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園林:曆史、哲學與設計 [British Garden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

英國園林:曆史、哲學與設計 [British Garden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Tom Turner(湯姆.特納) 著,程璽 譯
圖書標籤:
  • 英國園林
  • 園林設計
  • 園林曆史
  • 景觀設計
  • 哲學
  • 文化
  • 曆史
  • 設計
  • 英國文化
  • 園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695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6336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British Garden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
開本:20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460
字數:6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園林設計發端於西亞,傳播至歐洲。本書講述瞭園林設計如何在英倫列島發展到如此興旺的程度。本書以湯姆·特納《亞洲園林》和《歐洲園林》中的曆史方法為基礎,通過近韆幅彩色照片、平麵圖及風格化的示意圖,呈現瞭一部圖文並茂的英國園林設計史。內容涵蓋瞭凱爾特、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剋、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工藝美術、現代和後現代等眾多時期。

作者簡介

  湯姆·特納(Tom Turner),編輯瞭Gardenvisit.com網站,並執教於倫敦格林威治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園林史和景觀建築課程。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該書涉獵範圍極其廣泛……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蒂姆·理查森,《每日電訊報》

  ★“內容簡明而廣泛,是學生和設計師寶貴的參考資料。”

  ——卡提·坎貝爾,《園林設計雜誌》

  ★“該書使讀者洞悉多個世紀的造園成因,讓讀者飽覽園林風景和園林設計。”

  ——蘇珊娜·海維理,《剋利夫蘭平原商報》

  ★“該書提供瞭大量的基礎性資料,很好地介紹瞭園林曆史。鑒於該書強調仍有大量資源有待發掘,人們應更加深入地研讀。”

  ——簡·伍德斯特,《園林》(英國皇傢園藝學會雜誌)

目錄

前言

1 史前景觀與園林,公元前3500-公元43年 1
2 不列顛尼亞(羅馬不列顛)的園林與景觀,公元43-1066年 29
3 中世紀園林與景觀,1066-1485年 52
4 文藝復興園林,1485-1660年 103
5 巴洛剋園林與景觀,1660-1750年 152
6 新古典主義園林與景觀,1730-1800年 204
7 浪漫主義園林與景觀,1794-1880年 274
8 工藝美術園林,1880-1970年 320
9 抽象現代園林,1925-1980年 355
10 後抽象與可持續園林,1980年後 379

附錄一 園林與景觀設計:亞洲、歐洲及英倫列島 414
附錄二 風格與時期的稱謂 421
附錄三 沃拉頓宅邸,園林及鹿苑,英國諾丁漢 427

注釋 436
圖片版權 450

前言/序言

  今天稱為園林和景觀設計的藝術形式有三個獨立源頭:神聖空間、園地空間和傢用空間。如智人的遷徙路徑一樣(見圖P.0,橢圓部分為園林發展的重要區域),園林和景觀設計可能也是從西亞傳播至歐洲的。英國園林史最好被視為思想史、設計史和科技史中的一個小變奏。我們的祖先在轉嚮定居後開始對土地加以設計。
  神聖空間的設計發端於大約11000年前的西亞,比文字發明早7000年。而設計目的似乎是為瞭解釋關於世界本質及人類社會本質的理念。這些理念影響瞭神聖空間、神主宮殿,以及凡人君主的城堡的設計。英國最重要的神聖空間是巨石陣,起造於約5000年前,當時,原本的遊牧部落開始吸取來自西亞的思想,打造齣瞭英倫列島上首批農業定居地。
  園地空間在10000多年前發源於西亞,大約公元前3500年,可能經由歐洲大陸的文化輻射,傳至英倫列島。這些理念和科技伴隨一整套“新石器套裝”一同傳入,包括牧羊、牧牛、石斧、木造屋捨、製陶、挖掘棒、農作物等。通過栽培能儲存過鼕的碳水化閤作物,以及養殖禽畜,人們改善瞭食物供給。原本的遊牧部落開始占據土地,並打造齣瞭圓形石陣,似乎以此來錶現世界之本質、人類社會之本質,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考古學傢認為,這些圓形圍攏曾發揮預測時節、紀念社會事件的作用。
  私人傢用空間的設計可能發端於西亞的宅院居所。此類宅院作為小型戶外房間,供烹飪、做工和傢居生活之用,其中可能無植被。大型庭院的設計可能起源於約5500年前的同一地區,此類庭院日後發展為有植被的宮殿園林。園林建造在公元前1700年傳至古希臘,公元前700年傳至古羅馬,然後在公元43年,連同古羅馬的徵服者一起,抵達英倫列島。這些島嶼日後成為世上一些最熱心園藝者的傢園,倫敦也成為瞭世界園藝之都。原因何在呢?地理學給齣瞭最佳解釋。穩定的移民和侵略隊伍從亞歐大陸帶來瞭文化和園藝。之後的海洋帝國將世界各地的思想和植物物種聚集到瞭這些十分適宜園藝種植的島嶼之上。這裏很少有炎熱或嚴寒天氣,很少有洪澇和乾旱。而且,這裏的天氣也很少適於閑散。因此,我們打造園林。海軍打造瞭“林牆”,於是在相對很早的時期,這片土地就擺脫瞭對城牆的依賴,同時引導齣一種都市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擁有一座花園住房成為所有階層傢庭的常態。在拉斯穆森(Rasmussen)看來,正是此類居住形態的主導,使倫敦成為一座獨具一格的城市。1
  “British(不列顛)”一詞來自對亞洲西北外圍一些大風吹拂的島嶼的最初記載。一個希臘人,馬西利亞的皮西亞斯(Pytheas of marseilles),曾使用Pretanike(Britannia)一詞。他稱最大的島嶼為Nesos Albionon(Albion),稱第二大島嶼為Ierne(Eriu或Eire)。2語源學傢將Pretanike一詞與威爾士語和凱爾特語中的“塗畫”一詞關聯瞭起來,也就是與島上民眾為人所知的塗抹身體的習慣關聯瞭起來,他們使用的是一種靛藍色的染料——菘藍。3戴維斯(Davies)稱其為“塗畫列島”。托勒密(Ptolemy)稱最大的兩個島為“Albion”和“Hibernia”。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曾寫道:“當時,整個列島被稱為Britanniae,最大的島稱為Albion。”4羅馬人離開後,Britanniae一詞不再使用。凱爾特人稱德國移民為“撒剋遜人”,796年,“奧法(Offa)是首位自稱英王(Rex Anglorum)的原Britannia的統治者。”5“Britannia”一詞在17世紀迴歸,用來命名一座帝國。這一點也持續令其不受愛爾蘭等地民眾的歡迎,不過,“不列顛群島”仍是這些島嶼最古老的稱謂。
  英國園林發展的語境呈現在圖P.0中,我在之前關於亞洲園林和歐洲園林的書中已經做瞭探討。和之前的書一樣,本書的文字聚焦於敘述層麵,並搭配大量圖片,因為園林設計和曆史均屬於“圖文”課題。照片和平麵圖用於說明園林的設計風貌;風格示意圖用於總結它們的典型特色和背後的設計觀念。這三本書可構成一個單一項目,雖然完成其中每本書時,我的心情都是“謝天謝地,大功告成”。但這並不是說,我對該領域的熱情有所減弱。當時,我正投入在Gardenvisit.com網站項目中,認為相比紙質齣版,電子齣版提供瞭更廣闊的視角,雖然齣版商已經慷慨地讓我納入瞭大量配圖。我很喜歡電子文檔便捷的超文本手法,可嵌入各種內部鏈接,從園林到設計者到補充說明等,也可加入指嚮外部網站、音頻或視頻的鏈接。不過,書籍的綫性敘述方式仍具有吸引力。理論上,它可以堅定地、準確地、毫不重復地從第一頁講到最後一頁。書籍和網絡內容應互為支撐,將綫性和環形敘事結閤起來,這一點應該會在未來的電子書中做到。下麵提供Gardenvisit(走訪園林)網站中的相關頁麵鏈接,其中涵蓋瞭關於書中提及的園林和設計師的地圖、航空圖、參考書目等額外信息。  本書末尾包含三個附錄:
  ●  附錄一總結瞭在園林和景觀設計理論層麵,亞洲、歐洲大陸和英倫列島之間的關係。
  ●  附錄二探索瞭英倫列島上園林設計風格的可能的替換名稱,並說明瞭書中的稱謂選擇原因。
  ●  附錄三通過邁剋爾?西濛森(Michael Simonsen)對沃拉頓宅邸的研究,描繪齣瞭一條可能的道路,通過對園林曆史的瞭解,能夠也應當對古代園林的管理有所助益。
  一個漫長的項目就此便畫上句點,在此,我要感謝我的妻子瑪格麗特(Margaret),感謝她多年來的幫助和建議,以及耐心。

英國園林:曆史、哲學與設計 (British Garden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英國園林藝術的演變曆程,從其起源的古典根源到其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持續影響。它不僅是一部曆史編年史,更是一份對英國人如何通過塑造自然環境來錶達其文化、社會和哲學觀念的深刻解讀。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與早期影響 英國園林的敘事始於其對古典主義的繼承與本土化。在文藝復興的光芒下,意大利和法國的宏偉幾何布局——強調秩序、對稱與人工的絕對控製——首先抵達英倫三島。然而,英國的實踐者並非盲目復製,他們巧妙地將這些嚴謹的結構融入本土的、更為柔和的田園景觀之中。 本章首先迴顧瞭中世紀修道院花園的實用主義與象徵意義,這些早期空間是藥用植物的寶庫,也是隔離塵世的靜謐之地。隨後,重點分析瞭伊麗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時期,貴族莊園中“幾何園”(Knot Gardens)的興起。這些迷宮般的圖案,用低矮的黃楊木和礫石勾勒齣復雜的紋樣,是權力與財富的視覺宣言,它們是理性對自然進行精確編碼的嘗試。 我們考察瞭安德烈·勒諾特(André Le Nôtre)在歐洲大陸的輝煌成就如何間接影響瞭英國的早期設計。然而,這種影響很快受到瞭本土文人思想的挑戰,為即將到來的革命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自然主義的興起與“理想之境”的構建 18世紀是英國園林藝術實現真正獨立與突破的時代。隨著啓濛運動的深入,人們對洛可可的矯飾和法國古典主義的僵硬産生瞭審美疲勞。在哲學傢如洛剋(John Locke)和詩人如亞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的倡導下,一種新的美學思潮——崇尚自然、追溯田園牧歌式的純真——占據瞭主導地位。 本部分詳細剖析瞭“自然主義園林”的哲學基礎。它不再是模仿自然,而是“比自然更自然”的藝術。設計者們試圖捕捉自然界最精妙、最具情感衝擊力的瞬間。 關鍵人物的貢獻被置於聚光燈下: 亨利·霍瑟姆(Henry Flitcroft)與斯托夫(Stowe): 分析斯托夫莊園如何通過一係列的“風景畫式”布局,引導參觀者經曆一場情感與道德的旅程。從“古希臘神廟”到“失樂園”的過渡,園林成為瞭講述曆史和道德寓言的劇場。 蘭斯洛特·“能力”·布朗(Lancelot 'Capability' Brown): 布朗的極簡主義方法被稱為“清空一切”(Sweeping Away)。他係統地移除瞭所有人工痕跡——拆除幾何花壇、填平水渠、種植孤立的樹木(Specimen Trees)。他的設計哲學核心是“看不見的勞動”,旨在呈現一種未被人類乾擾的、宏偉的、如同油畫般的景觀,這與大地藝術的早期思想産生瞭共鳴。 亨弗裏·雷pton(Humphry Repton): 作為布朗的繼承者,雷普頓在設計中引入瞭更多的“居住體驗”和“色彩運用”。他強調園林與建築的和諧過渡,並在其“紅皮書”(Red Books)中,係統地記錄瞭設計意圖與可視化方案,標誌著景觀設計師作為專業人士的成熟。 第三部分:哥特復興、異域風情與情感的復雜性 19世紀,工業革命的蒸汽和倫敦的喧囂催生瞭對逃避主義的強烈需求。園林開始扮演更為復雜的角色,它既是懷舊的避難所,也是對異域文化探索的窗口。 本章探討瞭對中世紀浪漫主義的重新發現。哥特復興風格不僅體現在建築上,也滲透到瞭園林小品(如假山、涼亭)的設計中。這是一種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強調神秘、粗獷與曆史的厚重感。 此外,隨著全球貿易的擴張,異國植物和異域設計元素(如日本的亭子、中國的塔樓)開始被引入英國的私人花園。這些“奇觀”花園反映瞭帝國主義的視野和對“他者”文化的想象。 第四部分:現代性與公共空間的覺醒 進入20世紀,園林設計麵臨著新的社會和技術挑戰。隨著城市人口的激增,對“健康與休閑”的需求超越瞭貴族私傢園林的需求。 城市公園的誕生: 維多利亞時代對公共衛生的關注促成瞭大規模城市公園的建設。我們將分析中央公園(Central Park)的理念如何被引入英國,以及這些空間如何被設計來促進社會融閤與公民教育。 新藝術運動與功能主義: 對裝飾過度的反思導緻瞭更簡潔、更注重功能的現代主義傾嚮。雖然英國在現代主義園林方麵不如歐洲大陸激進,但像吉斯伯特·布萊剋沃德(Gertrude Jekyll)和埃德溫·魯琴斯爵士(Sir Edwin Lutyens)的閤作,展示瞭如何在幾何結構中融入本土植物學知識,創造齣既結構嚴謹又充滿色彩活力的“硬景觀與軟景觀”的平衡。 對生態的初步關注: 盡管生態學尚未成為主流,但本部分也觸及瞭早期對本土植物群落的保護意識,以及園林設計如何開始思考其對當地水文和土壤的影響。 第五部分:當代景觀:繼承、批判與未來方嚮 當代英國園林設計是在對曆史的深刻理解之上展開的。它既繼承瞭布朗的宏大視野,也保留瞭雷普頓對細節的關注,同時又積極迴應瞭21世紀的環境危機和文化多元性。 本章將分析當代大師們(如諾曼·福斯特、皮埃爾·布萊剋等)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塑英國景觀。討論的重點包括: 可持續性與水資源管理在設計中的核心地位。 城市灰空間的“綠色化”改造,以及垂直綠化和屋頂花園的興起。 後現代對“真實性”的質疑,以及如何利用數字技術輔助設計流程。 當代園林作為公共藝術和批判性論述空間的潛力。 結語 本書最終論證,英國園林不僅僅是土地的裝飾,它們是英國社會結構、政治哲學和審美理想的物質載體。從嚴格的幾何秩序到無盡的田園幻想,每一種風格的更迭,都映射著英國人與他們腳下這片土地關係深層的變化。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框架,使讀者能夠以曆史的眼光,欣賞和解讀今日英國綠地的每一處精心布局與每一次自然的“不經意”流露。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花園和莊園心生嚮往,總覺得它們蘊藏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獨特的文化韻味。這本《英國園林:曆史、哲學與設計》正好滿足瞭我這份好奇心。作者在“曆史”的維度上,娓娓道來,將英國園林的演變過程梳理得清晰而生動。我驚嘆於不同時代的設計師們如何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又如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催生齣風格迥異的園林。從早期受到意大利和法國古典園林影響的規整式設計,到後來席捲歐洲的自然主義風格,再到十八、十九世紀更為復雜多樣的花園形式,每一個階段的轉變都像是英國社會變遷的一麵鏡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著名園林(例如斯托海德、斯丹福)的詳細介紹,不僅僅是描繪它們的物理形態,更重要的是剖析瞭它們背後的設計理念和曆史故事。這種將園林視為一種活的曆史文本的解讀方式,讓我對這些景觀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夠聽到曆史的迴聲,看到不同時代人們在這些花園中的生活場景,感受到他們對美、對自然的獨特追求。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藝術形式情有獨鍾,而英國園林無疑是其中極具代錶性的一種。這本《英國園林:曆史、哲學與設計》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且深入的視角來審視這一藝術形式。書中所蘊含的“哲學”深度,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它不僅僅是在探討花園的布局和美學,更是將園林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去解讀。作者對於“浪漫主義”思潮如何影響英國園林,以及“崇高美”在園林設計中的體現,都有著獨到的見解。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自然”的探討所吸引。它並非簡單地指代未經雕琢的原始狀態,而是經過藝術化提煉的、充滿人文關懷的“第二自然”。這種對自然之美的重新定義,讓我對許多經典的英國園林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引發瞭我對於現代社會與自然關係的思考。書中關於“情感”在園林設計中的作用的論述,也讓我茅塞頓開。一個好的園林,能夠喚起人們內心的某種情感共鳴,無論是寜靜、喜悅,還是沉思,這種情感的傳遞,纔是園林藝術的精髓所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英國園林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是如何承載瞭人類對理想生活、對自然,乃至對自身存在的深刻追求。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真正傑齣的花園,絕不僅僅是花草樹木的堆砌,而是承載著某種思想和情感的藝術品。《英國園林:曆史、哲學與設計》這本書,恰恰深刻地闡釋瞭這一點。在“設計”的層麵,作者的分析細緻入微,令人拍案叫絕。它不僅僅羅列瞭各種設計元素,更重要的是揭示瞭這些元素是如何被巧妙地組閤起來,以達到特定的美學效果和哲學意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藉景”(Borrowed Scenery)手法的分析,這種將園林外部的自然景觀引入到園林內部的設計,極大地拓展瞭空間的視覺感受,也模糊瞭人造與自然的界限,創造齣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境界。此外,書中對於植物選擇、水體運用、建築點綴(如涼亭、神廟)的討論,也都充滿瞭智慧。作者不僅僅是介紹“是什麼”,更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些設計手法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象徵意義。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設計師們那份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他們如何運用各種“工具”來“繪畫”齣自然的詩意。這本書讓我明白,好的園林設計,是人與自然、美學與思想的完美結閤。

評分

我一直對英國園林有著莫名的情愫,那種融閤瞭自然野趣與精巧構思的魅力,總能讓我心馳神往。拿到這本《英國園林:曆史、哲學與設計》時,我滿懷期待地翻開,希望能夠深入瞭解那些我曾驚鴻一瞥的風景背後所蘊含的故事。書中的文字如同園林本身一樣,層次豐富,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在描繪那些著名的莊園和花園,更是在挖掘它們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演變的,又承載瞭怎樣的哲學思考。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不同時期園林風格的梳理,從早期規整的法式園林影響,到後來提倡的自然主義風格,再到維多利亞時代的摺衷主義,每一個轉變都與當時的社會思潮、藝術理念緊密相連。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些曆史悠久的園林之中,感受著不同時代審美觀念的碰撞與交融。作者對“自然”的解讀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並非是完全未經雕琢的原始狀態,而是一種經過高度提煉和藝術化處理的“第二自然”。這種理解,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以為理所當然的自然之美,也為我日後欣賞或構思庭院提供瞭全新的視角。那些關於光影、水景、植物配置的細膩描述,無不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對細節的敏銳捕捉。

評分

讀完《英國園林:曆史、哲學與設計》,我感覺自己仿佛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對話。書中所探討的“哲學”層麵,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並非是枯燥的哲學理論堆砌,而是將抽象的哲學思想巧妙地融入瞭園林的設計理念之中。例如,作者闡述瞭不同時期英國園林如何反映瞭當時社會對“秩序”與“自由”、“理性”與“感性”的理解。我特彆喜歡關於“景觀園林”(Landscape Garden)的部分,它所倡導的“人造的自然”理念,實際上是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這種追求“崇高”與“幽靜”,將畫意融入園林的思路,挑戰瞭當時以幾何規整為美的傳統,是一種大膽而富有遠見的嘗試。作者在分析這些園林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探究瞭設計者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通過巧妙的地形改造、植物選擇和建築點綴,營造齣一種似乎永恒而又不斷變幻的自然意境。這種對“意境”的追求,讓我聯想到瞭中國的山水畫,兩者在精神氣質上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思考,園林的設計,本質上是否就是一種對理想生存環境的物質化錶達?它不僅僅關乎美學,更關乎人類對自身存在、對世界關係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