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卷57):元和中兴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卷57):元和中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宋] 司马光 著,柏杨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资治通鉴
  • 柏杨
  • 白话文
  • 元和中兴
  • 唐朝
  • 史书
  • 通史
  • 古典文学
  • 历史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383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94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十四任帝(宪宗)李纯坐上宝座,共在位十六年,有八件大事:一、击斩西川战区叛将刘辟;二、击斩夏绥战区叛将杨惠琳;三、击斩镇海战区叛将李□;四、逮捕昭义战区司令官卢从史;五、收复魏博战区;六、击斩淮西战区叛将吴元济;七、成德战区呈献德棣二州;八、击斩平卢战区叛将李师道。一连串获胜的军事行动,史称“元和中兴”。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也激起当时人们的兴奋之情。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柏杨,人文大师,自称是“野生动物。1920年生于河南,1949年到台湾,1951年开始创作,1968年,因“大力水手”事件,被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12年,终被减为8年。一生传奇经历,一世作品颇丰。代表作品:《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通鉴纪事本
  末》等。

目录

八〇〇—八一五年
导读
九世纪最初十年
盐州兵变
李适、李诵相继去世
平定西川
击斩李锜
沙陀部落投奔唐王朝
讨伐成德司令官王承宗
九世纪第二个十年
振武战区兵变
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

精彩书摘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卷57):元和中兴》:
  2宣武战区(总部设汴州【河南省开封市】)自刘玄佐(刘洽)逝世(参考七九二年三月十六日),迄今八年,发生过五次兵变(七九三年十二月拒绝刘士宁,拥护李万荣;七九四年四月韩惟清兵变失败;七九六年六月李适擅自主管军政失败;七九六年十一月邓惟恭兵变失败;去年【七九九年】二月杀陆长源,)官兵越发骄傲蛮横,从内心里看不起统帅。现任战区司令官(节度使)韩弘,接事几个月(参考去年九月),把每次兵变的主谋,都查得清清楚楚,有一位中级将领(郎将)刘锷,经常是他领头发难。
  三月,韩弘在营门布置重兵,召唤刘锷跟他的同党三百人,斥责说:“你们屡次参加兵变,反而自以为有功!”全体诛杀,鲜血横流,道路都染成朱红。
  从此,直到韩弘调到中央(参考八一九年八月三日),二十一年之久,士卒们没有一个敢在城区大呼小叫。
  3义成战区(总部设滑州【河南省滑县】)监军宦官薛盈珍,深受李适宠信,打算夺取司令官(节度使)姚南仲的大权,由自己独揽,姚南仲不买他的账,二人遂有隔阂。薛盈珍向皇帝打小报告陷害姚南仲的幕僚马总,中央贬马总当泉州(福建省泉州市)总秘书长(别驾)。福建道(首府设福州【福建省福州市】)行政长官(观察使)柳冕打算害死马总,用以谄媚薛盈珍(泉州属福建道),于是派幕僚宝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荣河镇)人薛戎摄理泉州州长,要他随便找一个罪名扣到马总头上。薛戎反而替马总辩护,申诉马总无辜。柳冕大怒,召回薛戎囚禁,命监狱看守对他殴打凌辱,任意折磨,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慢慢诱导他,仍使他诬陷马总,薛戎始终拒绝;马总因此得免一死。柳冕,是柳芳的儿子(柳芳是八世纪五。年代史学家,《资治通鉴》也有采录他的文章,参考六四八年七月)。
  薛盈珍仍不断向李适指控姚南仲,李适开始对姚南仲怀疑。薛盈珍于是派低级职员程务盈乘政府驿马车前往京师(首都长安)诬告,正巧营门官(牙将)曹文洽也奉派前往京师奏事,得到消息,日夜不停追赶,追到长乐驿(西安市东□坡)才追上,跟程务盈同住一起,半夜时分,诛杀程务盈,把薛盈珍的诬告奏章丢到茅厕里,自己另写一份奏章,为姚南仲申冤,对诛杀程务盈一事一人承担;同时也给姚南仲一信,报告事情经过,然后自杀。第二天一早,屋门紧闭,驿站管理员破门而人,在曹文洽尸体旁边发现奏章及信件。
  李适听到消息,十分惊异,征召薛盈珍到中央,姚南仲恐惧薛盈珍的陷害成为事实,难以挽回,也请求前往中央。
  夏季,四月八日,姚南仲抵达京师,囚禁金吾(卫军第十一、十二军)监狱,李适下诏释放召见,李适问道:“薛盈珍是不是干扰了你?”姚南仲回答道:“薛盈珍没有干扰我,而是他破坏了陛下的国法!不过,全国像薛盈珍这种人数都数不完,即令羊祜、杜预复生(羊祜,参考二七八年十一月,杜预,参考二八。年三月),也不能推行善政,建立大功。”李适沉默不说话,不但不处罚薛盈珍,反而仍让薛盈珍处理机密大事。
  薛盈珍又报告李适说:“姚南仲的罪恶,都是幕僚马少微出的主意。”李适命将马少微流放江南(长江以南),指派宦官押送,把马少微推落长江淹死。
  4黔中道(首府设黔州【重庆市彭水县】)行政长官韦士宗政令苛刻;四月十九日,营门官(牙将)傅近等把他赶走,韦士宗逃到施州(湖北省恩施市。
  施州属黔中道)。
  5新罗王国(首都金城【韩国庆州市】)国王(三十八任元圣王)金信则逝世。
  四月二十二日,唐朝册封他的嫡孙金俊邕继位(三十九任昭圣王)。
  6蔡州地区中央特遣兵团征剿司令(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韩全义既没有勇气,最没有谋略,全靠灵巧的谄媚和大量贿赂,结交宦官,才得到这个统帅高位,每次举行军事会议,数十名监军宦官坐在营帐里,高谈阔论,始终找不到一个答案就散会。而天气渐热,士卒们长期驻扎在潮湿地带,很多人患病,韩全义对他们又毫不怜惜,军心瓦解。
  五月十三日,在溅水(沙河·于河南省项城县西北注入颍水)南方广利原(项城县南),韩全义跟彰义(淮西)变军将领吴秀、吴少阳等会战,刚刚接触,中央军就被击溃,四散逃命,吴秀等乘势追击,韩全义撤退到五楼(河南省上蔡县东北)。吴少阳,是沧州(河北省沧州市东南)清池县(沧州州政府所在县)人。
  ……

前言/序言


《三国演义》:乱世风云中的英雄史诗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之一,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并结合民间传说和说书艺人的创作,加以艺术加工而成。全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间的历史风云为蓝本,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从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小说以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构筑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英雄时代。 时代背景与宏大叙事: 小说的叙事起点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彼时,大汉王朝已是名存实亡,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篇,奠定了全书的历史宿命感和循环论。从灵帝驾崩、董卓乱政,到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历史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 小说的主线紧紧围绕着汉室的衰微与新势力的崛起展开。它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曹操集团的崛起、刘备集团的屡败屡战与最终立国,以及孙权集团的守成与江东基业的稳固。整个故事充满了对“匡扶汉室”这一理想的探讨与演绎,尽管刘备集团最终未能一统天下,但其仁义之师的形象在民间影响深远。 核心人物的群像塑造: 《三国演义》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 智谋的化身: 首推诸葛亮。他被塑造成“多智而近妖”的代表,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到后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桥段,成为智慧的代名词。与之相对应的,是曹操的奸诈多谋与雄才大略,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形象,使他成为一个复杂而极具争议的枭雄典范。周瑜的英姿勃发与“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也为故事增添了悲剧色彩。 武勇的巅峰: 关羽,被赋予了“义薄云天”的道德光环,其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华容道释曹等事迹,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的化身。张飞的勇猛鲁莽、粗中有细,与赵云的浑身是胆、一身是胆,共同构成了蜀汉武力的中坚力量。 政治与权谋的较量: 小说不仅仅是武力对比,更是政治智慧和权谋的较量。赤壁之战是全书的高潮部分,它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更是外交与战略上的巅峰对决。孙刘联盟的形成,是对抗曹魏集团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乱世中合纵连横的政治智慧。 小说也深入探讨了治国之道。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实用主义,以及孙权对江东士族的平衡策略,都展现了不同政治哲学在乱世中的实践与检验。例如,刘备集团对人才的礼遇与甄选,成为后世为官者借鉴的典范。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 1. “七实三虚”的叙事手法: 罗贯中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和情节加工,使历史事件更具戏剧张力和感染力。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2. 精彩的战争描写: 小说对大型战役的刻画气势磅礴,细节丰富,如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不仅有宏观的部署,更有微观的个体搏杀,极具画面感。 3. 语言的通俗性与生动性: 小说采用半文半白的语言,雅俗共赏,非常适合民间传播,奠定了其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通俗文学地位。 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超越了一般小说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塑造的忠义、智慧、权谋等观念,深深植根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书中的典故、成语(如乐不思蜀、三顾茅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乃至军事思想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它是一部展现英雄主义与历史必然性的恢弘史诗。 --- (注:以上内容为《三国演义》的详细介绍,不包含《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卷57):元和中兴》的任何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阅读这套书对我个人思维模式的塑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和多方位的政治角力,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客观的分析视角,教会了我如何去审视和权衡历史事件中的多重利益诉求。书中对于权谋的剖析细致入微,但绝非简单的歌颂或批判,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克制的叙事态度,培养了我一种更加辩证和批判性的阅读习惯。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复盘其中的关键决策点,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决策者,我会如何处理?”这种深度参与感,是其他任何类型的书籍都难以提供的。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我很少遇到能将如此浩瀚的史料处理得如此富有节奏感的作品。作者的文字节奏感极强,时而如急流般将人卷入历史的洪流,对重大冲突进行酣畅淋漓的描述;时而又转为沉静的铺陈,细细打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背景的铺垫。这种抑扬顿挫的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沉浸感。我常常为了追随作者的思路,一口气读到深夜,完全沉浸在那段历史的起承转合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查阅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长篇史诗,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尤其体现在其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上。历史的魅力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而这套书的编撰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不仅关注了朝堂上的风云变幻,更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侧面,从官吏选拔的潜规则到民间舆论的微妙变化,都有所涉猎。这种全景式的历史构建,让读者能够更立体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例如,在描述某个重大改革推行时的阻力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地方士绅阶层的抵触心理和具体执行中的偏差,这使得历史的叙述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张力。这种对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令人叹服。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接触这类鸿篇巨著时是抱着相当大的抵触情绪的,总觉得那些古代的叙事方式和晦涩的文言文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这套书的“白话”处理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现代读者与深奥史学之间的桥梁,语言流畅自然,完全没有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如同阅读现代小说一般顺畅。作者在保持历史原意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重新梳理了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物动机,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被认为高深莫测的历史事件,在清晰的叙述下,其背后的政治博弈和人性挣扎是如此的引人入胜。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鲜活生动的故事集。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纸张的选用也颇有讲究,文字清晰易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编者在注释和排版上下的功夫,那些复杂的历史名词和人名关系,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简明的注解,变得不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能够沉浸在一个舒适、易读的阅读环境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感觉是其他快餐式的历史读物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对经典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都能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

好书,柏杨先生花十年才完成的大作。

评分

书不错,印刷质量精美,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柏杨先生花十年才完成的大作。

评分

书不错,印刷质量精美,值得购买

评分

书不错,印刷质量精美,值得购买

评分

书不错,印刷质量精美,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柏杨先生花十年才完成的大作。

评分

书不错,印刷质量精美,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柏杨先生花十年才完成的大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