2.2典型工艺过程及设备设计130
1.8.2.3H2S的脱除140
1.8.3SO2的脱除140
1.8.3.1SO2脱除方法140
1.8.3.2氨法脱SO2的化学反应过程141
1.8.3.3气液平衡141
1.8.3.4热效应142
1.8.3.5氨酸法的工艺流程142
1.8.3.6工艺与设备设计参数142
1.8.3.7氨法在电厂烟气脱硫中的应用146
主要符号说明147
参考文献149
第2章液?液萃取
2.1概述154
2.1.1液?液萃取过程的特点154
2.1.2液?液萃取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154
2.2液?液萃取平衡及其数学模型156
2.2.1分配系数和分离系数156
2.2.2相图157
2.2.3液?液萃取平衡的热力学基础158
2.2.4液?液萃取平衡的预测――UNIFAC方程160
2.3液?液萃取过程的设计计算164
2.3.1单级萃取过程164
2.3.2多级错流萃取和多级逆流萃取165
2.3.3连续逆流萃取过程167
2.3.4复合萃取169
2.3.5用于复杂体系的矩阵解法174
2.4考虑纵向混合的萃取塔的设计计算176
2.4.1萃取塔内的纵向混合176
2.4.2考虑纵向混合的萃取塔的数学模型177
2.4.3扩散模型及其近似解法178
2.5萃取设备的分类和选型182
2.5.1萃取设备的分类182
2.5.2常用萃取设备183
2.5.3萃取塔的比较和选型190
2.6填料萃取塔的设计计算192
2.6.1填料萃取塔的特点192
2.6.2设计计算步骤194
2.6.3塔径的计算195
2.6.4塔高的计算198
2.6.5设计计算举例201
2.7转盘萃取塔(RDC)的性能、设计和改进203
2.7.1概述203
2.7.2转盘萃取塔液泛速度的计算205
2.7.3转盘萃取塔传质特性的计算206
2.7.4转盘塔的纵向混合207
2.7.5设计计算举例208
2.7.6转盘萃取塔的改进212
主要符号说明214
参考文献215
第3章吸附与变压吸附
3.1吸附过程基础理论218
3.1.1吸附基本原理218
3.1.2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219
3.1.3吸附热力学基础220
3.1.3.1吸附平衡220
3.1.3.2吸附热224
3.1.4吸附动力学基础225
3.1.4.1吸附过程速度225
3.1.4.2固定床吸附动态特性226
3.2吸附剂229
3.2.1特性参数229
3.2.2常用吸附剂230
3.2.2.1硅胶(silica gel,SG)(参见第3.7节)230
3.2.2.2活性氧化铝(activated alumina)231
3.2.2.3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231
3.2.2.4沸石分子筛(zeolite molecular sieves,MS或ZMS)232
3.2.2.5碳分子筛(carbon molecular sieves,CMS或MSC)234
3.2.2.6活性碳纤维(activated carbon fiber,ACF)235
3.2.2.7浸渍活性炭(impregnated activated carbon)235
3.2.2.8合成聚合物(synthetie polymers)235
3.2.3物理性质235
3.3吸附分离工艺236
3.3.1吸附分离程度的判别236
3.3.2吸附剂对气体的选择性237
3.3.2.1选择分离机理237
3.3.2.2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选择性的影响238
3.3.2.3同种吸附剂结构对选择性的影响239
3.3.3吸附分离工艺的分类240
3.3.3.1吸附剂再生方法分类240
3.3.3.2运行方式分类242
3.4变温吸附循环工艺及其应用243
3.4.1变温吸附工艺243
3.4.2变温吸附应用244
3.4.2.1脱除或回收有机化合物244
3.4.2.2气体中脱除或回收酸性组分250
3.4.2.3低沸点气体的低温净化254
3.4.2.4干燥脱水(在第3.7节中专述)259
3.5变压吸附(pressure?swing adsorption,PSA)循环工艺及其应用259
3.5.1变压吸附原理流程和特点259
3.5.1.1变压吸附原理流程259
3.5.1.2变压吸附工艺对吸附剂的要求259
3.5.1.3吸附塔死空间体积的重要性261
3.5.1.4吸附系数和分离系数261
3.5.2变压吸附工艺261
3.5.2.1从气相提取产品的工艺262
3.5.2.2从吸附相提取产品的工艺267
3.5.2.3同时从气相及吸附相提取产品的工艺268
3.5.3变压吸附技术的应用269
3.5.3.1从富氢气体中回收和提纯氢气269
3.5.3.2从变换气中制取合成气277
3.5.3.3空气干燥及脱除二氧化碳279
3.5.3.4从空气中制取富氧、纯氮、纯氧281
3.5.3.5天然气净化287
3.5.3.6从煤层气中浓缩甲烷288
3.5.3.7从混合气中提取二氧化碳288
3.5.3.8从混合气中提取一氧化碳290
3.5.3.9从工厂废气中回收有机溶剂292
3.5.3.10潜水呼吸气的净化293
3.5.3.11垃圾填埋气净化回收甲烷294
3.5.3.12炼油厂催化裂化干气提浓回收乙烯296
3.5.3.13液相吸附分离石脑油中的芳烃298
3.6其它的循环吸附工艺298
3.6.1置换冲洗(displacement?purgeAdsorption,DPA)工艺298
3.6.2变压参数泵(pressure swing parametric pumping)吸附工艺301
3.6.3循环区域吸附(cycling zone adsorption,CZA)工艺301
3.6.4色谱分离(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s)工艺302
3.6.5移动床(moving bed)吸附工艺305
3.6.6流化床(fluidized bed)吸附工艺307
3.6.7模拟移动床(simulated moving bed,SMB)吸附工艺309
3.7气体吸附干燥脱水工艺312
3.7.1吸附干燥的原理及意义312
3.7.2湿气体的性质312
3.7.2.1绝对湿度(ψa)312
3.7.2.2相对湿度(ψr)312
3.7.2.3比湿度(d)313
3.7.2.4露点(td)313
3.7.2.5湿气体比热容(cH)313
3.7.2.6湿气体比焓(I)314
3.7.3干燥方法314
3.7.4吸附干燥的基本原理315
3.7.5常用的吸附干燥剂316
3.7.5.1硅胶(可参见第3.2.2.1节)316
3.7.5.2活性氧化铝(参见第3.2.2.2节)316
3.7.5.3分子筛(参见第3.2.2.4节)317
3.7.6再生方法317
3.7.7变温吸附干燥工艺317
3.7.7.1TSA干燥工艺流程318
3.7.7.2TSA干燥装置设计原则320
3.7.7.3节能流程330
3.7.7.4转轮式干燥器331
3.7.8变压吸附干燥工艺332
3.7.8.1PSA干燥工艺流程332
3.7.8.2PSA干燥装置设计原则333
3.7.8.3PSA干燥、操作条件334
3.7.9吸附干燥的特点及适用场合335
3.8固定床吸附塔的结构335
3.8.1轴流塔335
3.8.2径流塔336
3.8.3嵌入式蜂窝状板块径流塔337
3.8.4换热型吸附塔337
3.9转轮吸附器(旋转式吸附器)338
3.9.1TSA转轮吸附器339
3.9.2PSA转轮吸附器343
3.10反应器/吸附器344
参考文献346
第4章气液传质设备
4.1概述356
4.2板式塔357
4.2.1板式塔的分类357
4.2.2塔板的结构参数358
4.3板式塔初步设计内容及一般步骤359
4.3.1塔径估算及板间距初选359
4.3.2溢流区设计360
4.3.2.1降液管及其受液盘的设计360
4.3.2.2溢流堰的设计363
4.3.3鼓泡区设计364
4.3.4流体力学性能及计算方法365
4.3.4.1塔板上气液两相的接触状态 365
4.3.4.2塔板上气液两相的分布状态367
4.3.4.3塔板持液量368
4.3.4.4堰上液流高度368
4.3.4.5液面梯度370
4.3.4.6塔板压降370
4.3.4.7降液管内液层高度374
4.3.5塔的操作极限与负荷性能图375
4.3.5.1塔板的操作限制375
4.3.5.2板式塔的负荷性能图376
4.3.6全塔设计优化382
4.3.7板效率及塔高的确定384
4.3.7.1全塔效率与板效率384
4.3.7.2塔高的确定386
4.4筛孔塔板387
4.4.1筛板的结构特性387
4.4.2筛板塔的设计示例388
4.5浮阀型塔板392
4.5.1概述392
4.5.2F1型浮阀394
4.5.2.1F1型浮阀结构394
4.5.2.2F1型浮阀的排列396
4.5.2.3塔板压降396
4.5.2.4设计计算示例396
4.5.3V?4型浮阀402
4.5.4十字架形浮阀402
4.5.5Nutter浮阀403
4.5.6导向组合浮阀403
4.5.6.1导向组合条阀结构特点404
4.5.6.2导向组合浮阀塔板组合方式405
4.5.6.3组合导向浮阀塔盘的结构及水力学性能计算405
4.5.7波纹导向组合浮阀塔板409
4.5.8ADV微分浮阀塔板410
4.5.8.1概述410
4.5.8.2ADV?微分浮阀塔板的整体技术410
4.5.8.3ADV?微分浮阀塔板的水力学性能及计算方法411
4.5.9Super V型浮阀412
4.5.9.1Super V型系列浮阀塔板结构412
4.5.9.2各型号适用范围413
4.5.9.3Super V型系列浮阀塔板的水力学性能及计算方法413
4.5.10微型浮阀413
4.6固定阀型塔板415
4.6.1导向筛板415
4.6.1.1结构及特点416
4.6.1.2流体力学计算417
4.6.2斜喷塔板418
4.6.2.1舌形塔板419
4.6.2.2斜孔塔板423
4.6.3V?0固阀428
4.6.4V?grid系列固阀428
4.6.5微型固阀429
4.7泡罩塔板429
4.7.1泡罩塔板的结构429
4.7.2塔板压降431
4.7.3负荷性能图432
4.8网孔塔板433
4.8.1概述433
4.8.2网孔塔板的结构与性能433
4.8.3塔径与板间距434
4.8.4板面布置435
4.8.5流体力学计算438
4.9垂直筛板441
4.9.1概述441
4.9.2CTST立体传质塔板的结构与特点441
4.9.3立体传质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442
4.9.4立体传质塔板的传质性能446
4.9.5立体传质塔板的工程设计447
4.10无降液管塔板448
4.10.1概述448
4.10.2穿流式栅板或筛板的塔板结构448
4.10.3流体力学计算449
4.10.4穿流式波纹筛板450
4.11多降液管塔板454
4.11.1概述454
4.11.2MD塔板结构特点454
4.11.3流体力学性能455
4.11.4负荷性能图457
4.11.5主要设计参数458
4.12塔板结构设计――分块式塔板459
4.12.1分块式塔板结构型式459
4.12.2塔盘的分块460
4.12.2.1塔板分块460
4.12.2.2塔板分块示例462
4.12.3分块式塔板结构尺寸463
4.12.4塔板支持件结构465
4.12.4.1分块式塔板的降液管465
4.12.4.2分块式塔板的受液盘466
4.12.4.3分块式塔板的溢流堰468
4.12.5塔板紧固件468
4.12.6塔板结构设计的其它考虑473
4.12.6.1折流挡板473
4.12.6.2引流板473
4.12.6.3塔段结构改变时的降液管结构型式473
4.12.6.4排液孔(泪孔)474
4.13填料塔475
4.13.1填料塔的特点475
4.13.2填料塔的结构476
4.13.3塔填料的分类476
4.13.3.1散装填料477
4.13.3.2规整填料477
4.13.4填料的几何特性478
4.13.4.1散装填料单体及填料层的几何参数478
4.13.4.2规整填料层几何参数479
4.13.5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479
4.13.5.1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状态479
4.13.5.2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模型481
4.13.6填料塔的传质性能489
4.13.6.1定义489
4.13.6.2影响传质性能的因素490
4.13.6.3填料塔传质关联式与数据491
4.13.7填料塔的设计493
4.13.7.1塔的工艺模拟493
4.13.7.2填料的选择493
4.13.7.3塔径的确定496
4.13.7.4填料层高度的确定496
4.13.7.5压降计算497
4.13.7.6填料塔内件的设计497
4.13.8填料塔的气液分布与放大问题497
4.14散装填料的性能499
4.14.1散装填料的特点与应用场合499
4.14.2拉西环500
4.14.3鲍尔环500
4.14.4改进型鲍尔环503
4.14.5阶梯环与阶梯短环505
4.14.6扁环与梅花扁环填料507
4.14.7环鞍形填料509
4.14.8共轭环517
4.14.9茵派克填料521
4.14.10多鞍环填料522
4.15规整填料的性能525
4.15.1规整填料的特点与应用525
4.15.2金属孔板波纹填料525
4.15.2.1Mellapak填料525
4.15.2.2刺孔板波纹填料532
4.15.2.3Gempak填料534
4.15.2.4Intalox规整填料537
4.15.3非金属板波纹填料538
4.15.3.1塑料板波纹填料538
4.15.3.2陶瓷板波纹填料541
4.15.4网状波纹填料543
4.15.4.1概述543
4.15.4.2网状填料的特点与应用场合544
4.15.4.3金属丝网填料545
4.15.4.4塑料丝网波纹填料547
4.15.4.5金属板网(网孔)波纹填料548
4.15.4.6Rombopak填料549
4.15.5栅格填料551
4.15.5.1Glitsch栅格填料551
4.15.5.2Sulzer栅格填料553
4.15.6我国新开发的规整填料554
4.15.6.1波环填料554
4.15.6.2组片式波纹填料554
4.15.6.3板花填料555
4.15.7改进型孔板波纹填料555
4.16塔器选型导则556
4.16.1塔器选型主要考虑因素556
4.16.2判断气液传质设备最佳的目标557
4.16.3板式塔和填料塔的选型原则557
4.16.3.1板式塔和填料塔的传质机理557
4.16.3.2板式塔和填料塔的特性比较557
4.16.3.3优先选用填料塔的工况557
4.16.3.4优先选用板式塔的工况557
4.16.3.5综合选型558
4.16.4板式塔的选型导则558
4.16.4.1新塔的设计558
4.16.4.2旧塔的改造558
4.16.5填料塔的选型导则559
4.17塔的内件与辅助装置560
4.17.1概述560
4.17.2填料塔的液体分布器561
4.17.2.1对液体分布器的基本要求561
4.17.2.2液体分布器的类型和结构563
4.17.2.3槽式分布器564
4.17.2.4管式分布器568
4.17.2.5盘式分布器572
4.17.2.6喷射式分布器574
4.17.3填料塔液体收集及再分布装置574
4.17.3.1填料层的分段574
4.17.3.2液体收集器575
4.17.3.3液体再分布器575
4.17.4填料支承装置576
4.17.5填料压板和床层限制器578
4.17.6气、液进出料管579
4.17.6.1液体进料结构579
4.17.6.2液体出料管582
4.17.6.3气体出、入管与气体分布器582
4.17.7除雾沫器586
4.17.7.1丝网除沫器586
4.17.7.2折流板除沫器587
4.17.7.3填料除沫器587
4.17.7.4旋流板除沫器588
4.17.8塔釜(底)结构588
4.17.9塔的辅助装置589
主要符号说明589
参考文献590
第5章膜分离
5.1概述595
5.1.1引言595
5.1.2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简史595
5.1.3膜分离过程的分类595
5.2膜分离过程及其应用597
5.2.1压力驱动膜过程597
5.2.1.1微孔过滤598
5.2.1.2超过滤602
5.2.1.3纳滤605
5.2.1.4反渗透609
5.2.1.5气体分离618
5.2.1.6膜萃取626
5.2.2浓差驱动膜过程630
5.2.2.1渗透蒸发630
5.2.2.2透析633
5.2.2.3液膜637
5.2.2.4膜吸收法645
5.2.3电驱动膜过程649
5.2.3.1电渗析649
5.2.3.2膜电解657
5.2.3.3双极膜电渗析661
5.2.4热驱动膜过程666
5.2.4.1膜蒸馏666
5.3浓差极化、膜污染及前处理673
5.3.1浓差极化673
5.3.1.1浓差极化形成的基本原因673
5.3.1.2浓差极化的危害677
5.3.1.3减小浓差极化的方法677
5.3.2膜污染681
5.3.2.1膜污染的定义681
5.3.2.2膜污染的起因682
5.3.2.3膜污染的控制方法683
5.3.2.4膜污染的清洗方法684
5.3.3前处理686
5.4膜材料及制膜工艺简介687
5.4.1膜材料687
5.4.2制膜工艺689
5.5膜组件及膜系统设计691
5.5.1前言691
5.5.2膜组件类型691
5.5.2.1板框式691
5.5.2.2圆管式694
5.5.2.3螺旋卷式701
5.5.2.4中空纤维式703
5.5.2.5各种膜组件形式的优缺点对比706
5.5.3膜分离系统的设计707
5.5.3.1反渗透过程708
5.5.3.2电渗析过程714
5.6集成膜分离技术720
5.6.1引言720
5.6.2几种典型的集成膜分离过程模式721
5.6.2.1膜分离与化学反应相结合721
5.6.2.2膜分离与蒸发单元操作相结合721
5.6.2.3膜分离与吸附单元操作相结合721
5.6.2.4膜分离与冷冻单元操作相结合721
5.6.2.5膜分离与催化单元操作相结合721
5.6.2.6膜分离与离子交换树脂单元操作相结合721
5.6.3集成膜分离过程的应用实例721
5.6.3.1用集成膜过程对含油废水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处理721
5.6.3.2集成膜工艺海水淡化与浓海水综合利用722
参考文献722
第6章干燥
6.1干燥过程的基本计算和湿空气性质及湿度图724
6.1.1干燥过程的基本计算724
6.1.2湿空气性质及湿度图724
6.2干燥器的分类和选择724
6.2.1干燥器的分类724
6.2.2干燥器的选择724
6.3对流传热干燥器729
6.3.1厢式干燥器729
6.3.1.1型式730
6.3.1.2设计参数730
6.3.2气流干燥器730
6.3.2.1气流干燥的操作原理和特点730
6.3.2.2气流干燥器的型式731
6.3.2.3气流干燥管有关参数的确定733
6.3.3流化床干燥器738
6.3.3.1操作原理及特点738
6.3.3.2单层和卧式多室流化床干燥器739
6.3.3.3振动流化床干燥器741
6.3.3.4带搅拌的移动流化床干燥器746
6.3.4旋转快速干燥机747
6.3.4.1操作原理、工艺流程和特点747
6.3.4.2主要操作参数748
6.3.4.3旋转快速干燥技术的应用749
6.3.5喷雾干燥750
6.3.5.1喷雾干燥的操作原理及流程750
6.3.5.2雾化器的结构和计算752
6.3.5.3喷雾干燥塔的结构设计和尺寸估算769
6.3.5.4喷雾干燥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举例781
6.3.6转筒干燥器786
6.3.6.1分类786
6.3.6.2工作原理和特点786
6.3.6.3直接加热式转筒干燥器787
6.3.6.4间接加热式791
6.3.6.5复合加热式792
6.3.6.6常规直接加热式转筒干燥器的设计参数793
6.4传导传热干燥器797
6.4.1真空耙式干燥器797
6.4.2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798
6.4.3滚筒干燥器798
6.4.3.1分类798
6.4.3.2操作原理799
6.4.3.3工艺流程799
6.4.3.4设计参数799
6.4.4振动流动干燥机801
6.4.4.1分类和操作原理801
6.4.4.2应用802
6.4.5旋转管束干燥机804
6.4.5.1结构及操作原理804
6.4.5.2干燥工艺流程804
6.4.6蒸汽管间接加热式回转圆筒干燥机805
6.5红外线干燥和微波干燥807
6.5.1红外线干燥807
6.5.1.1红外线干燥的基本原理和特点807
6.5.1.2红外线干燥器的组成和应用807
6.5.2微波干燥808
6.5.2.1微波干燥的基本原理808
6.5.2.2微波干燥的特点和应用809
6.5.2.3微波干燥系统的组成809
6.5.2.4微波干燥过程809
6.5.2.5几种常用的微波干燥器809
主要符号说明810
参考文献811
第7章化学反应器
7.1气?固固定床催化反应器813
7.1.1气?固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类型813
7.1.1.1绝热式反应器813
7.1.1.2换热式反应器813
7.1.1.3工业气?固固定床催化反应器813
7.1.2固定床反应器数学模型814
7.1.2.1固定床反应器的基础数据814
7.1.2.2气?固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数学模型817
7.1.3气?固固定床催化反应器选型及设计821
7.1.3.1气?固固定床催化反应器选型的基本原则821
7.1.3.2气?固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过程开发821
7.1.3.3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822
7.1.3.4换热式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824
7.1.4固定床反应器中几个工程问题825
7.1.4.1参数灵敏度825
7.1.4.2温度检测826
7.1.4.3固定床反应器的控制827
7.1.4.4流体均布827
7.1.4.5设计中考虑的其它因素828
7.2气?液反应器829
7.2.1气?液反应器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829
7.2.1.1反应器中的气液两相接触形式829
7.2.1.2气?液反应器的基本类型829
7.2.1.3常见的气液反应器的特点830
7.2.2气?液反应器的选择831
7.2.2.1气?液反应过程的宏观反应速率方程831
7.2.2.2物理传质系数和界面积的估算835
7.2.2.3气?液反应器的选择原则837
7.2.3气?液反应器的设计838
7.2.3.1填料塔反应器838
7.2.3.2鼓泡塔反应器839
7.3搅拌槽式聚合反应器的设计847
7.3.1搅拌设备概论847
7.3.1.1槽体848
7.3.1.2叶轮848
7.3.1.3内构件849
7.3.2搅拌槽式聚合反应器的选型854
7.3.2.1搅拌对象的性质854
7.3.2.2叶轮的剪切?循环特性857
7.3.2.3流动状态与叶轮性能的关系859
7.3.2.4几种常用叶轮的特性861
7.3.2.5搅拌槽式聚合反应器的进展864
7.3.3聚合反应器中的流动867
7.3.3.1湍流域用搅拌叶轮的流场868
7.3.3.2由流速分布计算叶轮排量数和循环量数868
7.3.3.3操作条件和流体的流变行为对流型的影响871
7.3.3.4从流场信息优化搅拌叶轮设计和操作873
7.3.4搅拌设备的功耗、排量和混合878
7.3.4.1搅拌功率878
7.3.4.2排量、循环量和混合的关系889
7.3.5搅拌槽的传热893
7.3.5.1概述893
7.3.5.2热载体侧的表面传热系数895
7.3.5.3被搅液侧的表面传热系数897
7.3.5.4高黏流体的刮壁式传热906
7.3.6固?液搅拌槽式反应器中的非均相混合910
7.3.6.1固?液悬浮910
7.3.6.2液?液分散919
7.3.6.3气?液分散925
7.3.7搅拌槽的放大技术936
7.3.7.1概述936
7.3.7.2几何相似放大法936
7.3.7.3非几何相似放大法941
7.3.7.4关于数学模型放大944
7.3.8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反应器946
7.3.8.1悬浮聚合的成粒机理947
7.3.8.2氯乙烯悬浮聚合反应器954
7.3.8.3乳液聚合反应器965
7.3.9溶液聚合和均相本体聚合反应器970
7.3.9.1高黏流体聚合反应器的选型971
7.3.9.2苯乙烯本体聚合装置973
7.3.10烯烃聚合反应器982
7.3.10.1三种聚烯烃工艺简述982
7.3.10.2搅拌釜式烯烃聚合反应器985
7.4气?固流化床反应器993
7.4.1基本类型及其特点993
7.4.2工业应用995
7.4.2.1各类反应过程995
7.4.2.2工业应用的例子995
7.4.3流化床的流体力学特性997
7.4.3.1颗粒的分类及其对流态化的影响997
7.4.3.2流域和流域的过渡998
7.4.3.3流化状态的识别1000
7.4.3.4鼓泡流态化1000
7.4.3.5重要参数及其计算1001
7.4.3.6流化床床层的膨胀1006
7.4.4流化床中的热量和质量传递1008
7.4.4.1流化床中的热量传递1008
7.4.4.2流化床中的质量传递1011
7.4.5流化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1012
7.4.5.1鼓泡区的相际质量传递1013
7.4.5.2流化床反应器模型1014
7.4.6过程的开发和放大1021
7.4.7工程设计原则1023
7.4.7.1催化剂用量1023
7.4.7.2流化床床层壳体的确定1024
7.4.7.3流化床内部装置的设计1025
7.4.7.4气?固分离装置的设计和其它1029
7.5气?液?固三相反应器1029
7.5.1引言1029
7.5.2气?液?固三相反应过程的宏观动力学1030
7.5.2.1固相为催化剂,不参与反应1030
7.5.2.2固体颗粒参与反应1031
7.5.3滴流床三相反应器1032
7.5.3.1流体力学1032
7.5.3.2压降1033
7.5.3.3持液量1034
7.5.3.4液体分布1035
7.5.3.5轴向分散(或返混)1036
7.5.3.6滴流床的传质1036
7.5.3.7滴流床的传热1037
7.5.4鼓泡悬浮三相反应器1038
7.5.5气?液?固三相流化床1041
7.6沸腾床反应器1044
7.6.1概述1044
7.6.2沸腾床反应器结构1046
7.6.3沸腾床渣油加氢工艺1046
7.6.3.1H?Oil工艺1046
7.6.3.2T?Star工艺1047
7.6.3.3LC?Fining工艺1048
7.6.4流体力学1049
7.6.4.1气泡特性1049
7.6.4.2液相流动特性1053
7.6.4.3固含率分布1055
7.6.5数学模型化1057
7.6.6催化剂在线置换模拟1058
7.6.6.1催化剂失活反应动力学1058
7.6.6.2催化剂在线置换的计算机模拟1061
7.7移动床催化反应器1062
7.7.1概述1062
7.7.2移动床反应器的分类1063
7.7.3移动床反应器的特点1063
7.7.4移动床反应器的模拟1064
7.7.5移动床反应器设计1064
7.7.5.1贴壁和空腔的计算1064
主要符号说明1074
参考文献1081
附录常用单位换算

精彩书摘

  主要流程模拟软件介绍
  Aspen Plus
  Aspen Plus是美国Aspen Tech公司的流程模拟软件,该软件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组织开发并于1981年完成,经过30多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成为公认的标准大型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的物性库庞大,热力学方法全面,不仅可用于普通热力学体系,也可以用于石油组分体系、电解质体系、聚合物体系、含固体的系统等,应用领域包括炼油、石化、化工、制药、电力、冶金等各种过程行业。Aspen Plus是稳态流程模拟软件,其基本算法为序贯模块法,初步收敛后也可切换到EO算法(Equation Oriented,基于方程的算法),利用EO算法收敛速度快的特点,可对流程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PRO/II
  PRO/II是一个历史悠久、通用性流程模拟软件,由美国SimSci-Esscor公司开发,现为INVENSYS公司的子公司。PRO/II软件是稳态流程模拟软件,采用序贯模块法,其界面简洁、模型可靠、算法稳定,为从炼油到化工等各种过程行业提供了全面、有效和易于使用的解决方案。
  Aspen HYSYS
  HYSYS原是加拿大Hyprotech公司产品,2002年美国AspenTech公司将Hyprotech公司收购,HYSYS成为Aspen Tech公司旗下的产品,2004年美国Honeywell公司也获得了HYSYS的所有权,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流程模拟软件-UniSim。HYSYS软件操作界面友好,结构灵活,同时支持稳态模拟和动态模拟,非常适于工艺人员使用。
  gPROMS
  gPROMS是英国PSE公司(Process System Enterprise Ltd.)开发的的通用工艺过程模拟系统。PSE公司立足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该学院曾开发出基于联立方程法的流程模拟软件SpeedUp,后来被Aspen Tech公司收购,改名为ACM(Aspen Custom Modeler)。1992年SpeedUp的研究人员又开发出了算法更强大、适用范围更广的gPROMS。
  gPROMS是一种面向方程的过程模拟软件。它对对象的描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模型层和物理操作层。“模型层”描述了系统的物理和化学行为,是对象的一个通用机理模型;“物理操作层”则描述了附加在系统外部行为以及扰动。另外,还有一个模型实体“过程块”,它由具体实例模型数据以及外部操作组成,表述一个模型的具体实例。
  ChemCAD
  ChemCAD系列软件是美国Chemstations公司开发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用它可以在计算机上建立与现场装置吻合的数据模型,并通过装置的稳态模型或动态模型,为工艺开发、工程设计、优化操作和技术改造提供理论指导。
  ChemCAD系列软件可用于:蒸馏/萃取模拟、各种反应模拟、电解质体系的模拟、设备设计、换热器网络优化、环境影响计算、安全性能分析、投资费用估算、火炬总管系统和公用工程网络计算等。
  VMGSim
  加拿大VMG集闭(Virtual Materials Group),其总部位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市,该公司主要致力于开发质优价廉的用于流程工业的软件。多年来,VMG为从事烃加工行业、化学工业及石油化学工业的客户提供了大量的经过验证、非常准确的热力学性质预测包。VMG 的热力学模型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开发而成的,其热力学数据库中纯组分数高达5600个,并且由VMG技术支持队伍做开发支持。VMG的核心人员是HYSIM/HYSYS的原始开发人员,VMG还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热力学研究中心有着密切的工作联系。
  Design II
  Design II是美国WinSim Inc.公司开发的流程模拟软件。它有强大的图形用户界面,可以将计算结果传递给Excel;含有50多个热力学方法、880多个组分的数据库,一次可模拟多达9999个单元模块和物流的流程,包括了所有主要的单元操作,其应用领域有炼油、石化、化工、气体加工、管道、制冷、工程建设和咨询等。
  ProMax
  ProMax(原TSWEET和PROSIM)是一个强大而灵活的流程模拟软件,由美国布莱恩研究与工程公司(BR&E;)开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应用于天然气加工处理、石油炼制等石油化工行业中。ProMax采用C++面向对象的语言设计,使其能够与Microsoft Visio、Excel和Word等常用软件很好地结合,大大扩展了其前身TSWEET 和PROSIM的能力。
  ProMax软件主要应用领域和功能包括:天然气处理、气体/液体脱硫、甘醇法脱水/水合物预测、硫磺回收与尾气净化、碱法处理酸气、酸性水处理、石油炼制、化学过程与反应器模拟、换热器的设计与核算、各种塔板的水力学计算、容器计算和管网系统计算等。
  Aspen HYSYS Petroleum Refining
  Aspen HYSYS Petroleum Refining(以前称为Aspen RefSys)是Aspen Tech公司出品的炼油装置专用流程模拟系统,它以HYSYS软件为平台,融合了世界领先的炼油反应器机理模型,如AspenTech催化裂化、重整、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反应模型。通过对炼油厂全厂的模拟,可以发现潜在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协助建立准确的炼厂的线性规划模型,使计划调度系统的优化结果更准确。
  Petroleum Refining炼油专用功能包括原油化验数据的管理、产品和原料的调合模拟、炼油专用原油蒸馏塔模拟、炼油专用物性动态更新等。
  Petroleum Refining融合了Spiral 软件公司的原油数据库,用户可以检索库中的几百种原油,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原油库;Petroleum Refining能模拟和预测100多种炼油专用物性。
  Petroleum Refining能完整模拟炼油厂的生产流程,并为线性规划系统(PIMS)提供产率矢量,便于生产计划、调度的优化。
  Petroleum Refining的反应器都是严格的模型,包括:催化裂化模型——可以模拟多家专利商催化裂化反应器、催化重整反应模型——可以模拟连续重整和半再生式重整装置、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模型——可以模拟多家专利商的反应器及各类反应。
  Petro-Sim
  Petro-Sim是英国KBC Advanced Technology公司出品的炼油装置专用流程模拟系统。KBC是一家业内领先的独立咨询与服务集团,帮助全球炼油、石化、过程行业的业主与经营者改进业绩与提高资产价值。1999年KBC公司与Hyprotech公司联合开发了炼油装置模拟软件HYSYS.Refinery,在Aspen Tech公司收购了Hyprotech公司之后,2004年KBC公司从Aspen Tech公司获得了HYSYS.Refinery软件的源代码,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Petro-Sim。
  Petro-Sim软件是把图形化的流程模拟器和先进的KBC/Profimatics炼油装置模型结合起来的、基于界面的先进模拟工具。Petro-SIM可以根据实验室数据或者利用有400多种国际油品的商业原油数据库来建立自己的化验数据库。另外它可以进行单元优化、清洁燃料研究、实时优化、故障排除研究和操作过程监视等。它还提供了最完整的一套反应模型,可以用来模拟一个装置或者进行炼厂全厂的模拟。Petro-SIM包含多种炼厂专用单元操作模型:FCC-SIM 用于流化床反应器模拟;REF-SIM 用于重整装置模拟;HCR-SIM 用于加氢裂化装置模拟;DC-SIM 用于延迟焦化装置模拟;VIS-SIM 用于减粘裂化装置模拟;NHTR-SIM、 DHTR-SIM、VGOHTR-SIM、RHDS-SIM分别用于石脑油加氢装置模拟、柴油加氢装置模拟、减压柴油加氢装置模拟和渣油加氢脱硫装置模拟等。
  ……

前言/序言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一版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对提高石化工程设计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十年来,石化工程建设在装置大型化和清洁化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工程装备技术水平有了重要的进展,设计手段、方法和理念也得到了提高和提升。为适应这些变化,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手册进行了修编工作。
  设计质量是衡量石油化工装置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设计工具书、手册可以指导和规范设计工作,对推动石油化工技术进步和提高设计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手册第一版出版后,我们收到一些读者的意见,他们坦诚地指出了书中的个别错误,也期待着在再版时能够得到修正,并进一步提高图书的内容质量。正是读者的热爱,激励着我们认真地进行再版的修编工作。
  修订版的修订原则是:保持特点、充实风容,尊重原著、继承风格,在实用性、可靠性、权威性、先进性方面再下功夫,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内容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突出手册特点,提高手册的水平。手册的定位则以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人员所需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资料为主要内容。
  手册仍分四卷:第一卷——石油化工基础数据;第二卷——标准规范;第三卷——化工单元过程;第四卷——工艺和系统设计。
  感谢参与本手册第一版编写工作的各位专家,他们有着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和谦虚谨慎、艰辛耕耘的精神,本次修订是在他们已获得成功的成果之上,进行再次开发。
  本次手册的修订出版,得到了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工程公司,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的石化工厂、炼油厂、煤化工工厂的工程设计,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设计专家。参加修订工作的编者很多来自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他们经验丰富,手册内容也基本反映了编者的实践经验和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此外,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专家教授在修订工作中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表表示感谢。
  衷心希望这套手册能够成为工程设计人员实用的工具书,对提高石化工业的设计水平有所裨益。
  由于编写经验不足,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王子宗
  2015年4月

《化工单元过程(下)》:精炼复杂体系,驱动现代工业 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工业图景中,石油化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从驱动交通运输的燃料,到构成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塑料、合成纤维、橡胶,再到医药、农药、化肥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石油化工的触角无处不在。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精密复杂、不断优化的化工单元过程。它们是化学反应与物理分离的艺术,是效率、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完美平衡。《化工单元过程(下)》正是这样一本厚重而权威的著作,它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石油化工领域中最为关键和精妙的单元过程,为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现代化学工业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扇窥探核心技术、掌握先进理念的窗口。 本书聚焦于“下册”内容,旨在全面、深入地解析那些构成现代石化工业基石的单元操作。与“上册”所侧重的基础物理操作不同,“下册”将笔触延伸至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化学过程和热力学应用。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在深入理解物质转化机理、能量传递规律和动力学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性工程设计与优化。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一系列关键化工单元过程的详尽梳理和深刻剖析。读者将在这里找到关于以下几个重要领域的深入探讨: 反应工程: 这是化工生产的灵魂所在。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化学反应器的工作原理、设计要点、操作控制以及放大效应。无论是均相反应还是多相反应,是催化反应还是非催化反应,本书都力求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 均相反应器: 读者将深入了解搅拌釜反应器、管式反应器等在液相或气相均相反应中的应用。重点会放在反应动力学、停留时间分布、传热传质以及反应器选择对产率和选择性的影响。例如,对于连续搅拌釜反应器(CSTR),将详细分析其稳态和动态行为,以及如何通过串联或并联来优化反应过程。 多相反应器: 这是石油化工领域更为普遍和复杂的情况。本书将重点关注气-液、液-液、固-液、气-固等不同相态组合的反应器设计。例如,对于固定床反应器,将深入讨论催化剂的特性、床层阻力、传质传热以及多相流动的行为。气泡塔、喷雾塔、流化床反应器等也将在书中得到详尽的阐述,分析它们在不同反应体系中的优势与局限。 催化反应器: 催化剂是现代化工的“加速器”,也是提高反应选择性和效率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催化反应器,如固定床、移动床、流化床催化反应器,以及催化剂的装填、再生和失活问题。将深入探讨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表面性质对其活性的影响,以及宏观反应器设计如何匹配催化剂的性能。 反应器优化与控制: 不仅仅是器械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其高效、稳定地运行。本书将涉及反应器安全设计、过程模拟与优化、以及先进的反应过程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等,以确保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并提高安全性。 蒸馏与精馏: 作为最古老也最常用的分离技术之一,蒸馏在石油化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将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对蒸馏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 气液平衡: 蒸馏分离的核心在于物质在气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规律。本书将详细阐述二元和多元体系的气液平衡方程,包括Raoult定律、Henry定律及其修正模型,并介绍相图的绘制与应用。 精馏塔设计: 从理论塔板数计算到实际塔板(如泡罩塔板、筛板、填料塔)的设计,本书将提供详细的方法和计算步骤。将重点关注塔板效率、压力降、液泛、雾沫夹带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根据分离要求选择合适的塔板类型和尺寸。 精馏操作: 读者将学习到连续精馏、分批精馏、共沸精馏、萃取精馏等不同操作模式的原理和应用。对于复杂的精馏塔,如多组分分离、萃取精馏和反应精馏,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介绍。 节能与优化: 在能源成本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蒸馏过程的节能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介绍热集成技术、废热回收、高效塔内件等节能措施,以及如何通过过程模拟和优化软件来降低能耗和提高分离效率。 萃取与吸收: 这两类单元过程在去除杂质、回收有价值组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液-液萃取: 本书将深入介绍萃取理论,包括相平衡、萃取剂的选择原则、以及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将详细讲解萃取设备的设计,如萃取塔、混合澄清槽、离心萃取机等,并讨论多级逆流萃取的原理和操作。 气-液吸收: 吸收过程在气体净化、回收挥发性组分等方面至关重要。本书将阐述吸收理论,包括传质驱动力、传质系数、以及物质衡算。将重点介绍吸收塔的设计,如填料吸收塔、板式吸收塔,并详细讨论填料塔的性能评价指标和液泛、压降等问题。 结晶与干燥: 这两项操作对于固体的生产和后处理至关重要。 结晶过程: 本书将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解析结晶过程,包括过饱和度的形成、晶核的生成与长大。将详细介绍各类结晶设备,如冷却结晶器、蒸发结晶器、真空结晶器等,并讨论晶体粒度分布的控制。 干燥过程: 干燥是去除固体物料中水分或其他溶剂的关键步骤。本书将深入探讨传热传质机理,分析不同类型的干燥设备,如气流干燥器、滚筒干燥器、流化床干燥器、喷雾干燥器等,并讨论干燥速率曲线和干燥终点的确定。 膜分离技术: 作为新兴但发展迅速的分离技术,膜分离在当今化工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各类膜技术: 本书将介绍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气体分离膜等主流膜分离技术的原理、设备构成及应用范围。 膜系统设计与操作: 将讨论膜组件的选型、系统设计、操作压力、流速、温度等影响因素,以及膜污染的防治和清洗方法。 本书的价值所在: 《化工单元过程(下)》的价值体现在其多维度、系统性的内容编排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深度。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书并非单纯罗列公式和图表,而是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相结合。每一个单元过程的介绍,都力求从其产生的根源——物理化学原理出发,逐步过渡到工程设计、操作控制和经济效益的考量。读者不仅能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和“如何做”。 权威的专业视角: 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撰写,本书凝聚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最前沿、最权威的学习平台。 严谨的逻辑结构: 内容编排遵循科学的逻辑顺序,从基础概念到复杂应用,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解决工程难题的工具: 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指南。通过对各种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方法的阐述,读者能够获得解决化工设计、操作和优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的思路和工具。 推动行业发展的驱动力: 对于正在从事石油化工相关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而言,本书是提升专业技能、掌握先进技术、推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的宝贵资源。对于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人员,本书则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研究方向。 谁将从中受益? 石油化工行业的工程师与技术人员: 从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到生产操作和技术改进,本书将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与研究生: 作为重要的参考教材或进阶读物,本书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工单元过程的核心原理和工程应用。 相关领域的研发人员: 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离不开对现有单元过程的深刻理解,本书将为他们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 对现代化学工业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 了解这些看不见的“幕后英雄”,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 《化工单元过程(下)》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石油化工领域智慧的结晶,是推动现代工业不断前进的基石。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全面的工程视野,为每一位致力于理解和掌握复杂化工过程的读者,铺就了一条通往精通之路。翻开它,您将开启一段探索化学反应与分离艺术的精彩旅程,领略现代工业澎湃的动力之源。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的书名,我立即联想到它所承载的专业价值。作为一名化工领域的从业者,深知单元过程是化工生产的核心,而如何高效、经济、安全地实现这些单元过程,是工程师们永恒的追求。这本书的“第3卷”定位,表明它可能是在对前两卷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而“下册”则预示着其内容的重点将集中在一些更为复杂或关键的单元过程上,例如精馏、萃取、吸收、吸附等分离技术,或是各种类型的化学反应器设计。我非常看重“修订版”这个信息,这意味着书中内容已经经过了最新的技术考量和实践检验,能够为我提供最可靠的设计依据和参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设计流程、详细的计算公式、以及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分析,并且最好能包含一些典型装置的设计实例,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宝贵的工程经验。

评分

我是在一次行业展会上偶然注意到这本《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当时,我正忙于寻找关于催化反应工程方面的新资料,而这本书恰好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反应器设计,但“化工单元过程”这个宏大的主题,涵盖了从原料预处理到最终产品合成的各个环节,无疑是理解整个化工流程的关键。我注意到它有“修订版”的字样,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更新和时效性有了信心,毕竟化工技术日新月异,一本过时的手册价值会大打折扣。我还在好奇,它的“下册”具体会涉及哪些更为复杂的单元过程,是关于精馏、萃取、吸收等分离技术的深入探讨,还是关于结晶、干燥、过滤等物料处理方法的详尽解析?亦或是包含了更多关于过程模拟、能量优化、安全设计等集成化的内容?包装的严实程度,也让我对内部内容的保护充满了信任,确保了书籍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损害。我初步估摸了一下它的厚度,这绝对是一部能够提供丰富信息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散发出一种沉稳的技术气质。我是一名化工院校的在读博士生,我的研究方向就与化工单元过程的优化设计紧密相关。我非常清楚,单元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化工生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安全性。这本书的“第3卷”定位,让我推测它可能是在对前两卷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拓展,而“下册”则很可能聚焦于一些更为复杂和前沿的单元操作,比如多相反应器的设计、新型分离技术的应用、以及过程集成和优化等。尤其令我欣喜的是“修订版”的字样,这意味着书中内容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能够为我的研究提供最可靠的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我迫切地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如何运用先进的模拟软件进行单元过程的精细化设计,如何评估不同工艺路线的优劣,以及如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单元过程等方面的详细论述。

评分

我是一名在化工企业从事工艺优化工作的技术人员,对于《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这部作品,我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好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何提高反应收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问题,这些都直接与化工单元过程的设计和操作息息相关。这本书的“第3卷”和“下册”的字样,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很可能深入探讨了那些更具挑战性的单元过程,例如复杂多组分的分离、高压高温下的反应、高效的传质传热技术等。我非常看重“修订版”这个标签,因为化工领域的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很快,只有不断更新的书籍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提供最实用、最前沿的设计方法和工程经验。我迫切地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对现有工艺进行瓶颈分析、如何设计新型高效的反应器、如何优化分离过程以降低能耗和提高产品纯度等方面的详细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外观给我一种稳重而可靠的感觉,非常符合一本专业技术手册的定位。我是一名化工专业的教师,经常需要为学生推荐高质量的学习资料。《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听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化工单元过程”的深入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整个化工生产的流程和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我特别关注“下册”的编排,它很可能涵盖了一些更为复杂和高级的单元过程,比如多相反应、膜分离、催化蒸馏等,这些都是当前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而“修订版”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时效性,能够反映最新的技术进展和行业标准。我期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知识,还能包含丰富的工程实例和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并最终能够独立解决工程问题。

评分

在众多专业书籍中,《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的出现,无疑为我这类正在寻求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我个人对化工单元过程的理解,仍停留在相对基础的层面,但知道这个领域是整个石油化工体系的精髓所在。当我在目录中看到“下册”这个字眼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这里面很可能包含了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单元操作,例如涉及多相流、催化反应、模拟优化等更深层次的内容。而“修订版”更是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和前沿性有了更大的信心,因为化工技术一直在进步,一本不断更新的书籍,更能反映当下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公式推导、精密的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解决我所面临的工程难题,提升我的专业技能。

评分

从书名上看,《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给我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不是直接从事设计工作,但作为一名设备制造行业的工程师,我需要深入理解化工过程的设计原理,才能更好地开发和改进我所负责的设备。单元过程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选择、性能的发挥以及最终的生产成本。因此,了解这些单元过程的具体设计方法、计算公式、选型依据,以及可能遇到的工程问题和解决方案,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修订版”这个信息,这说明该书的内容是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进行了更新,避免了使用过时或不准确的信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根据不同的物料性质、工艺要求以及环保法规,来选择最合适的单元操作、确定最优化的操作参数,以及如何进行相关的设备设计和选型。我对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图表以及经典的案例分析抱有很高的期望,因为这对于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低调而又不失专业感,厚重的纸张和精细的印刷,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分量。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仅仅翻阅了几页,但那种扎实的学术气息已经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初涉化工领域的研究生,我对“化工单元过程”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与敬畏。我清楚地知道,这些看似基础的单元过程,是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条的基石,它们的优化和创新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目录中涉及的各种分离、反应、传质、传热等单元操作,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尤其是“下册”这个字眼,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将用其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案例,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包装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一切都回归到最本质的功能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容的高度自信的体现。我喜欢这种务实的风格,它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是同样精炼和实用。

评分

从装帧设计来看,这本《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可靠的感觉。我是一名化工工艺工程师,工作中经常需要查阅相关的设计手册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化工单元过程”,我深知其在整个石油化工生产中的核心地位,而“下册”的出现,则暗示着它涵盖了比“上册”更为深入和复杂的单元过程,比如多组分精馏、膜分离、催化反应工程中的一些高端技术等。我尤其关注“修订版”这个关键词,它说明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了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的更新,能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参考信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进行单元过程的优化设计、如何进行设备选型、以及如何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的详细解答。一本好的设计手册,应该能够提供清晰的原理阐述、准确的计算方法、以及丰富的设计经验。

评分

我对《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的兴趣,源于我对化工领域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渴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多次感受到对“化工单元过程”掌握不足的局限性。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第3卷”和“下册”的后缀,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表明这很可能是一部非常全面和深入的著作,专门讲解化工单元过程的各个方面。我猜测“下册”可能包含了那些更为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单元操作,例如涉及到高度非线性动力学、多尺度模拟、或者对能源效率要求极高的过程。而“修订版”这个信息,则让我对其内容的准确性和前沿性有了极大的信心,因为化工领域的技术日新月异,一本经过修订的书籍,更能反映当前的行业水准和最佳实践。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如何对现有工艺进行深度剖析、如何设计出更加绿色和高效的单元过程、以及如何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等方面的宝贵见解。

评分

书挺实用的,还便宜,质量好,适合化工新手用

评分

习惯性好评,京东物流快,

评分

单位买的,很快,正版,好

评分

很好用

评分

厚厚的 够看一年

评分

好评,给单位买的 ,超值

评分

书挺好

评分

书很实用

评分

书籍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阶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