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的经典永远都是那么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你临或者不临,她永远在那里,她是一座高山,永远矗立在书法经典之巅。
宋代至今年代久远,淳化阁帖祖本存世早已寥若辰星。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美国购回的四卷“阁帖”祖本,号称为“善本”,即使善本也是残本,更何况有人对其真伪存有不同意见。明万历年至今也有400余年的历史,肃府本存世已十分罕见,就连以富藏闻名的上海博物馆也不曾收藏全本。本套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一套五册,王羲之法帖三册、王献之法帖两册,出版底本采用的是民国年间日本影印的“清雅堂本”,此本拓工在编排上,我们对原帖进行了放大,并逐页配上了释文,更方便书法作者进行临摹和识读。另外,本书的出版,可以为阁帖研究者对各个版本淳化阁帖的拓本进行比对提供了一些帮助。
所以说,这套书的出版,其价值是多方位的,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意义所在。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早的一部书法丛帖。宋初,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作品,于淳化三年(992)摹勒刊刻。《淳化阁帖》共十卷,收录历代书法作者102人,计420帖,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
历代翻刻本中影响广、传播久、声名重者莫过于“肃府本”。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楧为肃庄王,并赐宋本《阁帖》一部十卷以为传代之宝,秘藏内库,此部《淳化阁帖》即是“肃府本”刊刻之原始底本,可惜在清初宜告失传。
《淳化阁帖》中第九、十卷为王献之法帖。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院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河南省第七批优秀专家。2012年被人社厅首次批准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
相过帖
诸舍帖\永嘉帖
鹅还帖
诸女帖
授衣帖
奉别帖
想彼帖\承姑帖
余杭帖
节过帖
愿余帖
夏节帖
思恋无往帖
岁尽帖
卫军帖
静息帖
姊性帖
不谓帖
阮新妇帖
奉对帖
夏日帖
思恋帖
天宝帖
吴兴帖
廿九日帖\肾气丸帖
先夜帖
玄度帖
慕容帖
薄冷帖\益部帖
前告帖
涧松帖
仲宗帖\黄门帖
外甥帖\冠军帖
可必不帖\深哽帖
我虽学帖,然而不懂帖学,只好顾左右而言他,说些与《淳化阁帖》沾边或不沾边的话。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当然会想到出版这样的书,对写字到底有没有意思的问题,于是想到两点。
其一是对研究帖学有意义。帖学大抵是版本目录之学,各种帖目,其来龙去脉,其间优劣差互,错综复杂,要厘清,便真成一门大学问。前人得帖不易,考证也便精严,如某帖某字什么年代残泐到什么程度,一一记录在案,相与甲乙,更有胜人之想。帖贾故弄狡狯,裁割拼装,真真假假。名家题跋,或凭真才实学,或出一己之私,云里雾里,是非莫辨。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很多事情,就是好者好,恶者恶,从事者觉得有意思也便可以了。书法,甚至艺术,更甚至有些科学技术,也往往就是好事者打发时间中弄出来的,世界因其事物的多样性而美好,否则追根问柢,口体之奉外,还有什么意思呢?今世学者,往往过于功利,充斥坊间者,尽是教人升官发财之书,倒真需要有人鼓捣点闲散的玩艺儿,在面红耳热中透出一口气来。
其二是对写字有意义。古人得到一件法帖不容易,即便不好的版本,也会珍若拱璧。然而现在不同了,历代藏之内府、史有定评,而且最伟大的作品,通过现代印刷术,顷刻便能化身亿万,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轻易就可以得到。有时候不免便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学王羲之、王献之,既然唐摹本具在,还需要在乎《淳化阁帖》?还需要在乎较完备的肃府本?赵子昂说过,得古刻数行,专心习之,便可名世。今人稍习书,架上无不琳琅满目,恨不能收尽古今法帖,然而也未必就能名世。这大概是人的天性,贪多务得,欲壑难填。比如吃饭,一菜一饭一汤,便能不饥不渴不缺微量元素,但世人无法阻挡饕餮盛宴、满汉全席。
既然如此,这里的肃府本初拓,足可研玩、足可品味,也便值得推荐。
——孟会祥
这本《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 王献之法帖(一)》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感。我个人对碑帖的喜爱,更多是源于对古代书法家们笔墨气韵的探寻,而不是单纯的临摹。这本书的影印质量,尤其是对那些细微的笔触、墨色的浓淡变化,处理得非常到位。我花了好几个下午,只是对着其中几页,揣摩王献之“一笔书”的行笔轨迹和精神面貌。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即便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也能感受到这种初拓本带来的那种未经后人过度修饰的原始力量。它不像某些后期翻刻本那样,线条处理得过于平滑、失去了原有的金石气。这本书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能直接感受到古人书写的那个瞬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关于这类珍本的深度解读和比较研究,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这些国宝级的艺术珍品真正的魅力所在。
评分说真的,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名字里的“淳化阁帖”这个金字招牌去的,毕竟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这本书的重点显然是放在了王献之这一部分,这对我来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我一直觉得王献之的书法,既有其父王羲之的沉稳,又多了一份飘逸和洒脱,更具灵动之气。这本书的影印质量,让我能清晰地看到他笔锋的提按和行笔的速度感。特别是那些连绵不断的草书或行书部分,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隔着纸张和时间都能扑面而来。我并没有急着去临摹,而是更多地将它作为“欣赏品”来收藏。它带来的精神满足感,远超出了学习技能本身。能将这等国宝级的拓本以如此精良的工艺重现,实属不易,对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同道中人都是一种福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古典,尤其是那种带有纹理的纸张,拿在手里很有温度。我是一个从小练习颜体楷书的人,对晋人那种内敛、秀逸的书风一直抱着敬畏之心,但不太敢轻易尝试。拿到这本书后,我被其中王献之那种看似随意却处处藏锋的笔法深深吸引了。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写得和古人一模一样,而是如何去理解书法的“意”大于“形”的哲学。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他字与字之间的气脉贯通,那种自然而然形成的整体美感,完全不是刻意雕琢出来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静心沉思的媒介,让我能从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专注于那份穿越千年的文人情怀。如果能有更详细的装裱和装帧工艺介绍,那就更好了,满足我这种对物件本身历史的好奇心。
评分我是一个沉迷于宋代以后书法流变的研究者,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习字手册,而是一份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我注意到,某些字的点画结构与我们常见的中晚唐刻本有着明显的取法差异,这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向初唐过渡的,提供了关键的实证。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几处连带和提按的微妙处理,这些细节如果不是高清拓本,根本无法捕捉。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对比了不同字形在不同页面的变化,试图从中找出王献之创作时期的心境波动。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书写行为在最纯粹状态下的呈现。我希望出版社未来能出版配套的学术论文集,专门剖析这个版本与其他重要版本的关系。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定价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藏书爱好者来说,确实不算便宜,但考虑到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稀缺性,咬咬牙还是值得的。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在版式设计上并没有过度追求现代的排版美学,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古朴和肃穆。翻开目录,尤其是看到那些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对比时,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说“初拓本”如此珍贵。那种笔画起收处的锋芒内敛,那种结构上的自然天成,是后世模仿者难以企及的。我不是王献之的狂热追随者,但我对书法史的发展脉络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让我得以窥见魏晋风度如何通过墨迹流传下来,并影响了后世的书法风向。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肃府本”流传背景的考证资料,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历史的趣味性也是吸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1111111111111111
评分1111111111111111
评分不错 清楚的
评分开本很大 原帖面放大了不少 用纸印刷都不错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笔画显得臃肿 质感不如文物出版社印的好些 活动价格还可以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可以!
评分王献之也是我国有成就的书法家。
评分超级好,这次用纸板和保鲜膜包好了,一点伤痕也没有,赞赞赞
评分清初拓肃府本第九,可与上海本参照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