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药用植物卷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药用植物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玉琛,刘旭 编
图书标签:
  • 作物
  • 野生近缘植物
  • 药用植物
  • 中国植物
  • 植物学
  • 生物多样性
  • 中药
  • 植物资源
  • 农业
  • 植物分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013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82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0
字数: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药用植物卷》是《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系列著作之一。本卷分为导论、总论、各论三部分。导论重点概述了中国作物的起源与进化、作物的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等;总论主要简介了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及种质资源概况,药用植物种植发展史与现状及品种选育进展;各论分别介绍了99种根及根茎类、种子果实类、全草类、花类及皮类药用植物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本种的野生近缘植物等。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药用植物卷》主要是从药用植物的利用历史、药用植物种类及遗传多样性的角度介绍了99种药用植物的概况,可供从事药用植物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与育种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中国作物的多样性
一、中国历代的作物
二、中国当代作物的多样性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与进化
一、作物起源的几种学说
二、几个重要的世界作物起源中心
三、与作物进化相关的基本理论
四、与作物进化有关的性状演化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
一、作物的植物学分类及学名
二、作物的用途分类
三、作物的生理学、生态学分类
四、作物品种的分类
第四节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一、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遗传多样性的度量
三、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实际应用
四、用野生近缘植物拓展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第一节 药用植物种类与分布
第二节 药用植物种植业的概况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现状及展望
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与育种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根与根茎类
第一节 巴戟天
一、概述
二、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
三、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野生近缘植物
第二节 白花前胡(前胡)
一、概述
二、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
三、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野生近缘植物
第三节 白术
一、概述
二、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
三、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野生近缘植物
第四节 白芷
一、概述
二、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
三、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野生近缘植物
第五节 半夏
一、概述
二、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
三、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野生近缘植物
第六节 柴胡
一、概述
二、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
三、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野生近缘植物
第七节 川芎
一、概述
二、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
三、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野生近缘植物
第八节 川续断
一、概述
一、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
二、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
三、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野生近缘植物
第五节 肉桂
一、概述
二、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
三、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四、野生近缘植物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主要栽培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 中国药用植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名录

精彩书摘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药用植物卷》: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
  我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药用植物的栽培经验,在许多古籍中有药用植物栽培的记载,如《诗经》(公元前11-前6世纪中叶)中就有蒿、芩、葛、芍药等药用植物栽培的记载。汉代张骞(公元前123年前后)出使西域,引种了红花、安石榴、胡桃、胡麻、大蒜等多种药用植物。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533——544)中,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竹、姜、栀、桑、胡麻、蒜等20余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千金翼方》(581-682)中详细记述了百合的栽培法。唐、宋时期(7~13世纪)本草学研究均有长足的进步,如唐代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657——-659)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全书载药850种。明、清时期(14~19世纪)有关本草学和农学名著更多,如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等都对多种药用植物栽培法作了详细记述。特别是明代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1590)这部医药巨著中,记述了麦冬、荆芥等62种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现状及展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药用植物种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计划药材生产的发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管药材生产事宜。1958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对中药材生产、供应制定了“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和“积极地有步骤地变野生动、植物药材为家养家种”的重要方针政策,使药材生产的面积、单产、总产、质量都得到了提高。药材种植面积由1952年的40000hri2,增加到1957年的72667hm2,单产增长15.7%,中药材市场得到初步整顿,中药材价格稳中有降。为了发展中药材生产,商业部每年从企业利润留成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药材生产。1978年商业部下达了《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中药材生产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药材生产扶持专项资金的设立和应用,对发展药材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在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和资源抚育更新及保护管理扶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使中药材生产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一)变野生药材为家种
  有些药材野生资源长时期被采挖后资源逐渐减少,难以满足中药生产的需要,必须开展野生变家种的研究并进行人工栽培,才能满足中药发展的需要。经过多年的研究,人工栽培成功的药材已有60多种。如天麻,经过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锦堂教授等科研人员长期试验研究,终于揭开了天麻与萌发菌、蜜环菌等真菌的共生奥秘,打破了“天生之麻”不能人工种植的说法,并在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宁强、勉县等地大量栽培。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大面积种植天麻,基本上保证了药用需要。桔梗是止咳祛痰的大宗药材,过去全靠野生资源,由于只采挖不养护,资源逐渐减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湖北、河南、陕西等地人工栽培成功,随后推广到其他地区,目前桔梗药材基本上来源于人工栽培。此外,丹参、防风、龙胆、知母、羌活、川贝母、柴胡,伊贝母、款冬花等通过人工栽培也都先后取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道地药材的引种栽培
  “道地产区”产的“道地药材”是历代医家公认的优质药材,具有质量优、疗效好的特点,为历代中医所信赖,如甘肃岷县、宕昌当归;四川洪雅、石柱黄连;四川灌县、崇庆川芎;江油附子;吉林抚松、集安人参;河南武陟、温县地黄、山药、牛膝、菊花;浙江鄞县贝母;山西平顺党参;宁夏中宁枸杞;山西雁北黄芪;安徽亳州白芍;广东阳春砂仁等。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许多道地产区受条件限制,其生产的药材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许多药材品种被引种到其他的地区种植,通过长期的发展,其药材质量得到医家及市场的认可,逐渐形成为药材的新产区、新基地。如吉林长白山的人参不仅在省内扩大产区,而且在黑龙江的密山、林口、铁力等地得到了引种发展;山西长治的党参,在甘肃定西地区引种成功,产量超过山西老产区,质量可与老产区媲美;山西临汾地区地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超过河南,成为新的基地。
  ……

前言/序言

  作物即栽培植物。众所周知,中国作物种类极多。瓦维洛夫在他的《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中指出,中国起源的作物有136种(包括一些类型)。卜慕华在《我国栽培作物来源的探讨》一文中列举了我国栽培的350种作物,其中史前或土生栽培植物237种,张骞在公元前100年前后由中亚、印度一带引入的主要作物15种,公元以后自亚、非、欧各洲陆续引入的主要作物71种,自美洲引入的主要作物27种。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编著的《中国作物遗传资源》-书中,列出了粮食作物32种,经济作物69种,蔬菜作物119种,果树作物140种,花卉(观赏植物)139种,牧草和绿肥83种,药用植物61种,共计643种(作物间有重复)。中国的作物究竟有多少种?众说纷纭。多年以来我们就想写一部详细介绍中国作物多样性的专著,编著本书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对中国作物种类进行阐述,并对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论述。
  中国不仅作物种类繁多,而且品种数量大,种质资源丰富。目前,我国在作物长期种质库中保存的种质资源达34万余份,国家种质圃中保存的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有4万余份(不包括林木、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其中80%为国内材料。我们日益深切地感到,对于数目如此庞大的种质资源,在妥善保存的同时,如何科学地研究、评价和利用,是作物种质资源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本书着重阐述了各种作物特征特性的多样性。
  在种类繁多的种质资源面前,科学地分类极为重要。掌握作物分类,便可了解所从事作物的植物学地位及其与其他作物的内在关系。掌握作物内品种的分类,可以了解该作物在形态上、生态上、生理上、生化上及其他方面的多样性情况,以便有效地加以研究和利用。作物的起源和进化对于种质资源研究同样重要,因为一切作物都是由野生近缘植物经人类长期栽培驯化而来的。了解所研究的作物是在何时、何地、由何种野生植物驯化而来,又是如何演化的,对于收集种质资源,制定品种改良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书对每种作物的起源、演化和分类都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过去60多年中,我国作物育种取得了巨大成绩。以粮食作物为例,1949年我国粮食作物单产1029kg/hm2,至2012年提高到5302kg/hm2,63年间增长了约4倍。大宗作物大都经历了6~8次品种更换,每次都使产量显著提高。各个时期起重要作用的品种也常常是品种改良的优异种质资源。为了记录这些重要品种的历史功绩,本书对每种作物的品种演变历史都做了简要叙述。
  我国农业上举世公认的辉煌成绩是,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今后,我国耕地面积难以再增加,但人口还要不断增长。为了选育出更加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有必要拓宽作物的遗传基础,开拓更加广阔的基因资源。为此,本书详细介绍了各个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供育种家根据各种作物的不同情况,选育遗传基础更加广阔的品种。
  本书分为总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牧草和绿肥、观赏植物、药用植物、林木、食用菌、名录共11卷,每卷独立成册,出版时间略有不同。各作物卷首为共同的“导论”,阐述了作物分类、起源和遗传多样性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
  全书设编辑委员会、总主编和副主编,各卷均另设主编。全书是由全国100多人执笔,历经多年努力,数易其稿完成的。著者大都是长期工作在作物种质资源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掌握大量科学资料,为本书的撰写尽心竭力。在此我们向所有编著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专家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作物种质资源学专著。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由于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书中的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辑委员会
  2015年6月于北京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药用植物卷》 概述 这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丰富药用植物资源的权威性专著,旨在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华大地蕴藏的宝贵草本、木本及其他植物类药材的奥秘。本书的研究范畴不仅涵盖了传统中医理论中广泛应用的经典药用植物,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民间流传、尚未被充分发掘但具有巨大潜力的野生近缘种,以及在中国土地上生长、驯化或引进的经济作物中可能兼具药用价值的种类。 全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系统性的编排,力求呈现中国药用植物最完整、最权威的图景。其核心内容可分为几个主要板块,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药用植物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中国药用植物的分类学与物种基础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对中国境内重要的药用植物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详尽的物种描述。 分类系统概述: 追溯中国药用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历史,介绍目前国际通用和国内主要的植物分类系统在中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不同分类群(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特征,为理解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提供理论框架。 重点科属及其药用代表: 深入剖析在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科和属,例如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豆科(Leguminosae/Fabaceae)、蔷薇科(Rosaceae)、唇形科(Labiatae/Lami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百合科(Liliaceae)等。对于每个重点科属,将列举其最具代表性的药用植物,并简要介绍这些植物在药用上的重要性。 物种详细描述: 对于书中收录的每一种药用植物,均提供详尽的物种学描述,包括但不限于: 中文名与异名: 涵盖所有常用和地方性名称,以及历史上的别名,便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研究背景的使用者识别。 学名: 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学名,并注明命名人,确保科学准确性。 形态特征: 详细描述植物的外部形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个部分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生长习性等,配以精美的插图或高清照片,帮助读者直观辨识。 生境与分布: 详细描述植物的原生境,如山地、平原、森林、草地、水边等,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范围,有助于了解其生态适应性和资源分布状况。 生长期与繁殖方式: 记录植物的生长周期、开花结果时间以及主要的繁殖途径(种子繁殖、无性繁殖等)。 野生近缘种的辨识: 特别关注与栽培作物或重要药用植物形态相似的野生近缘种,详细阐述其形态差异和辨识要点,避免混淆。 第二部分:药用价值的深度挖掘与阐释 此部分聚焦于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药用开发潜力。 传统药用价值与应用: 梳理每种植物在传统中医、民族医药体系中的悠久应用历史和经典方剂。详细介绍其炮制方法、药性(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与主治,引述古代本草文献及现代中医临床经验。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整合全球最新、最权威的药理学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每种药用植物所含的活性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多糖、挥发油、有机酸等。阐述这些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分离方法以及在体内外的药理活性,包括但不限于: 抗炎、镇痛作用 抗肿瘤、抗病毒作用 心血管系统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抗菌、抗寄生虫作用 解毒、抗氧化作用 其他特殊药理效应 药代动力学研究: 简要介绍关键活性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 临床应用实例与疗效评价: 收集并分析现代医学临床研究中已证实有效的应用案例,包括单味药的应用和复方制剂的疗效,并提供相关的临床试验数据和疗效评价。 潜在的药用开发价值: 结合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展望其在新药研发、保健品开发、功能性食品及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前景。特别关注具有显著疗效或独特作用机制的植物,挖掘其产业化潜力。 野生近缘种的药用潜力: 对于收录的野生近缘种,不仅介绍其已知的传统或现代药用价值,更着重于分析其与栽培种在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上的异同,以及其作为潜在新药资源或基因库的价值。 第三部分:中国作物的药用价值与野生近缘植物的开发利用 本部分将视角扩展到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发掘其隐藏的药用价值,并探讨其开发利用的策略。 主要经济作物的药用价值: 深入研究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茶叶、柑橘、薯蓣、人参、枸杞、甘草等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作物,分析其不同部位(根、茎、叶、花、果、籽)所含的具有药用或保健价值的成分,以及在传统医学或现代研究中的应用。例如,茶叶的茶多酚,薯蓣的薯蓣皂素,人参的皂苷等。 野生近缘种的基因资源与药用潜力: 详细介绍这些重要经济作物的重要野生近缘种,分析其在野生状态下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生态适应性。重点阐述这些野生近缘种在哪些方面可能比栽培种拥有更丰富的活性成分、更强的抗性基因或更独特的药用潜能。例如,野生稻在抗病虫害和适应恶劣环境方面的基因资源,野生大豆的抗逆性和独特成分等。 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针对部分因过度采挖、生境破坏而濒临灭绝的珍贵药用植物,介绍其濒危现状、保护策略和科学的人工繁育、种植技术,以实现其资源的永续利用。 药用植物的栽培与资源管理: 提供关于重要药用植物(包括部分野生近缘种)的栽培技术要点,如选地、育苗、田间管理、采收与初加工等,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资源普查、监测和管理,确保药用植物资源的稳定供应和生态平衡。 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探讨如何将传统医药经验与现代生物技术、化学分离、药理筛选、临床研究等先进科技手段相结合,加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挖掘其新的药用价值,创制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 系统性与全面性: 涵盖范围广,从基础分类到应用开发,构建了完整的知识链条。 科学性与权威性: 以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引用权威的文献资料,力求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图文并茂: 大量精美的植物插图、高清照片、化学结构式及药理作用示意图,使内容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实用性与前瞻性: 既有对传统应用的梳理,也对未来的开发利用方向进行展望,为科研人员、医药工作者、植物学家、农学家、药学专业学生以及对中国药用植物资源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突出野生近缘种的价值: 强调对野生近缘种的关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新药资源的发掘提供了重要视角。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药用植物卷》不仅仅是一部植物图鉴或药典,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自然宝藏的百科全书,是对中华民族宝贵医药遗产的系统总结与创新发展。本书的出版,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药用植物学、中医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并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草药的著作,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古典韵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装本。内容上,作者似乎对不同植物的药用价值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草药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每一种药材时,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产地信息,还深入挖掘了其在历代医书中的记载和应用案例。读着读着,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药房,耳边还能听到郎中们细声慢语地讲解药理。对于一个对中医药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对自然界中那些不起眼的“野草”有了全新的认识,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植物世界的冲动。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科普性质的入门读物,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简直就是一本微型的植物药学百科全书。书中对许多地方性、地域性强烈的药用植物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记录,这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中国本土植物资源的专业人士或者资深爱好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尤其是一些关于植物鉴别和炮制方法的章节,描述得极为专业和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本草纲目文献作为佐证,学术性很强。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近缘物种时所下的功夫,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介绍的“网红植物指南”,而是真正深入到植物学和药学交叉点的严谨学术作品,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倒是挺现代化的,虽然主题是传统草药,但阅读体验却非常舒适。我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穿插的那些高清植物插画,笔触细腻,色彩还原度很高,基本上能让人一眼就记住该植物的主要特征。对于我这种记性不太好的人来说,光靠文字描述来区分植物简直是灾难,但有了这些精美的插图辅助,学习效率立刻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而且,书中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作者的叙述口吻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娓娓道来,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接地气”。我常常是泡上一杯茶,就着台灯,沉浸其中,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场关于“植物精灵”的奇妙讲座,放松又充实。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家里的旧书,发现很多以前买的药材图鉴都更新换代了,内容有些陈旧,信息量也跟不上现在的发展。这本新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涵盖了那些经典的、被广泛应用的中药材,还收录了不少近年来才被重新发掘或者主要在特定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药用资源,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野生植物保护”和“可持续采集”的讨论部分,看得出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这一点在当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对自然宝藏的敬畏宣言,提醒着我们如何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保护的责任。这本书的社会意义和知识价值是并重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之前对药食同源的理念很感兴趣,总想自己动手尝试一些简单的药膳和草本茶饮,但苦于没有可靠的参考资料,总怕选错材料或者用量不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它不仅描述了植物的功效,还贴心地给出了具体的药用部位、采集时节,甚至在某些食疗方中,还对配伍禁忌进行了简要说明。这种事无巨细的指导,极大地增强了我尝试的信心。我试着按照书中的介绍,用几种常见的野外采集到的植物熬了汤,味道出奇地好,而且身体也感觉很舒畅。这本书的编写者显然是站在普通读者和初级从业者的角度来构建内容的,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非常适合希望将植物知识转化为日常养生实践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