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礦膏體充填理論與技術

金屬礦膏體充填理論與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愛祥,王洪江 著
圖書標籤:
  • 礦業工程
  • 充填采礦
  • 金屬礦山
  • 膏體充填
  • 礦山技術
  • 固體廢棄物
  • 環境保護
  • 礦井壓力
  • 地質力學
  • 采礦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03045927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557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6
字數:6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國內近幾年金屬礦山的膏體充填技術發展,包括工藝技術與核心設備。內容包括:膏體性能、膏體充填材料與配比、膏體濃密技術、膏體製備工藝與裝備、膏體沿程阻力與管道輸送工藝、膏體充填自動控製技術。此外,還介紹瞭國內外多個典型礦山的應用實例。本書涵蓋瞭大量的新科研進展和工程經驗,內容豐富、敘述簡明。

作者簡介

  吳愛祥,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傢傑齣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金屬礦山高效開采與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創新團隊首席教授,兼任中國金屬學會采礦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采礦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金屬礦山》等雜誌理事,國傢“86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作者長期從事膏體充填采礦、礦岩散體動力學和溶浸采礦等方麵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和承擔瞭50多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國傢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傢“973”計劃課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麵上項目、博士點基金及多項校企閤作課題等。相關科研成果已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奬和一等奬6項。獲得國傢發明專利授權13項,齣版專*3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200餘篇。
  
  王洪江,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到澳大利亞南澳大學作訪問學者。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金屬礦開采技術研究,內容涉及地下硬岩礦床的采礦方法、尾礦處置與綜閤利用技術、溶浸采礦等領域研究,取得瞭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先後負責和參加瞭20餘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國傢科技支撐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優先發展領域項目、雲南省科技強省計劃以及廠協閤作項目。近十年來獲國傢、省部級科技奬7項,其中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2項,北京市科學技術基礎研究類一等奬1項。獲得授權專利10項,在國內外知名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三大檢索機構共收錄39篇。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緒論1
1.1膠結充填技術麵臨的主要問題2
1.1.1充填成本居高不下2
1.1.2尾砂脫水速度慢3
1.1.3充填料漿製備質量差4
1.1.4管道輸送過程中磨損與堵塞嚴重4
1.2膏體充填的基本概念5
1.2.1泌水率與飽和率6
1.2.2顆粒級配7
1.2.3基於顆粒級配的膏體體積濃度計算8
1.2.4從屈服應力角度探討膏體定義8
1.3膏體充填技術的發展曆史10
1.4膏體充填技術應用與研究現狀12
1.4.1膏體充填材料12
1.4.2尾砂濃密技術14
1.4.3膏體攪拌技術15
1.4.4膏體輸送技術16
1.4.5自動控製技術16
1.5膏體充填的技術優勢18
1.6膏體充填發展趨勢21
1.6.1基礎理論的發展趨勢21
1.6.2工藝技術的發展趨勢22
1.6.3專用設備的發展趨勢23
參考文獻23
第2章膏體充填材料及其配比25
2.1膏體充填原材料25
2.1.1尾砂26
2.1.2粗骨料28
2.1.3水泥及其替代品30
2.1.4膏體化學添加劑36
2.2膏體充填材料物理性質43
2.2.1粒級組成44
2.2.2比錶麵積47
2.2.3相對密度48
2.2.4容重49
2.2.5孔隙率49
2.2.6濃度50
2.2.7沉降性51
2.2.8滲透性52
2.3膏體材料配比56
2.3.1確定膏體材料配比的原則56
2.3.2不同采礦方法對充填體強度的要求57
2.3.3流動性的要求59
2.3.4充填材料的級配要求59
參考文獻63
第3章膏體主要性能及其影響因素65
3.1膏體流動性能及其影響因素65
3.1.1塌落度及擴展度65
3.1.2稠度67
3.1.3流動度68
3.1.4膏體流動性的影響因素及其規律69
3.2膏體流變性質及其影響因素73
3.2.1膏體流變學基本概念73
3.2.2膏體流變模型76
3.2.3膏體流變性能測試儀77
3.2.4膏體流變性的影響因素80
3.3膏體凝結性能及其影響因素85
3.3.1凝結時間85
3.3.2抗壓強度89
3.3.3收縮與膨脹93
參考文獻96
第4章尾砂濃密脫水原理99
4.1高分子絮凝劑作用機理99
4.1.1高分子絮凝架橋模式99
4.1.2不同類型絮凝劑作用機理101
4.2尾砂動態濃密半工業模擬試驗103
4.2.1半工業實驗平颱研製103
4.2.2尾砂濃密半工業試驗方案及其步驟106
4.2.3尾砂濃密底流濃度影響規律109
4.2.4濃密機內尾砂濃度宏觀分布特徵111
4.3尾砂重力濃密理論116
4.3.1靜態沉降理論116
4.3.2動態沉降理論121
4.4尾砂過濾脫水理論128
4.4.1過濾的關鍵參數129
4.4.2非壓縮過濾的基本方程132
4.4.3壓縮過濾的基本方程135
4.5尾砂濃密性能理論錶徵137
4.5.1影響尾砂漿沉降濃密的參數137
4.5.2尾砂沉降特性138
4.5.3尾砂壓縮特性143
4.5.4尾砂濃密性能錶徵實例148
4.6膏體濃密機耙架扭矩計算模型151
4.6.1濃密機內部散體區域劃分151
4.6.2耙架受力分析153
4.6.3復雜結構攪拌耙架扭矩計算模型155
參考文獻159
第5章尾砂濃密脫水工藝與設備161
5.1絮凝劑製備與添加161
5.1.1絮凝劑溶解原理161
5.1.2絮凝劑溶解設備162
5.1.3絮凝劑製備與添加應用實例163
5.2尾砂濃密脫水工藝164
5.2.1一段脫水工藝165
5.2.2二段脫水工藝167
5.2.3多段聯閤脫水工藝169
5.3國內外重力濃密設備及其性能170
5.3.1立式砂倉171
5.3.2普通耙式濃密機173
5.3.3高效濃密機175
5.3.4膏體濃密機182
5.4國內外過濾設備及其性能194
5.4.1過濾設備的分類194
5.4.2帶式真空過濾機196
5.4.3陶瓷過濾機198
5.4.4立式全自動過濾機200
5.4.5尾砂濃密脫水與過濾脫水方式的比較203
5.5膏體濃密工程實例204
5.5.1膏體濃密機結構205
5.5.2尾砂一段濃密工藝208
5.5.3濃密效果208
參考文獻208
第6章膏體攪拌理論210
6.1膏體攪拌機理及主要影響因素210
6.1.1膏體攪拌機理210
6.1.2膏體攪拌主要影響因素211
6.2膏體攪拌均勻性評價214
6.3雙軸臥式攪拌機結構參數分析216
6.3.1攪拌臂216
6.3.2攪拌機葉片布置220
6.3.3攪拌筒長寬比222
6.3.4攪拌轉速223
6.3.5容積利用係數224
6.3.6攪拌能力225
6.4攪拌功率計算及其影響因素226
6.4.1攪拌功率計算226
6.4.2攪拌功率與塌落度之間的關係227
6.4.3攪拌功率與流變特性之間的關係228
6.5攪拌低效區及其消除方法229
6.5.1攪拌低效區現象229
6.5.2攪拌低效區的消除方法229
參考文獻231
第7章膏體攪拌工藝與設備233
7.1膏體攪拌工藝分類及特點233
7.1.1間歇式膏體攪拌工藝233
7.1.2連續式膏體攪拌工藝234
7.1.3連續式與間歇式攪拌工藝之間的區彆235
7.2國內外膏體攪拌設備及其性能236
7.2.1混凝土攪拌機237
7.2.2金屬礦山粗骨料膏體連續攪拌機243
7.2.3細骨料膏體攪拌機250
7.2.4其他新型攪拌機255
7.3膏體製備工程實例259
7.3.1全尾漿體高速活化攪拌實例259
7.3.2全尾-碎石高濃度臥式攪拌工程實例260
參考文獻262
第8章膏體管道輸送理論263
8.1現有膏體管流阻力計算方法263
8.1.1基於兩相流理論的阻力計算方法263
8.1.2基於流變學理論的阻力計算方法268
8.2膏體管流阻力的試驗測試及影響因素271
8.2.1管流阻力的實驗測試方法271
8.2.2膏體管流阻力的影響因素281
8.3膏體觸變性對其管流阻力的影響284
8.3.1膏體觸變模型構建284
8.3.2管流阻力時間變化特徵286
8.3.3試驗現象分析287
8.4管壁滑移條件下膏體管流阻力的計算288
8.4.1膏體管壁滑移機理289
8.4.2膏體管內滑移流動分析290
8.4.3膏體管壁滑移速度模型推導292
8.4.4考慮管壁滑移效應的管流阻力計算292
8.4.5管流阻力計算模型適應性分析294
8.5係統啓動過程中膏體管流阻力的計算296
8.5.1試驗現象分析296
8.5.2停泵再啓的阻力模型298
8.5.3工程實例分析300
8.6膏體管道輸送的數值模擬技術301
8.6.1數值模擬的基礎理論301
8.6.2數值模擬軟件及應用現狀303
8.6.3膏體管道輸送數值模擬實例304
參考文獻314
第9章膏體管道輸送工藝設備及其係統維護316
9.1膏體自流輸送工藝316
9.1.1深井礦山自流輸送的兩種模式317
9.1.2非滿管流動的管道破壞機理318
9.1.3滿管自流輸送原理319
9.1.4滿管流輸送技術措施320
9.1.5滿管自流輸送優化實踐325
9.2膏體管道泵壓輸送工藝327
9.2.1泵壓輸送工藝的優點327
9.2.2泵壓充填對膏體充填料的要求328
9.2.3膏體充填泵選型原則328
9.3國內外膏體泵壓輸送設備及其性能329
9.3.1往復式活塞泵330
9.3.2往復式隔膜泵340
9.3.3漿體其他輸送設備346
9.4充填管道布置方式347
9.4.1充填鑽孔347
9.4.2管道係統348
9.4.3管道布置形式優化349
9.5管道失效模式及其防護措施351
9.5.1堵管原因分析及其防護措施351
9.5.2充填管道爆管原因分析351
9.5.3管道磨損規律與預防措施354
9.6膏體充填管道減阻技術358
9.6.1水環減阻358
9.6.2振動減阻358
9.6.3外加劑減阻361
9.7膏體充填管道清洗技術363
參考文獻365
第10章膏體充填過程自動控製366
10.1膏體充填工藝流程概述366
10.1.1尾砂濃密工藝流程366
10.1.2粗骨料製備流程367
10.1.3水泥添加流程368
10.1.4膏體攪拌流程369
10.1.5膏體管道輸送流程369
10.2膏體充填過程計量與控製設備370
10.2.1散體物料計量設備370
10.2.2散體物料輸送與控製設備376
10.2.3漿體計量與控製379
10.2.4物位計382
10.2.5管道壓力計386
10.2.6閥門387
10.3充填係統控製算法與實現393
10.3.1工業自動化控製係統的分類393
10.3.2主要控製迴路395
10.3.3工藝控製算法397
10.3.4執行器399
10.4膏體充填自動控製工程實例402
10.4.1新疆某銅礦膏體充填自動控製係統402
10.4.2贊比亞某銅礦膏體充填自動控製係統405
參考文獻408
第11章國內外膏體充填工程實例409
11.1國內工程實例409
11.1.1雲南某鉛鋅礦410
11.1.2新疆某銅礦412
11.1.3雲南某銅礦415
11.1.4甘肅某鎳礦417
11.2國外工程實例420
11.2.1中色謙比希銅礦420
11.2.2坦桑尼亞Bulyanhulu金礦424
11.2.3加拿大Williams金礦426
11.2.4瑞典Garpenberg礦427
11.2.5智利El Toqui礦429
11.2.6愛爾蘭Lisheen鉛鋅礦432
參考文獻433
附錄膏體充填領域著名廠商名錄434

精彩書摘

  《金屬礦膏體充填理論與技術》:
  根據工程經驗,屈服應力超過200 Pa的膏體,其管道輸送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能夠進行管道輸送是膏體作為充填料漿的必要條件,不能進行管道輸送的膏體沒有現實意義可以認為充填料漿屈服應力達到200Pa時的濃度值,是能夠進行工業應用的最大濃度值如果可以將最大濃度值降低1%~2%,將較大幅度地降低膏體輸送難度,使得料漿既符閤膏體特性,又便於管道輸送。
  除瞭采用屈服應力來錶徵膏體的流體力學性能,塌落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膏體流動性能的好壞。塌落度是料漿因自重自行塌落的高度差。料漿的塌落度主要由容重和屈服剪切應力決定,間接地反映瞭膏體流場內黏滯力與慣性力的比值。由於其測試方法簡單,便於現場實施,從而被現場工作人員普遍接受。一般認為,膏體的塌落度範圍為18~25cm。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膏體是有足夠細顆粒含量,使得流場的黏滯力大於慣性力並且達到飽和的結構流漿體。對於金屬礦膏體充填,考慮國內外相關指標,町認為膏體是—20μm含量大於15%、塌落度為18~25cm、屈服應力在200Pa以下、泌水率為5%的結構流漿體。
  1.3 膏體充填技術的發展曆史
  1978年德國Preussage金屬公司Bad Grund鉛鋅礦進行瞭尾砂膏體泵送充填試驗。它是將浮選尾砂(粒度為0~0.5mm)經過濾脫水,添加重介質尾砂(粒度為0.8~30mm)後,形成高濃度膏體狀充填料漿,並在充人采場前添加水泥,形成各種強度的充填體。20世紀80年代初,Bad Grund鉛鋅礦建成膏體充填係統,並第一次成功應用柱塞泵進行瞭膏體輸送,形成瞭“Preussage Pumped Fill”泵壓充填新工藝(Lerche and Renetzeder,1984)。
  1992年加拿大薩德伯裏地區的Creightion礦首先使用膏體充填技術(Bloss andRankine,2005;Sivakugan et al.,2006)。礦山充填料主要采用分級尾砂、冶煉爐渣和生石灰,膠凝劑采用波蘭特水泥,灰砂比在1:30~1:10。充填物料被製備成重量濃度為70%~72%的膏體狀稠料漿,藉助正壓排量泵輸送到井下采空區。為瞭製備成可輸特性好的料漿,其物料配比有比較嚴格的要求,而且要求充填骨料與膠凝劑必須在攪拌槽攪拌均勻。
  ……

前言/序言


《綠色礦山開發與生態修復》 本書深度探討瞭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背景下,礦産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不可分割的聯係。書中詳盡闡述瞭如何構建一座環境友好、資源高效利用的“綠色礦山”,並為礦區生態係統的恢復與重塑提供瞭係統性的解決方案。 第一部分:綠色礦山理念與實踐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綠色礦山建設的時代背景與核心內涵,強調瞭其在保障國傢能源安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重要作用。隨後,深入剖析瞭綠色礦山建設的“五大理念”: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清潔生産與環境友好、科技創新與智能發展、安全生産與本質安全、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 在實踐層麵,本書詳細介紹瞭綠色礦山建設的關鍵要素: 資源勘探與評價的綠色化: 探討瞭如何運用高精度、低擾動、環境友好的勘探技術,準確評價資源潛力,並在此基礎上優化開發方案,最大程度減少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開采工藝與技術的綠色選擇: 詳細對比分析瞭不同開采方法(如地下開采、露天開采)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並重點推介瞭低能耗、低排放、低噪聲的先進開采技術,如智能化采礦、自動化掘進、無軌膠輪車運輸等。 選礦與加工過程的清潔化: 闡述瞭如何通過優化選礦工藝,減少藥劑使用量、降低廢水、廢渣的産生,並介紹瞭先進的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如尾礦乾堆、浮選尾礦再利用、選礦廢水循環利用等。 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 提供瞭詳細的礦區土地復墾技術指南,包括不同地質條件下(如采坑、排土場、塌陷區)的植被恢復、土壤改良、水土保持措施。同時,介紹瞭針對礦山廢棄物誘發的土壤汙染、地下水汙染等問題的生態修復策略,如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物理化學修復等。 礦區環境保護與監測體係: 強調瞭建立健全礦區環境監測網絡的重要性,涵蓋空氣質量、水體質量、土壤質量、噪聲、振動等各項指標。並介紹瞭先進的遙感監測、無人機巡檢、物聯網監測等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第二部分:礦區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 本部分聚焦於礦産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長期影響,並提齣瞭切實可行的生態修復策略。 礦山汙染的形成機理與危害: 深入分析瞭礦山開采活動中可能産生的各類汙染,包括重金屬汙染、酸性廢水、粉塵汙染、噪聲汙染、地質災害(滑坡、塌陷)等,並闡述瞭這些汙染對周邊生態係統、居民健康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潛在危害。 生態修復技術與工程實踐: 詳細介紹瞭各種生態修復技術的原理、適用範圍及工程案例。 水體修復: 針對礦坑水、酸性礦山廢水,介紹瞭被動處理(如人工濕地、石灰中和)和主動處理(如化學沉澱、離子交換、膜分離)等方法。 土壤修復: 針對重金屬汙染土壤,介紹瞭植物修復(如超富集植物的應用)、微生物修復(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或固定重金屬)以及固化/穩定化等技術。 植被恢復與景觀重塑: 針對裸露的排土場、采坑等區域,重點介紹瞭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先鋒植物、建植草本或灌木群落,逐步構建穩定、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植被係統。同時,探討瞭如何通過景觀設計,將礦區恢復為具有生態功能和觀賞價值的區域。 地質災害防治與風險管理: 介紹瞭針對礦山開采誘發的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地麵塌陷)的勘察、評估、預警和工程治理技術,旨在保障礦區及周邊區域的安全。 礦區可持續發展模式探索: 本部分進一步拓展瞭綠色礦山建設的範疇,提齣瞭將礦區生態修復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閤的思路。例如,發展生態旅遊、有機農業、新能源産業等,實現礦區的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同時,強調瞭加強公眾參與、提升環境意識在礦區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政策法規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迴顧瞭我國在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修復方麵的政策法規體係,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 政策法規體係的演進與完善: 梳理瞭相關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礦産資源法》、《水汙染防治法》、《土壤汙染防治法》等,以及國傢和地方齣颱的一係列綠色礦山建設、生態修復方麵的指導意見和標準。 科技創新與智能驅動: 展望瞭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遙感技術等在綠色礦山建設、環境監測、生態修復全過程的應用前景,強調科技創新是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國際閤作與經驗藉鑒: 介紹瞭國際上在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修復方麵的先進理念、技術和成功案例,為我國提供瞭有益的參考。 麵嚮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探討瞭在礦産資源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如何平衡開發與保護的關係,以及未來綠色礦山建設將麵臨的挑戰(如資金投入、技術瓶頸、管理難題)和發展機遇。 本書內容豐富、理論紮實、案例生動,適閤礦業工程、環境工程、地質工程、生態學等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工程師、管理者以及關心中國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各界人士閱讀。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更全麵地理解綠色礦山建設的意義,掌握礦區生態修復的關鍵技術,為推動我國礦業邁嚮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金屬礦膏體充填理論與技術》中關於充填體流變學特性的研究,非常深入和專業。流變學是研究物質在形變和流動過程中力學行為的學科,對於理解膏體充填的輸送、壓實和固化過程至關重要。書中詳細介紹瞭膏體充填的本構模型,如牛頓流體、賓漢流體、冪律流體等,並分析瞭不同礦物成分、顆粒級配、加水量和添加劑對膏體流變特性的影響。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膏體屈服應力、塑性粘度和稠度的測量方法和計算模型,這些參數直接決定瞭膏體在管道中的輸送阻力、泵送的難易程度以及在采空區內的鋪展性。書中還探討瞭膏體在剪切速率變化時的流變行為,以及在儲存過程中可能齣現的觸變性(thixotropy)和流變性(rheopecty)現象,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膏體輸送係統的設計和運行。我通過閱讀,瞭解到如何通過調整膏體的配比和工藝參數,來獲得最佳的流變性能,以確保膏體能夠順利、高效地輸送到采空區的每一個角落。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關於如何從流體力學的角度來理解和優化膏體充填過程的深刻洞見,其科學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

評分

這本書所展現齣的工程管理與風險控製的理念,對於任何大型工程項目都具有普遍意義。雖然主題是金屬礦的膏體充填,但書中關於項目規劃、成本控製、安全管理以及應急預案的論述,都非常具有藉鑒性。例如,書中對於膏體充填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從原材料采購、設備投資、生産運行到最終的廢棄物處理,都進行瞭細緻的考量,這讓我對如何進行科學的項目決策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在安全管理方麵,書中詳細列舉瞭膏體充填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如管道堵塞、設備故障、充填體坍塌等,並提齣瞭相應的預防和應對措施。特彆是關於現場施工人員的安全培訓和事故預防機製的介紹,讓我看到瞭一傢負責任的礦業企業是如何將安全放在首位的。書中還提及瞭關於充填體質量的監控與檢測方法,以及如何通過數據分析來評估充填效果和優化施工工藝,這讓我認識到科學管理對於工程項目成功的關鍵作用。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環保措施的重視,比如如何減少廢水排放,如何對充填體進行生態修復等,這體現瞭現代工程項目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承擔起瞭對環境的責任。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技術專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功實施復雜工程項目的管理指南,其涵蓋的廣泛性和深入性,值得所有工程管理人員認真學習。

評分

《金屬礦膏體充填理論與技術》一書中關於充填體與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章節,給我帶來瞭重要的啓示。在地下礦山開采中,地下水的控製和管理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而膏體充填技術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書中詳細闡述瞭膏體充填體對地下水流動的阻滯作用,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充填體的顆粒級配和固化性能來控製其滲透性。我尤其關注瞭書中關於充填體孔隙結構對地下水滲透係數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優化配比設計,來製造具有低滲透性的充填體,從而有效地隔絕地下水的滲入,保護采礦作業環境。書中還探討瞭膏體充填體在固化過程中,其內部孔隙如何演變,以及這些演變如何影響其長期的防水性能。此外,書中還分析瞭膏體充填體與地下水中可能存在的化學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配比設計,來提高充填體的耐化學腐蝕性,防止對地下水環境造成二次汙染。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膏體充填技術不僅僅是簡單地填補采空區,更是一種能夠有效管理和控製地下水,保護礦山環境的綜閤性技術。

評分

這本書在長時效性能預測與監測方麵的探討,為理解充填體的長期可靠性提供瞭重要依據。膏體充填體在采空區內的應用,其效果並非僅僅體現在短期內的填充和支護,更在於其能夠承受長期的地質應力和環境變化。書中深入分析瞭影響充填體長期性能的各種因素,例如充填體本身的強度衰減、收縮開裂、與圍岩的長期相互作用以及地下水帶來的化學侵蝕等。我特彆對書中介紹的幾種長時效性能評估方法感興趣,包括加速老化試驗、蠕變試驗以及基於數值模擬的長周期預測。這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預估充填體在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後的力學性能,從而為礦山的長期安全運營提供科學依據。書中還提到瞭關於充填體現場監測的技術和方法,比如應力傳感器、位移監測以及滲透性測試等。通過這些實時監測數據,我們可以及時瞭解充填體的運行狀態,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采礦計劃或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這讓我看到瞭現代工程技術在保障地下工程長期安全運行方麵所做的努力。總的來說,這本書在長時效性能預測與監測方麵的論述,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和評估膏體充填體長期可靠性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評分

《金屬礦膏體充填理論與技術》中關於充填體與圍岩相互作用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中詳細探討瞭充填體在固化過程中産生的應力以及這些應力如何傳遞到圍岩,以及圍岩本身的應力狀態如何反過來影響充填體的性能。這種雙嚮的相互作用是理解地下工程穩定性的關鍵。書中對充填體對圍岩支護作用的力學機理進行瞭深入分析,包括充填體如何分擔圍岩的荷載,如何限製圍岩的變形,以及如何在長期采掘過程中維持圍岩的穩定性。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充填體與不同類型圍岩(如軟岩、硬岩、節理發育的岩體等)相互作用特性的研究,以及如何根據圍岩的特點來優化充填體的配比和施工方式。書中還提到瞭充填體固化後産生的附加應力,以及這些應力在采空區頂闆和側壁的分布,這對於預測采空區的變形和坍塌風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通過閱讀,瞭解到充填體不僅僅是一種填充物,更是一種主動的支護結構,它能夠顯著改善采空區的整體穩定性,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在地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中,充填體與圍岩的相互作用是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環節,其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整個工程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評分

《金屬礦膏體充填理論與技術》這本書在材料科學的深度探討方麵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工程應用層麵,而是深入到膏體充填體內部的微觀結構、化學組成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來決定最終的力學性能。書中對不同膠凝材料(如水泥、粉煤灰、礦渣等)的特性及其對膏體流動性、早期強度和長期耐久性的影響進行瞭詳盡的分析,這讓我聯想到在混凝土技術中類似的材料選擇和優化過程。更重要的是,書中關於膏體充填體在固化過程中發生的物理化學反應的機理,比如水化反應、水化産物的生成和演變,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影響充填體的孔隙結構和滲透性,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這對於理解充填體的長期穩定性,特彆是其抵抗地下水侵蝕和化學侵蝕的能力,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充填體早期強度發展規律的研究,以及如何通過優化配比來縮短固結時間,提高采礦進度。此外,書中關於充填體應變硬化和應變軟化的現象及其機理的討論,也讓我對材料的力學行為有瞭更全麵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材料科學的嚴謹性和實用性上都做得非常齣色,它提供瞭一個關於如何從材料本身去理解和控製工程性能的範例,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研究材料工程的人來說,都極具參考價值。

評分

書中對膏體充填技術在礦山環境治理方麵的貢獻,讓我看到瞭科技進步如何能夠解決傳統礦業帶來的環境問題。傳統的露天采礦和地下采礦往往會留下大量的采空區和廢石堆,對生態環境造成長期的負麵影響。而膏體充填技術,通過將尾砂等廢棄物進行固化處理後迴填采空區,不僅解決瞭廢棄物的堆放問題,還能夠有效防止采空區的塌陷,減少地錶沉降,從而保護地錶植被和建築物。書中詳細介紹瞭膏體充填技術如何實現“零排放”或“近零排放”,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配比設計,使充填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從而減輕對地下水環境的汙染。我特彆注意到書中關於膏體充填體固化後,其內部的微觀孔隙結構以及如何影響水分的遷移和汙染物在其中的擴散。這對於評估充填體在長期環境下對地下水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書中還探討瞭如何利用膏體充填技術來修復已經被破壞的礦區環境,比如進行邊坡的加固和植被的恢復。這讓我看到瞭科技在環境保護領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展示瞭膏體充填技術的工程技術實力,更彰顯瞭它在推動礦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麵的重要作用。

評分

這本書在數值模擬與力學分析方麵的應用,讓我看到瞭現代計算技術在復雜工程問題研究中的強大力量。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等數值模擬方法,來模擬膏體充填過程中的應力分布、變形和流體流動。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如何建立膏體充填體的三維數值模型,以及如何將不同材料的本構關係和邊界條件輸入到模型中,以精確預測充填體的力學行為。書中還展示瞭如何通過數值模擬來優化充填體的設計參數,比如充填體的厚度、形狀以及內部結構的分布,從而達到最佳的支護效果。我通過閱讀,瞭解到數值模擬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充填體與圍岩之間的相互作用,還能夠為實際工程施工提供指導,例如預測充填體在不同荷載下的應力集中區域,並提前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書中還提到瞭如何利用數值模擬來研究充填體在長期服役過程中的疲勞性能和蠕變行為。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數值模擬與力學分析方麵的應用,展示瞭科技進步如何賦能工程設計和研究,使得我們能夠以更科學、更精準的方式來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從而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評分

讀完《金屬礦膏體充填理論與技術》,我深感其對實際工程問題的解決能力。書中對於膏體充填在礦山采空區迴填、提高采礦效率和環境保護方麵的作用的論述,讓我看到瞭這項技術巨大的潛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廢棄物填迴去,而是通過科學的設計和精密的控製,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我尤其對書中介紹的幾種不同類型的膏體充填工藝流程進行瞭深入瞭解,比如全尾砂膏體充填、精礦膏體充填等,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範圍。這些工藝的介紹,不僅包含瞭設備選型、操作參數的設定,還涉及到瞭物料的輸送、均勻混閤以及現場的施工管理。書中對於不同充填體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錶現也做瞭詳細的分析,比如如何應對地下水的影響、如何處理高地應力等復雜情況。這些內容對於理解實際工程中的挑戰以及如何剋服這些挑戰提供瞭寶貴的經驗。書中還提到瞭關於充填體固結沉降對上覆岩層的應力分布影響,這對於瞭解采空區的穩定性以及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非常有指導意義。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我更加認識到,礦山采空區的迴填並非易事,需要綜閤考慮地質、工程、材料、環境等多方麵因素,而膏體充填技術正是一種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現代化手段。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現代采礦技術的大門,讓我對如何高效、安全、環保地開采礦産資源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這本《金屬礦膏體充填理論與技術》確實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雖然我不是直接從事礦業研究的,但它所探討的許多工程力學原理和材料科學的結閤,在其他領域也很有藉鑒意義。例如,書中關於膏體流動性、固化過程中應力傳遞以及充填體長期穩定性等章節,讓我聯想到在土木工程中的一些應用,比如地下結構的加固、隧道掘進中的支護材料選擇。膏體充填技術本身就涉及到復雜的流變學行為,如何精確控製膏體的稠度、粘度和屈服應力,以保證其在輸送和壓實過程中的最佳狀態,這其中蘊含的流體力學知識非常紮實。而固化階段,材料內部化學反應和物理沉降所産生的應力,如何影響充填體的宏觀性能,以及如何通過配比設計來優化這些性能,這些內容都讓我對材料的內部微觀結構與其宏觀力學行為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書中對不同礦物成分、膠凝材料以及添加劑對膏體性能影響的分析,其嚴謹的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方法,即使不瞭解具體的礦物名稱,也能從中學習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和方法論。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充填體疲勞性能和長期變形的研究,這對於理解地下工程結構的耐久性至關重要。總的來說,這本書雖然主題是金屬礦的膏體充填,但其背後蘊含的工程科學原理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思路,對於任何從事工程技術研究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書籍。它提供瞭一個看待工程問題的不同視角,讓我得以跳齣自己熟悉的領域,去思考跨學科的解決方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