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发端于西亚,传播至欧洲。本书讲述了园林设计如何在英伦列岛发展到如此兴旺的程度。本书以汤姆·特纳《亚洲园林》和《欧洲园林》中的历史方法为基础,通过近千幅彩色照片、平面图及风格化的示意图,呈现了一部图文并茂的英国园林设计史。内容涵盖了凯尔特、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工艺美术、现代和后现代等众多时期。
汤姆·特纳(Tom Turner),编辑了Gardenvisit.com网站,并执教于伦敦格林威治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园林史和景观建筑课程。
★“该书涉猎范围极其广泛……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蒂姆·理查森,《每日电讯报》
★“内容简明而广泛,是学生和设计师宝贵的参考资料。”
——卡提·坎贝尔,《园林设计杂志》
★“该书使读者洞悉多个世纪的造园成因,让读者饱览园林风景和园林设计。”
——苏珊娜·海维理,《克利夫兰平原商报》
★“该书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很好地介绍了园林历史。鉴于该书强调仍有大量资源有待发掘,人们应更加深入地研读。”
——简·伍德斯特,《园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杂志)
前言
1 史前景观与园林,公元前3500-公元43年 1
2 不列颠尼亚(罗马不列颠)的园林与景观,公元43-1066年 29
3 中世纪园林与景观,1066-1485年 52
4 文艺复兴园林,1485-1660年 103
5 巴洛克园林与景观,1660-1750年 152
6 新古典主义园林与景观,1730-1800年 204
7 浪漫主义园林与景观,1794-1880年 274
8 工艺美术园林,1880-1970年 320
9 抽象现代园林,1925-1980年 355
10 后抽象与可持续园林,1980年后 379
附录一 园林与景观设计:亚洲、欧洲及英伦列岛 414
附录二 风格与时期的称谓 421
附录三 沃拉顿宅邸,园林及鹿苑,英国诺丁汉 427
注释 436
图片版权 450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杰出的花园,绝不仅仅是花草树木的堆砌,而是承载着某种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品。《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这本书,恰恰深刻地阐释了这一点。在“设计”的层面,作者的分析细致入微,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设计元素,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些元素是如何被巧妙地组合起来,以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和哲学意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借景”(Borrowed Scenery)手法的分析,这种将园林外部的自然景观引入到园林内部的设计,极大地拓展了空间的视觉感受,也模糊了人造与自然的界限,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此外,书中对于植物选择、水体运用、建筑点缀(如凉亭、神庙)的讨论,也都充满了智慧。作者不仅仅是介绍“是什么”,更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些设计手法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设计师们那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如何运用各种“工具”来“绘画”出自然的诗意。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园林设计,是人与自然、美学与思想的完美结合。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而英国园林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这本《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艺术形式。书中所蕴含的“哲学”深度,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不仅仅是在探讨花园的布局和美学,更是将园林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去解读。作者对于“浪漫主义”思潮如何影响英国园林,以及“崇高美”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然”的探讨所吸引。它并非简单地指代未经雕琢的原始状态,而是经过艺术化提炼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第二自然”。这种对自然之美的重新定义,让我对许多经典的英国园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于现代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书中关于“情感”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一个好的园林,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某种情感共鸣,无论是宁静、喜悦,还是沉思,这种情感的传递,才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英国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如何承载了人类对理想生活、对自然,乃至对自身存在的深刻追求。
评分读完《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书中所探讨的“哲学”层面,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并非是枯燥的哲学理论堆砌,而是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园林的设计理念之中。例如,作者阐述了不同时期英国园林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秩序”与“自由”、“理性”与“感性”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关于“景观园林”(Landscape Garden)的部分,它所倡导的“人造的自然”理念,实际上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这种追求“崇高”与“幽静”,将画意融入园林的思路,挑战了当时以几何规整为美的传统,是一种大胆而富有远见的尝试。作者在分析这些园林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究了设计者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巧妙的地形改造、植物选择和建筑点缀,营造出一种似乎永恒而又不断变幻的自然意境。这种对“意境”的追求,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山水画,两者在精神气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园林的设计,本质上是否就是一种对理想生存环境的物质化表达?它不仅仅关乎美学,更关乎人类对自身存在、对世界关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花园和庄园心生向往,总觉得它们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韵味。这本《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正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作者在“历史”的维度上,娓娓道来,将英国园林的演变过程梳理得清晰而生动。我惊叹于不同时代的设计师们如何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又如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催生出风格迥异的园林。从早期受到意大利和法国古典园林影响的规整式设计,到后来席卷欧洲的自然主义风格,再到十八、十九世纪更为复杂多样的花园形式,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像是英国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著名园林(例如斯托海德、斯丹福)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描绘它们的物理形态,更重要的是剖析了它们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历史故事。这种将园林视为一种活的历史文本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些景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不同时代人们在这些花园中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他们对美、对自然的独特追求。
评分我一直对英国园林有着莫名的情愫,那种融合了自然野趣与精巧构思的魅力,总能让我心驰神往。拿到这本《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时,我满怀期待地翻开,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我曾惊鸿一瞥的风景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书中的文字如同园林本身一样,层次丰富,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在描绘那些著名的庄园和花园,更是在挖掘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的,又承载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不同时期园林风格的梳理,从早期规整的法式园林影响,到后来提倡的自然主义风格,再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折衷主义,每一个转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艺术理念紧密相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历史悠久的园林之中,感受着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碰撞与交融。作者对“自然”的解读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并非是完全未经雕琢的原始状态,而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和艺术化处理的“第二自然”。这种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以为理所当然的自然之美,也为我日后欣赏或构思庭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那些关于光影、水景、植物配置的细腻描述,无不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