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典藏:人之于味·陆文夫散文

名家散文典藏:人之于味·陆文夫散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文夫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
  • 名家散文
  • 陆文夫
  • 文学
  • 随笔
  • 经典
  • 文化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散文集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29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90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陆文夫的散文菁华。带您领略美食之味,人生之思,姑苏之美。作者陆文夫,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以《美食家》享誉国内外。作家邓友梅、评论家葛红兵力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的散文之菁华。叙写美食之味,人生之思,故人之情,姑苏之恋,创作之得。风格优雅淳朴,闲适恬淡,幽默风趣。浓浓的姑苏风情,多彩的闾巷生活,让您可感可触。

精彩书评

  陆文夫写出了苏州的民风民俗,为我们民族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他谦虚厚道、淡泊名利的人品风格,是中国作家的财富。  ——邓友梅

  他的文风是优雅的、闲适的、恬淡的、追求生活情调的。他所写的主题永远都游离在革命传统以外,他注重的是市民社会,讲究的是日常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文革以后,《美食家》刚刚写出来就能引起轰动的原因。人们在陆文夫的文字当中,又看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他们很熟悉这个生活的味道,在十年文革的隔膜之后,他们对此感受到强烈的亲切感。而中国文学,也因此重新走回到“人学”的大方向上来。  ——葛红兵

目录

家乡美食

壶中日月 / 003

屋后的酒店 / 010

做鬼亦陶然 / 013

门前的茶馆 / 016

吸烟与时髦 / 019

写在《美食家》之后 / 023

姑苏菜艺 / 026

吃喝之道 / 032

吃空气 / 038

青菜与鸡 / 042

人之于味 / 045

永不凋零的艺术——吃 / 049

不平常的家常菜点 / 053

人生感悟

林间路 / 057

与友人谈快乐 / 062

绿色的梦 / 064

清高与名利 / 068

脚步声 / 072

夜不闭户 / 076

安居 / 080

生命的留痕 / 084

得到的和失去的 / 087

知趣、识趣、有趣 / 091

人走与茶凉 / 094

得壶记趣 / 097

秋钓江南 / 102

风雨故人

哭方之 / 109

心香一瓣祭程小青 / 112

乡曲儒生 / 117

江南厨王 / 123

又送高晓声 / 126

写写文章的人 / 132

老叶,你慢慢地走啊 / 137

酒仙汪曾祺 / 141

吾爱吴乡

道山亭畔忆旧事 / 147

梦中的天地 / 153

人与城 / 161

古城吟 / 164

常熟情 / 169

深巷里的琵琶声 / 172

深巷又闻卖米声 / 176

寒山一得 / 180

故乡情 / 184

难忘的靖江夹港 / 190

人造的自然 / 199

送评弹进万家 / 202

姑苏之恋 / 206

被女性化的苏州人 / 214

创作杂谈

多读书,写感受 / 221

误会与巧合 / 225

搭架子 / 234

《小巷深处》的回忆 / 237

砌墙与拆墙 / 242

漫谈语文学习 / 246

无声的歌 / 252

读书也不乐 / 255

文以载人 / 257

静观自得 / 261

短篇小议 / 263

奢谈读书 / 266

精彩书摘

  屋后的酒店

  苏州在早年间有一种酒店,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酒店,这种酒店是只卖酒不卖菜,或者是只供应一点豆腐干、辣白菜、焐酥豆、油汆黄豆、花生米之类的下酒物,算不上是什么菜。“君子在酒不在菜”,这是中国饮者的传统观点。如果一个人饮酒还要考究菜,那只能算是吃喝之徒,进不了善饮者之行列。善饮者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是很高的,李白曾经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不过,饮者之中也分三个等级,即酒仙、酒徒、酒鬼。李白自称酒仙,从唐代到今天,没有任何人敢于提出异议。秦末狂生郦食其,他对汉高祖刘邦也只敢自称是高阳酒徒,不敢称仙。至于苏州酒店里的那些常客,我看大多只是酒鬼而已,苏州话说他们是“灌黄汤的”,含有贬义。

  喝酒为什么叫灌黄汤呢,因为苏州人喝的是黄酒,即绍兴酒,用江南的上好白米酿成,一般的是二十度以上,在中国酒中算是极其温和的,一顿喝二三斤黄酒恐怕还进不了酒鬼的行列。

  黄酒要烫热了喝,特别是在冬春和秋天。烫热了的黄酒不仅是味道变得更加醇和,而且可使酒中的甲醇挥发掉,以减少酒对人体的危害。所以每爿酒店里都有一只大水缸,里面装满了热水,木制的缸盖上有许多圆洞,烫酒的铁皮酒桶就放在那个圆洞里,有半斤装的和一斤装的。一人独酌、二人对饮都是买半斤装的,喝完了再买,免得喝冷的。

  酒店里的气氛比茶馆店里的气氛更加热烈,每个喝酒的人都在讲话,有几分酒意的人更是嗓门洪亮,“语重情长”,弄得酒店里一片轰鸣,谁也听不清谁讲的事体。酒鬼们就是欢喜这种气氛,三杯下肚,畅所欲言,牢骚满腹,怨气冲天,贬低别人,夸赞自己,用不着担心祸从口出,因为谁也没有听清楚那些酒后的真言。

  也有人在酒店里独酌,即所谓喝闷酒的。在酒店里喝闷酒的人并不太闷,他们开始时也许有些沉闷,一个人买一筒热酒,端一盆焐酥豆,找一个靠边的位置坐下,浅斟细酌,环顾四周,好像是在听别人谈话。用不了多久,便会有另一个已经喝了几杯闷酒的人,拎着酒筒,端着酒杯挨到那独酌者的身边,轻轻地问道:有人吗?没有。好了,这就开始对谈了,从天气、物价到老婆孩子,然后进入主题,什么事情使他们烦恼什么便是主题,你说的他同意,他说的你点头,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好像是志同道合,酒逢知己。等到酒尽人散,胸中的闷气也已发泄完毕,二人声称谈得投机,明天再见。明天即使再见到,却已谁也不认识谁。

  我更爱另一种饮酒的场所,那不是酒店,是所谓的“堂吃”。那时候,酱园店里都卖黄酒,为了招揽生意,便在店堂的后面放一张桌子,你沽了酒以后可以坐在那里慢饮,没人为你服务,也没人管你,自便。

  那时候的酱园店大都开设在河边,取其水路运输的方便,所以“堂吃”的那张桌子也多是放在临河的窗子口。一二知己,沽点酒,买点酱鸭、熏鱼、兰花豆之类的下酒物,临河凭栏,小酌细谈,这里没有酒店的喧闹和那种使人难以忍受的乌烟瘴气。一人独饮也很有情趣,可以看着窗下的小船一艘艘咿咿呀呀地摇过去。特别是在大雪纷飞的时候,路无行人,时近黄昏,用蒙眬的醉眼看迷蒙的世界。美酒、人生、天地,莽莽苍苍有遁世之意,此时此地畅饮,可以进入酒仙的行列。

  近十年来,我对“堂吃”早已不存奢望了,只希望在什么角落里能找到一爿酒店,那种只卖酒不卖菜的酒店。酒店没有了,酒吧却到处可见。酒吧并非中国人饮酒之所在,只是借洋酒、洋乐、洋设备,赚那些欢喜学洋的人的大钱。酒吧者是借酒之名扒你的口袋也,是所谓之曰“酒扒”。

  1991年8月21日

前言/序言


《浮世绘:城市角落的味蕾记忆》 城市的喧嚣,如同无休止的潮汐,裹挟着人们的步履匆匆。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穿梭,我们劳作,我们追逐。然而,当夜色渐浓,当浮躁褪去,总有那么些细微的触动,能瞬间唤醒沉睡的感官,引领我们回到最本真的生活,那些藏匿于市井巷陌,流淌于烟火气息中的味蕾记忆。 《浮世绘:城市角落的味蕾记忆》并非一本刻意烹调的美食指南,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某个寻常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味道,关于生活,关于人情世故的絮语。这本书,是从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段模糊的旋律,一缕似曾相识的香气中生长出来的。它不以宏大的叙事吸引眼球,却以细腻的笔触,在平凡的日常中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感动。 故事,从一座不知名的城市开始。不是摩天大楼林立的国际化大都市,也不是历史遗迹遍布的古老城邦,而是一个你我或许都曾擦肩而过,却又带着独特韵味的普通城市。作者用他那双洞察秋毫的眼睛,捕捉着这座城市最生动的脉搏。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薄雾,街角那家百年老店的炊烟已袅袅升起。油条的焦香,豆浆的醇厚,馄饨汤底熬煮出的鲜美,这些最朴素的味道,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这座城市苏醒的讯号,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劳动人民辛勤付出的见证。 作者笔下的城市,不仅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情感的容器。他行走在错综复杂的弄堂里,听着邻里间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看着晾晒在阳台上的衣物随风摇曳。他会走进那些不起眼的早点铺,与老板娘闲聊几句家常,听她讲述这小店几十年的变迁,以及那些来来往往的食客带来的故事。一块刚出炉的葱油饼,淋上一点辣酱,那蓬松的口感,葱花的清香,瞬间将人拉回到儿时某个夏日午后的场景。那是一种温暖,一种踏实,一种无需言语的慰藉。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味道”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酸甜苦辣咸。味道,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它与时间相关,与回忆交织,与人情碰撞。作者会讲述,在某个特定的季节,某个地方特有的食材,是如何唤醒一段久远的回忆。比如,夏日午后街边一碗清凉的绿豆汤,不仅仅是解暑的饮品,更承载着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和小伙伴们围坐在树荫下,分享甜蜜的快乐。又比如,冬日里一锅热腾腾的炖菜,那浓郁的香气,仿佛能穿透寒冷的空气,直抵心底,那是家的温暖,是家人团聚的期盼。 他笔下的“味”,也深深地烙印着人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品尝到了一道令他惊艳的菜肴,而这道菜的背后,可能是一位老人独门秘制的绝技,也可能是一位母亲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家常味。作者不会生硬地描绘食材的珍贵,也不会炫耀烹饪的技巧,他更关注的是,这道味道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是如何连接起一段情感,又是如何成为某种身份或经历的独特象征。他会细致地描绘,一位老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她脸上岁月的痕迹,她手中熟练的动作,以及她眼中流露出的慈爱。当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来时,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她对孙辈满满的爱意。 “人之于味”,这本书似乎在回应着一个古老的命题。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味道?或许,味道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直接的连接方式。它能勾起我们最原始的欲望,也能唤醒我们最深刻的情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探究哲学意义上的“味”,他只是将自己沉浸在无数的“味”觉体验中,然后将这些体验,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重新呈现出来。 比如,书中会描绘一位身处异乡的游子,在某个深夜,突然怀念起家乡的味道。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乡愁,是味蕾深处对故土的呼唤。也许是一碗家乡特有的面食,也许是一道只有家人才会做的菜。这种怀念,是如此真实,如此具有穿透力。作者通过描绘这样的场景,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也跟着主人公一起,在味觉的海洋里,寻找那份失落的归属感。 书中还会触及一些不那么美好的“味”。比如,贫困年代里,食物的稀缺,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而不得不付出的艰辛。那是一种带着苦涩,却又充满韧性的味道,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刻画了普通人在艰难岁月里不屈的精神。作者的笔触,是带着同情的,也是带着尊重的。他不会煽情,却能在平淡的叙述中,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浮世绘:城市角落的味蕾记忆》并非只聚焦于食物本身。食物,只是引子,是载体。通过对味道的描绘,作者更想展现的是,隐藏在味道背后的生活百态,人情冷暖,以及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鲜活的城市记忆。他笔下的城市,是有生命的,是有温度的。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店,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升腾的烟火气,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浮世绘。 这本书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它如同温润的玉石,上手便能感受到其温厚的力量。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的感悟,深刻而朴实。他懂得,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角落里;最深刻的情感,也常常流淌在最日常的味觉体验中。 想象一下,在一个微雨的黄昏,你捧着这本书,坐在窗边。窗外,城市的灯火逐渐亮起,车流穿梭。你翻开书页,仿佛闻到了一阵饭菜的香气,听到了街边小贩的吆喝,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你不再是孤独的旁观者,而是融入了这幅流动的浮世绘之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品味着生活的百味,感悟着岁月的流转。 这本书,献给那些热爱生活,懂得品味生活的人。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忙碌的日子里,也不要忘记那些滋养我们生命的味道,那些连接我们情感的纽带。那些藏在城市角落里的味蕾记忆,是我们的宝藏,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更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最生动的证明。它不提供答案,却能引发思考;它不教导什么,却能触动心灵。它让你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浮世绘:城市角落的味蕾记忆》,这是一场关于味道的旅程,更是一次关于生活的探索。它将带你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城市角落,去感受那些鲜活的味觉生命,去品味那些朴实而真挚的人情。在这本书里,你或许会找到自己熟悉的味道,或许会发现全新的惊喜,但无论如何,你都将带着一颗被触动的心,走出这本书,重新审视你身边的每一个味道,品味你生命中的每一刻。

用户评价

评分

《人之于味》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陆文夫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他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某种风格,而是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悟,最真挚的情感,自然地流淌于笔端。他写食物,写得如此诱人,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是食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情味、乡土味,以及时代的味道。他笔下的故乡,是温暖的港湾,是童年的乐园,是人生最美的回忆。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故乡的风土人情,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都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他的文字,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不张扬,不炫耀,却能直击人心。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都融入在他平实的叙事之中,不着痕迹,却引人深思。读他的书,就像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讲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评分

陆文夫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将最寻常的景致、最朴素的情感,打磨得熠熠生辉。初翻开《人之于味》,我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美食指南,没想到,陆老先生的“味”,早已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写人,写事,写景,都带着一种独特的“味道”,这种味道,源于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源于他对人情冷暖的深刻理解。他笔下的故乡,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充满了儿时的记忆、亲人的温暖,以及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留下的痕迹。他写老上海的风情,不是流于表面的浮光掠影,而是深入骨髓的时代印记,那些弄堂里的叫卖声,那些老洋房里飘出的咖啡香,那些街头巷尾的闲谈,都仿佛在眼前真实上演。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体现在他文字的“味道”里,既有对过去的眷恋,也有对现实的从容,更有一种对未来不失希望的达观。读他的文章,仿佛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品味人生的百般滋味。

评分

《人之于味》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散文集,不如说是一本陆文夫先生的“人生品鉴录”。他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味”的千姿百态。这种“味”,不仅指食物的甘旨,更包含了人生百味,人情冷暖,世事变迁。他写童年,写少年,写青年,写老年,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味”在其中。他笔下的故乡,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是温暖的根。他写故乡的食物,那些朴实无华的家常菜,却承载了最真挚的亲情和最深沉的思念。他写故乡的人,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早已模糊的音容笑貌,都在他的笔下重新鲜活起来。读他的散文,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所经历的“味”。他没有大张旗鼓的抒情,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最真诚、最朴实的语言,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温水,不刺激,但能滋润心田。

评分

读《名家散文典藏:人之于味·陆文夫散文》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陆文夫先生的笔下,那些平凡的日常,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寻常事,被他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有味道。尤其是在写到食物的时候,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那种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写家常菜,不是简单地罗列食材和做法,而是将每道菜背后的故事、情感,甚至是时代背景都巧妙地融入其中。比如,他描写一道看似普通的酱油拌面,就能勾勒出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即便物质不丰裕,也能在食物的香气中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这种对“味”的体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求,升华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书中那些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对故乡人事的怀念,都带着浓浓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他仿佛在用笔墨调味,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美食世界,也带入一个又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读他的散文,就像品尝一碗陈年的老汤,初尝或许平淡,但细品之下,回甘无穷,滋味万千。

评分

陆文夫先生的《人之于味》,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平静和思考。他的文字,不追求轰轰烈烈,不追求惊世骇俗,却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浸润读者的心灵。他写食物,写得细致入微,仿佛真的能闻到那股香气,尝到那份滋味。但这些食物,又不仅仅是食物,它们是承载记忆的容器,是连接情感的桥梁,是乡愁的载体。他笔下的故乡,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那些生活在故乡的人们,那些发生的往事,都随着他的文字,重新鲜活起来。他对于人生的感悟,也体现在这些寻常的叙事中,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只有平淡如水般的智慧。读他的文章,仿佛在品一杯清茶,初入口微涩,细细品味,回甘无穷。他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滴,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体会那些被遗忘的滋味。

评分

陆老先生是吃货的鼻祖,很不错

评分

名家名作,喜欢作者的文风

评分

首次接触,出乎意料,很喜欢。

评分

喜欢

评分

非常喜欢的作家,很多作品都买不到了,能买到这本散文集非常开心

评分

非常价廉物美的一个系列。

评分

文史大家邓云乡还原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生活,那时的北平是文化都城,书中记录了文化人荟萃的学府往事,介绍了文化人常去的帝都旧景,回忆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旧事。作者说,“那时候的生活是缓慢而讲究的”。

评分

物流给力 性价比高 赞赞赞

评分

非常喜欢的作家,很多作品都买不到了,能买到这本散文集非常开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