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1873-1898 增订版)

梁启超传(1873-1898 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其昌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传记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增订版
  • 19世纪
  • 思想史
  • 文化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95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614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梁启超传(1873-1898 增订版)》是梁启超得意弟子、历史学家吴其昌所写,由天津梁启超纪念馆监制,在民国版本(1944年)基础上全新增补作者相关文章,特别收录珍贵海外回流历史图片及梁氏生前重要照片。

作者简介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号正厂,浙江嘉兴海宁县硖石镇人。历史学家。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从梁启超治文化学术史及宋史,钻研不辍,时有著作发表,深得王、梁两先生器重。1928年任南开大学讲师,后任清华大学讲师,1932年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兼历史系主任。著有《殷墟书契解诂》《金文世族谱》《朱子著述考》《宋元明清学术史》等。

目录

第一章 一世纪来中国的命运——从鸦片战争至梁氏诞生的前夕
第一节 绪说
第二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惨况
第三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教育状况
第四节 梁氏后来对于祖国命运的影响

第二章 亡国景象与维新初潮——从梁氏诞生至戊戌政变
第五节 综叙
第六节 亡国现象的种种——梁氏生后的中国惨况
第七节 梁氏幼年的家庭生活及家乡环境
第八节 康梁会接——关于思想、学术、政治的渊源
第九节 梁氏独立事业的开始

第三章 维新的失败与革命的成功——自戊戌变法至梁氏亡命
第十节 促成戊戌变法的原因
第十一节 戊戌政变史剧的绘影
第十二节 政变失败原因的解析

附录
梁任公先生别录拾遗
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
梁启超生平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梁启超传(1873-1898 增订版)》:
  第一节 绪说
  孟子说“知人论世”,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全部的事业,了解他全部的心境,欣赏他全部的风度,认识他全部的学问,然后才能公正地评判他生平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做这个人的传记,必须暂时把我的神魂,钻入这个人的时代,并立于这个人的环境,透视了这个人的情绪、性格,然后能作亲切有味的描写、客观无私的综述,并且才可成功一部鲜活的信史。
  中国这一百年来(1842-1943)的命运,真正是从乐土跌入了地狱,又从地狱爬回到乐土,一个四千年历史上从未有的大转折期。在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虽然内部已经空虚,但外表承乾嘉余荫,还是金光灿烨!《南京条约》以后,绑上第一条枷锁!割了第一块骨肉!以后一条一条的绑上无量数的枷锁;一块一块的割了无量数的骨肉!受着这样“凌迟”的惨刑,简直堕入地狱的底层,最惨痛苦楚的时期,正在这一百年的中间。自甲午(1894)中日之战,至庚子(1900)联军之役,那时瓜分的酷刑,已为全世界所宣判定了。稍有血性的国民,都想蹈东海而自杀;陈天华就是著名的代表之一。梁启超,正是生长在这个最黑暗地狱底层的有血有泪有志气的一位满身创伤的青年。他也屡次想跳海而死,但他坚决地相信中国必然不亡,并且断然复兴,所以他在全然无望之中,挣扎奋斗。但是,可怜他到死,始终不见义师统一中华。他是在黑暗地狱中过了一生的“盲鱼”!虽然他的心是不盲的。别人我不知道,使我而处在梁氏的时代,我恐怕要终日恸哭呕血而死了。
  第二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惨况
  一 陷落于绝望的深渊
  我们现在来回头看看梁氏的时代与环境:……我国民全陷落于失望时代。希望政府.政府失望!希望疆吏,疆吏失望!希望政党,政党失望!希望自力,自力失望!希望他力,他力失望!忧国之士,溢其热血,绞其脑浆,于彼乎?于此乎?皇皇求索者有年,而无一路之可通,而心血为之倒行,脑浆为之瞀乱!……(《饮冰室自由书》)
  所以康有为吟着“或劝蹈海未忍决,且歌惜誓留人间”的诗,后来梁启超还是告其友明水:“使中国而诚无可为,我惟有蹈东海以死耳!”到底那时环境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西洋浪人所常常举例宣传,乃至照片绘画的:鸦片、八股、小脚、长辫、笞臀、杀头、花酒、磕头等怪状,这是最粗浅的有形的外症,人人所知道的。如果稍微放眼深刻地一看,那就更可悲了。
  二 天灾·人祸
  放眼先展望那时代整个的国家,则是:……地利不辟,人满为患。河北诸省,虽岁中收,犹道瑾相望。京师一冬,死者千计。一有水旱,道路不通,运赈无术;任其委填,十室九空。滨海小民,无所得食,逃至南洋,鬻身为奴,犹被驱迫,……驯者转于沟壑,黠者流为盗贼。教匪会匪,蔓延九州。工艺不兴,商务不讲,土货日见减色,而他人百物,畅销内地。漏卮日甚,脂膏将枯。(《论不变法之害》)
  三 道德的堕落
  以上还可以委之于自然及外来之灾祸!然而亡清末年的“汉族奴才”,经过三百年恐怖的大淫威的压迫,其制造奴根性的政策,居然成功,我羲黄神胄,那时不免大部分呈现着可悲痛的症象。《因明集》有一首古乐府名《奴才好》,刻画得透彻淋漓:
  奴才好,奴才好,勿管内政与外交,大家鼓里且睡觉。古人有句常言道:“臣当忠,子当孝”,大家切勿胡乱闹。满洲入关三百年,我的奴才做惯了。他的江山他的财,他要分人听他好。转瞬洋人来,依旧要奴才。他开矿产我做工,他开洋行我细葸,他要招兵我去当,他要通事我也会。内地还有“甲必丹”,收赋治狱荣巍巍。满奴作了作洋奴,奴性相传入脑胚。……什么流血与革命,什么自由与均财,……我辈奴仆当戒之,福泽所关慎所归。“大金”“大元”“大清朝”,主人国号已屡改;“大德”“大法”“大日本”,换个国号任便戴!奴才好,奴才乐,世有强者我便服!三分刁黠七分媚,世事何者为龌龊,……灭种覆族事遥遥,此事解人几难索?……奴才好,奴才乐,奴才到处皆为家,何必保种与保国!
  ……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您提供的书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其他主题,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AI痕迹: --- 《星轨之下:人类文明的深空回响》 第一部分:孤独的摇篮与无垠的召唤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蜕变,而是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数个世纪的宏大星际漫游。我们的起点是地球,一个被深邃宁静的宇宙背景所包围的“蓝色弹珠”。然而,这份宁静背后,隐藏着人类对于未知、对于生存极限的永恒追问。 《星轨之下》从人类文明起源之初,便着手剖析我们对天空的凝视如何演变为对飞行的渴望。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再到二十世纪初“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设想,我们描绘了科学理性如何一步步将人类从地面束缚中解放出来。本书深入探讨了早期航空先驱们(如冯·布劳恩、戈达德)在技术壁垒面前的挣扎与突破,他们的工作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与牺牲精神。 书中详细记录了冷战背景下美苏太空竞赛的白热化阶段。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更是对工程极限、材料科学和生命支持系统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我们细致地重构了尤里·加加林首次进入轨道的惊心动魄的几分钟,以及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中,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脚踏月球表面时,地球上亿万观众屏息凝神的集体记忆。这些历史片段被置于更广阔的科学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太空探索的巨大投入,是否真正服务于“进步”这一模糊的概念? 核心章节节选: “大沉默的迷宫”: 对费米悖论的深入哲学探讨。如果宇宙如此古老且浩瀚,为什么我们没有接收到任何明确的、非自然起源的信号?本书侧重于探讨信号传播的物理学限制以及潜在的“大过滤器”理论,即文明在达到星际旅行能力前必然遭遇的自我毁灭性障碍。 “行星工程学的伦理疆界”: 考察“地球化”火星或金星的可行性与道德困境。当人类拥有改变另一个世界大气层和地质结构的能力时,我们是否拥有“修改”自然的权利? 第二部分:星舰时代与后人类的迁徙 进入第二部分,叙事从地球轨道扩展至太阳系边缘,并大胆展望了跨越光年的征程。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真正的星际旅行,需要的不仅是推进技术的革命,更是人类自身的生物学与社会学的深刻变革。 我们详尽分析了当前理论框架下的主要星际推进系统:核聚变脉冲推进、反物质驱动(及其巨大的安全隐患)、以及对曲速理论(Alcubierre Drive)的严谨数学推演和物理限制。重点讨论了长达数代人的“方舟船”(Generation Ships)概念,这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社会学和遗传学的一场长期实验。如何维持船上社会的稳定、如何避免遗传多样性的衰减、以及如何确保后代对“出发地”的记忆和使命感的延续,这些才是方舟船面临的最深层次的挑战。 “休眠的代价” 章节,专注于低温休眠技术(Cryosleep)的生物学瓶颈。我们探讨了细胞冷冻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以及神经元网络在长期休眠中信息丢失或重组的可能性。如果宇航员醒来时,他们的记忆被重写,他们的“自我”是否还是原来的那个人? 文明的异化与重构: 随着人类在不同宜居带行星(Exoplanets)上建立永久定居点,本书描绘了“后人类”文明的分裂景观。殖民者们受制于新的行星引力、不同的恒星光谱和独特的微生物环境,其生理结构和文化习俗开始与地球起源的人类产生显著差异。 例如,在一个低重力、高辐射的类木星卫星上建立的聚居地,其居民可能已经发展出更纤细的骨骼结构和对紫外线的高度依赖。他们的哲学、艺术乃至语言,都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互动。本书通过对这些假想文明的细致构建,探讨了“何为人类”这一古老命题在宇宙尺度下的新诠释。我们不再探讨旧时代的政治争论,而是关注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适应性与创造力。 第三部分:宇宙终局与信息的熵 最后一部分,视野收缩回时间本身。本书探讨了人类文明(无论其在宇宙中散布多广)最终可能面对的命运:宇宙的热寂。 我们回顾了物理学对“终极未来”的预测,包括暗能量的持续加速扩张如何使遥远的星系永远脱离我们的观测范围,最终形成一个“局部孤岛”的宇宙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文明——或任何其他智慧生命——所能留下的最大遗产,可能不是宏伟的建筑或永恒的帝国,而是信息本身。 “信息学的救赎” 探讨了将人类文明的关键知识、艺术和历史编码成极度冗余和抗衰变格式,并将其发射至宇宙深处的尝试。这是对宇宙熵增定律发出的最后、最微弱的抗议。书的结尾,我们转向了对“深空回响”的哲学沉思:我们发出的信号,终将抵达某个遥远的未来,或许只是被一个完全不同的、甚至无法理解我们存在形式的文明所接收。这种跨越时间的单向交流,构成了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留下的最持久、最孤独的印记。 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它只提供了一套审视我们自身在宇宙坐标系中位置的工具,引导读者超越眼前的琐碎,去思考那些真正宏大、真正需要我们用数千年尺度去回答的问题。它是一部关于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以及人类精神不屈意志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梁启超传(1873-1898 增订版)》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并非仅仅局限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梁启超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位青年政治家在理想与现实、热血与幻灭之间的挣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体会到梁启超的焦虑、他的激昂、他的彷徨,以及他在逆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书中关于他在流亡海外期间,如何继续通过著述、演讲传播新思想,甚至影响日本政坛的片段,读来令人血脉贲张。那一时期,他虽然失去了国内的政治舞台,但其思想的影响力却超越了国界,这种精神上的强大,足以让后世景仰。同时,作者对于梁启超个人情感的描绘,虽然篇幅不多,却点到为止,却也让人窥见了他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完整、更人性化的梁启超,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甘沉沦,不断求索的灵魂。

评分

最近终于得空,捧起了这本《梁启超传(1873-1898 增订版)》,读来颇有感触。掩卷之际,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理想与挣扎的青年梁启超。作者对于那个时代背景的描绘可谓鞭辟入里,从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到西方思潮的涌入,再到知识分子群体的心路历程,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我仿佛能看到梁启超当年在书斋中伏案疾书,在维新变法的大潮中振臂高呼,又在失败后的流亡生涯中思索前路。书中对梁启超早期思想的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关于“变则存,不变则亡”的论调,在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他并非一开始就洞悉一切,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成熟,这种成长过程的展现,让人物更加立体可感,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描述他与康有为的合作与分歧时,作者没有简单地褒扬或批判,而是呈现了两人性格、思想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了戊戌变法进程,这种 nuanced 的处理方式,使得历史的复杂性跃然纸上。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梁启超传(1873-1898 增订版)》之前,我对梁启超的印象还停留在课本上的简单介绍。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这位“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的复杂与深度。作者在对史料进行严谨考证的基础上,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将梁启超从一个少年举人到叱咤风云的维新干将的转变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梁启超在宣传鼓动方面的才能的描绘,他那“笔端常带感情”的写作风格,是如何一步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催生变革的渴望。书中对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追述,更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理想主义者在面对强大保守势力时的无力感,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是脸谱化的,而应该深入其思想、其经历、其时代。

评分

《梁启超传(1873-1898 增订版)》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智慧与勇气的青年梁启超。作者在叙事上独具匠心,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心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既有史诗般的宏大感,又不失细腻的情感刻画。书中对于梁启超早年求学经历的描绘,以及他如何接触到西方思想,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一过程的展现,尤为引人入胜。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思想的火花,如何在那个时代被点燃,并逐渐燎原。作者对于史实的驾驭能力也令人称道,他能够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清晰地梳理出梁启超的思想轨迹和行为逻辑,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这本书让我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和思想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梁启超这位伟大的先行者,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梁启超传(1873-1898 增订版)》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本书并没有将梁启超塑造成一个脱离时代的孤胆英雄,而是巧妙地将他置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大背景下,与同时代的其他杰出人物进行对照和映照。作者在梳理梁启超思想发展脉络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他与严复、谭嗣同等人的思想交流,以及他对于西方哲学、政治学说的吸收与转化。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梁启超思想的理解,更让我们得以窥见近代中国思想界是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孕育出新的活力。书中对于维新派内部不同派别、不同人物之间的论辩和合作的描写,也相当精彩,它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救国图存的道路上,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各种尝试与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