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刘子政左氏说》,我立刻被卷入了一场关于《左传》解读的学术风暴。章太炎先生对《左传》的精细考证,让我看到了他对历史文献的极度尊重和一丝不苟。他深入剖析了“刘子政”这个历史人物在《左传》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言论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这种解读,绝非简单的复述,而是建立在对史料的严格审视,以及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先生的论述,既有对文本细节的微观分析,又有对整体史观的宏观把握。他能够从细枝末节中挖掘出深层的意义,又能将零散的史料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体系。阅读《刘子政左氏说》,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历史的理解,需要何等的耐心、何等的智慧,以及何等的批判精神。这让我对《左传》这部经典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章太炎先生的治学功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菿汉昌言》这类偏向于议论时事的著作抱着一丝敬畏。毕竟,章太炎先生的时代,风云变幻,民族危难,他的言论必然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色彩。然而,当我真正阅读《昌言》的部分时,我惊喜地发现,先生的“昌言”并非空洞的口号或激进的呐喊,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学识和对现实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他的论述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直指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病,并提出了振聋发聩的改革建议。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继承,他既不盲目排斥西方思想,也并非一味守旧,而是试图在古今中西之间找到一条融会贯通的道路。他的语言有时激昂澎湃,有时又冷静深刻,能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剖析得条分缕析。读《昌言》,我感受到的是一位思想家对民族前途的忧思,以及他那种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勇气。这种勇气,在今天读来,依然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力量,让我们反思当下,思考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
评分《菿汉雅言札记》这本书,则像是章太炎先生学术著作中的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他日常治学、与同道交流的片段。这里的“雅言”,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那些高雅的言论,更是先生在学术探索中那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瞬间。他在这里记录的,可能是他对某本古籍的独到见解,可能是他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可能是他对某个学术争论的看法。这些札记,虽然篇幅不长,但往往字字珠玑,蕴含着先生的真知灼见。我特别喜欢这种形式,因为它没有《微言》的系统性,也没有《昌言》的宏大叙事,却充满了学者的灵动和个性。在阅读札记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先生低声的喃喃自语,看到他在灯下伏案,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又露出释然的微笑。这种亲切感,让我觉得与这位伟大的学者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它让我明白,伟大的学术成果,往往也源于日常的点滴积累和不懈的思考。
评分拿到这套《章太炎全集》的时候,我心头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学术朝圣感。章太炎先生,一个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思想深刻、影响深远,但要真正深入理解,往往需要披阅大量的原始文献。而这套全集,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我首先翻阅的是其中关于《菿汉微言》的部分,迫不及待地想一窥先生对古籍的精妙解读。开篇就展现出先生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以及他对汉字源流、演变轨迹的细致考证。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字形的变化,而是将字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紧密结合,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些文字诞生的场景。每一条论述都言之有据,引经据典,字里行间流露出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洞察,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首先要从理解其文字的“微言”入手。这不仅仅是文字学研究,更是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我沉浸其中,一边对照着古籍,一边品味先生的字斟句酌,感觉自己也在参与一场跨越百年的智慧对话。
评分《太史公古文尚书说》这本书,更是让我眼前一亮。章太炎先生对《尚书》的这种“古文”解读,完全打破了我以往的固有认知。他并非简单地照搬现有文本,而是对《尚书》的真伪、版本、乃至文字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和考订。这种颠覆性的研究,让我看到了先生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学术勇气。他将《尚书》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结合古文字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的论证。先生的语言,时而逻辑严谨,字字珠玑,时而又充满力量,极具说服力。读《太史公古文尚书说》,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尚书》本身,更是在学习一种治学的态度,一种对知识不懈追求的精神。它教会我,对待任何一种知识,都不能盲目接受,而应该保持批判性的思维,勇敢地去探索真相,去揭示那些被掩盖的细节。
评分破我執易,破法執難。如時間有無始終,空間有無方所,皆法執所見。此土陸子靜輩思之,終不了然,實未達唯識之旨。時閒者,起於心法,生滅相續無已。心不生滅,則時間無自建立矣。空閒者,起於我慢,例如同時同地不能並容二物。何以不容?則因我慢而有界閡,因界閡而有方所。滌除我慢,則空閒亦無自建立矣。
评分然未通之時,通性自在,喻如真如;當其未通,喻如無明;由塞而通,喻如始覺。同本苟無通性,則終不可通;若無不通之性,何必待學習方知文義邪?雖然,斯例則通達矣,而終不解無明突起之由。余以所謂“常樂我淨”者,“我”即指真如心。而此真如心,本唯絕對;既無對待,故不覺有我;即此不覺,謂之無明。證覺以後,亦歸绝對,而不至再迷者,以曾經始覺故。復有問言:“何時而有無明?”此難較不易釋,佛書多言無明無本際,蓋為此也。然深思之,故亦有說。時分之成,起於心之生滅,生滅心未起,則時分之相無自建立。因無明而心生滅,因生減相續而有時分之相,故謂之無始無明。苟諦察之,斯難又無自發矣。蓋真如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落名言計度,即生滅門攝。故風水微塵瓦器金莊嚴具等以喻,合法皆不諦當者,以非一切世閒有為法所得比擬故也。
评分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评分弟七識“恒審思量,唯是執我”,此最易驗。然常人以為“不遇我對,則我執不見”。不知念念不已,即似無念;念念執我,即似無我。必有非我之色,忽然見前,乃覺有我。實則念念相續,俱是我執,即如出話撰文,母串成體,足以自達,亦由我執相續,乃至行住坐卧,未嘗起想念我,而終不疑是誰行誰住誰坐誰卧,此即末那之用也。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帮同学买的,很满意,很满意。很满意,加油(? •?_•?)?
评分章太炎全集:菿汉微言、菿汉昌言、菿汉雅言札记、刘子政左氏说、太史公古文尚书说等
评分章太炎全集:菿汉微言、菿汉昌言、菿汉雅言札记、刘子政左氏说、太史公古文尚书说等,不错不错。
评分章太炎全集:菿汉微言、菿汉昌言、菿汉雅言札记、刘子政左氏说、太史公古文尚书说
评分所谓“古老的敌意”,从字面上来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带有某种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与书写的源头;“敌意”则是一种诗意的说法,指的是某种内在的紧张与悖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