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经变得与纽约越来越像,一个抵达北京CBD的人可能认为自己还没有离开开纽约,而北京的传统人文风貌,已经所剩无几。我们自行消灭了自己的记忆和传统的同时,也交出了参与“全球化”的主动权,变成这项游戏的被动参加者。
购买同作者产品请点击:
《十城记》为作者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对上海、北京、成都、海口、纽约等著名城市的散文随笔,表达了作者对昔日时光的缅怀,对时代变迁的喟叹,对城市未来的展望。
作家、学者、纪录片工作者。
以文学、学术和影像的方式重述和阐释历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
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兼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北京作家协会理事、
全国青联第十届中央委员。
已出版作品40余种,主要作品有:
长篇历史小说《旧宫殿》、《血朝廷》,
非虚构作品《纸天堂》、《辛亥年》,
“文革学”著作《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等。
获第一、二届郭沫若散文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
作者虔敬先人的创造,追寻祖辈的精魂,欣赏昔时的生活气质,并用精致的文字勾画出在时间隧道中失散了的老房子,老画面。
——著名作家冯骥才
北京:走投无路的胡同
上海:欲望的旗帜
天津:夜与昼
西安:被篡改的地图
成都:顽强的欢乐
广州:看不见的西关
昆明:最后的顺成街
海口:全球化的悖论
自序
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像中国这样急于改变自身的面貌,传统建筑被大量列入清洗名单,随之消失的,自然包括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符号、精神记忆和生活方式。无论我们从怎样的角度评价它,这都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无论怎样,对它采取漠视的态度,淡然处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有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更是如此。正是这一事实催生了本书的写作,我们都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部平实而忧伤的纪录片一样,记录这一痛苦的蜕变过程。我和摄影师KimberleyRoseberry为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作出了艰苦的努力。本书的采访与写作,都在二○○四年至二○○五年之间进行。我们第一阶段的目标,是采访和拍摄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的改造步伐无比迅疾,我们有时听到某一历史街区正在拆除的消息,等我们赶到时,已经全部拆完。在完成对本书写到的八个城市的采访之后,我们的目标开始向古村落延伸。后来由于Kim回国,我于二○○五年夏天赴美,二○○年和二○○七年接受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的邀请进行访学,使后面的采访和写作暂时中断。二○○年,我将书稿交给辽宁出版集团的辽宁贝塔斯曼出版发行公司出版发行,当年售罄,此后由于辽宁贝塔斯曼出版发行公司解体,加之版权行将到期,本书已无法重印。而Kim则告诉我,她回美国以后,继续冲洗拍过的照片,发现了大量更具震撼性的照片,没有收入前面的那个版本中。这些都使本书的修订重版变得十分必要。
在编辑本书时,我特别加入了我对几个外国城市中老房子命运的文章,我本来打算将它们单独出本书,但我想,编人本书,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命运的反思提供一个参照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外,本书还特别附录了几个国家关于保护历史建筑的立法条文,希望借此引起国人对于自身传统建筑的反思。
二○○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北京四旧斋
原序
对于一个城市的认识应当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上展开。进入城市的空间不是难事,而进入城市的时间则并不容易。因为时间始终在逃逸,我们只能看到“现在”,时间的来路和去处,则都隐在黑暗中。而所谓的“现在”,只是一个抽象概念,无法度量它的长度——是一秒钟,一分钟,还是一小时?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是抽象的、时时更换的、不稳定的,而“过去”则是永久的和具体的,像一个巨大的仓库,所有消逝的事物都将在“过
所以,在我看来,所有的城市都是属于过去的——一分钟以前的“过去”,或者一百年以前的“过去”。时间没有起始点,于是,我们回顾的目光可以无限延长。一座城市为我们的视线提供了奔跑的场所。视线延伸得越长,说明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想象越是复杂和生动。空间是时间的容器,消失的时间将在城市的空间中留有痕迹。所以,时间和空间可以合二为一。从理论上讲,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阅读,应该同时完成对城市时间的阅读。
遗憾的是,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对城市的特质缺乏起码的认识。他们似乎对“现在”更情有独钟,为了与“现在”保持同步,我们的城市总是以一幅动荡不定的面貌出现——到处是工地,拆除与重建的工作反复进行,具有传统价值的老房子遭到唾弃,推土机用粗粝的嗓门宣读它的判决。“传统”变成了尸体,很快便腐烂消失。“过去”与“现在”彻底断绝了关系。漂泊不定的“现在”,使我们永远站在一个点上,而不是一条延续的线上。这使我们四顾茫然,孤立无援,既不了解来路,也无法判定去处。浮华都市里隐藏着“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原始困惑。吊车高高在上却摇摆不定,无法承担为芸芸众生指明方向的重任。
我们不仅对“现代化”的进行了误读,而且混淆了“现代化”与“全球化”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现代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的时间过程,是存在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一条通道,而这个所谓的“现代”,既无固定模式,也无技术标准。每个国家都在各自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想象,没有理由认为中国(或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终极状态是与西方国家完全一致,或者整个世界现代化的终极状态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现代化”并不必然导致“全球化”。而“全球化”,应当是一个全球文明的互动过程,是在各种文化传统的参与下共同完成,而并非以西方为主导的一个单极化的过程。将“现代化”的目标转嫁给“全球化”,表明了以空间战胜时间的企图。北京已经变得与纽约越来越像,一个抵达北京CBD的人可能认为自己还没有离开纽约,而北京的传统人文风貌,已经所剩无几。我们自行消灭了自己的记忆和传统的同时,也交出了参与“全球化”的主动权,变成这项游戏的被动参加者。
二○○四年,我和美国摄影师KimRoseberry决定合作出版一本书,借此表达我们对侵犯城市历史的粗暴行为的不满。自从一九五○年梁思成、陈占祥制定“梁陈方案”以来,这个话题始终未曾泯灭,这表明城市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剥夺记忆的行为仍在持续。作为物化的“过去”,我们希望有价值的城市建筑能够得以保留,好让“现在”能够从“过去”中获得动力,使中国的历史记忆能够不断得以重温和延续,使未来能在历史的声援下更加健康和完美。我们最初的行动是从成都和昆明开始,然后逐渐向全国拓展。两年来,我们奔走于许多城市的建筑工地,目击了摧毁传统建筑的惨烈现场,并在一再遭受拒斥的情境下,完成了拍照和采访的工作。城市的不幸成全了我们,大量惊心动魄的照片因此而生。它们将永久记录着中国城市永久无法愈合的伤痛。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支持,比如作家海帆、伍立杨、冉云飞、唐亚平,主持人李蕾,德国汉学家马可等等,还有拆迁现场的许多民众,比如北京的李捷等等,本书部分内容曾以专栏形式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广西《阳光之旅》杂志也发表了本书部分照片和文字。当我为书名冥思苦想之际,香港凤凰卫视台长王纪言先生为我奉献了这个书名。在行将付梓之际,不能忘记他们的帮助。
二○○三年四月十二日
初次翻阅《十城记》,就有一种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往前走的冲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故事线索清晰、人物性格鲜明到可以一眼看透的类型。相反,它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碎片拼凑而成的画卷,需要读者耐心地去解读,去连接那些看似无关的线索。我常常会被其中一些出人意料的转折所惊讶,仿佛刚刚以为自己理清了头绪,作者又巧妙地布下了一个新的谜团。这种创作手法,让我觉得非常惊喜,也让我更加投入到阅读的过程中。我喜欢这种带有探索性质的阅读体验,它挑战着我的逻辑思维,也激发着我的好奇心。书中一些段落的描写,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微弱的声音。这种感官上的触动,是很多书籍难以给予的。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瞬间,也可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深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那种留白的处理,很多情感的起伏,并没有直接点破,而是通过角色的眼神、动作,或者一段简短的对话,留给了读者无限的解读空间。这种“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让这本书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延展。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不同时空的场景,不同的个体命运,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串联起来。我读到一些描写,感觉像是穿越了百年,又像是置身于一个遥远的异域。这种宏大的叙事,却又能在细节处捕捉到最微小的感动。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所打动,它们像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起了整本书的情感主线。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它更多的是一种引人深思的体验。它让我开始质疑一些习以为常的观点,开始探索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我喜欢这种挑战,它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也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一些段落的描写,那种对城市风貌的刻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里的气息,听到那里的声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描写都无法给予的。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城市,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无数的生命。
评分《十城记》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缓慢而深邃的对话。作者并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甚至有些克制的语言,传递着深刻的情感和哲思。我感受最深的是,它并没有刻意去营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生活中的那些细微的波澜,那些不易察觉的改变,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章节,我会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境,那些被遗忘的片段,又重新鲜活起来。这本书的节奏感很独特,有些地方读起来像是在踱步,慢慢品味;有些地方又突然像是一阵疾风,信息量瞬间爆发。这种错落有致的节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能让我沉浸其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那种难以言说的无奈,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它让我觉得,每一个角色,即使是配角,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平凡”这个词的意义,原来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
评分《十城记》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好几个月。一开始是被它那个略带神秘的封面吸引,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翻开书页,我像是走进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又像是在一个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条蜿蜒的小溪,时而平静舒缓,流淌着细腻的情感;时而又汹涌澎湃,激荡起我对人生、对世界的深深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描绘的那些模糊不清的意象,它们不像具象的画面那样直接,却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觉得自己的思绪也跟着那些文字飘远了,仿佛置身于一个与现实既相似又陌生的维度。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也让我对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了新的审视。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痕迹,或许不那么显而易见,却实实在在地塑造了我们。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夜空中寻找一颗最亮的星,它可能就在那里,只是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去辨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它不催促你,也不强迫你,只是静静地邀请你一同去探索。
评分《十城记》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气韵”。这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懂的“气韵”,而是一种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的东西。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幅写意画,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无限的意境。我喜欢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它不刻意去煽情,也不故意去炫技,只是用最纯粹的文字,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书中对人物命运的描绘,那种自然的起伏,那种无声的转变,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它让我意识到,生活并非总是充满惊涛骇浪,更多的时候,是细水长流,是潜移默化。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一些与我自身经历相似的片段,那些被压抑的情感,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一下子涌上心头。这种共鸣,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讲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那种克制的态度,它没有直接给出评判,而是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让这本书更具魅力。
评分“文革学”著作《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等。
评分生“我”养“我”的无梁村,有“我”极力摆脱却终挥之不去的记忆。哺育“我”十多年的老姑父为了爱情放弃了军人的身份,却在之后的几十年生活中深陷家庭矛盾无法自拔;上访户梁五方青年时凭借倔强的干劲打下了一片基业,却在运动中成为人们打击的目标,后半生困在无休止的上访漩涡里;为了拉扯大三个孩子,如草芥般的虫嫂沦为小偷,陷入人人可唾的悲剧命运;村里的能手春才,在青春期性的诱惑和村人的闲言碎语中自宫……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似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己
评分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评分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文革学”著作《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等。
评分.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3.商品评价资格有效期为订单完成后半年内,满意度评价资格有效期为订单完成后三个月内。
评分马马虎虎马马虎虎 还没有使用应该可以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