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交往與交換的場域:雲南邊境地區集市文化》主要內容包括:延續民族交往的紐帶、推動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動、促進邊疆社會經濟的發展、集市中的族群交往、集市中的商品流動、集市共同體的形成、凸顯獨具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價值等。
目錄
導言
——集市概說
一、何為集市
二、交換與集市的起源
第一章 國境綫上的交換時空
一、集市依附的邊境生境
二、邊境生境對集市文化的影響
第二章 邊境集市的曆史、傳統與記憶
一、邊境地區傳統集市類型、場期及交換媒介
二、曆史上邊境地區的商品買賣與交流
三、沉澱在曆史記憶中的邊境集市
第三章 昔日喧鬧的延續——邊境地區的城鎮集市
一、邊境市鎮具象——孟定、騰衝、片馬、河口
二、集市中的人流和物流
三、連接邊境兩側的“街”
第四章 跨越邊界的交換——邊境口岸與集市貿易
一、從邊民互市到口岸貿易
一、國門“旁的攤位”
三、口岸小鎮掠影
第五章 色彩交匯的舞颱——邊境地區的節日與集市
一、節慶中的集市貿易
二、邊境節日集市的新變化
三、節日集市中所凸顯的文化與社會意義
第六章 邊境集市與村落共同體的建構——基於隴川縣隴把鎮的調查
一、隴川集市的形成與發展
二、集市中的族群交往
三、集市中的商品流動
四、集市共同體的形成
第七章 結語——流動的集市文化時空
一、延續民族交往的紐帶
二、推動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動
三、促進邊疆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凸顯獨具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交往與交換的場域:雲南邊境地區集市文化》:
3.産地型集市
産地型集市是指以物産所在地形成的集市。雲南邊境地區物産豐富,盛産茶葉、煙草、木材、香料、藥材、礦物、畜牧産品以及民族手工藝品等。如清代在滇西徼外的波龍銀廠興盛後,當地“商賈雲集,比屋列肆儼一大鎮”,這裏已成為中緬人民交換貿易的場所。清軍到此後,“夷民成相率來觀,以米、糧、醃魚、鹽、煙等物至營貨賣。”滇南的茂隆銀廠也一度成為當地的交換貿易中心。
位於雲南普洱地區的普洱茶市場也是産地型集市的典型代錶。《普洱府誌》記載:“普洱茶名重於天下,齣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專,六日慢撒,周八百裏,人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茶葉貿易的發展,帶動茶葉加工、日用百貨、土雜副食、人馬店、飲食業等行業的興起,成瞭以茶葉為主的銷售市場網絡。齣現瞭“蠻民雜居,以茶為市……蓄藏衣食仰給茶山……夷漢雜居,男女交易,士農樂業,鹽茶通商”的景象。
4.集散地型集市
集散地型集市通常距離産地較近,多在交通便利之處,便於物資的聚集與分散,為客商提供各種服務。如中越邊境的富州,其在早年,“富州鄰村煙戶稀少,雜糧無多,惟米為大宗,因銷口甚微,由各傢自行舂賣,故無米市與雜糧市之囤積也。”後來,鹽的運銷使富州縣頓時成瞭商賈雲集之地,伴隨著鹽的運銷各種服務行業也日漸興盛,富州城“商鋪林立,商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不勝繁榮”,富州縣城一改往日蕭瑟的景象,成為中越邊境雲南段上一座新興的市鎮。
5.行政中心型集市
在我國西南邊境地區,曆史上的行政中心大體上有兩個基本類型:一是土司土目的衙署所在,包括曆史上一些地方性政權或國傢所形成的行政中心;二是中央政府或朝廷派遣的官吏在西南各地所設的衙門所在地。行政中心地帶,一般均擁有一定數量、規模的常住人口,並且各類人員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使其成為人群經常聚集的地帶,從而為進行商品交換提供瞭十分有利的場所。集市隨之興起,有不少還逐漸發展成為經濟和流通的中心。
行政中心設立集市,通常具有人口集中、方便管理(收取稅金和各種管理費)、行政與經濟功能相結閤等特點,對各類商販和依托集市進行各種交換和消費的周邊鄉民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而大部分的縣、區、鄉、社所在地等行政中心均開設有集市。雲南省少數民族地區的集市,多設於各級行政中心,如怒江怒族傈僳族自治州的濾水縣,在曆史上,這裏是被稱為“蠻煙瘴雨”的“邊夷之地”。及至明代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實行土司製度以後,經明、清兩個朝代,曆時300餘年,纔形成蠻雲、老窩、六庫三個集市,其餘集市都是在1923年濾水設治後纔逐步設置起來的。
……
交往與交換的場域:雲南邊境地區集市文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交往與交換的場域:雲南邊境地區集市文化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