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文集(套装共10册)

肖复兴文集(套装共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复兴 著
图书标签:
  • 肖复兴
  • 文学
  • 诗歌
  • 散文
  • 文化
  • 艺术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思想
  • 书信集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64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38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1
套装数量: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肖复兴文集(套装共10册)》包括我的音乐笔记,我的艺术随笔,蓝调城南,八大胡同,聆听吟唱,我的父亲母亲,我的老院记事,印第安纳速写,我的人生漫记,我的读书札记共10本。肖复兴作品,曾经获得过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并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作家”称号。

目录

《音乐笔记》
《我的艺术随笔》
《蓝调城南》
《八大胡同》
《聆听吟唱》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老院记事》
《印第安纳速写》
《我的人生漫记》
《我的读书札记》

精彩书摘

  《肖复兴文集(套装共10册)》:
  崇效寺的牡丹,以种植的面积铺展展连成片而为人赏心悦目。当然,那里的绿牡丹更是名噪京城,因为那时候开绿色花瓣的牡丹,满北京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花之寺的海棠,在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凌叔华的笔下有过描述,她特意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花之寺》。天宁寺的芍药,和寺本身历史一样悠久。不过,法源寺的丁香,应该更有名一些,清诗有形容那里的壮观:杰阁丁香四照中,绿荫千丈拥琳宫。说丁香干丈之长是夸张,但簇拥在悯忠寺的一片丁香花海,为京城难见的景观,是吸引人们来此的主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这四座古寺都在宣南,应该说和那时候宣南居住的众多文化人相关,花以人名,人传花名,文人的笔,让这里的花代代相传,这四座古寺的花事,连同明清两代文人留下的诗章,便成为了宣南文化的一部分。
  这四座古寺的花事繁盛,一直延续到民国。从文字记载来看,起码在上个世纪20年代,泰戈尔访问北京时的重要活动,一个是和梅兰芳在开明剧院赏京戏,一个便是和徐志摩到法源寺里看丁香。读张中行先生的文章,知道上个世纪40年代,还能看得到崇效寺施“大肥”(即煮得特别软烂的猪头和下水)而盛开茂盛的牡丹。
  如今。这四座古寺,仅存天宁和法源两寺,近些年,法源寺的丁香,名声大过天宁寺的芍药,原因在于重修法源寺之后,悯忠台旁、钟鼓楼下、念佛台前,补种有百余株丁香,盛开起来,烂烂漫漫,重现当年的胜景。并年年趁丁香花开之机,举办丁香诗会,尽管诗的水平参差,远不如古人,却聊补古寺花事的遗憾,再现当年有花有诗的盛况。丁香盛开的时候,法源寺花香四溢,人流如鲫。可以说,是如今四大名寺花事繁盛中硕果仅存的一座寺庙。
  崇效寺的牡丹,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都移植到了中山公园。那个时代,新中国更重视公园的建设,崇效寺的牡丹,也算是找了个好人家。我小时候,开春时节,哪儿都不去,家长得花5分钱买一张门票,带我到中山公园看牡丹。如今,哪个公园里都有牡丹,但我敢说哪一处也没有中山公园的牡丹是出自名门,且年头*为久远,中山公园的牡丹才真正是魏紫姚黄,国色天香。这几年,中山公园引进郁金香,在我看来,再花姿别样的郁金香,也盖不过风采绰约的牡丹,因为它的牡丹都曾经摇曳在历史的风中。
  ……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话》 本书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宏大的视野、细腻的笔触,系统梳理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晚清的文学革命萌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作者层层剥茧,将中国文学的时代变迁、思潮起伏、创作风格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 文学的黎明:晚清的挣扎与求索 晚清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学的藩篱逐渐松动,一些进步的文人开始反思文学的社会功能,尝试用文学来救亡图存。 小说界的变革: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等文章,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却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他提倡“新小说”,主张小说要“有益于社会”,这成为当时小说界的一个重要声音。以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为代表的谴介小说,虽有其局限,却真实地描绘了晚清社会的百态,揭露了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具有重要的现实批判意义。这些作品在语言风格上,也开始尝试白话,更加贴近生活。 诗歌与散文的转型: 传统诗歌虽然仍有遗存,但一些诗人如秋瑾、陈三立等,他们的作品中已经注入了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和民族情感。散文方面,一些政论散文和游记散文也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翻译文学的兴起: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被翻译过来,这极大地开阔了中国文人的视野,也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形式和观念。林纾、严复等人的翻译工作,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 文艺的春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 20世纪初,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文学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是政治和思想上的革命,更是文学上的大变革。 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文白之争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之一。胡适等人大力倡导使用白话文写作,认为文言文僵化、晦涩,阻碍了思想的传播。他们通过报刊、杂志、出版物,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发表文章,创作小说、诗歌、散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白话文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文学的阅读门槛,使得文学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社会大众中。 现代文学体裁的建立: 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主要体裁。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逐渐成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思潮竞相涌现。 巨匠的涌现与思想的解放: 鲁迅先生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如《呐喊》、《彷徨》中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深刻地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至今仍令人惊叹。周作人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描绘生活情趣,探讨人生哲理,成为现代散文的典范。冰心则以其“爱的哲学”和细腻的情感,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歌和散文。茅盾的现实主义小说,如《子夜》,深刻描绘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巴金则以其“激流三部曲”等作品,热情讴歌了青年人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文学社团的活跃: 各种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等,它们成为新文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推动了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三、 时代的回响: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中国文学再次承担起记录时代、鼓舞人心的使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创作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战争、歌颂英雄、揭露侵略者罪行的作品。 民族精神的赞歌: 战火纷飞的年代,文学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火炬。小说家如老舍的《四世同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虽然出版于解放战争后期,但创作背景与抗战时期紧密相连),茅盾的《林家铺子》等,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刻画了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 红色文学的崛起: 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文学,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浓厚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民革命、土地改革、根据地建设的作品。这些作品,如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阶级斗争内容,在广大农村产生了广泛影响。 诗歌的鼓动力量: 艾青、田间等诗人的诗歌,以其激昂的语言和磅礴的气势,讴歌了抗战的伟大斗争,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四、 新中国的篇章:建设时期的文学繁荣与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成就。 现实主义的巩固与发展: 现实主义依然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大量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作品,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都展现了新社会的面貌。 民族风格的彰显: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文学创作更加注重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表现。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探索与反思: 尽管经历了曲折,但中国文学在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从未停止。一些作家开始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对社会现实进行更深入的审视。 五、 时代的回响:当代文学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迎来了空前的思想解放和创作繁荣。一批新的作家和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深度,关注现实,反思历史,探索人性。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文革结束后,一批以“伤痕文学”为代表的作品,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示了那个特殊年代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随后的“反思文学”,则在更深的层面探讨历史的教训和人性的复杂。 “寻根文学”与“先锋文学”: 贾平凹、莫言等作家的“寻根文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色彩,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的根源。而余华、苏童等“先锋文学”作家,则在形式和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 女性文学的崛起: 一批杰出的女性作家,如王安忆、迟子建、严歌苓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深刻描绘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 类型文学的兴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幻、悬疑、武侠等类型文学也蓬勃发展,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话》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民族命运、思想变迁、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它以丰富的史料、精辟的分析、生动的例证,带领读者穿越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时空隧道,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挣扎,理解文学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是了解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不可多得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肖复兴文集》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情怀”的唤醒。肖老师的文字,洋溢着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眷恋,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他笔下的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坐标,一种身份的认同。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梳理和解读,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充满了现代人的理解和思考,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读到他关于“根”的论述,那种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和坚守,让我深受触动。他对于时代变迁的观察,既有历史的宏大视角,又不失个人情感的投入,总能让人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立足之地。他的文字,有一种深邃的底蕴,仿佛浓缩了一个时代,也浓缩了一代人的思考。读他的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文化根源,重新思考了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这种情怀的唤醒,让我觉得,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找回自己,找回属于我们的文化记忆。

评分

这套《肖复兴文集》,如同一个打开的宝箱,里面装满了关于人情世故、生活智慧的珠玑。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日常”的观察和描绘,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在他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别样的色彩和意味。他写亲情,写友情,写那些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总是那么细腻而真挚,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他对于生活琐事的梳理,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从中提炼出生活的哲学,让人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我读到他写关于“家”的文字,那种温暖、那种归属感,总是能轻易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对于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关照,也让我深思。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他更关注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那些微小的坚持和失落。他的文字,有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朴,不追求轰轰烈烈,却能在平淡中展现生命的本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联结,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这套《肖复兴文集》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现在终于合上了最后一册,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充实感。肖复兴老师的文字,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却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特别喜欢他写家国情怀的那部分,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对历史的敬畏,让人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他笔下的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读他的文字,仿佛能听到风吹过麦浪的声音,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能感受到岁月的静好。他对于时代变迁的观察,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微观的细腻,总能从细微处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比如那些消失的老街,那些早已远去的歌谣,那些淳朴的人情味。他对于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困境的描绘,更是令人动容,那种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精神家园的姿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种文集,不适合囫囵吞枣,而是需要细细品味,每一篇都值得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也照见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肖复兴文集》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静”的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有这样一套书,让我沉下心来,慢慢地阅读,慢慢地思考,实属难得。肖老师的文字,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他写读书,写思考,写人生,总是那么沉稳而有力量。他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真理的追寻,那种永不枯竭的精神,让我深受感染。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慢生活”和“深度阅读”的论述,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向往却难以实现的。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术语,却能直抵人心,引发共鸣。他对于文化传统的思考,对于民族精神的探寻,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读他的书,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滋养,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方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那些说教式的文字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套《肖复兴文集》如此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呈现出的那种独特的“学人”气度。肖老师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不激进,不张扬,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在探讨教育、文化、读书这些话题时,他的思考显得尤为深刻。他反对那些浮躁的、功利的教育模式,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塑造。我常常在读到他对教育的论述时,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影子,也看到了许多值得反思的教育现象。他对于书籍的推崇,不仅仅是把它当作知识的载体,更是将其看作人生的伴侣,看作灵魂的栖息地。他笔下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的分享,让人觉得亲切,也让人对那些经典有了更深的向往。他的文字,不炫技,不卖弄,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读他的书,总能让我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知识、与世界的关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这种静水流深的力量,是其他很多书籍所不具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