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 [British Garden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

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 [British Garden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Tom Turner(汤姆.特纳) 著,程玺 译
图书标签:
  • 英国园林
  • 园林设计
  • 园林历史
  • 景观设计
  • 哲学
  • 文化
  • 历史
  • 设计
  • 英国文化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9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633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British Garden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60
字数:6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园林设计发端于西亚,传播至欧洲。本书讲述了园林设计如何在英伦列岛发展到如此兴旺的程度。本书以汤姆·特纳《亚洲园林》和《欧洲园林》中的历史方法为基础,通过近千幅彩色照片、平面图及风格化的示意图,呈现了一部图文并茂的英国园林设计史。内容涵盖了凯尔特、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工艺美术、现代和后现代等众多时期。

作者简介

  汤姆·特纳(Tom Turner),编辑了Gardenvisit.com网站,并执教于伦敦格林威治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园林史和景观建筑课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该书涉猎范围极其广泛……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蒂姆·理查森,《每日电讯报》

  ★“内容简明而广泛,是学生和设计师宝贵的参考资料。”

  ——卡提·坎贝尔,《园林设计杂志》

  ★“该书使读者洞悉多个世纪的造园成因,让读者饱览园林风景和园林设计。”

  ——苏珊娜·海维理,《克利夫兰平原商报》

  ★“该书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很好地介绍了园林历史。鉴于该书强调仍有大量资源有待发掘,人们应更加深入地研读。”

  ——简·伍德斯特,《园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杂志)

目录

前言

1 史前景观与园林,公元前3500-公元43年 1
2 不列颠尼亚(罗马不列颠)的园林与景观,公元43-1066年 29
3 中世纪园林与景观,1066-1485年 52
4 文艺复兴园林,1485-1660年 103
5 巴洛克园林与景观,1660-1750年 152
6 新古典主义园林与景观,1730-1800年 204
7 浪漫主义园林与景观,1794-1880年 274
8 工艺美术园林,1880-1970年 320
9 抽象现代园林,1925-1980年 355
10 后抽象与可持续园林,1980年后 379

附录一 园林与景观设计:亚洲、欧洲及英伦列岛 414
附录二 风格与时期的称谓 421
附录三 沃拉顿宅邸,园林及鹿苑,英国诺丁汉 427

注释 436
图片版权 450

前言/序言

  今天称为园林和景观设计的艺术形式有三个独立源头:神圣空间、园地空间和家用空间。如智人的迁徙路径一样(见图P.0,椭圆部分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区域),园林和景观设计可能也是从西亚传播至欧洲的。英国园林史最好被视为思想史、设计史和科技史中的一个小变奏。我们的祖先在转向定居后开始对土地加以设计。
  神圣空间的设计发端于大约11000年前的西亚,比文字发明早7000年。而设计目的似乎是为了解释关于世界本质及人类社会本质的理念。这些理念影响了神圣空间、神主宫殿,以及凡人君主的城堡的设计。英国最重要的神圣空间是巨石阵,起造于约5000年前,当时,原本的游牧部落开始吸取来自西亚的思想,打造出了英伦列岛上首批农业定居地。
  园地空间在10000多年前发源于西亚,大约公元前3500年,可能经由欧洲大陆的文化辐射,传至英伦列岛。这些理念和科技伴随一整套“新石器套装”一同传入,包括牧羊、牧牛、石斧、木造屋舍、制陶、挖掘棒、农作物等。通过栽培能储存过冬的碳水化合作物,以及养殖禽畜,人们改善了食物供给。原本的游牧部落开始占据土地,并打造出了圆形石阵,似乎以此来表现世界之本质、人类社会之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圆形围拢曾发挥预测时节、纪念社会事件的作用。
  私人家用空间的设计可能发端于西亚的宅院居所。此类宅院作为小型户外房间,供烹饪、做工和家居生活之用,其中可能无植被。大型庭院的设计可能起源于约5500年前的同一地区,此类庭院日后发展为有植被的宫殿园林。园林建造在公元前1700年传至古希腊,公元前700年传至古罗马,然后在公元43年,连同古罗马的征服者一起,抵达英伦列岛。这些岛屿日后成为世上一些最热心园艺者的家园,伦敦也成为了世界园艺之都。原因何在呢?地理学给出了最佳解释。稳定的移民和侵略队伍从亚欧大陆带来了文化和园艺。之后的海洋帝国将世界各地的思想和植物物种聚集到了这些十分适宜园艺种植的岛屿之上。这里很少有炎热或严寒天气,很少有洪涝和干旱。而且,这里的天气也很少适于闲散。因此,我们打造园林。海军打造了“林墙”,于是在相对很早的时期,这片土地就摆脱了对城墙的依赖,同时引导出一种都市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拥有一座花园住房成为所有阶层家庭的常态。在拉斯穆森(Rasmussen)看来,正是此类居住形态的主导,使伦敦成为一座独具一格的城市。1
  “British(不列颠)”一词来自对亚洲西北外围一些大风吹拂的岛屿的最初记载。一个希腊人,马西利亚的皮西亚斯(Pytheas of marseilles),曾使用Pretanike(Britannia)一词。他称最大的岛屿为Nesos Albionon(Albion),称第二大岛屿为Ierne(Eriu或Eire)。2语源学家将Pretanike一词与威尔士语和凯尔特语中的“涂画”一词关联了起来,也就是与岛上民众为人所知的涂抹身体的习惯关联了起来,他们使用的是一种靛蓝色的染料——菘蓝。3戴维斯(Davies)称其为“涂画列岛”。托勒密(Ptolemy)称最大的两个岛为“Albion”和“Hibernia”。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曾写道:“当时,整个列岛被称为Britanniae,最大的岛称为Albion。”4罗马人离开后,Britanniae一词不再使用。凯尔特人称德国移民为“撒克逊人”,796年,“奥法(Offa)是首位自称英王(Rex Anglorum)的原Britannia的统治者。”5“Britannia”一词在17世纪回归,用来命名一座帝国。这一点也持续令其不受爱尔兰等地民众的欢迎,不过,“不列颠群岛”仍是这些岛屿最古老的称谓。
  英国园林发展的语境呈现在图P.0中,我在之前关于亚洲园林和欧洲园林的书中已经做了探讨。和之前的书一样,本书的文字聚焦于叙述层面,并搭配大量图片,因为园林设计和历史均属于“图文”课题。照片和平面图用于说明园林的设计风貌;风格示意图用于总结它们的典型特色和背后的设计观念。这三本书可构成一个单一项目,虽然完成其中每本书时,我的心情都是“谢天谢地,大功告成”。但这并不是说,我对该领域的热情有所减弱。当时,我正投入在Gardenvisit.com网站项目中,认为相比纸质出版,电子出版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虽然出版商已经慷慨地让我纳入了大量配图。我很喜欢电子文档便捷的超文本手法,可嵌入各种内部链接,从园林到设计者到补充说明等,也可加入指向外部网站、音频或视频的链接。不过,书籍的线性叙述方式仍具有吸引力。理论上,它可以坚定地、准确地、毫不重复地从第一页讲到最后一页。书籍和网络内容应互为支撑,将线性和环形叙事结合起来,这一点应该会在未来的电子书中做到。下面提供Gardenvisit(走访园林)网站中的相关页面链接,其中涵盖了关于书中提及的园林和设计师的地图、航空图、参考书目等额外信息。  本书末尾包含三个附录:
  ●  附录一总结了在园林和景观设计理论层面,亚洲、欧洲大陆和英伦列岛之间的关系。
  ●  附录二探索了英伦列岛上园林设计风格的可能的替换名称,并说明了书中的称谓选择原因。
  ●  附录三通过迈克尔?西蒙森(Michael Simonsen)对沃拉顿宅邸的研究,描绘出了一条可能的道路,通过对园林历史的了解,能够也应当对古代园林的管理有所助益。
  一个漫长的项目就此便画上句点,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妻子玛格丽特(Margaret),感谢她多年来的帮助和建议,以及耐心。

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 (British Garden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英国园林艺术的演变历程,从其起源的古典根源到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持续影响。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编年史,更是一份对英国人如何通过塑造自然环境来表达其文化、社会和哲学观念的深刻解读。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与早期影响 英国园林的叙事始于其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与本土化。在文艺复兴的光芒下,意大利和法国的宏伟几何布局——强调秩序、对称与人工的绝对控制——首先抵达英伦三岛。然而,英国的实践者并非盲目复制,他们巧妙地将这些严谨的结构融入本土的、更为柔和的田园景观之中。 本章首先回顾了中世纪修道院花园的实用主义与象征意义,这些早期空间是药用植物的宝库,也是隔离尘世的静谧之地。随后,重点分析了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时期,贵族庄园中“几何园”(Knot Gardens)的兴起。这些迷宫般的图案,用低矮的黄杨木和砾石勾勒出复杂的纹样,是权力与财富的视觉宣言,它们是理性对自然进行精确编码的尝试。 我们考察了安德烈·勒诺特(André Le Nôtre)在欧洲大陆的辉煌成就如何间接影响了英国的早期设计。然而,这种影响很快受到了本土文人思想的挑战,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自然主义的兴起与“理想之境”的构建 18世纪是英国园林艺术实现真正独立与突破的时代。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人们对洛可可的矫饰和法国古典主义的僵硬产生了审美疲劳。在哲学家如洛克(John Locke)和诗人如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的倡导下,一种新的美学思潮——崇尚自然、追溯田园牧歌式的纯真——占据了主导地位。 本部分详细剖析了“自然主义园林”的哲学基础。它不再是模仿自然,而是“比自然更自然”的艺术。设计者们试图捕捉自然界最精妙、最具情感冲击力的瞬间。 关键人物的贡献被置于聚光灯下: 亨利·霍瑟姆(Henry Flitcroft)与斯托夫(Stowe): 分析斯托夫庄园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风景画式”布局,引导参观者经历一场情感与道德的旅程。从“古希腊神庙”到“失乐园”的过渡,园林成为了讲述历史和道德寓言的剧场。 兰斯洛特·“能力”·布朗(Lancelot 'Capability' Brown): 布朗的极简主义方法被称为“清空一切”(Sweeping Away)。他系统地移除了所有人工痕迹——拆除几何花坛、填平水渠、种植孤立的树木(Specimen Trees)。他的设计哲学核心是“看不见的劳动”,旨在呈现一种未被人类干扰的、宏伟的、如同油画般的景观,这与大地艺术的早期思想产生了共鸣。 亨弗里·雷pton(Humphry Repton): 作为布朗的继承者,雷普顿在设计中引入了更多的“居住体验”和“色彩运用”。他强调园林与建筑的和谐过渡,并在其“红皮书”(Red Books)中,系统地记录了设计意图与可视化方案,标志着景观设计师作为专业人士的成熟。 第三部分:哥特复兴、异域风情与情感的复杂性 19世纪,工业革命的蒸汽和伦敦的喧嚣催生了对逃避主义的强烈需求。园林开始扮演更为复杂的角色,它既是怀旧的避难所,也是对异域文化探索的窗口。 本章探讨了对中世纪浪漫主义的重新发现。哥特复兴风格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也渗透到了园林小品(如假山、凉亭)的设计中。这是一种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强调神秘、粗犷与历史的厚重感。 此外,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张,异国植物和异域设计元素(如日本的亭子、中国的塔楼)开始被引入英国的私人花园。这些“奇观”花园反映了帝国主义的视野和对“他者”文化的想象。 第四部分:现代性与公共空间的觉醒 进入20世纪,园林设计面临着新的社会和技术挑战。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对“健康与休闲”的需求超越了贵族私家园林的需求。 城市公园的诞生: 维多利亚时代对公共卫生的关注促成了大规模城市公园的建设。我们将分析中央公园(Central Park)的理念如何被引入英国,以及这些空间如何被设计来促进社会融合与公民教育。 新艺术运动与功能主义: 对装饰过度的反思导致了更简洁、更注重功能的现代主义倾向。虽然英国在现代主义园林方面不如欧洲大陆激进,但像吉斯伯特·布莱克沃德(Gertrude Jekyll)和埃德温·鲁琴斯爵士(Sir Edwin Lutyens)的合作,展示了如何在几何结构中融入本土植物学知识,创造出既结构严谨又充满色彩活力的“硬景观与软景观”的平衡。 对生态的初步关注: 尽管生态学尚未成为主流,但本部分也触及了早期对本土植物群落的保护意识,以及园林设计如何开始思考其对当地水文和土壤的影响。 第五部分:当代景观:继承、批判与未来方向 当代英国园林设计是在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之上展开的。它既继承了布朗的宏大视野,也保留了雷普顿对细节的关注,同时又积极回应了21世纪的环境危机和文化多元性。 本章将分析当代大师们(如诺曼·福斯特、皮埃尔·布莱克等)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塑英国景观。讨论的重点包括: 可持续性与水资源管理在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城市灰空间的“绿色化”改造,以及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的兴起。 后现代对“真实性”的质疑,以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辅助设计流程。 当代园林作为公共艺术和批判性论述空间的潜力。 结语 本书最终论证,英国园林不仅仅是土地的装饰,它们是英国社会结构、政治哲学和审美理想的物质载体。从严格的几何秩序到无尽的田园幻想,每一种风格的更迭,都映射着英国人与他们脚下这片土地关系深层的变化。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使读者能够以历史的眼光,欣赏和解读今日英国绿地的每一处精心布局与每一次自然的“不经意”流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杰出的花园,绝不仅仅是花草树木的堆砌,而是承载着某种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品。《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这本书,恰恰深刻地阐释了这一点。在“设计”的层面,作者的分析细致入微,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设计元素,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些元素是如何被巧妙地组合起来,以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和哲学意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借景”(Borrowed Scenery)手法的分析,这种将园林外部的自然景观引入到园林内部的设计,极大地拓展了空间的视觉感受,也模糊了人造与自然的界限,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此外,书中对于植物选择、水体运用、建筑点缀(如凉亭、神庙)的讨论,也都充满了智慧。作者不仅仅是介绍“是什么”,更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些设计手法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设计师们那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如何运用各种“工具”来“绘画”出自然的诗意。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园林设计,是人与自然、美学与思想的完美结合。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而英国园林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这本《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艺术形式。书中所蕴含的“哲学”深度,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不仅仅是在探讨花园的布局和美学,更是将园林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去解读。作者对于“浪漫主义”思潮如何影响英国园林,以及“崇高美”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然”的探讨所吸引。它并非简单地指代未经雕琢的原始状态,而是经过艺术化提炼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第二自然”。这种对自然之美的重新定义,让我对许多经典的英国园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于现代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书中关于“情感”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一个好的园林,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某种情感共鸣,无论是宁静、喜悦,还是沉思,这种情感的传递,才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英国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如何承载了人类对理想生活、对自然,乃至对自身存在的深刻追求。

评分

读完《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书中所探讨的“哲学”层面,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并非是枯燥的哲学理论堆砌,而是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园林的设计理念之中。例如,作者阐述了不同时期英国园林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秩序”与“自由”、“理性”与“感性”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关于“景观园林”(Landscape Garden)的部分,它所倡导的“人造的自然”理念,实际上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这种追求“崇高”与“幽静”,将画意融入园林的思路,挑战了当时以几何规整为美的传统,是一种大胆而富有远见的尝试。作者在分析这些园林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究了设计者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巧妙的地形改造、植物选择和建筑点缀,营造出一种似乎永恒而又不断变幻的自然意境。这种对“意境”的追求,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山水画,两者在精神气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园林的设计,本质上是否就是一种对理想生存环境的物质化表达?它不仅仅关乎美学,更关乎人类对自身存在、对世界关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花园和庄园心生向往,总觉得它们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韵味。这本《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正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作者在“历史”的维度上,娓娓道来,将英国园林的演变过程梳理得清晰而生动。我惊叹于不同时代的设计师们如何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又如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催生出风格迥异的园林。从早期受到意大利和法国古典园林影响的规整式设计,到后来席卷欧洲的自然主义风格,再到十八、十九世纪更为复杂多样的花园形式,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像是英国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著名园林(例如斯托海德、斯丹福)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描绘它们的物理形态,更重要的是剖析了它们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历史故事。这种将园林视为一种活的历史文本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些景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不同时代人们在这些花园中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他们对美、对自然的独特追求。

评分

我一直对英国园林有着莫名的情愫,那种融合了自然野趣与精巧构思的魅力,总能让我心驰神往。拿到这本《英国园林:历史、哲学与设计》时,我满怀期待地翻开,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我曾惊鸿一瞥的风景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书中的文字如同园林本身一样,层次丰富,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在描绘那些著名的庄园和花园,更是在挖掘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的,又承载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不同时期园林风格的梳理,从早期规整的法式园林影响,到后来提倡的自然主义风格,再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折衷主义,每一个转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艺术理念紧密相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历史悠久的园林之中,感受着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碰撞与交融。作者对“自然”的解读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并非是完全未经雕琢的原始状态,而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和艺术化处理的“第二自然”。这种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以为理所当然的自然之美,也为我日后欣赏或构思庭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那些关于光影、水景、植物配置的细腻描述,无不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